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對鄔堡內的佃戶做了一個全麵統計,鄔堡內現在有人口一萬三千六百零七人。
每個年齡段呂布也統計了,讓他意外的是,青壯年比較多,其次是小孩,最後才是老者。
不過按照統計的數據,隻要呂家堡不被戰火影響,很快人口就會出現一輪井噴式的增長,安穩的生活會讓人口出生率猛增。
派出了幾波斥候去草原邊探查,也聯係了趙叔伯等幾家常去草原做生意的家族,草原深處一點情報都沒有,零星的小部落不見了,整個草原外圍像是沒有人了一樣。
三個月的時間,部曲們已經經過了最初的訓練,算是正式練成了。
不了解情況,呂布也不願意冒險進入草原深處,正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準備充分,後發製人也是不錯的。
鄔堡內的孩子很多,呂布想辦私學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但一直沒有正式開始,私學不同於部曲們的識字課程,想真正把文華傳承下去,就得有足夠的德行的人來主持。
呂布在等先生,兩個月前呂布派人將新印刷的一本《論語》送去給了先生,並且寫了一封信,懇請先生能再回北地,教育這裏的鄉民。
信中呂布介紹了北地這兩年的變化,還有鄔堡裏那些無人教導的孩子,自己研究出來了最新的紙張,又弄除了一套印刷術,讓書脫離了竹簡的笨重與不便。
先生的麵子是從北地丟的,呂布當時沒辦法阻止這一切,現在有能力了,他要幫先生從北地把麵子找回來。
其實呂布還有一些顧慮,先生畢竟年歲大了,回鄉去了了思鄉之情就好了,年紀大了的先生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一個人獨自在關中,這呂布可不放心。
關中地區這些年也不太平,不在擁有國都的關中,險要的地勢形同虛設,西涼的羌人這些年也不怎麽安分,經常攻掠關中,讓先生一個人在關中呂布實在是不放心。
先生的回信前一段時間就到了,從信裏的話語可以看出,先生對紙質的書非常感興趣。
按照車程,也許再過一個月,先生就要到北地了,呂布專門在鄔堡裏修建了一間的學堂,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先生來了。
先生姓張名宿字子仁,這是呂布後來在郡裏打聽到的,先生以前都不太愛說過去的事,連姓名都沒說過。
並州南部上黨郡,一輛馬車就行走在官道上。
“文和,為何你還陪我去這一趟北地?”
張先生看著馬車裏要一同去北地的賈詡,不明白為什麽這位後輩要隨著自己去那麽遠的地方。
“先生,我想去見見那個神奇的孩子。”
賈詡拿著手機的酒杯,喝著杜康仙酒,今年他從西涼入關中,剛好路過長安,聽聞有長輩回到故鄉,就專程去拜訪了一番,沒想到竟然有意外收獲。
從張先生那,他知道了一個叫呂布的孩子,人就在並州北部,論地理位置,和他的故鄉一樣,那是窮鄉僻壤,他沒想到那種地方今然出了個這麽神奇的少年。
無論是手裏的美酒還是張先生手裏的那本《論語》,都是難得之物,特別是那紙質的書,更是不得了的東西,他也算是有才華之人,很清楚這紙質的書本意味著什麽。
一本《論語》呀,要是用竹簡,那得好大一摞,翻看起來非常不便,也無法隨身攜帶,但有了書,一整套《論語》隻在薄薄的一本書上就能完全記錄了下來。
那本書現在是張先生的心愛之物,薄薄的一本書已經翻看了不知多少遍,其實一本《論語》像先生這種儒學大家,早就倒背如流了。
“一轉眼,我也離開北地兩年了,沒想到這輩子還有機會回到哪裏去,本想著就在關中了此殘生,但有了這文華瑰寶,我一定要去看看,有了這些,天下文華將更上一步。”
看著手裏的《論語》,張先生感歎道,本來他是不可能在離開關中老家了,但有了這東西,他就不得不去看看了,就像呂布信中所寫,這些東西能讓文化再上幾個台階,達到新的高度,但這些東西需要道德加以約束,不然容易走上歧途。
呂布擔心的就是書本紙張一旦流傳開來,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就像西晉東晉,紙張書本已經普及,但人文雅士卻沒有像百家爭鳴的時代一樣,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反而隻顧自己享樂,不顧天下蒼生。
呂布和很多人一樣不喜歡晉朝,細數自秦朝開始的大一統時代,王朝更替,都逃不掉一個從弱小到強大再衰退的過程。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所有的朝代裏隻有晉朝例外,它還沒有強大,就進入衰退期,而且直接就分崩離析。
東晉衣冠南渡,飽學的士人不思守土衛國,一個個攜家南渡,過著舒坦的日子,這也有了衣冠禽獸這個詞,在北方那些受苦的普通人眼裏這些飽學名士和禽獸無異。
占有最好的資源,卻一味地享樂,遇到外敵不思應對之策,隻知道消極避世。
呂布不想自己弄出最好的東西結果卻往壞處走,所以請先生回來,想以道德為標尺,不讓那風氣出現。
“文和,為何你對呂布如此感興趣?你應該是不久前才從我這裏打聽到呂布的吧。”
張先生看著對麵一臉微笑的賈詡,這個晚輩才華是沒得說,當年西涼名士閻忠就說過,賈詡有張良、陳平的智慧。
張先生離開關中之時,賈詡還不出名,北地這麽多年更是不知道賈詡的事。
但從張良、陳平的智慧這句他知道閻忠不光是在稱讚賈詡的智慧謀略,也說明了賈詡道德上會有缺陷。
張先生不了解賈詡,但他了解閻忠,那位大儒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準的。
“張先生,我隻是對那呂布很感興趣,一個小小少年,如何能弄出如此多的神奇之物。”
賈詡笑著說著,他也不知道為什麽突然就想著要去北地,但直覺告訴他,這北地很重要,也許能成為他安身立命的一個選擇。
賈詡二十歲就舉孝廉入洛陽為官,剛好就遇上了兩次黨錮之禍,初出茅廬沒有名氣的賈詡在洛陽並沒有人注意。
一個西涼的孝廉郎官在洛陽真的是無人問津,賈詡不在乎這些,在風波中他更喜歡被人遺忘,那些主動卷入風波中的才是傻子。
見洛陽混亂不堪,賈詡直接辭官回鄉,這麽個微末小曆的辭官根本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賈詡這些年一直在涼州和關中閑逛,觀察天下形式。
每個年齡段呂布也統計了,讓他意外的是,青壯年比較多,其次是小孩,最後才是老者。
不過按照統計的數據,隻要呂家堡不被戰火影響,很快人口就會出現一輪井噴式的增長,安穩的生活會讓人口出生率猛增。
派出了幾波斥候去草原邊探查,也聯係了趙叔伯等幾家常去草原做生意的家族,草原深處一點情報都沒有,零星的小部落不見了,整個草原外圍像是沒有人了一樣。
三個月的時間,部曲們已經經過了最初的訓練,算是正式練成了。
不了解情況,呂布也不願意冒險進入草原深處,正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準備充分,後發製人也是不錯的。
鄔堡內的孩子很多,呂布想辦私學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但一直沒有正式開始,私學不同於部曲們的識字課程,想真正把文華傳承下去,就得有足夠的德行的人來主持。
呂布在等先生,兩個月前呂布派人將新印刷的一本《論語》送去給了先生,並且寫了一封信,懇請先生能再回北地,教育這裏的鄉民。
信中呂布介紹了北地這兩年的變化,還有鄔堡裏那些無人教導的孩子,自己研究出來了最新的紙張,又弄除了一套印刷術,讓書脫離了竹簡的笨重與不便。
先生的麵子是從北地丟的,呂布當時沒辦法阻止這一切,現在有能力了,他要幫先生從北地把麵子找回來。
其實呂布還有一些顧慮,先生畢竟年歲大了,回鄉去了了思鄉之情就好了,年紀大了的先生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一個人獨自在關中,這呂布可不放心。
關中地區這些年也不太平,不在擁有國都的關中,險要的地勢形同虛設,西涼的羌人這些年也不怎麽安分,經常攻掠關中,讓先生一個人在關中呂布實在是不放心。
先生的回信前一段時間就到了,從信裏的話語可以看出,先生對紙質的書非常感興趣。
按照車程,也許再過一個月,先生就要到北地了,呂布專門在鄔堡裏修建了一間的學堂,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等先生來了。
先生姓張名宿字子仁,這是呂布後來在郡裏打聽到的,先生以前都不太愛說過去的事,連姓名都沒說過。
並州南部上黨郡,一輛馬車就行走在官道上。
“文和,為何你還陪我去這一趟北地?”
張先生看著馬車裏要一同去北地的賈詡,不明白為什麽這位後輩要隨著自己去那麽遠的地方。
“先生,我想去見見那個神奇的孩子。”
賈詡拿著手機的酒杯,喝著杜康仙酒,今年他從西涼入關中,剛好路過長安,聽聞有長輩回到故鄉,就專程去拜訪了一番,沒想到竟然有意外收獲。
從張先生那,他知道了一個叫呂布的孩子,人就在並州北部,論地理位置,和他的故鄉一樣,那是窮鄉僻壤,他沒想到那種地方今然出了個這麽神奇的少年。
無論是手裏的美酒還是張先生手裏的那本《論語》,都是難得之物,特別是那紙質的書,更是不得了的東西,他也算是有才華之人,很清楚這紙質的書本意味著什麽。
一本《論語》呀,要是用竹簡,那得好大一摞,翻看起來非常不便,也無法隨身攜帶,但有了書,一整套《論語》隻在薄薄的一本書上就能完全記錄了下來。
那本書現在是張先生的心愛之物,薄薄的一本書已經翻看了不知多少遍,其實一本《論語》像先生這種儒學大家,早就倒背如流了。
“一轉眼,我也離開北地兩年了,沒想到這輩子還有機會回到哪裏去,本想著就在關中了此殘生,但有了這文華瑰寶,我一定要去看看,有了這些,天下文華將更上一步。”
看著手裏的《論語》,張先生感歎道,本來他是不可能在離開關中老家了,但有了這東西,他就不得不去看看了,就像呂布信中所寫,這些東西能讓文化再上幾個台階,達到新的高度,但這些東西需要道德加以約束,不然容易走上歧途。
呂布擔心的就是書本紙張一旦流傳開來,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就像西晉東晉,紙張書本已經普及,但人文雅士卻沒有像百家爭鳴的時代一樣,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反而隻顧自己享樂,不顧天下蒼生。
呂布和很多人一樣不喜歡晉朝,細數自秦朝開始的大一統時代,王朝更替,都逃不掉一個從弱小到強大再衰退的過程。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所有的朝代裏隻有晉朝例外,它還沒有強大,就進入衰退期,而且直接就分崩離析。
東晉衣冠南渡,飽學的士人不思守土衛國,一個個攜家南渡,過著舒坦的日子,這也有了衣冠禽獸這個詞,在北方那些受苦的普通人眼裏這些飽學名士和禽獸無異。
占有最好的資源,卻一味地享樂,遇到外敵不思應對之策,隻知道消極避世。
呂布不想自己弄出最好的東西結果卻往壞處走,所以請先生回來,想以道德為標尺,不讓那風氣出現。
“文和,為何你對呂布如此感興趣?你應該是不久前才從我這裏打聽到呂布的吧。”
張先生看著對麵一臉微笑的賈詡,這個晚輩才華是沒得說,當年西涼名士閻忠就說過,賈詡有張良、陳平的智慧。
張先生離開關中之時,賈詡還不出名,北地這麽多年更是不知道賈詡的事。
但從張良、陳平的智慧這句他知道閻忠不光是在稱讚賈詡的智慧謀略,也說明了賈詡道德上會有缺陷。
張先生不了解賈詡,但他了解閻忠,那位大儒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準的。
“張先生,我隻是對那呂布很感興趣,一個小小少年,如何能弄出如此多的神奇之物。”
賈詡笑著說著,他也不知道為什麽突然就想著要去北地,但直覺告訴他,這北地很重要,也許能成為他安身立命的一個選擇。
賈詡二十歲就舉孝廉入洛陽為官,剛好就遇上了兩次黨錮之禍,初出茅廬沒有名氣的賈詡在洛陽並沒有人注意。
一個西涼的孝廉郎官在洛陽真的是無人問津,賈詡不在乎這些,在風波中他更喜歡被人遺忘,那些主動卷入風波中的才是傻子。
見洛陽混亂不堪,賈詡直接辭官回鄉,這麽個微末小曆的辭官根本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賈詡這些年一直在涼州和關中閑逛,觀察天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