馬王妃的強勢,劉禪可是領教過了,當年劉理薨後,依大臣們的意見,當以郡王之禮葬之。諸侯王世襲罔替,但也是分為親王和郡王兩個等級的,皇帝的兒子封的王就是親王,在諸王之上。劉理被封王那會兒還是劉備在世的時候,被封為梁王,自然是親王。到了劉禪稱帝之後,劉理被改封為安平王,雖然詔令上沒有明言,但事實上已經是降了一格為郡王。
但馬王妃卻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硬是給劉理爭得了親王禮葬的資格,馬王妃強悍的一麵,也給劉禪及朝中諸大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馬王妃遞上奏折請求恢複劉胤安平王爵位之事,劉禪也極為重視,昨日朝議之上,便與諸臣商議。
諸臣的意見並不統一,以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為首的大臣支持變更王位,認為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劉胤原本就是安平王,隻因昏迷不醒而改封劉輯為王,如今劉胤既然已經蘇醒,恢複其王位自然是名正言順;以中都護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太常張峻為首的大臣則反對變更王位,認為劉輯已經被封為安平王,如果要廢立的話,那就必須有章可循,而劉輯自繼】≠,位以,循規蹈矩,恪守本職,並未有逾製違禁的過錯,如果擅行廢立的話,必使朝野震動,社稷不寧。
雙方各持一詞,互不相讓。
其實本來這個事一點也不複雜,可是擱到朝堂政治鬥爭的漩渦中,這矛盾便變得尖銳起來。
朝堂上的派係之爭,由來已久。早在劉焉劉璋父子割據益州之際,益州本土的勢力和劉氏父子所培植的東州勢力就嚴重對立,勢同水火。劉備入主益州之後,這種矛盾不僅沒有緩和,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劉備的勢力也分為兩大派係,以關羽張飛為首的元從係,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係,但這兩派之間雖然矛盾,但卻都能顧全大局,沒有從根本上危害到劉備的統治。
隨著劉備的崩殂和元從係的凋零,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係很快就脫穎而出,淩駕於其他三大派係之上,李嚴被罷黜,彭漾、廖立伏誅,益州係和東州係的勢力也受到了極大的打壓,蜀國在諸葛亮時代一直維持著荊襄一係獨大的局麵。
但派係的政治鬥爭永遠沒有終結,後諸葛亮時代,以地緣政治為主的派係已經大為弱化,這些在蜀漢建國之後才出生的新生代沒有了父輩們的那種血統觀念,他們更加注重於以政治理念劃分派係,主戰的薑維成為鷹派代表,他們掌握著主要的軍權,在蜀國政壇上占據著統治地位,樊建張紹等人就隸屬於這個派係。
而新近被任命為中都護兼衛將軍錄尚書事的的諸葛瞻則被認為是可以和薑維一較高下的人,由於諸葛亮在蜀中的人望,其子諸葛瞻入閣之後就表現了咄咄逼人的態勢,與同為錄尚書事的董厥、光祿大夫譙周結為鴿派同盟,反對薑維窮兵黷武的方針,主張休養生息,培蓄國力。
政治鬥爭原本就是針尖對麥芒的較量,稟承著一貫的你反對的我支持、你支持的我反對的原則,本來與他們半毛錢關係也沒有的宗室王位更易之事讓他們爭了個麵紅耳赤。
無可奈何的劉禪隻能宣布退朝,朝中的大臣相互掣肘,劉禪也隻能是問計於黃皓了。
黃皓最初也是一個小太監,董允主政之時,經常犯顏直諫,惹得劉禪是怏怏不快。黃皓擅於鑽營,投其所好,將劉禪服侍地舒舒服服,從此青步平雲,成為了劉禪身邊最得寵的宦官,兼任奉車都尉和中常侍兩職,出則奉車,入則侍奉左右。劉禪對朝中大臣的派係之爭無能為力,漸漸地開始倚重黃皓,從最初的聽信采納到後來的言聽計從,黃皓也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
但黃皓這個人頗有城府,擅弄心計,暗結黨羽,玩弄權術,直將劉禪瞞得團團轉。黃皓決心扶植新興王劉恂,肯定要打壓北地王劉諶一派,既然劉胤和劉諶走得很近,黃皓自然把劉胤也視做了潛在危險。
所以當劉禪征詢黃皓意見的時候,黃皓理所當然地反對易位。
劉禪聽從了黃皓之言,於是采納了諸葛瞻等人的提議,但對於這個暴脾氣的弟妹,劉禪還是有幾分忌憚。
“弟妹,文宣和文和都是朕的侄子,這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你讓朕也很難取舍。”劉禪一臉無可奈何的樣子,回頭對劉胤道:“文宣,你認為朕當如何?”
劉胤知道既然劉禪已經做出了決定,那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何況自己本來就不稀罕當什麽安平王,見劉禪問他,便道:“皇伯父,輯弟與我同是父王子嗣,誰來繼承王位也是一樣的,既然輯弟已被封為安平王,再行廢立恐怕不太合適,小侄認為還是維持現狀的好。”
馬王妃一聽就急了,自己正在力爭,可劉胤卻主動退讓,這不是拆台嗎?
“胤兒,你——”
劉胤從容地對母親道:“娘,誰來當這個安平王並不重要,兄弟鬩牆,同室操戈,豈不為成為天下的笑柄?孩兒情願讓賢,安平王就由弟弟來做吧,家和才能萬事興。”
劉禪樂嗬嗬地一笑道:“文宣如此識大體,朕心甚慰。這樣吧,朕封你為霸陵侯,食邑千戶。”劉胤如此表態,可算是為劉禪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劉禪一高興,立馬封劉胤為列侯。封王或許不容易,但封侯不過是劉禪一句話的事。
霸陵在長安附近,這霸陵侯自然是虛封,蜀漢的王侯封爵大多是虛封,一來益州土地有限,都封在益州的話恐怕根本就無地可封,其二是虛封多少有些激勵作用,等那天打下天下,光複漢室,便可以化虛為實了。
然而這對劉胤而言並沒有什麽卵用,安平王的爵位他都不稀罕,還稀罕個侯爵?劉胤心中有著更大的期冀。
但馬王妃卻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硬是給劉理爭得了親王禮葬的資格,馬王妃強悍的一麵,也給劉禪及朝中諸大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馬王妃遞上奏折請求恢複劉胤安平王爵位之事,劉禪也極為重視,昨日朝議之上,便與諸臣商議。
諸臣的意見並不統一,以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為首的大臣支持變更王位,認為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劉胤原本就是安平王,隻因昏迷不醒而改封劉輯為王,如今劉胤既然已經蘇醒,恢複其王位自然是名正言順;以中都護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太常張峻為首的大臣則反對變更王位,認為劉輯已經被封為安平王,如果要廢立的話,那就必須有章可循,而劉輯自繼】≠,位以,循規蹈矩,恪守本職,並未有逾製違禁的過錯,如果擅行廢立的話,必使朝野震動,社稷不寧。
雙方各持一詞,互不相讓。
其實本來這個事一點也不複雜,可是擱到朝堂政治鬥爭的漩渦中,這矛盾便變得尖銳起來。
朝堂上的派係之爭,由來已久。早在劉焉劉璋父子割據益州之際,益州本土的勢力和劉氏父子所培植的東州勢力就嚴重對立,勢同水火。劉備入主益州之後,這種矛盾不僅沒有緩和,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劉備的勢力也分為兩大派係,以關羽張飛為首的元從係,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係,但這兩派之間雖然矛盾,但卻都能顧全大局,沒有從根本上危害到劉備的統治。
隨著劉備的崩殂和元從係的凋零,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係很快就脫穎而出,淩駕於其他三大派係之上,李嚴被罷黜,彭漾、廖立伏誅,益州係和東州係的勢力也受到了極大的打壓,蜀國在諸葛亮時代一直維持著荊襄一係獨大的局麵。
但派係的政治鬥爭永遠沒有終結,後諸葛亮時代,以地緣政治為主的派係已經大為弱化,這些在蜀漢建國之後才出生的新生代沒有了父輩們的那種血統觀念,他們更加注重於以政治理念劃分派係,主戰的薑維成為鷹派代表,他們掌握著主要的軍權,在蜀國政壇上占據著統治地位,樊建張紹等人就隸屬於這個派係。
而新近被任命為中都護兼衛將軍錄尚書事的的諸葛瞻則被認為是可以和薑維一較高下的人,由於諸葛亮在蜀中的人望,其子諸葛瞻入閣之後就表現了咄咄逼人的態勢,與同為錄尚書事的董厥、光祿大夫譙周結為鴿派同盟,反對薑維窮兵黷武的方針,主張休養生息,培蓄國力。
政治鬥爭原本就是針尖對麥芒的較量,稟承著一貫的你反對的我支持、你支持的我反對的原則,本來與他們半毛錢關係也沒有的宗室王位更易之事讓他們爭了個麵紅耳赤。
無可奈何的劉禪隻能宣布退朝,朝中的大臣相互掣肘,劉禪也隻能是問計於黃皓了。
黃皓最初也是一個小太監,董允主政之時,經常犯顏直諫,惹得劉禪是怏怏不快。黃皓擅於鑽營,投其所好,將劉禪服侍地舒舒服服,從此青步平雲,成為了劉禪身邊最得寵的宦官,兼任奉車都尉和中常侍兩職,出則奉車,入則侍奉左右。劉禪對朝中大臣的派係之爭無能為力,漸漸地開始倚重黃皓,從最初的聽信采納到後來的言聽計從,黃皓也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
但黃皓這個人頗有城府,擅弄心計,暗結黨羽,玩弄權術,直將劉禪瞞得團團轉。黃皓決心扶植新興王劉恂,肯定要打壓北地王劉諶一派,既然劉胤和劉諶走得很近,黃皓自然把劉胤也視做了潛在危險。
所以當劉禪征詢黃皓意見的時候,黃皓理所當然地反對易位。
劉禪聽從了黃皓之言,於是采納了諸葛瞻等人的提議,但對於這個暴脾氣的弟妹,劉禪還是有幾分忌憚。
“弟妹,文宣和文和都是朕的侄子,這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你讓朕也很難取舍。”劉禪一臉無可奈何的樣子,回頭對劉胤道:“文宣,你認為朕當如何?”
劉胤知道既然劉禪已經做出了決定,那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何況自己本來就不稀罕當什麽安平王,見劉禪問他,便道:“皇伯父,輯弟與我同是父王子嗣,誰來繼承王位也是一樣的,既然輯弟已被封為安平王,再行廢立恐怕不太合適,小侄認為還是維持現狀的好。”
馬王妃一聽就急了,自己正在力爭,可劉胤卻主動退讓,這不是拆台嗎?
“胤兒,你——”
劉胤從容地對母親道:“娘,誰來當這個安平王並不重要,兄弟鬩牆,同室操戈,豈不為成為天下的笑柄?孩兒情願讓賢,安平王就由弟弟來做吧,家和才能萬事興。”
劉禪樂嗬嗬地一笑道:“文宣如此識大體,朕心甚慰。這樣吧,朕封你為霸陵侯,食邑千戶。”劉胤如此表態,可算是為劉禪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劉禪一高興,立馬封劉胤為列侯。封王或許不容易,但封侯不過是劉禪一句話的事。
霸陵在長安附近,這霸陵侯自然是虛封,蜀漢的王侯封爵大多是虛封,一來益州土地有限,都封在益州的話恐怕根本就無地可封,其二是虛封多少有些激勵作用,等那天打下天下,光複漢室,便可以化虛為實了。
然而這對劉胤而言並沒有什麽卵用,安平王的爵位他都不稀罕,還稀罕個侯爵?劉胤心中有著更大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