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水泊岸邊,朱全垨在全力以赴,訓練著大順禁軍。↖,而這邊廂,盧胖子給他寫的奏疏,總算是通過飛馬急報,送到了陸承啟手中。別怪這年代的辦事效率慢,而是那官道,經過黃河一次次決口,已然成了黃泥塘。要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城,非得繞路不可。這般一來,花費的時日便長了。
而盧塵洹又明確告訴飛馬急報,這並不是緊急軍情,可以悠著點。盧胖子這不是怕飛馬急報累著,而是心疼那些驛馬,被這麽一次次摧殘,沒有個把月的恢複,喂養精飼料,肯定是廢了。盧胖子愛馬如命,又怎麽會看著這些好馬,因為傳遞一個不重要的奏報,而消耗馬力呢?
盧塵洹當然不知道,就是因為他的一時興起,卻差點毀了朱全垨的前程。陸承啟是什麽人?重生而來的人士啊,他當然知道人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因此毀了一個懂得水戰的人才,陸承啟不把盧胖子剝皮剔骨才能消心頭之恨啊?
原來,這飛馬急報以為這不過是尋常的奏疏,當然也是受了盧胖子的誤導。當他把奏疏按常規遞給內閣,便自個回去瀟灑了。要不是今日當值的是很負責任的內閣首輔徐崇光,恐怕這折子要再等得個把月才能重見天日,再票擬遞給陸承啟,繼而重新下旨到東平府中的禁軍,沒有兩個來月根本不可能。
徐崇光這舉動,間接救了盧胖子一把,恐怕連徐崇光自己都不知道。而見到徐崇光按例遞回票擬的折子。陸承啟卻有些疲倦了。他並非一個機器。即便設立了內閣。每日的工作量,還是超出了八個小時,而且從無休息,周末正常上班。要是在後世,陸承啟早就去申請勞動仲裁了。可這皇位坐得,痛並快樂著,閑暇之時,便苦中作樂好了。有什麽大不了?
讓陸承啟頭疼的,是近來自《大順民報》刊登國子監辯道一事以來,各大士人所辦的報刊,便集中火力,猛烈地抨擊起張載,以及他的關學來。特別是《大順民報》把關學主旨的那四句話寫上去之後,更是讓那些無所事事的舉人,罵得狗血淋頭。再加上陸承啟下旨,賜張載同進士出身,封為秘書省編修。更是讓諸多屢考不中的秀才舉人們羨慕嫉妒恨,差點紅了眼。
《大順民報》一出來。那《時政報》便撰文罵道:“此匹夫,膽大欺君,宣揚歪理邪說。至聖先賢,又何曾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這四句話?無稽之談,實屬誤導世人!若聖上不將此僚收監關押,任由其妖言惑眾,則天下非大亂不可!
悲夫,我大順開創科舉以來,每每尊崇孔聖人。卻不聞其餘諸子,非太祖不識邪?非也,皆因儒術乃治國精要,人君者,不遵天意,自取滅亡之道。前有暴秦之車,我朝絕不能重蹈覆轍……”
陸承啟看完最新一期的《書社報》之後,不得不佩服那些讀書人,為了捍衛儒家正統地位,也是花盡了心思。張載的關學以《易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禮》為用,以孔、孟為法,這讓一些既得利益的官員,似乎嗅到了一絲不安。而看到小皇帝又這般看重關學,便動了心思,要徹底抹黑關學。他們請人代筆,斷章取義,極力抹黑關學,希望小皇帝能看到,能及時的迷途知返。那樣的話,他們的利益便會保住了。至於牽頭之人,陸承啟不用問都知道,定然是那些高官。他們生怕自己的後進者少了,分不到權柄,才如此抹黑關學。
但陸承啟是什麽人?豈能被這等小伎倆打倒?陸承啟最大的輿論武器,便是報紙。以《大順民報》的影響力,洗白關學豈不是手到擒來?
不過,陸承啟並不打算這麽做,而是默默地計劃著,如何在下一次科舉中,以關學為骨,孔、孟為體,結合算學,取得真正的人才。
要是天下士子都知曉了,關學是下一科科舉必考,他們還會不去鑽研嗎?上有所好,下必投之的道理,陸承啟早就明了於心。
《時政報》見《大順民報》等報刊都沉默了,不是轉而報道其他事情,便是避而不談。這令得《時政報》愈發地得寸進尺,幾乎都說道,要是小皇帝不回歸正軌,大順就要滅亡一樣。
陸承啟看著他們的瘋狂,冷笑不已。若要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時政報》越是瘋狂,就代表日後跌得更慘。
這不,陸承啟都讓張載拿出一整套試題來了,借口說是考較一番自個。張載自然樂得陸承啟好學,不遺餘力地編了一套試題。還真別說,陸承啟做完之後,交由張載批改。張載改完之後,再次遞回給他。這一來二去,便有了標準答案。陸承啟這一招神不知,鬼不覺的,又有誰知曉?
雖然這套題不算太難,但主要觀點,在於亞聖孟子的言論,這一旦變成科考題目,肯定會難倒不少不看《孟子》一書的舉子。再到後麵,考究的是簡單的《周易》,這是一個辯論統一的題目,非得有著深厚的《周易》功底,才能對答如流。沒看過的人,自然是兩眼一抹瞎了了。
陸承啟拿著這完整的試題後,心中奸笑:“看看你們的伎倆厲害,還是我這一手陽謀夠力!”
這個時空,因統治者畏懼《孟子》的一書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把《孟子》批為異端邪說,這使得《孟子》在問世以來,雖被民間大儒認可,卻不受當朝待見。要是陸承啟真的打算考《孟子》的話,恐怕能符合他心意的士子,一萬人中都沒有半個。
這要怎麽調低試卷難度,便成了陸承啟頭疼的問題。既能保證所取之士全是人才,又能保證關學的興起。這個時空,自周敦頤的“理學”未曾興起,倒是省了受那極端“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所毒害。
正當陸承啟頭疼的時候,卻接到盧胖子的奏疏,隻好放下了那遝試題,攤開了奏疏看將起來。當看到有水賊頭目來投,詢問是否接受的時候,陸承啟立時便做了決定,批紅道:“當即封朱全垨為禁軍教習,若日後破了梁山水賊,再論功行賞。”
寫完之後,陸承啟覺得很是奇怪,這應當是飛馬急報幾百裏加急奏疏啊,為何看盧胖子寫的日期,竟然是二十多日前寫下的?而且由徐崇光遞進來,更是奇怪了。難道這中間有什麽誤會不成?
陸承啟想不通,也不想細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不管是徐崇光的失職,還是盧胖子的失職,都是小事一樁罷了。因此寒了兩人的心,有點劃不來。
陸承啟想到這,便喚來了小黃門,讓他當麵漆好火漆,裝入木匣子之後,送到飛馬急報那裏。可憐那飛馬急報還沒坐熱椅子,便再次被遣返了東平府。懷揣著這沉甸甸的木匣子,飛馬急報也是有些後怕,心道:“盧指揮誤我,若不是陛下寬宏大量,我非得吃軍棍不可……”心有餘悸之下,匆匆忙告訴他渾家一聲,又跑去長安驛站,準備出發了……(未完待續。)
而盧塵洹又明確告訴飛馬急報,這並不是緊急軍情,可以悠著點。盧胖子這不是怕飛馬急報累著,而是心疼那些驛馬,被這麽一次次摧殘,沒有個把月的恢複,喂養精飼料,肯定是廢了。盧胖子愛馬如命,又怎麽會看著這些好馬,因為傳遞一個不重要的奏報,而消耗馬力呢?
盧塵洹當然不知道,就是因為他的一時興起,卻差點毀了朱全垨的前程。陸承啟是什麽人?重生而來的人士啊,他當然知道人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因此毀了一個懂得水戰的人才,陸承啟不把盧胖子剝皮剔骨才能消心頭之恨啊?
原來,這飛馬急報以為這不過是尋常的奏疏,當然也是受了盧胖子的誤導。當他把奏疏按常規遞給內閣,便自個回去瀟灑了。要不是今日當值的是很負責任的內閣首輔徐崇光,恐怕這折子要再等得個把月才能重見天日,再票擬遞給陸承啟,繼而重新下旨到東平府中的禁軍,沒有兩個來月根本不可能。
徐崇光這舉動,間接救了盧胖子一把,恐怕連徐崇光自己都不知道。而見到徐崇光按例遞回票擬的折子。陸承啟卻有些疲倦了。他並非一個機器。即便設立了內閣。每日的工作量,還是超出了八個小時,而且從無休息,周末正常上班。要是在後世,陸承啟早就去申請勞動仲裁了。可這皇位坐得,痛並快樂著,閑暇之時,便苦中作樂好了。有什麽大不了?
讓陸承啟頭疼的,是近來自《大順民報》刊登國子監辯道一事以來,各大士人所辦的報刊,便集中火力,猛烈地抨擊起張載,以及他的關學來。特別是《大順民報》把關學主旨的那四句話寫上去之後,更是讓那些無所事事的舉人,罵得狗血淋頭。再加上陸承啟下旨,賜張載同進士出身,封為秘書省編修。更是讓諸多屢考不中的秀才舉人們羨慕嫉妒恨,差點紅了眼。
《大順民報》一出來。那《時政報》便撰文罵道:“此匹夫,膽大欺君,宣揚歪理邪說。至聖先賢,又何曾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這四句話?無稽之談,實屬誤導世人!若聖上不將此僚收監關押,任由其妖言惑眾,則天下非大亂不可!
悲夫,我大順開創科舉以來,每每尊崇孔聖人。卻不聞其餘諸子,非太祖不識邪?非也,皆因儒術乃治國精要,人君者,不遵天意,自取滅亡之道。前有暴秦之車,我朝絕不能重蹈覆轍……”
陸承啟看完最新一期的《書社報》之後,不得不佩服那些讀書人,為了捍衛儒家正統地位,也是花盡了心思。張載的關學以《易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禮》為用,以孔、孟為法,這讓一些既得利益的官員,似乎嗅到了一絲不安。而看到小皇帝又這般看重關學,便動了心思,要徹底抹黑關學。他們請人代筆,斷章取義,極力抹黑關學,希望小皇帝能看到,能及時的迷途知返。那樣的話,他們的利益便會保住了。至於牽頭之人,陸承啟不用問都知道,定然是那些高官。他們生怕自己的後進者少了,分不到權柄,才如此抹黑關學。
但陸承啟是什麽人?豈能被這等小伎倆打倒?陸承啟最大的輿論武器,便是報紙。以《大順民報》的影響力,洗白關學豈不是手到擒來?
不過,陸承啟並不打算這麽做,而是默默地計劃著,如何在下一次科舉中,以關學為骨,孔、孟為體,結合算學,取得真正的人才。
要是天下士子都知曉了,關學是下一科科舉必考,他們還會不去鑽研嗎?上有所好,下必投之的道理,陸承啟早就明了於心。
《時政報》見《大順民報》等報刊都沉默了,不是轉而報道其他事情,便是避而不談。這令得《時政報》愈發地得寸進尺,幾乎都說道,要是小皇帝不回歸正軌,大順就要滅亡一樣。
陸承啟看著他們的瘋狂,冷笑不已。若要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時政報》越是瘋狂,就代表日後跌得更慘。
這不,陸承啟都讓張載拿出一整套試題來了,借口說是考較一番自個。張載自然樂得陸承啟好學,不遺餘力地編了一套試題。還真別說,陸承啟做完之後,交由張載批改。張載改完之後,再次遞回給他。這一來二去,便有了標準答案。陸承啟這一招神不知,鬼不覺的,又有誰知曉?
雖然這套題不算太難,但主要觀點,在於亞聖孟子的言論,這一旦變成科考題目,肯定會難倒不少不看《孟子》一書的舉子。再到後麵,考究的是簡單的《周易》,這是一個辯論統一的題目,非得有著深厚的《周易》功底,才能對答如流。沒看過的人,自然是兩眼一抹瞎了了。
陸承啟拿著這完整的試題後,心中奸笑:“看看你們的伎倆厲害,還是我這一手陽謀夠力!”
這個時空,因統治者畏懼《孟子》的一書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把《孟子》批為異端邪說,這使得《孟子》在問世以來,雖被民間大儒認可,卻不受當朝待見。要是陸承啟真的打算考《孟子》的話,恐怕能符合他心意的士子,一萬人中都沒有半個。
這要怎麽調低試卷難度,便成了陸承啟頭疼的問題。既能保證所取之士全是人才,又能保證關學的興起。這個時空,自周敦頤的“理學”未曾興起,倒是省了受那極端“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所毒害。
正當陸承啟頭疼的時候,卻接到盧胖子的奏疏,隻好放下了那遝試題,攤開了奏疏看將起來。當看到有水賊頭目來投,詢問是否接受的時候,陸承啟立時便做了決定,批紅道:“當即封朱全垨為禁軍教習,若日後破了梁山水賊,再論功行賞。”
寫完之後,陸承啟覺得很是奇怪,這應當是飛馬急報幾百裏加急奏疏啊,為何看盧胖子寫的日期,竟然是二十多日前寫下的?而且由徐崇光遞進來,更是奇怪了。難道這中間有什麽誤會不成?
陸承啟想不通,也不想細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不管是徐崇光的失職,還是盧胖子的失職,都是小事一樁罷了。因此寒了兩人的心,有點劃不來。
陸承啟想到這,便喚來了小黃門,讓他當麵漆好火漆,裝入木匣子之後,送到飛馬急報那裏。可憐那飛馬急報還沒坐熱椅子,便再次被遣返了東平府。懷揣著這沉甸甸的木匣子,飛馬急報也是有些後怕,心道:“盧指揮誤我,若不是陛下寬宏大量,我非得吃軍棍不可……”心有餘悸之下,匆匆忙告訴他渾家一聲,又跑去長安驛站,準備出發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