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發生內亂,這對於東吳而言,簡直就是天大的利好消息,情報之中透露,這場洛陽事變,整個洛陽城是屍堆如山,血流成河,可見這場內亂的規模是相當地大,對於蜀漢朝廷而言,無異於是傷筋動骨。


    更何況,此次內亂,蜀國損失了薑維和鍾會這兩員大將,做為當年在益州交手的這兩大對手,陸抗對薑維和鍾會的了解不可謂不深,二人都能稱得上是國之良將,棟梁之才,這次蜀國算是虧大發了。


    陸抗對劉胤並不太了解,唯一的一次交手還是很多年前在益州的時候,那時劉胤才剛剛拜將,名氣全無,陸抗還真沒有把他放在眼裏。


    不過其後的幾年,劉胤確實是大放異彩,縱橫天下,掃胡滅晉,開創出驚天偉地之功。但終究是聞名不如見麵,劉胤的名氣再大,也不過是停留在紙麵上的印象,沒有和他打過多少交道的陸抗自然不會認為他強到離譜,這次蜀國損失了薑維鍾會,至少也是如失一臂,再加上舊帝去世,新皇登基,蜀漢的根基動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陸抗肯定無法向關東三王出兵的,但接到這個消息之後,他便立刻有了新主意。


    現在蜀國內亂,局勢動蕩,正是吳國進軍的最好機會,如果吳國能捉住這個機會的話,一舉攻克洛陽,勢必將挽轉對蜀國的不利局麵。趁你病,要你命,這樣的機會,絕對是千載難逢,如果吳國放棄這個機會的話,恐怕也就再無機會了。


    當然,光陸抗手中的這點兵馬是不足以成大事的,想要進攻洛陽,就必須要聯合關東三王,隻有他們幾方的兵力集結起來,才有與蜀漢軍隊抗衡的資本。


    更何況,就算是吳國想要出兵,也必須要知會穎川王陳騫,因為從弋陽北上攻打洛陽,繞不開陳騫的領地,沒有陳騫的同意,陸抗擅自帶兵進入豫州的話,還沒有打到洛陽,就得先和陳騫的軍隊發生衝突了。


    根據吳國和關東三王達成的條件,關東三王雖然對吳稱臣,但卻絕對是不容許吳國軍隊隨意地進入關東五州之地的。


    於是,陸抗派出特使,立刻分別前往陳縣、壽春和臨淄,前去會見陳騫、石苞和馬隆,陳說厲害,鼓動三王出兵,共取洛陽。


    前往壽春和臨淄的特使撲了空,因為石苞和馬隆根本就沒有在壽春和臨淄,倒是前往陳縣的特使收獲頗豐,本來是去求見陳騫的,卻不料撞上了石苞和馬隆,他二人也俱在陳縣。


    陸抗那邊有活動在洛陽的細作,陳騫他們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洛陽發生的這一些大事,畢竟做了這麽多年的晉國老臣,陳騫在洛陽還是擁著廣泛的人脈,就算他們在洛陽沒有細作間諜,光是那昔日的故友提供的情報,就足以讓陳騫知曉到洛陽城裏發生的變故了。


    這場驚天變故,老謀深算的陳騫立刻是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他也認為這對於他們這些殘晉勢力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別看現在陳騫石苞和馬隆他們占據著關東五州之地,地域遼闊,但其實他們的地位卻是很尷尬的,關東五州之地位於黃河和長江之間,乃四戰之地,幾乎是無險可守,蜀國攻占洛陽之後,關東之地亦盡失黃河之利,蜀國軍隊可以輕易地從洛陽東進,以目前蜀軍的強勢,關東五州幾乎是難以匹敵。


    不得以,陳騫和石苞馬隆商議之後,向吳國投降,以在五州之地豎起一麵吳國的國旗為代價,換取到了吳國的支持,也算是解除了關東五州的後顧之憂,免受腹背之敵。


    但陳騫也知道,他們和吳國的聯盟必然是脆弱的,他們關東三王想要在夾縫之中求得生存,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對手,無疑就是蜀國的劉胤,隻要劉胤一日不除,他們必將是寢食難安。


    蜀國攻下洛陽之後,暫時沒有任何進軍的動向,但陳騫清楚,這隻是暫時的現象,蜀國正在積蓄著力量,準備發動最後的一擊。擺在關東三王麵前的形勢,依然是很嚴峻的。


    洛陽的動亂,讓陳騫看到了一絲的希望,他立刻召石苞和馬隆前來,共商大事。


    和陳騫一樣,石苞和馬隆同樣也背負著沉重的壓力,蜀國咄咄逼人的氣勢讓他們時刻有著存亡之虞,陳騫親自召他們過來而不采用書信的方式,正說明陳騫這邊有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們來麵談。


    洛陽的動亂,對於他們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可以采用先發製人的手段的話,至少可以克服他們在整個形勢上麵的被動,但唯一的問題就是,以他們關東三王的實力,有沒有能力和蜀軍再行抗衡?


    就在此時,陸抗派來的使者到達陳縣,遞交了陸抗的親筆書信,陸抗在信中陳說厲害,欲集合吳國和關東三地的兵力,出兵洛陽,討伐蜀國。


    陸抗的想法和陳騫倒是不謀而合,隻要吳國肯出兵,他們的實力便會大增,進攻洛陽便多了幾分的把握。


    馬隆倒是還有些擔心,那就是這次如果同意讓吳國的軍隊進入關東之地,不管伐蜀成敗與否,吳國軍隊是否還能退出五州之地,這請神容易送神難。


    不過陳騫認為他們此刻與吳國的關係還是合作的關係,在強大的蜀國沒有被擊退或消滅之前,吳國人必然不會和他們翻臉,現在的他們的首要敵人還是蜀國,為了對付蜀國,需要與吳人精誠合作,一致對外。


    雙方很快就達了共識,吳國起兵十萬,關東三王各起兵五萬,四方合計總兵力二十五萬人,共推陸抗為帥,協同指揮四路兵馬。兵貴神速,各方都認為此次是機會難道,不容有任何的耽擱,短短十餘日之後,四方的兵馬便在陳縣會齊,之後,便立刻揮兵西進,直指洛陽的門戶——虎牢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之清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之清揚並收藏最後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