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漢者,當塗高也!”


    在譙周的府上,年過花甲的譙周站立在一堆文臣之中,用聲嘶力竭的嗓音高聲地宣講著,由於激動,花白的胡須上下一顫一顫的。


    這不能不讓譙周激動,益州本土派係被壓製的很久了,今天終於有機會翻身了,周舒、杜瓊、杜微、周群、彭漾、尹默這些人都已經故去了,唯有譙周等到了這一天。


    圍在他身邊的有他的兒子譙熙、譙賢、譙同,周群之子諫議大夫周巨,許靖之孫尚書許遊,尹默之子博士尹宗,尚書郎李虎等一幹益州本土勢力的少壯派,聽得是聚精會神。


    “何為當塗高?魏闕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譙周振振有詞地講解道,當然這不是他的原話,這是譙周的老師益州大儒杜瓊所說過的話。


    代漢者當塗高,是一句流行很久的讖語,相傳是漢武帝說過的話,東漢末年,袁術在淮南稱帝,就是借用了這句讖語,袁術自以為是舜帝苗裔陳胡公一係,正好是繼承漢朝“火德”的“土德”;自己又名術,字公路,正應此讖也。所以袁術才悍然稱帝,可結果他窮奢極欲,沒過兩年≥,就是死了,漢沒代成他就死翹翹了,顯然這句讖語不是為他準備的。


    曹丕篡漢立魏,自然要把這個套在他頭上,於是代漢者當途高即為魏也。至於為什麽是魏,曹魏方麵也沒有出來解釋過,反倒是益州的杜瓊給它做了詳解:魏。闕名也!天子、諸侯的宮門外、路兩邊。有一對高大的建築物。叫做“闕”。因為它們高大魁偉、巍然而立,所以又叫“魏”或者“魏闕”。魏闕下麵兩邊,是懸掛政令的地方,所以又叫“象魏”。也因此,魏闕或者象魏,就成了朝廷的代名詞。比如《莊子》的《讓王》篇,就說那些身在民間卻不忘朝廷的人,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魏闕或者象魏,既正當大路又高大魁偉,豈非不折不扣地“當途高”?


    當時譙周是帶著虛心求教去的,杜瓊進一步地說,古代官署,從來沒有叫曹,有漢以來,都改稱為曹,名官盡言曹,吏言屬曹。卒言侍曹,這豈不就是天意嗎?


    譙周恍然而悟。並把這種學說發揚光大,還拿劉備父子的名字做文章。他說,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先主的名字叫備,意義是足夠了,後主的名字叫禪,意思是禪讓,合起來就是皇帝當夠了,到了這一代讓出去。


    不僅如此,景耀五年,借著皇宮裏的一棵大樹無故折斷,譙周在大樹上貼了一張寫有“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複”的字條,公開宣揚投降的主張。


    益州派對外來的勢力一直懷有敵意,劉焉劉璋父子如此,劉備劉禪兩位皇帝也一樣,周舒杜瓊就是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後來譙周從他們手中接過了這杆旗幟,並公開宣揚投降理論,由於譙周的地位和威信,似乎也沒有人來追究他的“反動言論”,所以譙周愈發地驕狂起來,儼然成為了倒蜀降魏的領軍人物。


    所謂的當塗高,所謂的屬曹侍曹,所謂的備矣訓授,不過是他們這些人一手炮製出來的輿論手段,用來鼓惑人心的,譙周如此說來,聽者皆都深以為然。


    譙周接著道:“此為天意,天意者不可違也。今魏吳大兵壓境,而魏之勢力又遠在吳之上,魏能吞吳,吳不能吞魏,擺在我們季漢前麵的,隻有降魏,方才上可保宗廟,下可安黎庶,否則的話,玉石俱焚,生靈塗炭,皆我輩之罪也。”


    周巨起身而拜道:“老師憂國憂民,乃益州百姓之幸也,我等欲以老師馬首是瞻,唯命是從。”


    譙周長子譙熙現在官拜勸學從事,略有所擔憂地道:“父親此舉雖為義事,但或恐遭小人攻訐,以為賣主求榮,父親一世之清名,恐會毀於一旦。”


    譙周撫須欣然地道:“為父但為社稷百姓,個人榮辱得失何足掛齒,縱然降魏,為父也絕不拜受魏爵。”


    李虎拜道:“譙大夫高風亮節,實為我等楷模。”


    許遊道:“朝中或恐有不同聲音,必有人建議遷都南中,負隅頑抗。”


    譙周冷哼一聲道:“誰敢言遷都南中者,必為誤國害民之徒。南中荒蠻之地,煙瘴疫毒橫行,更兼南蠻久反之人,自武侯以來,屢叛於朝廷,其心難測,今若投之,必定大禍臨頭。何況千裏迢迢,路途艱險,民何以堪?如此勞民傷財之舉,我相信陛下也不會采納,明日早朝之時,我當據理力爭,絕不讓益州百姓蒙難。”


    ┄┄┄┄┄┄┄┄┄┄┄┄┄┄┄┄┄┄┄┄┄┄┄┄┄┄┄┄┄┄┄┄┄┄┄


    劉禪已經有好多天沒有上朝了,但今天他必須要上朝,魏吳兩路大軍已是迫在眉睫,劉禪就是想回避,也無法回避了。


    昨天晚上,劉禪就一宿沒睡,蜀漢王朝麵臨如此巨大的危機,劉禪真心地睡不著了,看來他這個皇帝,是真的當到頭了。


    昨晚黃皓和他談了半宿,勸他投降吳國,黃皓能言善變,把當前的形勢說得嚴峻無比,如果劉禪不早下決心投降的話,整個成都必將淪陷,到那時,恐怕就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了。投降的話,可以保全劉氏的宗廟,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至於降魏還是降吳,黃皓勸他還是選取擇吳國,畢竟吳國與蜀漢是長期的盟友,就算有些不愉快,那也隻是聯盟內部的事,更何況從吳國那邊傳來的消息,吳主已經應允封劉禪為王,保留一個郡的封地,照樣可以過快活逍遙的日子。魏則是仇敵,漢賊自古誓不兩立,降魏的話絕對沒有降吳這麽好的待遇。


    劉禪心神不寧,在惶惶中過了一宿,天交五更的時候,就帶著兩眼血絲上殿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之清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之清揚並收藏最後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