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對上庸用兵,那還得追溯到蜀漢立國之前,當年劉備攻取漢中之後,兵勢大盛,意氣紛發,乃派孟達、劉封襲取上庸、西城、房陵,那個時候,劉備地跨荊益,躊躇滿誌,隱然有爭雄天下之意。
但劉備的輝煌隻如曇花一現,關羽敗麥城,丟了荊州,而孟達攜東三郡降魏,無異於雪上加霜。丟掉荊州和上庸東三郡的蜀漢政權,最終也隻能是退守巴蜀漢中,山川的隔阻雖然有利於防禦,但同樣不利於進攻,其後幾十年的時間裏,蜀漢頻繁地對外用兵,但一直困囿於蜀地的崇山峻嶺之內,不得寸進。
反複無常的孟達因為在魏國沒有受到良好的待遇,又一次生出了叛逆之心,想回歸蜀漢,但司馬懿卻沒有再給他機會,孟達身死灰滅之後,東三郡也就再次寂寂無聞了。與戰火連綿不斷的關隴相比,雖然同樣地處於魏蜀的邊境,但四十餘年來,東三郡這裏卻始終不曾發生戰爭,一直維持著和平的狀態。
在蔣琬執政的時期,倒是曾提出東沿沔水東下,兵取東三郡的計劃,但這個方案一提出來,就遭到了各方的反對,理由也很簡單,水路出兵容易,但如果失敗,想要返回就難了。在各方的阻力下,這個計劃最終流產,後來蔣琬去世,也就無人再提及東取上庸的計劃了。
東三郡是一個地理環境相對特殊的區域,重山疊嶂,山險水惡,叢山環抱,四塞險要,自古號為奧區。三郡之內,自成一體,往來頻繁。但對外卻是封閉狀態,長期與世隔絕。
攻打東三郡的難度的確很大。攻易守難,從漢中東下,地勢呈階梯性地下降,攻下去有如猛虎下山,但往回退卻是高山仰止,兵法上講究的進退自如在這裏很不適用。
但劉胤此刻卻是別無選擇,司馬昭試圖想用圍魏救趙來化解鍾會的危機,自己又何嚐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
當天劉胤就率兵離開了陽安關。漢中的兵馬,仍舊留守在漢中,蔣斌仍守漢城,王舍仍守樂城,至於陽安關,劉胤則安排柳隱來駐守,不過那數千的魏軍降兵,劉胤卻一個不留地帶走了。
漢中一直以來就是大將軍薑維的防區,駐紮漢中的兵馬,也是直接隸屬於薑維統轄的。隻是這兩年多來,漢中諸圍被魏軍所圍攻,不得不各自為戰。與薑維失去了聯係。如今收複漢中,這些軍隊自然要重新歸建,劉胤也就沒有動用漢中的一兵一卒。
各部隊之間都有不同的隸屬,為了作戰的需要,銜職較高的將領可以臨時地指揮別處的部隊,但在戰後,原本的建製和隸屬關係還是不能搞錯的。當初劉胤的安西軍成立之時,傅僉的陽安營原本也是隸屬於薑維麾下的,經過劉禪的特批。才劃歸到了劉胤的麾下。
以劉胤目前的權限,自然是無法將漢中的軍隊劃歸到自己的軍中。當然劉胤也沒有想要吞並漢中軍隊,更不想因此而激化與薑維的矛盾。大敵當前。內鬥傾軋無異於是最愚蠢的做法,隻有一致對外,才能有勝利的希望。
蔣斌、王舍、柳隱親自出城送行,對他們而言,劉胤無疑於是救命恩人,如果劉胤沒有來救援,或許漢城樂城還有黃金,此刻都已經淪陷了,堅持了近兩年的時間,漢中的蜀軍真的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大恩不敢言謝,將來劉將軍如有用得到我蔣某人之處,直管開口,斌效死以報。”蔣斌拱手說道,言辭懇切,發自肺腑。王舍和柳隱也同樣地表示感激,劉胤之於漢中,功莫大焉。
劉胤淡然地一笑道:“蔣將軍太客氣了,同是漢室之臣,守望相助乃是本份,何須言謝。送君千裏,終有一別,諸位請回吧,漢中的防務,就拜托諸位了,希望將來在伐魏的戰場上,我們還有再次並肩作戰的機會。”
蔣斌、王舍、柳隱與劉胤揖手而別,望著劉胤策馬絕塵而去,不禁是唏噓不已。
劉胤就這樣地離開了漢中,輕輕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半片的雲彩。
但劉胤的心間,依然滿是沉甸甸的收獲,如此順利地收複漢中,也有些出乎劉胤的預料。漢中的光複,對於目前以關隴為根據地劉胤大軍而言,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沒有了後顧之憂,整個關隴地區就變得堅如磐石,劉胤隻需要全心全意地經略東路,防備來自關東的反撲就可以了,潼關至武關有山河之險,當年的強秦就是因為坐擁關中之地,才能虎視天下。
想當初穿越而來,蜀漢將傾,社稷傾危,整個漢家王朝都處於一片風雨飄搖之中,劉胤硬是憑著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在絕境之中衝出了一條血戰。如今關隴在握,漢中光複,就連巴蜀之地也已經收複了大半,蜀漢政權最危急的時刻已然渡了過去,接下來,就該鞏固現有的地盤,準備伺機而動擴大戰果,劉胤相信,隻要堅持不懈地發展下去,興複漢室就不是一句空話。
到達黃金之後,劉胤吩咐軍隊稍作休整,此番東下東三郡,劉胤便計劃著走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一路從陽安關走來,劉胤已經是下令征調沔水上所有的官船漁船。
由於沔水水淺湍急,水勢無常,所以在漢中,無論是官府還是商旅,所使用的都是那種比較小的客船漁船,根本就沒有象東吳那樣的大船大艦。不過船在再小,也可以裝載不少的東西,這對試圖利用水路來運送糧草物資的劉胤而言,聊勝於無。
不過想倚仗水兵的優勢,卻似乎是很難實現,現在時入四月,正是沔水的枯水期,險灘礁石星羅棋布,許多的船隻一不小心地就擱淺在了在河道上。
劉胤在黃金完成集結之後,率軍水陸兩路,順水東下,望東三郡的西城浩蕩殺來。(未完待續。)
但劉備的輝煌隻如曇花一現,關羽敗麥城,丟了荊州,而孟達攜東三郡降魏,無異於雪上加霜。丟掉荊州和上庸東三郡的蜀漢政權,最終也隻能是退守巴蜀漢中,山川的隔阻雖然有利於防禦,但同樣不利於進攻,其後幾十年的時間裏,蜀漢頻繁地對外用兵,但一直困囿於蜀地的崇山峻嶺之內,不得寸進。
反複無常的孟達因為在魏國沒有受到良好的待遇,又一次生出了叛逆之心,想回歸蜀漢,但司馬懿卻沒有再給他機會,孟達身死灰滅之後,東三郡也就再次寂寂無聞了。與戰火連綿不斷的關隴相比,雖然同樣地處於魏蜀的邊境,但四十餘年來,東三郡這裏卻始終不曾發生戰爭,一直維持著和平的狀態。
在蔣琬執政的時期,倒是曾提出東沿沔水東下,兵取東三郡的計劃,但這個方案一提出來,就遭到了各方的反對,理由也很簡單,水路出兵容易,但如果失敗,想要返回就難了。在各方的阻力下,這個計劃最終流產,後來蔣琬去世,也就無人再提及東取上庸的計劃了。
東三郡是一個地理環境相對特殊的區域,重山疊嶂,山險水惡,叢山環抱,四塞險要,自古號為奧區。三郡之內,自成一體,往來頻繁。但對外卻是封閉狀態,長期與世隔絕。
攻打東三郡的難度的確很大。攻易守難,從漢中東下,地勢呈階梯性地下降,攻下去有如猛虎下山,但往回退卻是高山仰止,兵法上講究的進退自如在這裏很不適用。
但劉胤此刻卻是別無選擇,司馬昭試圖想用圍魏救趙來化解鍾會的危機,自己又何嚐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
當天劉胤就率兵離開了陽安關。漢中的兵馬,仍舊留守在漢中,蔣斌仍守漢城,王舍仍守樂城,至於陽安關,劉胤則安排柳隱來駐守,不過那數千的魏軍降兵,劉胤卻一個不留地帶走了。
漢中一直以來就是大將軍薑維的防區,駐紮漢中的兵馬,也是直接隸屬於薑維統轄的。隻是這兩年多來,漢中諸圍被魏軍所圍攻,不得不各自為戰。與薑維失去了聯係。如今收複漢中,這些軍隊自然要重新歸建,劉胤也就沒有動用漢中的一兵一卒。
各部隊之間都有不同的隸屬,為了作戰的需要,銜職較高的將領可以臨時地指揮別處的部隊,但在戰後,原本的建製和隸屬關係還是不能搞錯的。當初劉胤的安西軍成立之時,傅僉的陽安營原本也是隸屬於薑維麾下的,經過劉禪的特批。才劃歸到了劉胤的麾下。
以劉胤目前的權限,自然是無法將漢中的軍隊劃歸到自己的軍中。當然劉胤也沒有想要吞並漢中軍隊,更不想因此而激化與薑維的矛盾。大敵當前。內鬥傾軋無異於是最愚蠢的做法,隻有一致對外,才能有勝利的希望。
蔣斌、王舍、柳隱親自出城送行,對他們而言,劉胤無疑於是救命恩人,如果劉胤沒有來救援,或許漢城樂城還有黃金,此刻都已經淪陷了,堅持了近兩年的時間,漢中的蜀軍真的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大恩不敢言謝,將來劉將軍如有用得到我蔣某人之處,直管開口,斌效死以報。”蔣斌拱手說道,言辭懇切,發自肺腑。王舍和柳隱也同樣地表示感激,劉胤之於漢中,功莫大焉。
劉胤淡然地一笑道:“蔣將軍太客氣了,同是漢室之臣,守望相助乃是本份,何須言謝。送君千裏,終有一別,諸位請回吧,漢中的防務,就拜托諸位了,希望將來在伐魏的戰場上,我們還有再次並肩作戰的機會。”
蔣斌、王舍、柳隱與劉胤揖手而別,望著劉胤策馬絕塵而去,不禁是唏噓不已。
劉胤就這樣地離開了漢中,輕輕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半片的雲彩。
但劉胤的心間,依然滿是沉甸甸的收獲,如此順利地收複漢中,也有些出乎劉胤的預料。漢中的光複,對於目前以關隴為根據地劉胤大軍而言,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沒有了後顧之憂,整個關隴地區就變得堅如磐石,劉胤隻需要全心全意地經略東路,防備來自關東的反撲就可以了,潼關至武關有山河之險,當年的強秦就是因為坐擁關中之地,才能虎視天下。
想當初穿越而來,蜀漢將傾,社稷傾危,整個漢家王朝都處於一片風雨飄搖之中,劉胤硬是憑著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在絕境之中衝出了一條血戰。如今關隴在握,漢中光複,就連巴蜀之地也已經收複了大半,蜀漢政權最危急的時刻已然渡了過去,接下來,就該鞏固現有的地盤,準備伺機而動擴大戰果,劉胤相信,隻要堅持不懈地發展下去,興複漢室就不是一句空話。
到達黃金之後,劉胤吩咐軍隊稍作休整,此番東下東三郡,劉胤便計劃著走水陸兩路,齊頭並進。一路從陽安關走來,劉胤已經是下令征調沔水上所有的官船漁船。
由於沔水水淺湍急,水勢無常,所以在漢中,無論是官府還是商旅,所使用的都是那種比較小的客船漁船,根本就沒有象東吳那樣的大船大艦。不過船在再小,也可以裝載不少的東西,這對試圖利用水路來運送糧草物資的劉胤而言,聊勝於無。
不過想倚仗水兵的優勢,卻似乎是很難實現,現在時入四月,正是沔水的枯水期,險灘礁石星羅棋布,許多的船隻一不小心地就擱淺在了在河道上。
劉胤在黃金完成集結之後,率軍水陸兩路,順水東下,望東三郡的西城浩蕩殺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