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弋鎮守南中多年,素有威望,夷人皆懼之。霍弋在延熙年間轉任永昌太守,當地夷族的豪帥起兵叛亂,霍弋以偏師出奇兵襲擊之,一舉斬其豪帥,平定叛亂。所以說霍弋在南中的威望是真刀真槍拚出來的,雖然霍弋隻統轄著四萬人馬,但擁兵十萬的西南諸蠻夷沒有一個敢輕舉妄動的。


    有霍弋的威懾,劉禪的安撫政策便執行的相當順利,諸部落的頭領接受了朝廷的封爵,也就都安份了下去,原本以為最令人頭痛的事究竟然處理十分輕鬆,倒是讓尚書台諸大臣深感意外。


    不過諸夷臣服,對於處於多事之秋的蜀漢王朝而言,無疑是一件有利的事,內安黎庶,外結番夷,南中的局勢很快地就平穩了下去。


    雖然離開了蜀中,但劉胤對蜀中狀況,卻是異乎尋常的關注。為了及時掌握蜀中的情報,劉胤要求中尉府的人每三天畢竟提供一份報告,如遇重大情報,必須當天上報。


    中尉府自有一套情報係統,雖然蜀中百姓盡皆南遷,但中尉府的情報機構卻從來沒有停止過運行,每三天的例行上報,留在蜀地的中尉府人員都會將搜集的情報進行整理+5,和分析,用快馬將其送到南中,如果特殊重大的事件發生,情報更是會連夜送出,以保證其時效性。


    盡管蜀地與南中相隔了兩千裏的路程,但中尉府特殊的情報傳遞係統還是可以保證在三日之內送達味城,所以劉胤對蜀中的局勢,一直是了如指掌。


    一切都沒有出乎劉胤的預料,在成都廢墟之上,魏吳兩國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撕逼大戰。


    這次主動發起挑釁的吳軍主帥陸抗,或許是陸抗覺得吳軍在平原地帶的作戰能力弱於魏軍。或許是陸抗認為龐會帶兵南下追擊給了吳軍可乘之機,總而言之,陸抗決定采用先發製人的打擊模式,對駐守在青龍壩的魏軍夏侯鹹部發動了襲擊。


    鍾會自然是不可能置之不理,就在劉胤鐵燈山設伏全殲龐會之時,魏吳兩國爭奪成都廢墟的大戰全麵地拉開了帷幕。


    雙方在成都的交戰一直持續了一月之久。傷亡累累,拚得是精疲力盡。成都之戰波及開來,雙方在涪城和雒城的駐軍相繼也卷入了混戰,在蜀中大地上,展開了全麵的交鋒。


    戰爭打到這個層次上,誰也不肯後退半步,勝則占據蜀地,敗則一無所獲,顯然鍾會和陸抗都不願意損兵折將兩手空空地回到都城去。就算是拚盡全力,也要一決雌雄。


    至於議和,雙方平分蜀地,那完全就是一個笑話,鍾會和陸抗心中,都是以拿下整個益州為目標的,半個益州對二人而言,都沒有意義。


    魏國吞並掉益州。就等於是打開了吳國的西大門,共擁長江之險。為下一步的一統天下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的。吳國全取益州,則可實現當年諸葛亮的宏偉藍圖——不,比諸葛亮的藍圖更宏偉,諸葛亮所希望的是地跨荊益,一旦天下有變,兩路出兵。一路北出關隴,一路東出荊襄,天下可定。而吳國得了益州,無疑是牢牢占據了半壁江山,比諸葛亮的構思更宏大。不但可以兩路出荊益,還可以三路出淮南,問鼎中原,指日可待。


    所以議和與雙方而言,都是與虎謀皮,鍾會和陸抗都算得上是野心勃勃的人,不拿下整個益州勢不罷休。


    蜀中的這場大戰,不光比拚的是主將的智謀,軍隊的士氣,而且還是包括後勤在內的諸多較量,大戰曠日持久地拖延下去,對雙方脆弱而漫長的後勤補給線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魏軍的補給線比吳軍更為漫長,北起關中,從子午道或斜道入漢中,再經陽安關、劍閣進入蜀中,進入蜀中之後則還需要繞行汶山道,才能將糧草輜重運抵成都,整條後勤補給線綿延數千裏。古有千裏不運糧之稱,魏國也就是底蘊深厚,不惜一切代價地將糧草軍需源源不斷地送抵成都前線,如果是蜀國,早就被後勤運輸給拖垮了。


    魏軍的補給線雖然漫長,但由於處於崇山峻嶺之間,又是大後方,倒不用擔心吳軍前去劫道阻攔,鍾會暫時無後顧之憂。


    不過鍾會卻對吳軍的後勤運輸線起了意,他派田續繞道迂回攻克了郪縣,意圖東取廣漢、德陽,截斷涪水上的吳軍水路運輸通道。雖然魏軍並沒有與吳軍相匹敵的水軍,但鍾會認為涪水不並太寬,隻要魏軍可以控製涪水兩岸,便可以達到截斷吳軍水路交通的目的。


    從這一點來講,鍾會的想法倒是和當初劉胤所想的不謀而合,隻是由於黃皓在背後腿,蜀軍才坐失了反敗為勝的機會。


    目前涪水的水路運輸通道支撐著整個吳軍運糧通道,一旦有失,不光是涪城的守軍無糧,就連整個參與成都會戰的吳軍主力也必將陷入絕境。魏軍攻克郪縣,讓陸抗真正感受到了威脅。


    更何況成都會戰打了一個月,吳軍在步騎作戰的上劣勢盡顯,戰事拖遲下去,形勢對吳軍而愈發的不利,在成都擊敗鍾會,拿下蜀都的計劃最終還是落空了,為了避免全軍覆滅,陸抗不得不引軍後退,兵分兩路,一路北退雒城,一路東退廣漢,放棄了成都之爭。


    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吳軍雖然未能全取成都,但在雒城交鋒之中,打了一個多月的街巷戰,將魏軍逐出了雒城,一舉扭轉了吳魏雙方在雒城各占一半的局麵,同時形成了涪城、綿竹、雒城三點一線的防禦體係,牢牢地控製著成漢大道中間的這一段,向北威脅劍閣,向南虎視成都,直讓鍾會如梗刺在喉。


    現在鍾會雖然獨占成都,但那不過是廢墟一座,隻有象征意義,糧道繞行汶山,迂回曲折,補給困難,讓鍾會苦不堪言,隻有打通成漢大道,才可能使糧道暢通,為進一步控製整個益州創造條件。(未完待續。。)


    ps:下一章估計會晚一些更新,大家不必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之清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之清揚並收藏最後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