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抗對諸將道:“今蜀國強盛,吞晉之勢不可擋也,晉國敗亡,已成定局,雖然說晉國存亡於我們沒有大多的關係,但三國鼎立之局一旦打破,以蜀國的強大,吳國亦難存矣。所以,我們絕不能隔岸觀火,以為事不關己,便可以置身事外,唇亡而齒寒,我們必須要有所行動,以遏製蜀國的崛起。”
武昌左部督薛瑩道:“都督所慮確實,蜀國以一州之地,當初被魏國所破,幾近亡國,然而十年之間,竟然可以死灰複燃,坐擁半壁江山,真是世事難料。然而現在以蜀國的強勢,晉國尚不能敵,恐怕我們也無法對付。”
陸抗道:“不錯,單憑我們的力量,是不足以和蜀國相抗衡的,現在晉國雖然將亡,但仍然據有司豫青兗徐等數州之地,現在蜀國對洛陽是誌在必得,如果我們出兵去和它爭洛陽,無異於是虎口奪食,此計不足取也。洛陽不可得,但我們卻可以退而求其次,如果能盡得關東之地,收獲亦是頗豐。”
關東這一稱呼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秦秋戰國時期,秦國占據關中,以函穀關為界,函穀關以東就是關東之地,囊括齊、楚、趙、魏、韓、燕六國;東漢三國時代,關東之地特指虎牢關之東,當時以袁紹為首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就號稱為“關東十八路諸侯”;而到了明代,關東則特指山海關之東,既東北三省。
現在陸抗提到的關東,自然指的是虎牢關以東的地區,包括豫州、青州、充州、徐州和淮南在內的廣闊地區。晉國在關東之地設有三個都督統轄,豫州都督陳騫,統禦豫州之地,青州都督馬隆,統禦青州兗州之地,揚州都督石苞,統禦徐州淮南之地。
現在蜀軍的主力全部集中在了洛陽的周圍,僅僅劉胤就統率著二十萬的大軍,兵臨黃河北岸,對洛陽形成強攻之勢,隻要蜀軍渡過黃河,洛陽就是囊中之物。
讓陸抗比較納悶的是,有劉胤一軍取洛陽已經是綽綽有餘了,薑維此刻卻突然地揮師北進,攻打洛陽,南北夾擊固然不錯,但對付已經是窮途末路的司馬晉,此舉似乎有畫蛇添足的嫌疑。
如果讓陸抗來選擇的話,那麽他寧可先滅南陽的杜預,而後揮師東進豫州,既可以鉗製豫州之敵向洛陽增援的可能,又可以擴大戰果,將戰火引向晉國的關東地區,徹底地消滅晉國的殘餘勢力。
但現在蜀國三十萬大軍圍攻一座洛陽城,無疑給了陸抗一個進軍關東地區的機會,這就好比是切蛋糕,蜀國雖然拿走了最美味的那一塊,但吳國卻有機會拿到最大的一塊。
想到這裏,陸抗微微地一笑,看來蜀國內部,也並非是人們想象之中的那種和諧,隻要是人,他就逃不開名利二字,爭名逐利,那是人的本能。
看來蜀國內部的紛爭反而讓陸抗成為了最大的獲利者,不管怎麽說陸抗都必須要捉住這個機會,籍此來改變自己的,改變吳國的命運。
大帝孫權的時代,東吳就不止一次地想把自己的疆土向北擴張,從長江泛舟,到飲馬黃河,但遺憾的是,孫權一次次的出征,卻屢屢地铩羽而歸,別說是飲馬黃河了,就連飲馬淮河都成為了一種奢望,多年以來,長江天塹就如同是一道藩籬,既擋住了北方曹魏的吞南之心,也擋住院了東吳的北進之夢。
直到魏亡晉興,東吳這才稍稍地突破了這一層的桎梏,陸抗率軍攻破弋陽,吳人總算是可以嚐到淮河水的滋味了。
但弋陽終歸是一個彈丸之地,陸抗也從來沒有為此而沾沾自喜過,他的目光,他的雄心壯誌,也絕不僅僅是局限在弋陽,有機會,陸抗一直想著要問鼎天下。
可惜長久以來,陸抗再無機會那怕是邁出一小步,吳國的軍隊,止步於淮河,中原大地,成為了陸抗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
現在機會又一次地擺在陸抗的麵前,陸抗又豈能讓它白白地流走。
“不過,陳騫、石苞、馬隆均是厲害的人物,絕非是容易對付,不知都督有何辦法?”鎮東將軍朱琬則是比較理性,和晉軍打了多年的交道,僅僅是一個豫州都督陳騫,就足夠吳軍喝一壺的了,若想要一口氣吞掉三個都督部,簡直就是聞所未聞之事。
陸抗微微一笑道:“此一時,彼一時也,以前我軍與陳騫戰於淮上,互有勝負,誰也奈何不了誰,不過是因為陳騫的背後有著晉國朝廷的支持,而現在整個晉國的政權已經是分崩離析,關東三都督在失去晉國朝廷支持之後,已如無根飄萍,無論是氣勢還是實力上,已經不可再同日而語了。關東諸軍的去留,無非隻剩下三條路可以選擇了。
“其一,便是向蜀國投降。我相信絕大多數的關東兵是心有不甘的,與蜀國交戰了這麽多年,一下子就論為俘虜和囚犯,這無疑是絕大多數晉兵所不能接受的;其二,是擁兵自立。自立倒不是不可以,但關東三位都有督都缺乏足夠的威望和資曆,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候,自立就意味著四麵樹敵,自取滅亡。
“前兩條路行不通,擺著關東諸人麵前的,也就隻剩下最後的一條路了,向吳國投降。隻要我們拿出足夠的誠意來,誘之以利,不怕陳騫等人不就範。”
立節中郎將孫遵道:“原來都督準備智取,隻不過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招降地得動這三個人?”
陸抗道:“蜀國例來有非劉不王的傳統,想必這次也肯定不會為陳騫石苞等人破例,隻要我們肯給他們他們想在的東西,招降三人絕非難事。”
孫遵道:“封三人為王,陛下那邊未必會同意?就算陛下同意,那向建業請旨,一來一回,也在一月之內,恐怕是遲也。”
武昌左部督薛瑩道:“都督所慮確實,蜀國以一州之地,當初被魏國所破,幾近亡國,然而十年之間,竟然可以死灰複燃,坐擁半壁江山,真是世事難料。然而現在以蜀國的強勢,晉國尚不能敵,恐怕我們也無法對付。”
陸抗道:“不錯,單憑我們的力量,是不足以和蜀國相抗衡的,現在晉國雖然將亡,但仍然據有司豫青兗徐等數州之地,現在蜀國對洛陽是誌在必得,如果我們出兵去和它爭洛陽,無異於是虎口奪食,此計不足取也。洛陽不可得,但我們卻可以退而求其次,如果能盡得關東之地,收獲亦是頗豐。”
關東這一稱呼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秦秋戰國時期,秦國占據關中,以函穀關為界,函穀關以東就是關東之地,囊括齊、楚、趙、魏、韓、燕六國;東漢三國時代,關東之地特指虎牢關之東,當時以袁紹為首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就號稱為“關東十八路諸侯”;而到了明代,關東則特指山海關之東,既東北三省。
現在陸抗提到的關東,自然指的是虎牢關以東的地區,包括豫州、青州、充州、徐州和淮南在內的廣闊地區。晉國在關東之地設有三個都督統轄,豫州都督陳騫,統禦豫州之地,青州都督馬隆,統禦青州兗州之地,揚州都督石苞,統禦徐州淮南之地。
現在蜀軍的主力全部集中在了洛陽的周圍,僅僅劉胤就統率著二十萬的大軍,兵臨黃河北岸,對洛陽形成強攻之勢,隻要蜀軍渡過黃河,洛陽就是囊中之物。
讓陸抗比較納悶的是,有劉胤一軍取洛陽已經是綽綽有餘了,薑維此刻卻突然地揮師北進,攻打洛陽,南北夾擊固然不錯,但對付已經是窮途末路的司馬晉,此舉似乎有畫蛇添足的嫌疑。
如果讓陸抗來選擇的話,那麽他寧可先滅南陽的杜預,而後揮師東進豫州,既可以鉗製豫州之敵向洛陽增援的可能,又可以擴大戰果,將戰火引向晉國的關東地區,徹底地消滅晉國的殘餘勢力。
但現在蜀國三十萬大軍圍攻一座洛陽城,無疑給了陸抗一個進軍關東地區的機會,這就好比是切蛋糕,蜀國雖然拿走了最美味的那一塊,但吳國卻有機會拿到最大的一塊。
想到這裏,陸抗微微地一笑,看來蜀國內部,也並非是人們想象之中的那種和諧,隻要是人,他就逃不開名利二字,爭名逐利,那是人的本能。
看來蜀國內部的紛爭反而讓陸抗成為了最大的獲利者,不管怎麽說陸抗都必須要捉住這個機會,籍此來改變自己的,改變吳國的命運。
大帝孫權的時代,東吳就不止一次地想把自己的疆土向北擴張,從長江泛舟,到飲馬黃河,但遺憾的是,孫權一次次的出征,卻屢屢地铩羽而歸,別說是飲馬黃河了,就連飲馬淮河都成為了一種奢望,多年以來,長江天塹就如同是一道藩籬,既擋住了北方曹魏的吞南之心,也擋住院了東吳的北進之夢。
直到魏亡晉興,東吳這才稍稍地突破了這一層的桎梏,陸抗率軍攻破弋陽,吳人總算是可以嚐到淮河水的滋味了。
但弋陽終歸是一個彈丸之地,陸抗也從來沒有為此而沾沾自喜過,他的目光,他的雄心壯誌,也絕不僅僅是局限在弋陽,有機會,陸抗一直想著要問鼎天下。
可惜長久以來,陸抗再無機會那怕是邁出一小步,吳國的軍隊,止步於淮河,中原大地,成為了陸抗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
現在機會又一次地擺在陸抗的麵前,陸抗又豈能讓它白白地流走。
“不過,陳騫、石苞、馬隆均是厲害的人物,絕非是容易對付,不知都督有何辦法?”鎮東將軍朱琬則是比較理性,和晉軍打了多年的交道,僅僅是一個豫州都督陳騫,就足夠吳軍喝一壺的了,若想要一口氣吞掉三個都督部,簡直就是聞所未聞之事。
陸抗微微一笑道:“此一時,彼一時也,以前我軍與陳騫戰於淮上,互有勝負,誰也奈何不了誰,不過是因為陳騫的背後有著晉國朝廷的支持,而現在整個晉國的政權已經是分崩離析,關東三都督在失去晉國朝廷支持之後,已如無根飄萍,無論是氣勢還是實力上,已經不可再同日而語了。關東諸軍的去留,無非隻剩下三條路可以選擇了。
“其一,便是向蜀國投降。我相信絕大多數的關東兵是心有不甘的,與蜀國交戰了這麽多年,一下子就論為俘虜和囚犯,這無疑是絕大多數晉兵所不能接受的;其二,是擁兵自立。自立倒不是不可以,但關東三位都有督都缺乏足夠的威望和資曆,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候,自立就意味著四麵樹敵,自取滅亡。
“前兩條路行不通,擺著關東諸人麵前的,也就隻剩下最後的一條路了,向吳國投降。隻要我們拿出足夠的誠意來,誘之以利,不怕陳騫等人不就範。”
立節中郎將孫遵道:“原來都督準備智取,隻不過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招降地得動這三個人?”
陸抗道:“蜀國例來有非劉不王的傳統,想必這次也肯定不會為陳騫石苞等人破例,隻要我們肯給他們他們想在的東西,招降三人絕非難事。”
孫遵道:“封三人為王,陛下那邊未必會同意?就算陛下同意,那向建業請旨,一來一回,也在一月之內,恐怕是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