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謝謝書友清魚61的打賞,我已經回到學校了,更新是正常的。現在我很苦逼地趕著論文,同時趁著還沒畢業,蹭一蹭學校的資源,下多一曆史論文。不然的話,出了學校,就別想有這麽優質的資源了……
審訊這樣的一個大世家,是需要魄力的。還好王家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和朝廷對抗。在世家日益沒落的今時今日,居然想以一個世家的力量抗衡一個國家,無疑是癡人夢。
若大順處於分崩離析之際,或許能成事。但大順在陸承啟的手中,不敢已經富強得天下無雙,但也算得上是國泰民安,隻要肯做事,一定還有口飯吃,不會餓死。
在這種前提之下,王家想要對抗朝廷,難於上青天。人隻要有一口飯吃,誰肯把腦袋提在褲腰帶上?不是所有人都是野心家,隻有在時勢來臨之時,才能順應著時勢成為英雄。不然的話,哪怕你個人能力再逆天,也僅僅能攪起一些浪花而已,隨時會被曆史洪流所淹沒。
陸承啟現在唯一擔心的是,那些已經世代為官好幾代的書香門第,會對此事看得出,陸承啟不想讓一部分人永遠占據朝廷高官之位。不過,陸承啟也還是手握著利器,那就是主導輿論走向的《大順民報》。雖然先前辟謠一事,讓許多人看清了內幕,這份報紙,擺明了就是皇帝個人的私報嘛!也因此流失了不少忠實的官員讀者,可有心之人,更是認真研讀了。不定哪一天,被自己看到了皇帝的需求,從而賣貨帝王家,不就踏上了人生坦途。平步青雲了嗎!
見諸臣都沒有反對的,陸承啟了頭,道:“此事便這麽辦吧。諸卿可還有其他要事啟奏?如若沒有,便退朝罷!”
話音剛落,內閣首輔徐崇光出來道:“陛下,黃河水患已然過了許久。河南路百姓卻流失了一大半,良田荒廢,如何處置,還望陛下示下。”
黃河雖然被譽為中原漢人的母親河,卻桀驁不馴,曆史上屢屢改道。每一次黃河泛濫,苦的都是沿岸的百姓。雖然黃河的定●c●c●c●c,<div style="margin:p 0 p 0">期泛濫,給兩岸帶去了肥沃的土壤。可誰又想自己辛苦經營的家園,毫無預兆地被摧毀一空呢?
黃河水患。永遠是當權者心頭之痛。不治理的話,覺得對不住百姓;治理的話,效果又不好,而且花費的錢銀,就如同打了水漂一樣,連浪花都蹦不起一兩個。
頭疼啊!
陸承啟心中無力地哀歎了一聲,對徐崇光了頭,認可了他的表現。然後問道:“諸卿可有治理黃河良策?”
曆史教科書上不會寫,正史上北宋一代。單單是黃河泛濫的次數,就多達67次!大順對應的正是曆史上的北宋年間,黃河泛濫的次數也絕不會少了。教科書上沒,陸承啟自然也不會留意如何治理黃河,所以到現在,覺得一籌莫展。要是有水泥等神器。陸承啟自然會以水泥築起大壩,同時在上遊多種植樹木,控製水土。但現在水泥也沒有,種樹的效果又太緩慢,如何是好?
殿中的大臣。都是話的漂亮,做起事來就一塌糊塗之輩,他們要是想得出如何治理黃河,那就奇了怪了。諸臣麵麵相覷,沒有一個人站出來。
陸承啟早就知道是這樣的局麵,心中歎了一聲,名戶部尚書林鎮中,問道:“林卿,敢問國庫尚有多少能調用的錢銀?”
之間戶部尚書林鎮中出列,端著朝笏,恭恭敬敬地道:“回陛下,國庫尚餘錢銀四千二百多萬貫。”
陸承啟聞言愣了一下,他未曾想到,國庫還有這麽多錢。也難怪,什麽錢最好貪汙?那便是公款了,隻要有名目,隨便往上麵一報,幾乎都能獲得公款錢銀。不少沒有關係的貪官,用這個法子撈了不少錢。
奈何陸承啟整頓記賬方式以來,規定申請公款,須得戶部官員去審核過,並在監察司的隨時監督之下使用。在最大限度上,杜絕了挪用公款的案件,讓那些有心沒膽的貪官,不敢再對國庫有一絲一毫的念想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庫開支雖然比以往都要大,卻還是尚有餘額。稅收多了,用錢起來也不用捉襟見肘了,前戶部尚書徐崇光,見林鎮中過得如此瀟灑,時常長籲短歎,生不逢時。頗有一種羨慕嫉妒恨的意味在裏麵。
陸承啟聽聞還有這麽多餘錢,眼前更是一亮,心道:“天助我也!”
當即便道:“既然尚有這麽多餘錢,便撥出五百萬貫來,治理黃河。朕以為,治理黃河,關鍵在於修築堤壩。奈何黃河水流湍急,修築堤壩,困難重重。諸卿,誰能替朕分憂?”
聽得此言,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向了新任的工部尚書李誡,誰叫工部的職責,不僅掌管農事,還兼管水利呢!
李誡見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知道到了自己表態的時候了。其實他也沒有好的辦法,可現在都趕鴨子上架了,還容得他多想?
若是連李誡都搞不定,其餘的百官,還有誰能指望?陸承啟此刻也等著李誡的表態,想必這個建築奇才,會有什麽辦法吧?
李誡硬著頭皮出列道:“啟稟陛下,臣忝為工部尚書,此事義不容辭。可臣尚未有穩妥的方案,還望陛下見諒!”
陸承啟聽得李誡肯接這個任務,表明了他還是有底氣的。沒有穩妥的方案,其實也就是有了方案罷?沒曾想到,陸承啟這一次想的偏差了。李誡作為一個老實人,是有那句那句的。沒有辦法,還真的就沒有辦法!
一時間忘了眼前這人不是一般的人,陸承啟笑了笑道:“朕給你兩日時間思考,如何治理黃河。兩日後,朕需要見到你的奏疏……不,要當麵跟朕明!”
李誡暗自咬了咬牙,道:“臣定竭盡全力!”
陸承啟歎了口氣,道:“欽天監早就上過奏疏,明年雨雪天氣居多,尤以黃河一帶為重。雨水一多,黃河定當再度決堤泛濫,朕的子民,又要受苦了!”
聽得陸承啟如此悲天憫人,諸臣一齊道:“陛下愛民如子,實乃大順之福,百姓之福!”
一時的感慨,卻被一通馬屁拍得連半韻味都沒有了。此刻又是在朝堂之上,不得隨意責罵,陸承啟勉強接受了這個法,擺了擺手,道:“若無要事,便退朝罷!”
諸臣不敢再度阻攔,因為此刻已然日上三竿,不僅皇帝,自己衙門裏麵的事情,都多得很!
恭送陸承啟轉入殿後,百官便一一散去了……(未完待續。)
審訊這樣的一個大世家,是需要魄力的。還好王家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和朝廷對抗。在世家日益沒落的今時今日,居然想以一個世家的力量抗衡一個國家,無疑是癡人夢。
若大順處於分崩離析之際,或許能成事。但大順在陸承啟的手中,不敢已經富強得天下無雙,但也算得上是國泰民安,隻要肯做事,一定還有口飯吃,不會餓死。
在這種前提之下,王家想要對抗朝廷,難於上青天。人隻要有一口飯吃,誰肯把腦袋提在褲腰帶上?不是所有人都是野心家,隻有在時勢來臨之時,才能順應著時勢成為英雄。不然的話,哪怕你個人能力再逆天,也僅僅能攪起一些浪花而已,隨時會被曆史洪流所淹沒。
陸承啟現在唯一擔心的是,那些已經世代為官好幾代的書香門第,會對此事看得出,陸承啟不想讓一部分人永遠占據朝廷高官之位。不過,陸承啟也還是手握著利器,那就是主導輿論走向的《大順民報》。雖然先前辟謠一事,讓許多人看清了內幕,這份報紙,擺明了就是皇帝個人的私報嘛!也因此流失了不少忠實的官員讀者,可有心之人,更是認真研讀了。不定哪一天,被自己看到了皇帝的需求,從而賣貨帝王家,不就踏上了人生坦途。平步青雲了嗎!
見諸臣都沒有反對的,陸承啟了頭,道:“此事便這麽辦吧。諸卿可還有其他要事啟奏?如若沒有,便退朝罷!”
話音剛落,內閣首輔徐崇光出來道:“陛下,黃河水患已然過了許久。河南路百姓卻流失了一大半,良田荒廢,如何處置,還望陛下示下。”
黃河雖然被譽為中原漢人的母親河,卻桀驁不馴,曆史上屢屢改道。每一次黃河泛濫,苦的都是沿岸的百姓。雖然黃河的定●c●c●c●c,<div style="margin:p 0 p 0">期泛濫,給兩岸帶去了肥沃的土壤。可誰又想自己辛苦經營的家園,毫無預兆地被摧毀一空呢?
黃河水患。永遠是當權者心頭之痛。不治理的話,覺得對不住百姓;治理的話,效果又不好,而且花費的錢銀,就如同打了水漂一樣,連浪花都蹦不起一兩個。
頭疼啊!
陸承啟心中無力地哀歎了一聲,對徐崇光了頭,認可了他的表現。然後問道:“諸卿可有治理黃河良策?”
曆史教科書上不會寫,正史上北宋一代。單單是黃河泛濫的次數,就多達67次!大順對應的正是曆史上的北宋年間,黃河泛濫的次數也絕不會少了。教科書上沒,陸承啟自然也不會留意如何治理黃河,所以到現在,覺得一籌莫展。要是有水泥等神器。陸承啟自然會以水泥築起大壩,同時在上遊多種植樹木,控製水土。但現在水泥也沒有,種樹的效果又太緩慢,如何是好?
殿中的大臣。都是話的漂亮,做起事來就一塌糊塗之輩,他們要是想得出如何治理黃河,那就奇了怪了。諸臣麵麵相覷,沒有一個人站出來。
陸承啟早就知道是這樣的局麵,心中歎了一聲,名戶部尚書林鎮中,問道:“林卿,敢問國庫尚有多少能調用的錢銀?”
之間戶部尚書林鎮中出列,端著朝笏,恭恭敬敬地道:“回陛下,國庫尚餘錢銀四千二百多萬貫。”
陸承啟聞言愣了一下,他未曾想到,國庫還有這麽多錢。也難怪,什麽錢最好貪汙?那便是公款了,隻要有名目,隨便往上麵一報,幾乎都能獲得公款錢銀。不少沒有關係的貪官,用這個法子撈了不少錢。
奈何陸承啟整頓記賬方式以來,規定申請公款,須得戶部官員去審核過,並在監察司的隨時監督之下使用。在最大限度上,杜絕了挪用公款的案件,讓那些有心沒膽的貪官,不敢再對國庫有一絲一毫的念想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庫開支雖然比以往都要大,卻還是尚有餘額。稅收多了,用錢起來也不用捉襟見肘了,前戶部尚書徐崇光,見林鎮中過得如此瀟灑,時常長籲短歎,生不逢時。頗有一種羨慕嫉妒恨的意味在裏麵。
陸承啟聽聞還有這麽多餘錢,眼前更是一亮,心道:“天助我也!”
當即便道:“既然尚有這麽多餘錢,便撥出五百萬貫來,治理黃河。朕以為,治理黃河,關鍵在於修築堤壩。奈何黃河水流湍急,修築堤壩,困難重重。諸卿,誰能替朕分憂?”
聽得此言,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投向了新任的工部尚書李誡,誰叫工部的職責,不僅掌管農事,還兼管水利呢!
李誡見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知道到了自己表態的時候了。其實他也沒有好的辦法,可現在都趕鴨子上架了,還容得他多想?
若是連李誡都搞不定,其餘的百官,還有誰能指望?陸承啟此刻也等著李誡的表態,想必這個建築奇才,會有什麽辦法吧?
李誡硬著頭皮出列道:“啟稟陛下,臣忝為工部尚書,此事義不容辭。可臣尚未有穩妥的方案,還望陛下見諒!”
陸承啟聽得李誡肯接這個任務,表明了他還是有底氣的。沒有穩妥的方案,其實也就是有了方案罷?沒曾想到,陸承啟這一次想的偏差了。李誡作為一個老實人,是有那句那句的。沒有辦法,還真的就沒有辦法!
一時間忘了眼前這人不是一般的人,陸承啟笑了笑道:“朕給你兩日時間思考,如何治理黃河。兩日後,朕需要見到你的奏疏……不,要當麵跟朕明!”
李誡暗自咬了咬牙,道:“臣定竭盡全力!”
陸承啟歎了口氣,道:“欽天監早就上過奏疏,明年雨雪天氣居多,尤以黃河一帶為重。雨水一多,黃河定當再度決堤泛濫,朕的子民,又要受苦了!”
聽得陸承啟如此悲天憫人,諸臣一齊道:“陛下愛民如子,實乃大順之福,百姓之福!”
一時的感慨,卻被一通馬屁拍得連半韻味都沒有了。此刻又是在朝堂之上,不得隨意責罵,陸承啟勉強接受了這個法,擺了擺手,道:“若無要事,便退朝罷!”
諸臣不敢再度阻攔,因為此刻已然日上三竿,不僅皇帝,自己衙門裏麵的事情,都多得很!
恭送陸承啟轉入殿後,百官便一一散去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