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哪支禁軍去,確實是個問題。


    上四軍中,捧日和天武負責的是拱衛皇城,守衛東京,若非必要的話,是絕對不能輕動的。


    英國公手中的神衛和龍衛兩軍,同在上四軍之屬,戰力在禁軍之中也名列前茅,倒也合適。


    可最最叫眾臣們心屬的,卻還是神武軍,不論是剛剛才在不久之前大顯神威的火炮,還是那在淮南戰場之上大放異彩的轟天雷,都是那麽的驚豔。


    “不如就派神武軍去?”


    兵部侍郎小聲說道。


    立馬就有人附和:“顧指使曾在神武軍做過副都指揮使,神武軍的將士們對顧指使定然十分熟悉,斷然不會出現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底下的將士們對主將的軍令陽奉陰違的情況。”


    “啟稟太後,微臣認為,讓顧指使帶神武軍前去最為合適。”


    說著話的人直接錯過了小皇帝,直接向曹太後稟報,小皇帝自己沒覺得有什麽,畢竟他還隻是個十歲的孩子,沒那麽多的心思想法。


    而且坐在龍椅之上的小皇帝,早已沒有了剛開始的緊張和忐忑,反而看著群臣們一個個爭的麵紅耳赤的時候,打心底裏覺得還挺有趣。


    ······


    “諸位卿家以為如何?”珠簾後的曹太後再度發問。


    “神武軍成軍時間雖然不長,可戰力之強,兵鋒之盛,便是在禁軍之中,也名列前茅,不下於捧日、天武,龍衛、神衛這幾隻上軍,甚至在某些方麵,猶有過之。”


    鄭老將軍當即站出來到:“微臣附議。”


    “微臣附議!”


    軍方的大佬已經站出來發話了,文臣那邊自然沒什麽意見,曹太後直接拍板,這事兒便就這麽定了下來。


    命顧二為剿賊平叛大將軍,西川經略安撫使,賜兵符,令其擇日出征。


    顧二跪在殿中,領旨謝恩,卻在此時,徐章自文臣列中站了出來,躬身說道:“啟稟太後,臣有本奏!”


    “準奏!”


    “黔地隸屬嶺南,多高山大川,地勢險要,多是些易守難攻的地方,神武軍的萬鈞神火炮雖然威力巨大,卻重達數千斤,若非地勢平坦的地方,運輸極為不易,可嶺南之地,便是行軍也大受限製,更何況是運輸火炮。”


    “”


    方才眾臣們隻想著火炮的威力絕倫,卻忘了火炮本身


    “潁川郡王趙策英,極其麾下幾位將軍,還有城防營統領沈從興,皆是能征善戰的悍勇之輩,微臣懇請太後準許,叫他們也加入此次剿賊平叛的大軍之中,有他們相助,此番平叛,定能以雷霆之勢,橫掃叛軍,平定嶺南之地。”


    黔地與廣南之間的地區又稱之為嶺南,自古以來就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著稱。


    而且山中多山民,族群混雜,依山而居,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喜與外人相通,頂天了也就是和過往的商賈換取一些生活所必須的物品。


    而且嶺南之中,多濕毒瘴氣,雨水也多,環境尤為惡劣,對於將領乃至於手底下的兵將們的素質要求極高,要是一不小心著了道,極容易形成規模。


    屆時莫說是平叛了,怕是連叛賊的麵都還沒見著,王師就隻能無奈的折返,灰溜溜的回京了。


    “顧指使此言差矣!”


    這一次跳出來反對的,竟然是一直沒什麽存在感的中書令黃世釗。


    “啟稟太後,潁川郡王乃是禹州團練使趙宗全之子,與其麾下家將,皆出自禹州,禹州在淮河以北,嶺南卻遠在西南偏遠之地,潁川郡王如何能夠清楚嶺南之事,更別說領軍平叛了。”


    曹太後微微點頭:“愛卿言之有理,不知愛卿有何建議?”


    黃世釗道:“依微臣看來,不如就用嶺南當地指揮營的將領,他們大多出身嶺南,既熟悉嶺南的地形,又習慣了嶺南的氣候環境,若是能用他們的話,勢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書令所言,臣不敢苟同,嶺南叛亂,當地的官員和將領未能及時反應,派兵鎮壓叛亂,反倒是叫這些叛賊成了氣候,如今事情鬧得這般大,嶺南的官員和將領們都難辭其咎……”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無需顧二自己與他爭辯,當即就有兵部的官員跳出來辯駁。


    說的沒兩句,就又吵了起來。


    珠簾之後,曹太後眼睛微凝,眸中閃爍著幾縷精光,以前嘉佑帝在時,朝堂之上,群臣們雖然也時有爭辯,但卻絕不是如今這般模樣,三言兩語就爭的麵紅耳赤,那裏還有半點朝廷大員的模樣,簡直和市井之中,站街門口,叉著腰,互相對罵的那些個愚鈍的婦人們沒什麽區別。


    最後還是韓大相公站出來,一邊敲打了幾句,這才停了爭吵。


    嘴皮子利索的,大多都是文臣,武將們要麽就是靠著祖蔭入的仕途,謀的蔭官,要麽就是真正的實幹派,四肢發達,頭腦雖然不至於簡單,但嘴皮子顯然沒那些文臣們利索。


    罵起人來不帶一個髒字,還能夠引經據典,說的你雲山霧繞,讓你覺得雲裏霧裏,完全不知道他是在罵你,當然了,前提是你要忽視掉他們的語氣和神情。


    曹太後也深知這群文臣們的厲害,顧二雖然也讀過書,並且還得了舉人的功名,若非是犯了先帝的忌諱,被他家那位嫡親的兄長捅到先帝麵前,估計現在已經成了新科進士,老早入朝為官,也成為這些嘴皮子利索的文官一員了。


    饒是如此,曹太後也沒指望光憑顧二一人,就能辯倒這些文臣。


    是以曹太後索性快到斬亂麻,直接準了顧二的奏報,命趙策英為副帥,沈從興為先鋒,領神武軍一萬將士,南下平叛。


    自從乙巳之變後,看到了神武軍的厲害,嘉佑帝便命徐章再度擴增神武軍,短短數月功夫,原本總人數連一廂兵馬都不足的神武軍,已經擴增至四萬餘人。


    神武軍分為火器、弓弩,步兵、騎兵、攏共四個大營。


    其中每個大營又有各自細小的分類。


    這次出征嶺南,騎兵肯定是沒法去的。


    曹太後隻給了一萬兵馬的指標,卻並沒有細細的分類,顧二心裏頭已經悄然開始思量,該帶那些人南下平叛。


    以弓弩著稱的神射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神臂營的神臂弩,射程能達三百步,不論是攻城還是守城,都是利器。


    火器營可以帶一些,火炮雖然帶不過去,可轟天雷是可以帶的,不過聽說這次掀起叛亂的是上次天聖教的餘孽,他們才剛剛大敗,如今這才過了多久,就又敢再度造反,會不會已經有了對付轟天雷的辦法?


    想到這兒,顧二就覺得可能性非常大,同時心底也有些遺憾,將作局的火銃還沒有徹底研製成功,第一代的火銃,極容易炸膛不說,威力也大小不一,這和冶鐵的工藝有著脫不開的幹係,這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夠解決的。


    步卒肯定是要的,這次平叛,主力肯定是步卒。


    而且光憑神武軍的一萬人馬肯定是不夠的,若是到了嶺南,定然還要召集當地的廂軍、鄉勇······


    就在顧二在構思該怎麽用兵的時候。


    兵部左侍郎羅誌興忽然站了出來,向曹太後進言:“啟稟太後,神武軍火炮的威力,大家都有目共睹,如此神兵利器,若能配備給所有的禁軍的話,禁軍們的戰力勢必倍增,屆時莫說是些許宵小了,便是北方的契丹耶律氏,和雄踞西北的西夏李氏,疑惑著占據天南的大理段氏,盡皆不足為慮。”


    “臣請太後,將火炮配備禁軍全軍!”


    曹太後眯著眼睛,這可說到她心坎裏去了,嘉佑帝對徐章雖然信任有加,對神武軍也信任有加,可曹太後不是嘉佑帝,徐章如今雖然已經調去了大理寺,可身上到底還兼著神武軍都指揮使的差事。


    而且神武軍上上下下,對徐章這位都指揮使都極為尊崇,若是將來,徐章不滿意現在的位置,一聲令下,神武軍再度以火炮攻城,東京數十萬禁軍,又有哪一支能夠擋得住神武軍的兵鋒?


    想起那天晚上,耳畔始終縈繞不絕的炮鳴聲,曹太後的心已經沉到了穀底。


    尤其是在經曆過乙巳之變,被兗王一件刺中大腿,若非當時徐章帶著神武軍及時趕到,吳光遠意識到事不可為,這才和嘉佑帝達成了協議,叫太醫出手救治的話,曹太後估計早就鮮血流幹而亡了。


    哪裏還能像現在這樣,坐在紫宸殿上,垂簾聽政,執掌玉璽。


    可經曆大變的曹太後,連她自己也沒有察覺,她的性情已經有些些許輕微的變化,平日裏還看不出來,可若是一說到這些事兒的時候,就變得尤其敏感。


    羅誌興說的是將火炮配備禁軍全軍之事,可曹太後想的卻是,如此神兵利器,若是握在一人之手,日後·······


    “諸位卿家以為羅愛卿的提議如何?”曹太後的聲音自珠簾之後傳了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農家子開始的古代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混亂不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混亂不堪並收藏從農家子開始的古代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