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瑁在吳地素來有君子之風,身為世家子,卻與貧寒有誌者交遊相處,甚至還常常把自己珍藏之物與他們分享。
郡中即便是不認識陸瑁的人,也願意把妻女托付給他。
這樣的人,你要說他是一個偽君子,馮刺史是不信的。
但你要說活了幾十歲的陸瑁,被委以重任,出使大漢。
現在僅僅單純是為了谘詢治國之道,馮刺史同樣也是不相信的。
畢竟張溫的事情才過去幾年?
最重要的是,馮刺史前兩天才跟張小四大吵了一架。
在馮刺史的深刻反省中,他認識到,拋去孫策時期留下來的元老集團不說,孫權掌權後所拉攏的江東大族裏,孫家是最受信任的。
畢竟吳郡四姓裏,孫家家風就是占了一個忠字。
陸瑁身為陸遜的親弟弟,天然就是吳國的忠臣。
所以陸瑁方才那番言語,求教可能是真的,但十有八九不單單是一個求教那麽簡單。
馮刺史心如電轉,手頭卻是不敢怠慢:“陸公,你真是要折煞我也,坐,請先坐下!”
他扶著陸瑁坐下,然後又親自給他倒了一杯熱茶,然後自己這才返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陸公啊,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說著,他呷了一口茶,然後繼續說道,“我任涼州刺史,專注伐賊之事。”
“不瞞陸公說,我雖身為刺史,但從未參加過朝會,就是這街泉亭侯之位,其實也是在隴右拜受。”
“所以陸公要與我談治軍之道,我倒是還能說上兩句,但這治國之道……”
說到這裏,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歉然一笑。
陸瑁作勢就要起身。
“哎,哎,陸公,不急不急,且先聽我說完。”
馮刺史連忙壓了壓手,“不過我雖不知治國之道,但好歹也是任了一方刺史,故這牧民之術,倒還是知幾分。”
“兼之永這些時日讀史,正好偶有所得,恰好陸公來問,倒是可以與陸公說說心得。不過此乃永一家之言,疏漏之處,還望陸公海涵。”
陸瑁聽到這裏,連忙拱手道:
“君侯何須自謙?但請講來便是。”
馮刺史又呷了一口茶,這才說道:
“所謂治國,不外乎整軍牧民治吏,其中之要,錢糧二字耳。”
陸瑁眉頭一挑,似乎要開口說話,但也不知想起了什麽,目光閃了一下,最終還是沒有出聲。
馮刺史說話的時候,眼瞼雖是垂下,盡量不讓陸瑁探視到自己的內心。
但陸瑁的這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動,卻是沒有逃過他的暗中觀察。
“永觀史書,但凡諸國久立之後,必有弊端,但凡有誌者,無不圖變以延國祚。”
說到這裏,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陸瑁,道:
“不拘是季漢,還是東吳,雖說皆是開國不久,實則多承後漢之製,其弊亦承之。”
“永觀魏賊前些年已開始行九品中正法,豈非變乎?”他頓了一頓,又道,“故在永看來,漢吳亦當圖變強國,以伐賊人。”
雖然不讚同馮永這番話裏的某些看法,但驟聞“圖變”一語,讓陸瑁就如醍醐灌頂,眼前猶撥黑雲而見朗朗晴空。
隻見他脫口而出地說道:
“故君侯在涼州主持考課之製,亦是圖變?!”
馮刺史微微一笑:“陸公此次前來問詢治國之道,其實也是因為考課之事吧?”
陸瑁暗自吃了一驚:“君侯何以知曉?”
這些日子你天天跑去學堂大門蹲著,門房秦大爺都認識你了。
我還能不知道?
馮刺史心裏嘀咕了一下,臉上神色不變,徐徐道:
“整軍也罷,牧民也好,就算是治吏,都是需要人去做的。而這些事,良才做之,則多能成良治;庸者做之,則多是惡政。”
陸瑁一拍大腿,叫好道:
“妙啊,君侯此言,可謂大善矣!”
馮刺史謙虛道:
“陸公過譽了。”
陸瑁擺了擺手:“君侯請繼續說下去。”
馮刺史清了一下嗓子,食指與中指駢成劍,指向虛空:
“故欲治國,則需求良才,而這求良才之法,”頓了一下,馮刺史又說道,“時不同,則法不同。”
“比如察舉之弊,想來陸公自明,不須永多說。”
說著,他又意味深長看了一眼陸瑁:
“至於吳國當以何求才為佳,永從未去吳地,自是不敢多言……”
陸瑁點了點頭,長歎一聲,起身對著馮刺史躬身行禮:
“得聞君侯一席話,瑁獲益良多,請受瑁一拜!”
“陸公當真是要折煞我啊!”
馮刺史連忙上前,扶起陸瑁。
兩人對話許久,皆是心有所感,此時執手,不禁相視一笑。
馮刺史心裏暗道:如今漢魏皆求變以圖良才,唯有吳未動,陸瑁此番回去,十有八九會勸說孫權。
以孫十萬外寬而內暴的性格,特別是在大漢與魏國皆變的情況下,孫十萬至少也會在表麵做個樣子。
所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到時候吳欲學大漢而不可得,學魏那就是極大概率的事情……
而陸瑁想的是:馮明文此人,果真不愧是有“小文和”之稱,才幹過人。
不過幸好,此人過於重利,以為治國乃是以錢糧先,卻是失之偏頗。
吾觀蔣琬有治國之才而不知兵,馮明文知兵而不知治國,二者若是得逢明主,則漢國可興。
然今漢家天子卻不過庸人之資,素無主見,怕是有能臣良將而不能用啊!
兼之諸葛孔明身體病弱,怕是不久於世,待彼去後,漢國怕是再難有如今之盛。
不過也好,如此一來,我大吳無憂矣!
……
兩人各懷心思,臉上卻是惺惺相惜之色。
歡談之後,在馮刺史的再三挽留下,陸瑁心滿意足離去。
不日之後,吳國使團收拾行李,啟程南歸。
待他們行至隴右冀城,涼州的第一場大雪就紛紛揚揚下來了。
時間已經來到了建興十三年的冬日。
吳國使團很多人根本沒有辦法適應西北的天氣,在寒氣的侵蝕下,有近十人當場就感染了風寒。
不過幸好漢國的醫學比較先進,再加上這些年早就在西北積累了不少經驗,對治這等風寒自然是手到擒來。
雖說如此,陸瑁等人亦是加緊趕路,不敢再耽擱。
直到回到漢中,感受與西北大是不同的溫暖,這才鬆了一口氣。
漢家天子得知吳國使團從涼州歸來,親自召見了陸瑁。
而趁著這個空檔的機會,秦博拿著馮刺史的推薦信,悄悄地前去拜訪丞相府參軍李遺。
李遺得到消息,竟是親自出來迎接:
“有勞秦校事送來兄長書信,遺不勝感激,裏麵請,有請,請!”
秦博一看到李遺這副熱情模樣,心裏就是一喜,暗道聽聞這漢國年青才俊大半以馮君侯馬首是瞻,如今看來果然不差。
有馮君侯的推薦,看來荊州糧食之事,怕是可以無憂矣!
他一邊想著,一邊跟隨李遺來到前廳。
“秦校事請坐,前幾個月秦君來到漢中時,遺竟不知秦君與兄長交好,以致失之交臂,實是失敬。”
“李君言重了,所謂客隨主便,某到漢中時,沒有過來拜訪,才是真失禮。”
兩人客氣了一番,寒喧過後,秦博這才向李遺提出此行的目的。
哪知李遺聽了,眉頭卻是一皺。
秦博本以為有了馮明文的背書,此行當是沒有什麽大問題,卻是沒有想到李遺竟是麵露難色。
這讓他心裏“咯噔”一下。
隻聽得李遺“嘖”了一聲,又是一歎,這才說道:
“唉,秦君來遲矣!”
秦博連忙問道:
“李君此言何意?”
李遺看向秦博,問道:
“秦君可知,如今南鄉交易所的糧價標價幾何?”
“吾才至漢中,如何得知?”
李遺豎起三根指頭。
秦博大吃一驚:“三百錢?!”
李遺點頭。
“怎麽會這般貴?”
三百錢自然不是吳國的大泉五十,也不是漢國的直百錢,而是實實在在的五銖錢。
事實上,往來漢吳之間的商隊,在很多時候,寧願收漢國的直百錢,也不願意收吳國的大泉五十。
原因也很簡單,這些年漢國早就不鑄直百錢了,價值是實實在在的。
但吳國的大泉五十,那可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薄,裏頭甚至還摻著大量的鐵,質量極差。
而在南鄉交易所,各類大宗物資的價格標準,五銖錢就是唯一的價格標準。
倒賣各類物資的老油條們都知道,前些年坊間流傳有一個傳言:
那就是無戰事時,糧食不得漲過兩百錢。
因為過了兩百錢,百姓就可能有人在挨餓。
過了三百錢,就會開始出現真正的饑饉。
當然,這兩年已經有了變化。
糧價比前些年似乎要高一些,常常在一百七八十錢浮動,到達一百九十九錢的也有。
這並不代表著大漢百姓肚子餓,相反,這幾年不少百姓家裏的存糧,比十幾年前多得多。
為什麽糧食會漲價?
一是因為朝廷對糧價的保底,保護百姓種糧的積極性。
二是因為南中那邊的銅礦開發得越來越多。
但不管怎麽說,糧價到達三百錢,就已經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若是蜀中本地的糧價已經高達三百錢,那再加上運到荊州的費用,成本隻怕是要到四百多錢了。
想到這裏,秦博的臉色就難看了起來。
毛料專賣,按計劃是後年才能有貨;
紅糖專賣,必須要找到新的甘蔗來源,糧食的供應是前提。
如此說來,到手的三件大功豈不是要飛走了?
自己此番出來,正是因為朝廷上下皆視校事府為眼中釘,若是不能及時拿出成果,鞏固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誰知道後頭會發生什麽事情?
“李君,吾聽聞,蜀地糧價一直不高,怎麽會突然就漲了這麽多呢?”
秦博有些焦慮地問道。
若不是馮明文在涼州那邊,秦博就要懷疑小文和是在玩自己,或者是想趁機提價。
“不瞞秦君,這些日子,有從北邊和西邊來的人,要買一大批糧食囤著過冬,所以糧價這才漲了許多。”
“北邊?那不是魏……”說了一半,他又覺得不太對,漢人怎麽可能賣糧食給魏賊?
還有西邊?
李遺咳了一聲:“是羌胡。秦君,你有所不知,我大漢視漢夷如一,這些年,不少胡夷跟著得了不少好處,好不興盛。”
“所以手上也是有不少好東西,胡夷嘛,不善耕種,這眼看著就要過冬,可不得趕緊把養了一年的牛羊換成糧食……”
秦博一聽,頓時就瞪大了眼。
還有這等事情?
漢中怎麽起來的?
南中鬼王的名稱是怎麽來的?
你當我真不知耶?
我才從涼州回來,你知道伐?
知道那邊一頭兩腳牲口值多少錢?
現在你跟我說漢夷如一,胡夷興盛,居然還能炒糧價?
入你阿母咧!
隻是秦博看著李遺臉上沒有一絲作假,而且這等事情,隻要去打聽一下,就能打聽出來,根本沒辦法隱瞞。
這讓他又有一些狐疑:莫不成當真有這麽巧?
李遺心裏卻是篤定得很。
沒錯,這一回糧價上漲,背後確實有興漢會的影子。
但白手套確確實實地胡夷的頭人。
以馮鬼王在陰平武都隴右的號召力,想要拿幾個胡夷部族過來擦屁股,有的人上來舔。
咋啦?
胡夷不是大漢子民?
不能買糧食?
隻要官府不出手,興漢會就是糧食交易的最大莊家。
那些賣糧的,巴不得最好天天漲!
秦博來到漢中,最多也就是慕名去南鄉逛了一圈,看看傳聞中的群鬼亂舞之地。
他連交易所的交易規矩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群鬼亂舞之地有多少彎彎道道?
看到秦博這副模樣,李遺臉上亦是有些愧色,似乎對不能完成兄長所托很是羞愧。
隻見他安慰道:
“兄長來信裏,言秦君有意尋財源以補府庫,一心為君上分憂,遺亦是極是欽佩的。”
頓了一頓,他繼續說道,“這糧食之事,一時半會是沒有辦法解決,但遺會一直幫秦君看著,但凡價格回落,遺會立刻派人通知秦君。”
秦博有些意舉闌珊:
就怕到時候校事府已經出事矣……
除非能再找到一件功勞,讓校事府渡過此次危機。
“所謂錢糧嘛,現在糧食沒辦法,但這錢財一事,遺倒是還有一個辦法……”
“噢!”秦博精神一振,“請李君教我!”
“秦君請隨我來。”
李遺帶著秦博來到一間屋子門口,吩咐守在那裏的下人:
“把屋裏的燈燭全部點上。”
然後領著秦博進入屋子,李遺又令下人把門窗全部關上。
“秦君請看。”
“這……這……”
但見屋內燭火璀璨,一排一排的火光,在九枝燈上跳躍著,紅黃交錯的火焰突突地放著光,照得屋內比外頭的還敞亮。
即便秦博常年出入宮中,也從未見過這麽多的蠟燭一齊被點上。
也就是說,即便是天子,也不會一次性地燒這麽多蠟燭。
因為蠟燭作為貢品,是非常珍貴的。
秦博艱難地咽了咽口水,他的眼睛已經花了。
“秦君請看。”
李遺打開一個箱子,裏麵整整齊齊擺著的,全是蠟燭。
他拿出一支,遞給秦博,“秦君摸一摸,圓不圓?”
“圓。”
“滑不滑?”
“滑。”
“白不白?”
“白。”
“美不美?”
“美!”
“李君何來此物,竟是又圓又滑又美又白……”
秦博愛不釋手,他是真沒見過這等蠟燭。
吳國的貢品蠟燭,那都是黃色,而且淡黃暗黃雜黃的都有,黃得還不一樣。
哪像手裏這種,竟是如玉一般。
李遺嘿嘿一笑:
“如何來的秦君就不要管了,吾隻問秦君,秦君可願拿此物吳地賣?”
秦博猛地抬起頭來,緊緊握住手裏又圓又滑又美又白之物:
“李君手裏有多少這個東西?”
“不多,明年可分秦君大約三四萬支吧。”
這特麽的還不多?!
還在找"蜀漢之莊稼漢"免費?
百度直接搜索:""很簡單!
郡中即便是不認識陸瑁的人,也願意把妻女托付給他。
這樣的人,你要說他是一個偽君子,馮刺史是不信的。
但你要說活了幾十歲的陸瑁,被委以重任,出使大漢。
現在僅僅單純是為了谘詢治國之道,馮刺史同樣也是不相信的。
畢竟張溫的事情才過去幾年?
最重要的是,馮刺史前兩天才跟張小四大吵了一架。
在馮刺史的深刻反省中,他認識到,拋去孫策時期留下來的元老集團不說,孫權掌權後所拉攏的江東大族裏,孫家是最受信任的。
畢竟吳郡四姓裏,孫家家風就是占了一個忠字。
陸瑁身為陸遜的親弟弟,天然就是吳國的忠臣。
所以陸瑁方才那番言語,求教可能是真的,但十有八九不單單是一個求教那麽簡單。
馮刺史心如電轉,手頭卻是不敢怠慢:“陸公,你真是要折煞我也,坐,請先坐下!”
他扶著陸瑁坐下,然後又親自給他倒了一杯熱茶,然後自己這才返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陸公啊,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說著,他呷了一口茶,然後繼續說道,“我任涼州刺史,專注伐賊之事。”
“不瞞陸公說,我雖身為刺史,但從未參加過朝會,就是這街泉亭侯之位,其實也是在隴右拜受。”
“所以陸公要與我談治軍之道,我倒是還能說上兩句,但這治國之道……”
說到這裏,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歉然一笑。
陸瑁作勢就要起身。
“哎,哎,陸公,不急不急,且先聽我說完。”
馮刺史連忙壓了壓手,“不過我雖不知治國之道,但好歹也是任了一方刺史,故這牧民之術,倒還是知幾分。”
“兼之永這些時日讀史,正好偶有所得,恰好陸公來問,倒是可以與陸公說說心得。不過此乃永一家之言,疏漏之處,還望陸公海涵。”
陸瑁聽到這裏,連忙拱手道:
“君侯何須自謙?但請講來便是。”
馮刺史又呷了一口茶,這才說道:
“所謂治國,不外乎整軍牧民治吏,其中之要,錢糧二字耳。”
陸瑁眉頭一挑,似乎要開口說話,但也不知想起了什麽,目光閃了一下,最終還是沒有出聲。
馮刺史說話的時候,眼瞼雖是垂下,盡量不讓陸瑁探視到自己的內心。
但陸瑁的這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動,卻是沒有逃過他的暗中觀察。
“永觀史書,但凡諸國久立之後,必有弊端,但凡有誌者,無不圖變以延國祚。”
說到這裏,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陸瑁,道:
“不拘是季漢,還是東吳,雖說皆是開國不久,實則多承後漢之製,其弊亦承之。”
“永觀魏賊前些年已開始行九品中正法,豈非變乎?”他頓了一頓,又道,“故在永看來,漢吳亦當圖變強國,以伐賊人。”
雖然不讚同馮永這番話裏的某些看法,但驟聞“圖變”一語,讓陸瑁就如醍醐灌頂,眼前猶撥黑雲而見朗朗晴空。
隻見他脫口而出地說道:
“故君侯在涼州主持考課之製,亦是圖變?!”
馮刺史微微一笑:“陸公此次前來問詢治國之道,其實也是因為考課之事吧?”
陸瑁暗自吃了一驚:“君侯何以知曉?”
這些日子你天天跑去學堂大門蹲著,門房秦大爺都認識你了。
我還能不知道?
馮刺史心裏嘀咕了一下,臉上神色不變,徐徐道:
“整軍也罷,牧民也好,就算是治吏,都是需要人去做的。而這些事,良才做之,則多能成良治;庸者做之,則多是惡政。”
陸瑁一拍大腿,叫好道:
“妙啊,君侯此言,可謂大善矣!”
馮刺史謙虛道:
“陸公過譽了。”
陸瑁擺了擺手:“君侯請繼續說下去。”
馮刺史清了一下嗓子,食指與中指駢成劍,指向虛空:
“故欲治國,則需求良才,而這求良才之法,”頓了一下,馮刺史又說道,“時不同,則法不同。”
“比如察舉之弊,想來陸公自明,不須永多說。”
說著,他又意味深長看了一眼陸瑁:
“至於吳國當以何求才為佳,永從未去吳地,自是不敢多言……”
陸瑁點了點頭,長歎一聲,起身對著馮刺史躬身行禮:
“得聞君侯一席話,瑁獲益良多,請受瑁一拜!”
“陸公當真是要折煞我啊!”
馮刺史連忙上前,扶起陸瑁。
兩人對話許久,皆是心有所感,此時執手,不禁相視一笑。
馮刺史心裏暗道:如今漢魏皆求變以圖良才,唯有吳未動,陸瑁此番回去,十有八九會勸說孫權。
以孫十萬外寬而內暴的性格,特別是在大漢與魏國皆變的情況下,孫十萬至少也會在表麵做個樣子。
所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到時候吳欲學大漢而不可得,學魏那就是極大概率的事情……
而陸瑁想的是:馮明文此人,果真不愧是有“小文和”之稱,才幹過人。
不過幸好,此人過於重利,以為治國乃是以錢糧先,卻是失之偏頗。
吾觀蔣琬有治國之才而不知兵,馮明文知兵而不知治國,二者若是得逢明主,則漢國可興。
然今漢家天子卻不過庸人之資,素無主見,怕是有能臣良將而不能用啊!
兼之諸葛孔明身體病弱,怕是不久於世,待彼去後,漢國怕是再難有如今之盛。
不過也好,如此一來,我大吳無憂矣!
……
兩人各懷心思,臉上卻是惺惺相惜之色。
歡談之後,在馮刺史的再三挽留下,陸瑁心滿意足離去。
不日之後,吳國使團收拾行李,啟程南歸。
待他們行至隴右冀城,涼州的第一場大雪就紛紛揚揚下來了。
時間已經來到了建興十三年的冬日。
吳國使團很多人根本沒有辦法適應西北的天氣,在寒氣的侵蝕下,有近十人當場就感染了風寒。
不過幸好漢國的醫學比較先進,再加上這些年早就在西北積累了不少經驗,對治這等風寒自然是手到擒來。
雖說如此,陸瑁等人亦是加緊趕路,不敢再耽擱。
直到回到漢中,感受與西北大是不同的溫暖,這才鬆了一口氣。
漢家天子得知吳國使團從涼州歸來,親自召見了陸瑁。
而趁著這個空檔的機會,秦博拿著馮刺史的推薦信,悄悄地前去拜訪丞相府參軍李遺。
李遺得到消息,竟是親自出來迎接:
“有勞秦校事送來兄長書信,遺不勝感激,裏麵請,有請,請!”
秦博一看到李遺這副熱情模樣,心裏就是一喜,暗道聽聞這漢國年青才俊大半以馮君侯馬首是瞻,如今看來果然不差。
有馮君侯的推薦,看來荊州糧食之事,怕是可以無憂矣!
他一邊想著,一邊跟隨李遺來到前廳。
“秦校事請坐,前幾個月秦君來到漢中時,遺竟不知秦君與兄長交好,以致失之交臂,實是失敬。”
“李君言重了,所謂客隨主便,某到漢中時,沒有過來拜訪,才是真失禮。”
兩人客氣了一番,寒喧過後,秦博這才向李遺提出此行的目的。
哪知李遺聽了,眉頭卻是一皺。
秦博本以為有了馮明文的背書,此行當是沒有什麽大問題,卻是沒有想到李遺竟是麵露難色。
這讓他心裏“咯噔”一下。
隻聽得李遺“嘖”了一聲,又是一歎,這才說道:
“唉,秦君來遲矣!”
秦博連忙問道:
“李君此言何意?”
李遺看向秦博,問道:
“秦君可知,如今南鄉交易所的糧價標價幾何?”
“吾才至漢中,如何得知?”
李遺豎起三根指頭。
秦博大吃一驚:“三百錢?!”
李遺點頭。
“怎麽會這般貴?”
三百錢自然不是吳國的大泉五十,也不是漢國的直百錢,而是實實在在的五銖錢。
事實上,往來漢吳之間的商隊,在很多時候,寧願收漢國的直百錢,也不願意收吳國的大泉五十。
原因也很簡單,這些年漢國早就不鑄直百錢了,價值是實實在在的。
但吳國的大泉五十,那可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薄,裏頭甚至還摻著大量的鐵,質量極差。
而在南鄉交易所,各類大宗物資的價格標準,五銖錢就是唯一的價格標準。
倒賣各類物資的老油條們都知道,前些年坊間流傳有一個傳言:
那就是無戰事時,糧食不得漲過兩百錢。
因為過了兩百錢,百姓就可能有人在挨餓。
過了三百錢,就會開始出現真正的饑饉。
當然,這兩年已經有了變化。
糧價比前些年似乎要高一些,常常在一百七八十錢浮動,到達一百九十九錢的也有。
這並不代表著大漢百姓肚子餓,相反,這幾年不少百姓家裏的存糧,比十幾年前多得多。
為什麽糧食會漲價?
一是因為朝廷對糧價的保底,保護百姓種糧的積極性。
二是因為南中那邊的銅礦開發得越來越多。
但不管怎麽說,糧價到達三百錢,就已經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若是蜀中本地的糧價已經高達三百錢,那再加上運到荊州的費用,成本隻怕是要到四百多錢了。
想到這裏,秦博的臉色就難看了起來。
毛料專賣,按計劃是後年才能有貨;
紅糖專賣,必須要找到新的甘蔗來源,糧食的供應是前提。
如此說來,到手的三件大功豈不是要飛走了?
自己此番出來,正是因為朝廷上下皆視校事府為眼中釘,若是不能及時拿出成果,鞏固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誰知道後頭會發生什麽事情?
“李君,吾聽聞,蜀地糧價一直不高,怎麽會突然就漲了這麽多呢?”
秦博有些焦慮地問道。
若不是馮明文在涼州那邊,秦博就要懷疑小文和是在玩自己,或者是想趁機提價。
“不瞞秦君,這些日子,有從北邊和西邊來的人,要買一大批糧食囤著過冬,所以糧價這才漲了許多。”
“北邊?那不是魏……”說了一半,他又覺得不太對,漢人怎麽可能賣糧食給魏賊?
還有西邊?
李遺咳了一聲:“是羌胡。秦君,你有所不知,我大漢視漢夷如一,這些年,不少胡夷跟著得了不少好處,好不興盛。”
“所以手上也是有不少好東西,胡夷嘛,不善耕種,這眼看著就要過冬,可不得趕緊把養了一年的牛羊換成糧食……”
秦博一聽,頓時就瞪大了眼。
還有這等事情?
漢中怎麽起來的?
南中鬼王的名稱是怎麽來的?
你當我真不知耶?
我才從涼州回來,你知道伐?
知道那邊一頭兩腳牲口值多少錢?
現在你跟我說漢夷如一,胡夷興盛,居然還能炒糧價?
入你阿母咧!
隻是秦博看著李遺臉上沒有一絲作假,而且這等事情,隻要去打聽一下,就能打聽出來,根本沒辦法隱瞞。
這讓他又有一些狐疑:莫不成當真有這麽巧?
李遺心裏卻是篤定得很。
沒錯,這一回糧價上漲,背後確實有興漢會的影子。
但白手套確確實實地胡夷的頭人。
以馮鬼王在陰平武都隴右的號召力,想要拿幾個胡夷部族過來擦屁股,有的人上來舔。
咋啦?
胡夷不是大漢子民?
不能買糧食?
隻要官府不出手,興漢會就是糧食交易的最大莊家。
那些賣糧的,巴不得最好天天漲!
秦博來到漢中,最多也就是慕名去南鄉逛了一圈,看看傳聞中的群鬼亂舞之地。
他連交易所的交易規矩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群鬼亂舞之地有多少彎彎道道?
看到秦博這副模樣,李遺臉上亦是有些愧色,似乎對不能完成兄長所托很是羞愧。
隻見他安慰道:
“兄長來信裏,言秦君有意尋財源以補府庫,一心為君上分憂,遺亦是極是欽佩的。”
頓了一頓,他繼續說道,“這糧食之事,一時半會是沒有辦法解決,但遺會一直幫秦君看著,但凡價格回落,遺會立刻派人通知秦君。”
秦博有些意舉闌珊:
就怕到時候校事府已經出事矣……
除非能再找到一件功勞,讓校事府渡過此次危機。
“所謂錢糧嘛,現在糧食沒辦法,但這錢財一事,遺倒是還有一個辦法……”
“噢!”秦博精神一振,“請李君教我!”
“秦君請隨我來。”
李遺帶著秦博來到一間屋子門口,吩咐守在那裏的下人:
“把屋裏的燈燭全部點上。”
然後領著秦博進入屋子,李遺又令下人把門窗全部關上。
“秦君請看。”
“這……這……”
但見屋內燭火璀璨,一排一排的火光,在九枝燈上跳躍著,紅黃交錯的火焰突突地放著光,照得屋內比外頭的還敞亮。
即便秦博常年出入宮中,也從未見過這麽多的蠟燭一齊被點上。
也就是說,即便是天子,也不會一次性地燒這麽多蠟燭。
因為蠟燭作為貢品,是非常珍貴的。
秦博艱難地咽了咽口水,他的眼睛已經花了。
“秦君請看。”
李遺打開一個箱子,裏麵整整齊齊擺著的,全是蠟燭。
他拿出一支,遞給秦博,“秦君摸一摸,圓不圓?”
“圓。”
“滑不滑?”
“滑。”
“白不白?”
“白。”
“美不美?”
“美!”
“李君何來此物,竟是又圓又滑又美又白……”
秦博愛不釋手,他是真沒見過這等蠟燭。
吳國的貢品蠟燭,那都是黃色,而且淡黃暗黃雜黃的都有,黃得還不一樣。
哪像手裏這種,竟是如玉一般。
李遺嘿嘿一笑:
“如何來的秦君就不要管了,吾隻問秦君,秦君可願拿此物吳地賣?”
秦博猛地抬起頭來,緊緊握住手裏又圓又滑又美又白之物:
“李君手裏有多少這個東西?”
“不多,明年可分秦君大約三四萬支吧。”
這特麽的還不多?!
還在找"蜀漢之莊稼漢"免費?
百度直接搜索:""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