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福兮禍兮
李瑛率眾人趕到玉門關外的時候,就聽來往的商人傳來了焉耆戰事的消息,據說岐王李範率領援軍擊敗了吐蕃讚普尺帶珠丹的女婿鬆江紮措的隊伍。(.無彈窗廣告)商人們進出關卡皆要與守關軍士打通關節,所以消息也頗為靈通,若是道路不靖,他們是不敢出關的。據他們所說,這次鬆江紮措虧吃得狠了,全軍三萬餘人隻有幾十人突圍逃了出去,剩下的要麽被俘,要麽被殺,可以說是吐蕃近百年來敗得最慘的一次。
而商人們的消息都是從來往的驛卒們嘴裏傳出來的,具體他們送的戰報是什麽內容,誰也不清楚,不過玉門關鎮守高懷仁乃是西征將領高仙芝的父親,所以高仙芝也有家書捎到,詳細向父親訴說了焉耆戰事的具體情況。高懷仁見有子如此,也是老懷大慰,逢人便說岐王殿下慧眼識人,知人善用,所以便有這焉耆大捷,沒過了幾日,焉耆戰事的大概情況整個玉門地區都知道了。
李瑛到了玉門關下,由薛繡前去拜見高懷仁,向他出示了皇帝的手諭。高懷仁大驚,剛剛送走了一位岐王殿下,沒想到又來了一位太子殿下,這可是玉門關多年未有之大事了。
高懷仁命中軍大開轅門,在薛繡的帶領下,親自出營迎接李瑛。
“臣高懷仁參見太子殿下千歲”高懷仁全身批掛,雖然是甲胄在身,仍然雙手抱拳,單膝下跪,向李瑛行大禮。
李瑛趕緊上前雙手扶起高懷仁,笑著說道:“高將軍甲胄在身,就不用行如此大禮了。久聞高將軍之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父皇命本王巡視九邊,如今西域有戰事,玉門關乃是重中之重。(.)本王上承天意來此處查看,若是有什麽不當之處,還要高將軍多多提醒才是啊”
“哪裏殿下英明神武,善於決策,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夠揣測的。提醒不敢當,殿下但有所命,末將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高懷仁屬於典型的中間派,他並不偏向李瑛或者是後妃黨,但是現在李瑛是堂堂正正的皇儲,又是用兵厲害的戰將,讓高懷仁想不佩服都難。畢竟行伍出身的人們與那些朝堂之中的士大夫不一樣,在軍營裏隻認實力。士兵沒有實力,被別的士兵欺負;將軍沒有實力,被別的將軍笑話。原因無它,隻有實力才能在戰場上為你帶來活命的機會,而死人是不能嘲笑挖苦任何人的。
眾人一邊相互引見,一邊走進了玉門守備大營,大營內數萬名士兵列陣相迎,萬人列陣卻鴉雀無聲,這充分顯示出了高懷仁一定的軍事素養。
玉門關所部兵源,除了當地的府兵之外,另有部分募役兵。本地的府兵大概占了三分之二,主要是陌刀兵、騎兵之屬。這些人多是父子兄弟傳承,乃是玉門關的主要力量。而募役兵分為長短期,長者五年十年,短者三年,多是一些運送糧草輜重等非戰鬥人員和少量步兵。這些募役兵,多以肅州、瓜州、涼州、靈州、蘭州等地為主,身材也屬於高大魁梧型,與玉門本地的府兵相比也不落下風。
眾人進入大帳內,李瑛自去那帥位上坐了,高懷仁和玉門本地將領坐在左邊,李瑛所部坐在右邊。
眾人落座之後,李瑛向高懷仁問道:“聽說高將軍有子在岐王帳下,不知可有家書到此?有否提到此次戰況?”
“有有有。”見李瑛詢問,高懷仁趕忙說道,他本就是個大嘴巴,這事更是他的得意之處,本來正愁不知如何向太子殿下開口,如今見太子主動問起這話題,當下便手舞足蹈的向眾人說起當時的狀況來。[.超多好看小說]
李瑛等人是首次聽高懷仁敘說,還比較能接受這種聲情並貌的方式,對於李瑛來說,頂多也就是單田芳評書的唐朝版而已。可是放眼看去,隻見玉門本地將領的表情怎麽都那麽奇怪,莫不是他們沒有聽過評書?
李瑛當然不知道,在他來之前的幾天,高懷仁已經如同怨婦一般,幾乎在場的每個人他都絮叨了好幾遍,對於他的措詞幾乎都能背下來了,簡直是聽到就快腦袋裂開了一般,沒想到這太子殿下剛剛一到,又開始絮叨上了。隻是這是太子殿下讓他說的,眾人也不敢走,隻好坐在那裏忍受著。
本書首發
聽完高懷仁那如同怨婦敘事般的評書之後,李瑛問向眾人:“不知道關於焉耆的戰事,大家是怎麽看的?”
“殿下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啊”高懷仁喜不自禁地說道:“我大唐自衛國公李靖滅東突厥之後,已經多年未對外用兵取得如此大捷了。”他說的倒也是實情,李瑛上次平定安南梅叔鸞的叛亂那是國內戰事,而此次東北都護府基本沒怎麽打仗,一次性消滅對方的三萬人部隊,確實是近百年未見了。
“殿下,臣認為此事雖然可喜,但是可憂的還在後麵,而且憂慮要大過喜悅啊”李白欠身拱手說道。
李白此言一出,四下喧嘩,怎麽如此大捷還有出來唱反調的,尤其是高懷仁,若不是礙於李瑛當麵,早就衝過去厲聲質問李白了。他倒是護犢子,焉耆戰事有他兒子的功勞在裏麵,讓李白這麽一說,好象功勞還變成禍事了,讓他如何不急。當下瞪著一雙通紅的眼睛,惡狠狠的瞪著李白,仿佛隻等一聲令下,便能衝上前將他撕碎一般。
李瑛笑著看了看四周,抬手壓製下四周質疑的聲音,朗聲說道:“哦?太白有何見解,但說無妨,讓眾將軍都來聽聽到底是怎麽個情況”
“是”李白躬身說道:“太子殿下,諸位將軍不可否認,焉耆大捷確實是近百年來我大唐對外族用兵的最大一次勝利,可是其真正意義卻比不上一些國內戰役如安南戰事、東北戰事,更遑論衛國公滅東突厥之戰了。”
因為安南與東北兩場戰役都是李瑛指揮的,在場的人都心知肚明,所以也沒有人敢走出來質問李白。
後來還是高懷仁忍不住,問了一嘴:“不知這是何故?”
“安南戰事,平定了安南都護府的叛亂,順帶震懾了南詔六部及周圍諸國,最起碼十年之內,安南地區不會再出現戰事了。而東北戰事更是收服了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兩大部落,成功設立東北都護府,對經略東北地區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並且將影響輻射至安東都護府以及扶桑、琉球等國。”李白說著頓了頓,接著說道:“至於衛國公所指揮的北伐之戰,更是戰績彪炳,生擒頡利可汗,滅東突厥,使我大唐北方隱患徹底消除。以上幾戰,均是畢其功於一役,不管是大動幹戈還是未動幹戈,均解決了後續問題,得到了長治久安的效果。”
“那焉耆的戰事呢?三萬人的攻城隊伍幾乎被全殲,這難道不是畢其功於一役嗎?”高懷仁沒有書生的本事,書呆子的習性倒學了個十足,咬住這個話題就是不鬆口。
“那要看從哪方麵來看。”李白笑著說道,從小學習縱橫之術,分析天下大勢,想不到今日終於派上了用場。縱橫家成名於戰國時期,蘇秦、張儀皆是其中的佼佼者,皆是口舌如簧之輩。
“從哪方麵看都是大勝”高懷仁來氣了,說得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大有李白再否認一句,他就要上去拚命的架勢。
“從這一場戰役來看,確實做得不錯,城內城外相互配合,趁著夜色,前後夾擊吐蕃軍隊,斬殺無數。滅掉一支近三萬人的攻城隊伍,相信對於大唐守軍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勵,能夠激發他們更高昂的鬥誌。對於安西都護府的民眾來說,也會燃起對大唐軍隊的信心和希望。”李白侃侃而談。
“那就是了。”高仙芝高興的撓了撓頭,這時又仿佛看李白很順眼。
“不過。。。。。。”李白開口說道。
“不過什麽?”高仙芝緊張地問道,那副神情,像進屋偷東西讓人抓住了的小偷還兀自攥著他偷來的東西一般,讓眾人感覺非常好笑。隻是太子殿下在場,討論的又是這麽嚴肅的事情,讓那些玉門關本地的將領有些噤若寒蟬,不敢輕易發表意見,要知道這位太子殿下可是以殺伐果斷出名的。
“雖然焉耆守軍與我大唐西征軍在岐王殿下的帶領下,重創了吐蕃軍,但是吐蕃數十萬大軍並未傷到元氣,所虧損的不過是鬆江紮措的部族部隊罷了。聽說此人乃是讚普遲帶珠丹的女婿,這個大虧他如何肯吃得,不去向遲帶珠丹哭喊著要報仇麽?剛才高將軍也說了,這是百年未有之大捷,也就是說吐蕃從來沒有吃過這麽大的虧,這讓遲帶珠丹如何咽得下這口氣。隻怕多則半個月,少則十天左右,吐蕃的大軍就要到達焉耆城下了”李白慨然說道。
眾人盡皆唏噓,想不到這焉耆城的命運竟然如此悲苦,城守不住自是禍事,沒想住守好了也有禍事,這讓人情何以堪?
[]
李瑛率眾人趕到玉門關外的時候,就聽來往的商人傳來了焉耆戰事的消息,據說岐王李範率領援軍擊敗了吐蕃讚普尺帶珠丹的女婿鬆江紮措的隊伍。(.無彈窗廣告)商人們進出關卡皆要與守關軍士打通關節,所以消息也頗為靈通,若是道路不靖,他們是不敢出關的。據他們所說,這次鬆江紮措虧吃得狠了,全軍三萬餘人隻有幾十人突圍逃了出去,剩下的要麽被俘,要麽被殺,可以說是吐蕃近百年來敗得最慘的一次。
而商人們的消息都是從來往的驛卒們嘴裏傳出來的,具體他們送的戰報是什麽內容,誰也不清楚,不過玉門關鎮守高懷仁乃是西征將領高仙芝的父親,所以高仙芝也有家書捎到,詳細向父親訴說了焉耆戰事的具體情況。高懷仁見有子如此,也是老懷大慰,逢人便說岐王殿下慧眼識人,知人善用,所以便有這焉耆大捷,沒過了幾日,焉耆戰事的大概情況整個玉門地區都知道了。
李瑛到了玉門關下,由薛繡前去拜見高懷仁,向他出示了皇帝的手諭。高懷仁大驚,剛剛送走了一位岐王殿下,沒想到又來了一位太子殿下,這可是玉門關多年未有之大事了。
高懷仁命中軍大開轅門,在薛繡的帶領下,親自出營迎接李瑛。
“臣高懷仁參見太子殿下千歲”高懷仁全身批掛,雖然是甲胄在身,仍然雙手抱拳,單膝下跪,向李瑛行大禮。
李瑛趕緊上前雙手扶起高懷仁,笑著說道:“高將軍甲胄在身,就不用行如此大禮了。久聞高將軍之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父皇命本王巡視九邊,如今西域有戰事,玉門關乃是重中之重。(.)本王上承天意來此處查看,若是有什麽不當之處,還要高將軍多多提醒才是啊”
“哪裏殿下英明神武,善於決策,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夠揣測的。提醒不敢當,殿下但有所命,末將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高懷仁屬於典型的中間派,他並不偏向李瑛或者是後妃黨,但是現在李瑛是堂堂正正的皇儲,又是用兵厲害的戰將,讓高懷仁想不佩服都難。畢竟行伍出身的人們與那些朝堂之中的士大夫不一樣,在軍營裏隻認實力。士兵沒有實力,被別的士兵欺負;將軍沒有實力,被別的將軍笑話。原因無它,隻有實力才能在戰場上為你帶來活命的機會,而死人是不能嘲笑挖苦任何人的。
眾人一邊相互引見,一邊走進了玉門守備大營,大營內數萬名士兵列陣相迎,萬人列陣卻鴉雀無聲,這充分顯示出了高懷仁一定的軍事素養。
玉門關所部兵源,除了當地的府兵之外,另有部分募役兵。本地的府兵大概占了三分之二,主要是陌刀兵、騎兵之屬。這些人多是父子兄弟傳承,乃是玉門關的主要力量。而募役兵分為長短期,長者五年十年,短者三年,多是一些運送糧草輜重等非戰鬥人員和少量步兵。這些募役兵,多以肅州、瓜州、涼州、靈州、蘭州等地為主,身材也屬於高大魁梧型,與玉門本地的府兵相比也不落下風。
眾人進入大帳內,李瑛自去那帥位上坐了,高懷仁和玉門本地將領坐在左邊,李瑛所部坐在右邊。
眾人落座之後,李瑛向高懷仁問道:“聽說高將軍有子在岐王帳下,不知可有家書到此?有否提到此次戰況?”
“有有有。”見李瑛詢問,高懷仁趕忙說道,他本就是個大嘴巴,這事更是他的得意之處,本來正愁不知如何向太子殿下開口,如今見太子主動問起這話題,當下便手舞足蹈的向眾人說起當時的狀況來。[.超多好看小說]
李瑛等人是首次聽高懷仁敘說,還比較能接受這種聲情並貌的方式,對於李瑛來說,頂多也就是單田芳評書的唐朝版而已。可是放眼看去,隻見玉門本地將領的表情怎麽都那麽奇怪,莫不是他們沒有聽過評書?
李瑛當然不知道,在他來之前的幾天,高懷仁已經如同怨婦一般,幾乎在場的每個人他都絮叨了好幾遍,對於他的措詞幾乎都能背下來了,簡直是聽到就快腦袋裂開了一般,沒想到這太子殿下剛剛一到,又開始絮叨上了。隻是這是太子殿下讓他說的,眾人也不敢走,隻好坐在那裏忍受著。
本書首發
聽完高懷仁那如同怨婦敘事般的評書之後,李瑛問向眾人:“不知道關於焉耆的戰事,大家是怎麽看的?”
“殿下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啊”高懷仁喜不自禁地說道:“我大唐自衛國公李靖滅東突厥之後,已經多年未對外用兵取得如此大捷了。”他說的倒也是實情,李瑛上次平定安南梅叔鸞的叛亂那是國內戰事,而此次東北都護府基本沒怎麽打仗,一次性消滅對方的三萬人部隊,確實是近百年未見了。
“殿下,臣認為此事雖然可喜,但是可憂的還在後麵,而且憂慮要大過喜悅啊”李白欠身拱手說道。
李白此言一出,四下喧嘩,怎麽如此大捷還有出來唱反調的,尤其是高懷仁,若不是礙於李瑛當麵,早就衝過去厲聲質問李白了。他倒是護犢子,焉耆戰事有他兒子的功勞在裏麵,讓李白這麽一說,好象功勞還變成禍事了,讓他如何不急。當下瞪著一雙通紅的眼睛,惡狠狠的瞪著李白,仿佛隻等一聲令下,便能衝上前將他撕碎一般。
李瑛笑著看了看四周,抬手壓製下四周質疑的聲音,朗聲說道:“哦?太白有何見解,但說無妨,讓眾將軍都來聽聽到底是怎麽個情況”
“是”李白躬身說道:“太子殿下,諸位將軍不可否認,焉耆大捷確實是近百年來我大唐對外族用兵的最大一次勝利,可是其真正意義卻比不上一些國內戰役如安南戰事、東北戰事,更遑論衛國公滅東突厥之戰了。”
因為安南與東北兩場戰役都是李瑛指揮的,在場的人都心知肚明,所以也沒有人敢走出來質問李白。
後來還是高懷仁忍不住,問了一嘴:“不知這是何故?”
“安南戰事,平定了安南都護府的叛亂,順帶震懾了南詔六部及周圍諸國,最起碼十年之內,安南地區不會再出現戰事了。而東北戰事更是收服了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兩大部落,成功設立東北都護府,對經略東北地區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並且將影響輻射至安東都護府以及扶桑、琉球等國。”李白說著頓了頓,接著說道:“至於衛國公所指揮的北伐之戰,更是戰績彪炳,生擒頡利可汗,滅東突厥,使我大唐北方隱患徹底消除。以上幾戰,均是畢其功於一役,不管是大動幹戈還是未動幹戈,均解決了後續問題,得到了長治久安的效果。”
“那焉耆的戰事呢?三萬人的攻城隊伍幾乎被全殲,這難道不是畢其功於一役嗎?”高懷仁沒有書生的本事,書呆子的習性倒學了個十足,咬住這個話題就是不鬆口。
“那要看從哪方麵來看。”李白笑著說道,從小學習縱橫之術,分析天下大勢,想不到今日終於派上了用場。縱橫家成名於戰國時期,蘇秦、張儀皆是其中的佼佼者,皆是口舌如簧之輩。
“從哪方麵看都是大勝”高懷仁來氣了,說得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大有李白再否認一句,他就要上去拚命的架勢。
“從這一場戰役來看,確實做得不錯,城內城外相互配合,趁著夜色,前後夾擊吐蕃軍隊,斬殺無數。滅掉一支近三萬人的攻城隊伍,相信對於大唐守軍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勵,能夠激發他們更高昂的鬥誌。對於安西都護府的民眾來說,也會燃起對大唐軍隊的信心和希望。”李白侃侃而談。
“那就是了。”高仙芝高興的撓了撓頭,這時又仿佛看李白很順眼。
“不過。。。。。。”李白開口說道。
“不過什麽?”高仙芝緊張地問道,那副神情,像進屋偷東西讓人抓住了的小偷還兀自攥著他偷來的東西一般,讓眾人感覺非常好笑。隻是太子殿下在場,討論的又是這麽嚴肅的事情,讓那些玉門關本地的將領有些噤若寒蟬,不敢輕易發表意見,要知道這位太子殿下可是以殺伐果斷出名的。
“雖然焉耆守軍與我大唐西征軍在岐王殿下的帶領下,重創了吐蕃軍,但是吐蕃數十萬大軍並未傷到元氣,所虧損的不過是鬆江紮措的部族部隊罷了。聽說此人乃是讚普遲帶珠丹的女婿,這個大虧他如何肯吃得,不去向遲帶珠丹哭喊著要報仇麽?剛才高將軍也說了,這是百年未有之大捷,也就是說吐蕃從來沒有吃過這麽大的虧,這讓遲帶珠丹如何咽得下這口氣。隻怕多則半個月,少則十天左右,吐蕃的大軍就要到達焉耆城下了”李白慨然說道。
眾人盡皆唏噓,想不到這焉耆城的命運竟然如此悲苦,城守不住自是禍事,沒想住守好了也有禍事,這讓人情何以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