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黃河並不是叫黃河。我國最古老的字書《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漢書·西域傳》中稱“中國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大河”。到了西漢時期,由於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日益增多,便開始有人稱為“濁河”或“黃河”,但未被普遍認可。直到前朝之時,黃河的稱謂,才算得到認可。
對於陸承啟這麽,李誡也是反駁不了,隻得了頭。
陸承啟見狀,繼續往下畫,重圈出了黃河流經黃土高原一帶,才道:“朕認為,黃河之所以夾雜大量泥沙,是因為千百年來,在朕的腳下,李卿腳下的陝西路,不斷砍伐樹木所造成的惡果!”
此話一出,李誡瞠目結舌地看著陸承啟,不敢置信。古人哪裏懂得樹木的巨大作用,在他們看來,樹木不過是一種材料罷了,建築用得到,家具用得到,造船也用得到。
李誡不敢置信地道:“陛下,臣不敢苟同,自古聖賢教誨,樵村漁浦,砍柴做飯古已有之,怎麽會成為黃河決口的罪魁禍首?”
陸承啟沉聲道:“朕且問你,樹木之根,是否能牢固泥土?”
李誡沒有這方麵的認識,但仔細一想,也了頭代表認同。樹木能抓牢地表泥土,即便是古人也有認識。
“再者,自秦代開始。修築阿房宮。秦始皇大墓。所用木材,皆出自秦地罷?”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古人也懂得因地製宜利用現成的材料,難道還會專門跑去別的地方再運木材過來修築?李誡又反駁不了,隻有靜待陸承啟下文:“秦代之後,西漢也定都長安,前朝也定都長安,本朝也是定都長安。不論居民修築房屋。還是修築宮殿,皆是用秦地樹木罷?”
李誡又了頭,這個也是事實。
陸承啟到這,歎了一聲:“朝代更迭如此頻繁,戰亂不斷,房屋損毀。再重建之後,也是要用到秦地木材的。一棵□□□□,樹,朕算過,從成苗到成材,用時最少也得二十年。李卿乃建築大家。可若是修建一次皇宮,需得用到多少木料?”
李誡思索了一番。給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陛下,若是如同我朝皇宮,所用木料,不在五十萬木料之下。”
陸承啟苦笑道:“是啊,五十萬料,這還僅僅是皇宮。其餘百姓房屋等,所用更是不計其數。秦地之林才幾何,能經得起這麽蹂躪?平日裏打樵為柴,又是不計其數。李卿算一算,就算秦地有千萬木料,這麽樣消耗下去,又能撐得到幾時?如果朕預料不錯的話,不加以保護,百年之後,秦地必成黃土荒地也!自古以來,陝西路便是炎黃子孫發源地,夏、周、秦、漢、前朝、本朝皆建都此處,所耗木材何止千萬!秦地高地多是黃泥沙,沒有了樹木,這些黃泥沙,怎麽能不衝進黃河裏麵去?”
李誡被陸承啟這個新穎的法震驚了,古人從來沒有想過保護環境的問題。隨著人口日增,都快吃不上飯了,哪裏會顧及到毀林開荒的後果?
要知道古籍記載中,更早之前的黃土高原自然環境遠比現在要好得多。那時候山地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樹木既有鬆柏等針葉樹,也有多種闊葉樹大喬木,在溝穀中生長著由闊葉樹形成的茂密森林。而在由厚層黃土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和黃土丘陵溝壑地上,既生長著大喬木,也生長喬木以及種類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連叢生長。還有麵積很廣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棲息著多種草食動物,有成群的野鹿、野羊,數不清的野兔,還有虎、豹、熊等大型食肉動物。中華文明也是從這樣優渥的土地上,從一支部落,發展成為現在這個規模。
奈何秦地地勢險要,開國太祖大多考慮這個地方作為都城。都城乃是政治文化軍事經濟的綜合所在,人口自然也會暴漲。人口一多,毀林開荒不在話下了,一切都為了填飽肚子。
久而久之,便釀成現如今如同一隻出籠猛獸一樣,勢不可擋的黃河了。
陸承啟歎道:“若想治理黃河,不僅要從黃河入手,更要從根源入手。李卿,為了漢人江山,為了黃河流域的百姓,遍植樹木才是根本啊!”
李誡仔細思索了一番陸承啟話,發現這真的是至理名言。道家曾有言,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麽是自然,就是天地間的規律啊!人為了生存,破壞環境,這就是破壞了規律,上天懲罰便應驗在黃河之上了。
李誡想通了這一,歎道:“陛下所思,惠及萬古也!”
陸承啟也有感而發:“單憑你我之力,遠遠不夠。朕打算給《大順民報》擬旨,黃河之事,利在千秋,若不加治理,貽害子孫!朕身為天子,自然要有天子的作為。李卿,可願幫朕?”
李誡固執地道:“臣能治理黃河,能廣為植樹,卻不讚同開鑿運河。”
陸承啟有些惱怒了,他重生成了皇帝之後,還沒有人敢這麽跟他話的,李誡可是第一人!但轉念一想,李誡這是在恪守自己的中庸之道,也算是難能可貴。
想到這,陸承啟開導他道:“李卿,朕不需要你一下子把運河給鑿通了。全部鑿通的話,國庫沒有這個錢銀,朕也知道,大順的國力不足以長久支持。可朕撥給李卿你的五百萬貫,卻足以鑿通幾條疏通水道來。朕又不限李卿你什麽時候完成,你是不是?”
李誡一想,也是這個道理。若是陸承啟貪功的話,廣征徭役確實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鑿通全部的運河。但這樣做的話,必定是大量天地拋荒,從而造成糧食短缺。百姓沒有糧食吃了,自然會起來造反。隋末亂世,肯定再一次出現。如果李誡知道隋煬帝是誰的話,肯定會痛斥這樣做是昏君了。
李誡謹慎地道:“臣尚需一些時日,才能確定如此能行,還望陛下見諒。”(未完待續。)
ps: 額,定時發布沒有發,我也是醉了。不好意思,更新慢了
對於陸承啟這麽,李誡也是反駁不了,隻得了頭。
陸承啟見狀,繼續往下畫,重圈出了黃河流經黃土高原一帶,才道:“朕認為,黃河之所以夾雜大量泥沙,是因為千百年來,在朕的腳下,李卿腳下的陝西路,不斷砍伐樹木所造成的惡果!”
此話一出,李誡瞠目結舌地看著陸承啟,不敢置信。古人哪裏懂得樹木的巨大作用,在他們看來,樹木不過是一種材料罷了,建築用得到,家具用得到,造船也用得到。
李誡不敢置信地道:“陛下,臣不敢苟同,自古聖賢教誨,樵村漁浦,砍柴做飯古已有之,怎麽會成為黃河決口的罪魁禍首?”
陸承啟沉聲道:“朕且問你,樹木之根,是否能牢固泥土?”
李誡沒有這方麵的認識,但仔細一想,也了頭代表認同。樹木能抓牢地表泥土,即便是古人也有認識。
“再者,自秦代開始。修築阿房宮。秦始皇大墓。所用木材,皆出自秦地罷?”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古人也懂得因地製宜利用現成的材料,難道還會專門跑去別的地方再運木材過來修築?李誡又反駁不了,隻有靜待陸承啟下文:“秦代之後,西漢也定都長安,前朝也定都長安,本朝也是定都長安。不論居民修築房屋。還是修築宮殿,皆是用秦地樹木罷?”
李誡又了頭,這個也是事實。
陸承啟到這,歎了一聲:“朝代更迭如此頻繁,戰亂不斷,房屋損毀。再重建之後,也是要用到秦地木材的。一棵□□□□,樹,朕算過,從成苗到成材,用時最少也得二十年。李卿乃建築大家。可若是修建一次皇宮,需得用到多少木料?”
李誡思索了一番。給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陛下,若是如同我朝皇宮,所用木料,不在五十萬木料之下。”
陸承啟苦笑道:“是啊,五十萬料,這還僅僅是皇宮。其餘百姓房屋等,所用更是不計其數。秦地之林才幾何,能經得起這麽蹂躪?平日裏打樵為柴,又是不計其數。李卿算一算,就算秦地有千萬木料,這麽樣消耗下去,又能撐得到幾時?如果朕預料不錯的話,不加以保護,百年之後,秦地必成黃土荒地也!自古以來,陝西路便是炎黃子孫發源地,夏、周、秦、漢、前朝、本朝皆建都此處,所耗木材何止千萬!秦地高地多是黃泥沙,沒有了樹木,這些黃泥沙,怎麽能不衝進黃河裏麵去?”
李誡被陸承啟這個新穎的法震驚了,古人從來沒有想過保護環境的問題。隨著人口日增,都快吃不上飯了,哪裏會顧及到毀林開荒的後果?
要知道古籍記載中,更早之前的黃土高原自然環境遠比現在要好得多。那時候山地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樹木既有鬆柏等針葉樹,也有多種闊葉樹大喬木,在溝穀中生長著由闊葉樹形成的茂密森林。而在由厚層黃土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和黃土丘陵溝壑地上,既生長著大喬木,也生長喬木以及種類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連叢生長。還有麵積很廣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棲息著多種草食動物,有成群的野鹿、野羊,數不清的野兔,還有虎、豹、熊等大型食肉動物。中華文明也是從這樣優渥的土地上,從一支部落,發展成為現在這個規模。
奈何秦地地勢險要,開國太祖大多考慮這個地方作為都城。都城乃是政治文化軍事經濟的綜合所在,人口自然也會暴漲。人口一多,毀林開荒不在話下了,一切都為了填飽肚子。
久而久之,便釀成現如今如同一隻出籠猛獸一樣,勢不可擋的黃河了。
陸承啟歎道:“若想治理黃河,不僅要從黃河入手,更要從根源入手。李卿,為了漢人江山,為了黃河流域的百姓,遍植樹木才是根本啊!”
李誡仔細思索了一番陸承啟話,發現這真的是至理名言。道家曾有言,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麽是自然,就是天地間的規律啊!人為了生存,破壞環境,這就是破壞了規律,上天懲罰便應驗在黃河之上了。
李誡想通了這一,歎道:“陛下所思,惠及萬古也!”
陸承啟也有感而發:“單憑你我之力,遠遠不夠。朕打算給《大順民報》擬旨,黃河之事,利在千秋,若不加治理,貽害子孫!朕身為天子,自然要有天子的作為。李卿,可願幫朕?”
李誡固執地道:“臣能治理黃河,能廣為植樹,卻不讚同開鑿運河。”
陸承啟有些惱怒了,他重生成了皇帝之後,還沒有人敢這麽跟他話的,李誡可是第一人!但轉念一想,李誡這是在恪守自己的中庸之道,也算是難能可貴。
想到這,陸承啟開導他道:“李卿,朕不需要你一下子把運河給鑿通了。全部鑿通的話,國庫沒有這個錢銀,朕也知道,大順的國力不足以長久支持。可朕撥給李卿你的五百萬貫,卻足以鑿通幾條疏通水道來。朕又不限李卿你什麽時候完成,你是不是?”
李誡一想,也是這個道理。若是陸承啟貪功的話,廣征徭役確實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鑿通全部的運河。但這樣做的話,必定是大量天地拋荒,從而造成糧食短缺。百姓沒有糧食吃了,自然會起來造反。隋末亂世,肯定再一次出現。如果李誡知道隋煬帝是誰的話,肯定會痛斥這樣做是昏君了。
李誡謹慎地道:“臣尚需一些時日,才能確定如此能行,還望陛下見諒。”(未完待續。)
ps: 額,定時發布沒有發,我也是醉了。不好意思,更新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