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平穩地行駛在馳道上,不論是直行還是拐彎,一樣如履平地,沒有顛簸之感。︾,除了上坡之時略微吃力,其餘的都還算好。


    這馭車內侍應該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把一匹健壯的禦馬,駕駛得恰到好處,不快也不慢,維持在一定的速度之內。配合著奢華馬車內部的柔軟絲綢坐墊,除了金屬輪子與鋼鐵馳道的刺耳摩擦聲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不適了。


    即便是後世的火車的噪音也是消除不了,有如此效果,陸承啟很是滿意了。


    但馳道的滿意,終歸是器物。陸承啟更滿意的是,張載這個被他恰巧發現的聖賢,一個剛剛頓悟之後的聖賢!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聖賢的思想,居然和陸承啟極為吻合!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這需要多偉大的胸襟,多深邃的思想,多遙遠的目光,才能做得到?


    陸承啟想到後世的所知道的曆史,不由地感慨了一聲。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說的不是一個朝代的覆滅,而是聖賢的絕跡!


    蒙古滅南宋,創立跪拜禮,中國脊梁被壓彎了。滿清入關,占據中原,文字獄大興,壓製所有進步思想,聖賢絕跡了。


    中華文明至此,已經徹底變了味。固然,這和明代尊崇理學不無關係,也和明末的政治、氣候、經濟等息息相關,可中華文明就此欠缺了最為重要的東西,還是讓這種文化變了味。


    這種東西。叫做真正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不是讀了幾本聖賢書就能體悟得到的。如不明白古聖先賢的微言大義。哪怕再讀一萬遍,你也隻會把它當做敲門磚,體會不到古聖先賢為中華子民嘔心瀝血,隻為天下太平的宏偉意願。


    《禮記·大學》有雲:“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換成簡潔明了的話,那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時代,隻要是讀書人,誰沒讀過《大學》?可對於這段話,有多少人身體力行,真正做到的呢?恐怕千無一二。


    此時的大順相當於北宋年間,讀書人尚且如此。想象一下,若是經過了蒙元百年統治之後的漢人,又會如何?經過滿清韃子統治近三百年的漢人,其思想又會怎樣的麻木?若是這樣想,也不難解釋為何越到近現代,聖賢便越少,終明一代,也不過是王陽明一人而已。清代的聖賢,斷斷是沒有的。及到民國以後,大師都少了。這何嚐不是一種悲哀?


    陸承啟知道,他做不到這樣聖賢的地步,可他知道,時代不能缺少這樣的聖賢。中華文明為何不曾斷絕?大抵是這些聖賢大儒,給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儒家、道家、兵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永遠不會過時,因為他們不是被發明創造的,而是古聖先賢,通過自身的深入觀察,總結出來的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又怎麽會過時呢?


    陸承啟也是通過讀聖賢書籍,才明白這一點道理的。所以,陸承啟看向張載的眼光,充滿了欣賞。不為別的,單單是他教書育人的觀點,便已經折服陸承啟了。更何況他近似古聖先賢的胸襟,這樣的人格魅力,又有誰不肯聽他傳經綬道呢?


    張載發完宏願,陸承啟笑眯眯地說道:“先生能以此勉勵,朕甚是欣慰也。先前朕開設皇家大學,先生想必也有耳聞?”


    張載聞弦而知雅意,他乃聰敏之人,自是明白陸承啟打的是什麽主意,當即微微點了點頭。


    “皇家大學再次招生在即,朕欲請先生前往皇家大學授課,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果不出張載所料,陸承啟還是說出了這一件事。


    隻在瞬息間,張載已經把利弊權衡了一遍。頓悟過後的他,其實對於做官,沒有什麽熱忱了。可效仿古聖先賢傳經綬道的渴望,卻越來越強烈。


    傳經綬道的途經多多,可以自己成立義學,可以效仿孔子周遊全國,可以著書立傳……


    但哪一種的影響力,大得過帝王家的認可?


    皇家大學這麽好的平台,隻要張載的情商不是很欠缺,都應該知道怎麽選。攀上了皇室的枝幹,不僅能講授自己的學說,著書立傳更是不在話下。更為重要的是,皇家大學裏麵的學子,依照陸承啟的意思,他們以後都是大順的棟梁。在這個時代,有什麽平台比得上皇家大學?


    張載隻猶豫了一會,便斬釘截鐵地說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陸承啟聞言大喜,說道:“得先生相助,我大順子民,人人都可成聖成賢!隻是,先生這一學說,可有甚麽名稱?”


    這不算得上是唐突,畢竟正牌曆史上理學、心學都有各自的名稱,即便同屬儒家學派,卻道所不同。陸承啟認為,張載的學問,並不在程顥、程頤、陸九淵等大儒之下,那麽以他為首的學派,自然要區別於理學、心學等學派。雖然此刻理學尚未形成係統,陸九淵更是還未出生。


    張載想了一下,說道:“草民祖籍關中,求學亦是在關中,便叫關學吧!”


    陸承啟點了點頭,以地域命名的方式很常見,張載這麽命名也是可以的。不過,怎麽關學這個名字這麽耳熟?仔細回想了一番學過的曆史知識,陸承啟愕然地想起,把關學發揚光大的,不就是眼前這張載嗎!


    至於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也是出自眼前這有點胖乎乎的聖賢名言啊!


    “怎麽會這麽巧?難道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身為文科生的陸承啟,對曆史也是不感冒,可在高中死記硬背之下,也知道一些常識。像關學這麽有名的理學學派,陸承啟自然是知道的,隻是一時間想不起來罷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順皇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依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依雨並收藏大順皇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