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賣報,聖上再推新政!”
“秀才們必須期《大順民報》!”
“關係到下一次科舉的報紙啊,秀才們不行!”
……
一大早,大街小巷上便有報童在吆喝了。 ¤頂點小說,x.這些報童似乎無師自通一樣,竟然會叫賣起來了。雖然這廣告打得有些生疏,可好歹也是一項創舉,確實給會喊廣告的報童帶來了更高的收入。風氣一起來,報童們便停不下來了,廣告詞每日都翻出了新花樣。這麽一來,倒是勾起了大部分百姓的好奇心,便是不識字的,都會花上兩個銅板要一份,裝模作樣瞄上兩眼。被人揭穿了,也可以找些借口:“我這不是在的畫案嘛,畫得真精致啊,兩個銅板一份,值得!”
更多的百姓是習慣到酒樓茶館裏,那裏不僅有賣報的,還有專門請來讀報的報博士。一邊品茶,一邊聽著國家大事,聽得興奮或鬱悶時,還能說上兩句,也不會給人說是妄論國事,畢竟是與先帝時不同了。
“等等,這位秀才哥哥,你不買一份《大順民報》,皇上又推新政了,好像關係到科舉呢?”這是發生在江南西路臨川府上的一幕,一個小報童,叫住了一位正要趕路的秀才。
這位秀才身著青色儒衫,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樣,不耐煩地掏出兩個銅錢,說道:“拿來罷!”
報童見他肯買,喜不自勝,連他話語裏的不滿都忽略掉了。極為麻利。又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份報紙。遞給那秀才。秀才接過報紙。便匆匆而去。
這秀才離去後,報童喜滋滋地把那兩枚銅幣貼身收好,這可是辛苦得來的錢財,能幫補很多家用的。收好錢後,那報童繼續吆喝道:“賣報,賣報,聖上再推新政,明年又開恩科!”
報童沿街叫賣而去。卻沒秀才一邊走,一邊拿著報紙在略掃過一番內容後,那秀才把報紙折好,加快腳步往城外走去。
當他來到臨川府外兩裏地左右,一幢景色幽雅別致的農家小院出現在眼前。推開柴扉後,秀才驚愕地說道:“爹爹,大哥,叔父,季父,怎麽你們都在?”
院中所坐四人。為首一個,赫然是鼎鼎有名的臨川先生王安石。以及他的大弟王安國,四弟王安禮。
“旁兒,還不給從叔見禮?這孩子,真沒教養,唉……”
秀才連忙對王安國,王安禮施禮道:“見過叔父,見過季父。”
“旁侄行色匆匆,想必是有什麽事要對兄長說,我們要不回避一下?”王安國笑道。
這秀才名喚王旁,是王安石次子,與大哥王雱讀音相近,性格才智卻大相徑庭。王雱天資聰穎,過目不忘。而王旁卻對讀書毫無天分,平日裏喜穿儒衫,其實肚裏的墨水不算多。
王旁見王安國這麽說,連忙擺手道:“叔父說笑了,這事雖然是大事,但卻是國事……”
他話音還未落,王安禮便說道:“可是聖上開恩科,推新政一事?”
王旁瞪大了眼睛:“季父也知曉了?”這話問的就有些缺智商了,既然他都已經知曉,王安禮又怎麽會不知道呢?說來也巧,王旁一向不喜讀書,卻知道父親王安石有意功名。受太原王家牽累,整個王氏家族,竟無一人做官。雖然祖田頗豐,家境小康。但這個時代,沒有做官有再多田地也隻是受人詬病而已。
王旁不喜讀書,卻喜歡附庸風雅,特別喜歡品茶。近些時日,臨川府上的茶館,都添置了讀報的茶博士,他一聽之下,還以為父親不知,連茶都顧不得喝了,徑直往家裏趕。卻怎麽都沒想到,王安禮居然比他還早知道這件事。要知道京兆府離臨川可是有一天的路程的,《大順民報》可是馬不停蹄,用驛道運送,也要隔一日方到。怎麽王安禮的消息這麽靈通,比他還早知道?
王安禮似乎知道王旁的疑惑,笑道:“季父有幾個朝中朋友,他們送來的消息。”
王旁這才明白是怎麽回事,脫口而出道:“爹爹,兩位從叔,大哥,你們學識高,可趁此機會博取功名啊!”
王雱冷哼一聲,說道:“二弟,你想得可太簡單了。聖上這十品官製,可是要把天底下的秀才們都得罪了。這次恩科,不過是收買人心的把戲罷了。算上乙等六甲,不過九人能得官身,這樣的恩科,要之何用?”
“誒,元澤這麽說就有失偏頗了。依我聖上此舉倒是可以清除弊政,利在千秋啊!”王安國笑道。王雱的表字元澤,王安國作為他的叔父,自然是要叫他的字。
王安石誌向遠大,又怎麽會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隻是降臨到自己身上,他也有些不滿了。先前中了進士,便有官身,隻要等候實缺便是。現在乙等六甲以下,全為胥吏,說是十品官,可性質一點都沒改變,這讓人怎麽接受得了?
王安石可是有信心高中的,隻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名次他拿不準。要是真的成了胥吏,豈不是貽笑鄉裏,徒增笑柄嗎!
王雱說道:“可教我等讀書人,做這賤吏,豈不是大材小用?”
王安禮搖了搖頭,說道:“聖上此舉,意在尋找政務人才。旁兒,你是不是買了《大順民報》?拿出來,給你大哥,裏麵有大順民報館的剖析。”
王旁一愣,從袖子裏掏出那份折疊好的《大順民報》,不解地問道:“季父怎麽會知道侄兒買了報紙?”
若是王旁沒買報紙,怎麽會急著往家裏趕,一進門就說起這件事來?王安禮隻不過是簡單推理一番罷了,卻讓王旁驚為天人。王安石個不成器的兒子,歎息了一聲。王安國和王安禮對望一眼,都明白對方的意思,卻沒有開口說話。
王雱接過《大順民報》,逐字逐句地讀了起來。沒辦法,這個時代讀書人的習慣就是這樣,皆因古文難懂,非得咬文嚼字不可。雖然《大順民報》用的都是大白話,可這閱讀習慣一時間,也是難以改過來的。(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
“秀才們必須期《大順民報》!”
“關係到下一次科舉的報紙啊,秀才們不行!”
……
一大早,大街小巷上便有報童在吆喝了。 ¤頂點小說,x.這些報童似乎無師自通一樣,竟然會叫賣起來了。雖然這廣告打得有些生疏,可好歹也是一項創舉,確實給會喊廣告的報童帶來了更高的收入。風氣一起來,報童們便停不下來了,廣告詞每日都翻出了新花樣。這麽一來,倒是勾起了大部分百姓的好奇心,便是不識字的,都會花上兩個銅板要一份,裝模作樣瞄上兩眼。被人揭穿了,也可以找些借口:“我這不是在的畫案嘛,畫得真精致啊,兩個銅板一份,值得!”
更多的百姓是習慣到酒樓茶館裏,那裏不僅有賣報的,還有專門請來讀報的報博士。一邊品茶,一邊聽著國家大事,聽得興奮或鬱悶時,還能說上兩句,也不會給人說是妄論國事,畢竟是與先帝時不同了。
“等等,這位秀才哥哥,你不買一份《大順民報》,皇上又推新政了,好像關係到科舉呢?”這是發生在江南西路臨川府上的一幕,一個小報童,叫住了一位正要趕路的秀才。
這位秀才身著青色儒衫,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樣,不耐煩地掏出兩個銅錢,說道:“拿來罷!”
報童見他肯買,喜不自勝,連他話語裏的不滿都忽略掉了。極為麻利。又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份報紙。遞給那秀才。秀才接過報紙。便匆匆而去。
這秀才離去後,報童喜滋滋地把那兩枚銅幣貼身收好,這可是辛苦得來的錢財,能幫補很多家用的。收好錢後,那報童繼續吆喝道:“賣報,賣報,聖上再推新政,明年又開恩科!”
報童沿街叫賣而去。卻沒秀才一邊走,一邊拿著報紙在略掃過一番內容後,那秀才把報紙折好,加快腳步往城外走去。
當他來到臨川府外兩裏地左右,一幢景色幽雅別致的農家小院出現在眼前。推開柴扉後,秀才驚愕地說道:“爹爹,大哥,叔父,季父,怎麽你們都在?”
院中所坐四人。為首一個,赫然是鼎鼎有名的臨川先生王安石。以及他的大弟王安國,四弟王安禮。
“旁兒,還不給從叔見禮?這孩子,真沒教養,唉……”
秀才連忙對王安國,王安禮施禮道:“見過叔父,見過季父。”
“旁侄行色匆匆,想必是有什麽事要對兄長說,我們要不回避一下?”王安國笑道。
這秀才名喚王旁,是王安石次子,與大哥王雱讀音相近,性格才智卻大相徑庭。王雱天資聰穎,過目不忘。而王旁卻對讀書毫無天分,平日裏喜穿儒衫,其實肚裏的墨水不算多。
王旁見王安國這麽說,連忙擺手道:“叔父說笑了,這事雖然是大事,但卻是國事……”
他話音還未落,王安禮便說道:“可是聖上開恩科,推新政一事?”
王旁瞪大了眼睛:“季父也知曉了?”這話問的就有些缺智商了,既然他都已經知曉,王安禮又怎麽會不知道呢?說來也巧,王旁一向不喜讀書,卻知道父親王安石有意功名。受太原王家牽累,整個王氏家族,竟無一人做官。雖然祖田頗豐,家境小康。但這個時代,沒有做官有再多田地也隻是受人詬病而已。
王旁不喜讀書,卻喜歡附庸風雅,特別喜歡品茶。近些時日,臨川府上的茶館,都添置了讀報的茶博士,他一聽之下,還以為父親不知,連茶都顧不得喝了,徑直往家裏趕。卻怎麽都沒想到,王安禮居然比他還早知道這件事。要知道京兆府離臨川可是有一天的路程的,《大順民報》可是馬不停蹄,用驛道運送,也要隔一日方到。怎麽王安禮的消息這麽靈通,比他還早知道?
王安禮似乎知道王旁的疑惑,笑道:“季父有幾個朝中朋友,他們送來的消息。”
王旁這才明白是怎麽回事,脫口而出道:“爹爹,兩位從叔,大哥,你們學識高,可趁此機會博取功名啊!”
王雱冷哼一聲,說道:“二弟,你想得可太簡單了。聖上這十品官製,可是要把天底下的秀才們都得罪了。這次恩科,不過是收買人心的把戲罷了。算上乙等六甲,不過九人能得官身,這樣的恩科,要之何用?”
“誒,元澤這麽說就有失偏頗了。依我聖上此舉倒是可以清除弊政,利在千秋啊!”王安國笑道。王雱的表字元澤,王安國作為他的叔父,自然是要叫他的字。
王安石誌向遠大,又怎麽會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隻是降臨到自己身上,他也有些不滿了。先前中了進士,便有官身,隻要等候實缺便是。現在乙等六甲以下,全為胥吏,說是十品官,可性質一點都沒改變,這讓人怎麽接受得了?
王安石可是有信心高中的,隻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名次他拿不準。要是真的成了胥吏,豈不是貽笑鄉裏,徒增笑柄嗎!
王雱說道:“可教我等讀書人,做這賤吏,豈不是大材小用?”
王安禮搖了搖頭,說道:“聖上此舉,意在尋找政務人才。旁兒,你是不是買了《大順民報》?拿出來,給你大哥,裏麵有大順民報館的剖析。”
王旁一愣,從袖子裏掏出那份折疊好的《大順民報》,不解地問道:“季父怎麽會知道侄兒買了報紙?”
若是王旁沒買報紙,怎麽會急著往家裏趕,一進門就說起這件事來?王安禮隻不過是簡單推理一番罷了,卻讓王旁驚為天人。王安石個不成器的兒子,歎息了一聲。王安國和王安禮對望一眼,都明白對方的意思,卻沒有開口說話。
王雱接過《大順民報》,逐字逐句地讀了起來。沒辦法,這個時代讀書人的習慣就是這樣,皆因古文難懂,非得咬文嚼字不可。雖然《大順民報》用的都是大白話,可這閱讀習慣一時間,也是難以改過來的。(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