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元末時期製造火銃和火炮的工藝雖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依舊還是慘不忍睹,這裏頭其實涉及到了許多問題。
一方麵是材料不過關,火銃和火炮對材料的要求很高,畢竟引燃之後,銃中的火藥瞬間爆炸,爆發出很強的破壞力,假如鑄鐵的銃身強度不夠,就可能直接炸開。
此外,由於銃管內部凹凸不平,不能做到平整,使得射擊的射程和精度都是極差,再加上填裝麻煩,在有些場合甚至還不如弓箭用的自在。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趙信這個現代靈魂提出建設性意見,與工匠們的鍛造技藝相結合。
將懂得火器製造的工匠聚集在一起,趙信沒有急著將自己的思路說出來,而是讓匠人們先分批造出一些火銃,因為他現在急需要的,是了解這個時代的火銃水平。
聽了大帥的話,這些匠人們倒是不敢怠慢,人人都指望表現一番,於是大家直接開爐,開始利用從前的經驗製造火銃。
其實火銃的製造很簡單,這個時代的火銃無非就是一根銃管和木柄連接而已,沒有什麽複雜的構件。
不過,火銃這東西對工藝的要求極高,在這方麵,流民營有著很大的優勢,工藝暫且不說,可是鋼鐵的質量,想來卻是能過關的,至少能將炸膛的危險降到最低。
鼓搗了近三天,各種火銃送到了趙信跟前,有鳥銃、開花銃、三眼銃等等,其中鳥銃最接近後世滑膛槍的雛形,銃管較長,超過一米半,口徑也是不大,這樣的設計能大大地提高射程。
隻是當趙信把玩著這柄匠人們精心製作的鳥銃之後,不由苦笑連連。
這鳥銃在設計上基本沒有問題,火銃的結構幾乎和後世的滑膛槍區別不大,無論是機括、手柄、還是銃管都可謂是奇思妙想。
這個時代華夏的創造力實在有餘,簡直就是人類的曙光,各種突發奇想運用在許多地方,無論是煉鐵煉鋼,還是機械的製造。
四大發明出現在華夏也委實不冤枉,單單這鳥銃,其實已經領先了西洋數百年,隻不過,這火銃成品對看慣了現代槍械的趙信而言,其質地實在是低劣。
雖然用的是當前最好的鋼材,采用的是鑄模打造的方法,可是趙信也隻能用低劣這兩個字來形容。
總結之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火銃的內壁部分,滑膛槍之所以叫滑膛槍,是因為槍內平滑,越是平滑,就能減少彈丸發射之後的阻力,同時能大大地提高精度。
可是這把鳥銃的內壁卻是凹凸不平,裏頭顯然有許多細小的疙瘩,這樣的鳥銃倒不是不能夠發射,唯獨有一樣卻讓人哭笑不得,那就是射擊的精度和射程,影響可謂極大。
趙信命人將鳥銃試了試,果然沒有出乎他的意料,射程不過七八十步,至於精度,那就更不必有什麽幻想了,幾乎是指東打西,基本上靠的是運氣。
火藥在銃管燃燒之後,發出膨脹的氣體,推動銃內的彈丸沿著火銃的長管向前推進,這就如後世的火車沿著鐵軌向前行駛,鐵軌越是平滑,同樣的動力,速度就越快,而假若鐵軌凹凸不平,不脫軌就是萬幸,至於速度,那就更不必提了。
所以要解決眼下這個問題,根子還是在工藝上。
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麽鳥銃的實用性還有殺傷力都將大大地提高。
趙信也不急著拋出他的方案,而是讓匠人們一起討論,一些摸索解決辦法,這些匠人畢竟是老手,漸漸也能趕上趙信的思路,隨即便有人提出,可以想辦法在建泥模的上頭進行改良。
打製兵器,往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白緞式,無非就是將鐵器加熱,然後不斷錘煉,打出裏頭的空氣和雜質而已。
而現如今這邊能直接煉出鋼水,因此大多數的武器或是鐵器,都是經過模子來鑄造,即先用泥捏出構建的中空部分,然後直接將鋼水倒上去,冷卻之後,東西便成型。
鐵匠們的解決方案是:模子如果能做得更加精細,盡量減少模具上的瑕疵,如此,製造出來的銃管內壁自然會光滑許多。
於是大家一起動手,請了泥匠、木匠湊起來琢磨,終於製出了新模子,等到鐵水灌進去,冷卻成型之後,效果果然好了許多,至少肉眼可見的顆粒大大減少。
之後,在趙信的提點下,幾個鐵匠又想到了主意,專門去製了一種銼刀來,對這銃管的內壁進行打磨。
這種長條形的銼刀,直接插入銃管,就如活塞一樣,來回在銃管中抽動,幾番下來,一支正式的銃管便成型了,內壁雖然達不到後世的水準,可是相較現在的工藝,實在是跳躍式的進步。
趙信甚至懷疑,這水平應該會比十八世紀的滑膛槍不遑多讓,自然,這是他自行腦補,具體功效如何,還要再琢磨琢磨。
接連幾日,火銃的改良一直都在繼續,除了銃管,還有銃柄以及木質的支架也需要調整,這部分倒是和工藝無關了,主要考慮的是人體工程學方麵的問題,怎樣讓人握的舒服才是要點。
如此一琢磨,趙信倒是又想起了更為嚴峻的問題,即火銃手的素質。
武器再好,也要看是什麽樣的人在用,這個時代的士兵得到火銃後,基本上不會進行保養,甚至有人刻意進行毀壞。
火器對保養的要求極高,幾乎隔三差五地就需要上油和擦拭,再有操練方麵,如果讓那些習慣了冷兵器作戰的士兵去操練火銃,即便是精銳士兵,短期內也必定成效甚微。
想著想著,趙信漸漸有了一些思路,他調來五百沒有任何戰事經驗的流民青壯,進行有針對性的操練,操練的內容倒是簡單,列隊,前進,一切聽從鼓聲前進後退,五百人列成十隊,來來回回地走動。
隨後,趙信又弄來了一批火銃,這批火銃是試製出來的‘低劣’產品,射程短,精度幾乎可有可無,趙信讓這些青壯每日配發一支,讓他們進行保養。
保養必須有板有眼,每天夜裏,所有火銃要入庫,並且還要對保養狀況進行檢查,如果有人偷懶,自然免不了懲罰。
好在這些人大多都是窮苦出身,也沒有沾染上流氣的性子,就算是有,經過幾個月的磨礪,也早已收斂了。
【注:中國的火銃創製於元代,元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先後獲得了金和南宋有關火藥兵器的工藝技術,立國後即集中各地工匠到元大都(今北京市)研製新兵器,特別是改進了管形火器的結構和性能,使之成為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且更便於攜帶使用的新式火器,即火銃。】
一方麵是材料不過關,火銃和火炮對材料的要求很高,畢竟引燃之後,銃中的火藥瞬間爆炸,爆發出很強的破壞力,假如鑄鐵的銃身強度不夠,就可能直接炸開。
此外,由於銃管內部凹凸不平,不能做到平整,使得射擊的射程和精度都是極差,再加上填裝麻煩,在有些場合甚至還不如弓箭用的自在。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趙信這個現代靈魂提出建設性意見,與工匠們的鍛造技藝相結合。
將懂得火器製造的工匠聚集在一起,趙信沒有急著將自己的思路說出來,而是讓匠人們先分批造出一些火銃,因為他現在急需要的,是了解這個時代的火銃水平。
聽了大帥的話,這些匠人們倒是不敢怠慢,人人都指望表現一番,於是大家直接開爐,開始利用從前的經驗製造火銃。
其實火銃的製造很簡單,這個時代的火銃無非就是一根銃管和木柄連接而已,沒有什麽複雜的構件。
不過,火銃這東西對工藝的要求極高,在這方麵,流民營有著很大的優勢,工藝暫且不說,可是鋼鐵的質量,想來卻是能過關的,至少能將炸膛的危險降到最低。
鼓搗了近三天,各種火銃送到了趙信跟前,有鳥銃、開花銃、三眼銃等等,其中鳥銃最接近後世滑膛槍的雛形,銃管較長,超過一米半,口徑也是不大,這樣的設計能大大地提高射程。
隻是當趙信把玩著這柄匠人們精心製作的鳥銃之後,不由苦笑連連。
這鳥銃在設計上基本沒有問題,火銃的結構幾乎和後世的滑膛槍區別不大,無論是機括、手柄、還是銃管都可謂是奇思妙想。
這個時代華夏的創造力實在有餘,簡直就是人類的曙光,各種突發奇想運用在許多地方,無論是煉鐵煉鋼,還是機械的製造。
四大發明出現在華夏也委實不冤枉,單單這鳥銃,其實已經領先了西洋數百年,隻不過,這火銃成品對看慣了現代槍械的趙信而言,其質地實在是低劣。
雖然用的是當前最好的鋼材,采用的是鑄模打造的方法,可是趙信也隻能用低劣這兩個字來形容。
總結之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火銃的內壁部分,滑膛槍之所以叫滑膛槍,是因為槍內平滑,越是平滑,就能減少彈丸發射之後的阻力,同時能大大地提高精度。
可是這把鳥銃的內壁卻是凹凸不平,裏頭顯然有許多細小的疙瘩,這樣的鳥銃倒不是不能夠發射,唯獨有一樣卻讓人哭笑不得,那就是射擊的精度和射程,影響可謂極大。
趙信命人將鳥銃試了試,果然沒有出乎他的意料,射程不過七八十步,至於精度,那就更不必有什麽幻想了,幾乎是指東打西,基本上靠的是運氣。
火藥在銃管燃燒之後,發出膨脹的氣體,推動銃內的彈丸沿著火銃的長管向前推進,這就如後世的火車沿著鐵軌向前行駛,鐵軌越是平滑,同樣的動力,速度就越快,而假若鐵軌凹凸不平,不脫軌就是萬幸,至於速度,那就更不必提了。
所以要解決眼下這個問題,根子還是在工藝上。
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麽鳥銃的實用性還有殺傷力都將大大地提高。
趙信也不急著拋出他的方案,而是讓匠人們一起討論,一些摸索解決辦法,這些匠人畢竟是老手,漸漸也能趕上趙信的思路,隨即便有人提出,可以想辦法在建泥模的上頭進行改良。
打製兵器,往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白緞式,無非就是將鐵器加熱,然後不斷錘煉,打出裏頭的空氣和雜質而已。
而現如今這邊能直接煉出鋼水,因此大多數的武器或是鐵器,都是經過模子來鑄造,即先用泥捏出構建的中空部分,然後直接將鋼水倒上去,冷卻之後,東西便成型。
鐵匠們的解決方案是:模子如果能做得更加精細,盡量減少模具上的瑕疵,如此,製造出來的銃管內壁自然會光滑許多。
於是大家一起動手,請了泥匠、木匠湊起來琢磨,終於製出了新模子,等到鐵水灌進去,冷卻成型之後,效果果然好了許多,至少肉眼可見的顆粒大大減少。
之後,在趙信的提點下,幾個鐵匠又想到了主意,專門去製了一種銼刀來,對這銃管的內壁進行打磨。
這種長條形的銼刀,直接插入銃管,就如活塞一樣,來回在銃管中抽動,幾番下來,一支正式的銃管便成型了,內壁雖然達不到後世的水準,可是相較現在的工藝,實在是跳躍式的進步。
趙信甚至懷疑,這水平應該會比十八世紀的滑膛槍不遑多讓,自然,這是他自行腦補,具體功效如何,還要再琢磨琢磨。
接連幾日,火銃的改良一直都在繼續,除了銃管,還有銃柄以及木質的支架也需要調整,這部分倒是和工藝無關了,主要考慮的是人體工程學方麵的問題,怎樣讓人握的舒服才是要點。
如此一琢磨,趙信倒是又想起了更為嚴峻的問題,即火銃手的素質。
武器再好,也要看是什麽樣的人在用,這個時代的士兵得到火銃後,基本上不會進行保養,甚至有人刻意進行毀壞。
火器對保養的要求極高,幾乎隔三差五地就需要上油和擦拭,再有操練方麵,如果讓那些習慣了冷兵器作戰的士兵去操練火銃,即便是精銳士兵,短期內也必定成效甚微。
想著想著,趙信漸漸有了一些思路,他調來五百沒有任何戰事經驗的流民青壯,進行有針對性的操練,操練的內容倒是簡單,列隊,前進,一切聽從鼓聲前進後退,五百人列成十隊,來來回回地走動。
隨後,趙信又弄來了一批火銃,這批火銃是試製出來的‘低劣’產品,射程短,精度幾乎可有可無,趙信讓這些青壯每日配發一支,讓他們進行保養。
保養必須有板有眼,每天夜裏,所有火銃要入庫,並且還要對保養狀況進行檢查,如果有人偷懶,自然免不了懲罰。
好在這些人大多都是窮苦出身,也沒有沾染上流氣的性子,就算是有,經過幾個月的磨礪,也早已收斂了。
【注:中國的火銃創製於元代,元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先後獲得了金和南宋有關火藥兵器的工藝技術,立國後即集中各地工匠到元大都(今北京市)研製新兵器,特別是改進了管形火器的結構和性能,使之成為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且更便於攜帶使用的新式火器,即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