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自古有表裏山河之稱,並有得並州者得天下之說。


    這倒也不是虛妄之言,並州虎距中原之側,高屋建瓴,居高臨下,如果沒有並州險要之地的阻擋,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早就呼嘯南下,席卷中原了。從春秋戰國時代,並州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晉文公就是因為坐擁並州之地而稱霸天下,秦國也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兵四十萬才有機會一統天下。先得並州,而後才有天下,如失並州,則天下難保矣。


    平陽上黨戰役失敗之後,晉國徹底地失去了並州,這讓司馬炎鬱悶不已,偏偏這個時候,還有太保鄭衝等大臣上表,請求給文鴦封侯追諡,以彰其功。


    司馬炎不禁有些惱火,文鴦丟了並州,難道還有理了?居然還要封侯加諡,這封侯追諡的難道不是大功之臣才能有的待遇嗎?文鴦他一個敗軍之將,有什麽資格得到這樣的封賞?


    司馬駿的奏章司馬炎已經是看過了,雖然司馬駿有自責之辭,但字裏行間,並州的失敗完全是由文鴦一手造成的,文鴦戰死,也完全是咎由自取,如果按責任劃分的話,文鴦至少也得占九成。


    不過上表的大臣也自有一番道理,文鴦戰敗不假,但文鴦戰敗之後,並沒有屈膝投降,而是飲劍自刎以殉國,如此忠義千秋為國捐軀的典範,當為滿朝文武的楷模,如此多事之秋,這樣的典型人物如果不能封侯追諡,是很安軍心民心的。一個諡號對死者而言,並沒有什麽實際的意義,但對於大晉國的臣民而言,卻是有著很大的激勵作用。


    倒不是司馬炎吝嗇一個諡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文鴦並不感冒,不光是司馬炎,包括司馬駿在內的司馬家族的人,都對文鴦有著莫大的敵意,不管怎麽說,他都是間接害死司馬師的凶手,當年司馬昭迫於形勢,赦免了文鴦的罪責,但並不意味著司馬家的人就可以原諒他了,多年以來,他們對文鴦的恨意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逝去,這十幾年來文鴦在洛陽享受的“待遇”就說明了一切。


    如果不是遭逢國難,文鴦注定是沒有出頭之日的,但戰場之上,刀槍無眼,渴望建功立業重振聲威的文鴦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文鴦的這一死,確實是扔給了司馬炎一個難題,封侯追諡,那可是朝中有功之臣才能享受的待遇,司馬炎覺得文鴦根本就配不上。所以盡管鄭衝一再催促,司馬炎卻是拖著不辦。


    但沒過幾天,另一個壞消息接踵而至,汝陰王司馬駿在羊腸阪伏擊蜀軍的時候反中了對方的埋伏,兩萬虎衛軍全軍覆滅,損失慘重。


    讓司馬炎比較難堪的是,司馬駿戰敗之後,並沒有象文鴦那樣以死殉國,而是屈膝變節,投降了蜀國。


    兩場敗仗,幾乎是一先一後,總共也沒有相隔幾天,這對於晉國朝廷而言,無疑是一個最為沉重的打擊,最讓司馬炎不可接受的就是皇叔司馬駿在氣節上比文鴦差了太多,為了活命,司馬駿不惜跪地求饒,把他司馬家的臉給丟盡了。


    相比之下,文鴦殺身仁,舍身取義,形象比司馬駿不知要高大的多少,司馬炎當然知道自己的這位叔父是一個惜命如金的人,戰敗投降自然是不足為奇的,不過司馬炎現在多麽希望司馬駿可以以身殉國,那麽他們司馬皇族,也就不必被人啪啪打臉了。


    蜀國那邊,劉胤似乎刻意地製造輿論,在上黨,劉胤親自為司馬駿解縛,並大擺筵席,厚待於他,當時圍觀的人群甚眾,有當地的百姓,也有被俘的晉兵,劉胤似乎要用這一舉動,向世人來證明,蜀國是優待俘虜的,就算地位尊貴如汝陰王司馬駿的,歸降之後,都一樣會受到禮遇,更遑論普通的士卒了。


    不得不說劉胤這一手相當地高段,晉國上下是人心浮動,就連汝陰王都已經投敵叛國了,還真不知道這個國家有什麽值得留戀的了。


    司馬炎無奈之下,隻得接受何衝等大臣的建議,封文鴦為武安侯,並加諡號為忠,以表彰其忠勇為國之功績。


    司馬炎確實也沒辦法,如果沒有司馬駿的被俘投敵,或許司馬炎並不考慮給文鴦封侯追諡,但司馬駿搞了這一出,讓司馬炎不得不用文鴦來擋住眾人的悠悠之口,在這時候,如果不能豎立一個忠義的榜樣來,司馬駿帶來的負麵影響將會是十分巨大的。


    文鴦沒有子嗣,不過他曾過繼過弟弟文虎之子文適,以承繼香火,文鴦先前在朝中地位低下,文適就更加地卑微了,隻能做城門令這樣從九品的小官。文鴦做了冀州刺史之後,文適的官銜也沒有什麽變動,可沒想到文鴦陣亡之後,好運就突然地降臨到了他的身上,皇帝親自加封的武安侯便由文適來繼承,文適受寵若驚,驚喜望外。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給文鴦封侯追諡,確實在一度的程度上穩定了朝中的局勢,也消除了司馬駿投降的負麵影響,讓困難的局勢變得緩和了一些。


    司馬駿可是討逆大都督,冀州前線最高的指揮官,他戰敗投敵之後,討逆大都督的這個位置便懸空了出來,到底由誰來繼承這個位置,司馬炎也是一陣的頭痛,畢竟這樣的職位可不是封侯追諡那麽簡單,它必須地由能力相當的人來擔當,否則的話,前線幾十萬大軍必將會亂成一團。


    派誰去合適呢?司馬炎陷入了沉思。(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之清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之清揚並收藏最後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