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連串驚奇異象承接,便是劉君懷自己事後想來,依舊感覺匪夷所思,其中關鍵在於清涼寺萬丈佛陀虛影。


    他不知虛影存在是何原因,隻感知其存在,應是清涼寺數萬年守護,或許萬丈佛陀本身即為聖僧佛祗意誌凝結,其目的便是看護這千萬裏佛門聖地。


    樂聖仙師等幾人也是一臉迷惑,詮濟法師正色道:“君懷,你口中所稱呼萬丈佛陀虛影,為神界佛門拈花古佛,乃清涼寺六萬年佛意相參,所締結佛理因果,與此間聖地靈脈、曼荼羅壇場精氣相容,佛性經年騰起而凝結佛果聖象。


    “曼荼羅是佛教高僧修法壇場,其中畫諸佛、菩薩形象,表示諸佛以大日如來或毘盧遮那為首聚集加持續,圓滿具足,在此之中修法,因為有佛加持因而可速成佛果。


    “亦為一種認識世界、分析事物方法,因為一切事物都包括時間、空間、用途與特質,任何一個過程都可視為曼荼羅,也稱作佛門密法壇場。諸尊所具足相好容貌之圖畫,稱為大曼荼羅,此座佛果聖象即為清涼寺大曼荼羅存在。


    “他集萃清涼寺六萬餘年諸尊之威儀果業,在感知其氣息壇場下修行,可幫助修行者修持容易成就,也為清涼寺無上守護佛陀。誠心信奉自清涼寺守護佛,其所生發靈光自然能加身護體,化煞祛難。


    “心存善念,常誦真言咒語,使有緣者逢凶化吉,離苦得樂,順達豐盛。此位清涼寺所供奉護法善神,數萬年香火、信仰法力與諸尊舍利因緣具備之時所演化。


    “當然這番解讀乃是對外公開宣稱,清涼寺曆代主持中流傳,其中有一縷寺內聖祖意念秉持。他所存在真實寓意,並非其中一抹聖義力量守護,而是佛義因緣看護,目的隻為有緣人能惠及!


    “換言之,若是某一日魔氣大宗來襲,這尊拈花古佛並不會自身施加影響,而是保存清涼寺佛義破空而去,留待他日再行衍續!但他能感知前來之人中有緣人佛緣功德契合,會感知其佛性加持己身。


    “像是君懷你方才所得到幾點飛翠落紅,即為他感知你體內所弘揚佛氣,更緣由此間天地異象,乃是你所擁有生之力氣息所造就,從而將生之力相關相贈與你。”


    劉君懷點點頭,“那幾點飛翠落紅,果然將我體內生之力就此演化!佛教思想博大精深,清涼寺為清淨之義,亦為清淨修行場所,極便於心與佛交流。拈花古佛乃心靈所打造幻象,敬告之,不可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中。”


    詮濟法師笑顏讚道:“你果然心內擁有佛性,這般迅疾便了知根源所在!佛經曰,未斷我愛,不如潔淨。愛恨恩仇,皆是情障。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之人。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存在,今日之執著,可能會造成明日之後悔。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皆因自己內心放不下強求的**。放下非分**,便是佛緣。


    “佛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佛心之人不去看眾生之錯;隻看到眾生過錯,卻看不到自己過失之人,枉談‘佛’字。要認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之事。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令自身一定會後悔之事,也要看清楚事情後果,因為你要對那個後果負責。


    “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一定會後悔之處,對己對事負責,便是與佛有緣。魔族之類存在,與佛間關係自不待言,魔性心態也是一種情障,所從事行為也是非分**。


    “我清涼寺守護佛,為整個神界佛教拈花古佛,不會望及魔性眾生之錯,而是昭示魔性存在,本就為天下眾生所釀就。因而魔性泛延而至,隻能由眾生自行解決,而不能依仗佛祖抑或神祗!”


    樂聖仙師歎道:“執著與迷失,往往僅在一念間。方到今日,我才知清涼寺之名由來。來到清涼寺,方知拈花古佛因何故在此駐留。清淨修行方是佛性本來意誌,當機緣與因果成熟時,佛緣自然會來到我們身邊。”


    立人天師卻是一旁嗬嗬樂道:“道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此等主動性恩澤廣施,正是與佛教未斷我愛,不如潔淨之善念感知教化相悖之處。


    “在佛門聖地,大言特言道家真理,自然有大不敬之嫌,我等今日裏也就不再對此多做深研,各人修行所得,自心當有感念!正如今日在此地之人,便有仙師、天師、法師三種稱謂,來由各有緣故,信奉也各有不同!”


    詮濟法師麵上笑意不變,並未因為立人天師這番言語,乃是刻意提醒在場修道之人,莫要被佛家道理所迷失,而心生絲縷不喜之意。


    兩教間如此教義爭執由來已久,像是詮濟法師這般,心性有相當悟徹之人,定然不會因此而感到憤忿不寧。


    而且目前大敵當前,也著實不適宜再做無謂理念征討,大勢所趨方為共同關注目的。


    劉君懷心下生笑,但也感無可奈何,對於此等爭執,自己恩師最為理解,因而他早早意識到兩者間相融相濟必要性。


    雖然此類結合極有可能不會成功,但主觀努力卻是不肯放棄。


    像是三界真陽心經,便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得來,不過因為它之存在,已是極大刺激到道教中人,雖然此等效果,更多是因為心經尚屬道家法術,其中神奇效果卻是已初見端倪。


    像是如詮濟法師這般聰睿如斯,也是轉念便即聯想到此處,於是開口道:“仙師為仙界稱謂,我等也多為那一地出身。實際上各教修煉者中,並無此等名號,樂聖能夠獲得,無外乎才學與德行據為首者!


    “修仙大道,達者為師,這種達者可不僅僅是修為境界,更因湛恩汪濊般,深厚恩澤廣施。還有那高出霄漢,聳立山壑之廣闊胸懷!堪稱仙師者,才學、德兼備,坦蕩不羈性格中,亦為超然而無所拘忌原因所在。


    “各道間現實狀況是,同道者往往視人情往故於塵土,過重與論資排輩;異道間怠惡相輕,更將對方描繪為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之流。正是此種互相詆毀、冷漠排斥,使得一家之言弊病從此流傳。


    “正是這般不善立論泛延,令尋常人等隻看重古人,輕視今人,崇尚名聲,不重實際,又有看不清自己弊端,總以為己方才可由生賢能。卻是不知,騏驥千裏奔馳,並駕齊驅,互相欽服方會有兼收並蓄共榮。


    “當然,此等異道間爭鬥,卻是天道意誌所樂於見到之事。天地元氣尚有清氣、濁氣之分;世間萬道各有參差;善惡理解也有相異之處;曲調和寡在於知音;饑寒之迫,安逸之樂,天地間共存。


    “這些均為上天所刻意製造,一如日月有明暗之別,萬物一樣變遷生死,流傳後世也絕非僅有盛大不朽!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畏死,便是上天容乃萬物之根本。


    “但我輩修行之人,本就修得逆天之行舉,能夠信奉天意而不可妄自迷失!仙師所創三界真陽心經,當為現世膽敢挑戰天意之人,或許初衷非出乎於此,這等勇於創新,打破舊有枷錮之為,卻是絕少存在!”


    立人天師頻頻點頭稱是,他言道:“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既然我輩敢於逆天成事,當有果決心念生得。


    “但現如今,也隻有仙師這般才學與德行先行秉持之人,才可引得眾生赴之以勢,趨之若鶩。個人力量再是強悍,便是天意責懲不相垂落,也足以引起世人不忿施以傾覆。


    “任何事勢,一旦聚為潮流,才可令上天深感無力!便如當下魔性祟邪蔓延之勢,天道不可直接幹預,方有君懷這等應劫者出現。可見上天意誌也是應勢而生,斷不會始終執著於某一固有!”


    詮濟法師極為讚同,他正色道:“話由扯回來,此部三界真陽心經,雖為道家法術使用之法,其中心經所涉法門,卻絕非僅一門之要理!內裏道法相關,多是出自於修煉者體內真陽之火修得,而佛教中已有相關經訣著就。


    “與我佛門觀來,心經九境第四境斂魂境,為中境界初始,意為聚集魂魄之意,此種境界因為具有了吞噬靈魂之力與魂魄能力,卻是可由此以佛門某部功法替代。


    “接下來鎖心境,是指本心凝實與沉澱,佛門中更有相關深研。或許因此而改造出,完全契合佛門教義之體內真陽氣息運轉方式,此部三界真陽心經,豈不是從此可令佛門弟子受惠其中?”


    樂聖仙師接道:“關於此種移栽方式借用之法,晚輩在創建心經之處便有考量。實際上心經九境上中下三境之別,均屬可單獨運行方式,便是慮及此類相關,但具體何如,尚未行經驗證,需要進一步落實演練!”


    詮濟法師笑道:“那就是了!我雖僅是大體探識,卻也覺出此間另有蹊蹺存在。實際上此等演練也極為便捷,隻需尋得數位佛道二教同修之人,即可在數年內便有所得。


    “三界真陽心經,對於真陽之體塑就更為直接。而真陽之體一旦獲得,對未來證道有極其關鍵輔助效用。更何況,三界真陽心經同時修煉,絲毫不影響自身所具有修煉方式,卻可全麵提升原有修煉之法效果等級。”


    立人天師道,“不能不講,仙師所創三界真陽心經,不僅體現在獨具匠心之上,也將博眾家之長,集各門之薈萃,以省自身之失,頗有些堪破門徑之大局觀。或許與某些舊有製度習慣傳統有些相悖,卻是一定之規中,固執己見弊端部分之大敵!”


    劉君懷此時突兀插言道:“講句冒犯佛門之言,也隻有道家這種樂於集天下之大成者,才可容許此等有違相關教條之人出現。較之我道教,佛門稍具化外枷錮,這在貴門中,僅允許從釋之人,加入僧伽成為佛教僧侶,才可修真正佛門正宗法學,便是此理!”


    對於他這種言論,詮濟法師並不以為杵,於是笑道:“這皆為佛門教義忌諱因緣名利所染原因,斷因飾衣服,置田產,畜徒眾,多積金帛,勤作家緣,與俗無異。


    “佛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乃出家以後之從釋,喻眾生在三界中過生活,猶如住在火宅裏一般,備受熬煎。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這亦為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舍五欲之深著般無奈之舉。不過,正如常人所立誌向有大小不同,但也需要發大菩提心,要有過人天分,才能荷擔如來家業,做眾生人天導師。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出家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也。而且在佛教徒看來,楚家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讚歎之事。出家不能是要逃避什麽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情感之事,他應該做佛法傳播人,佛陀之使者。”


    立人天師趕忙擺手製止:“這又回到兩教間教義爭執問題,今日裏隻談眾家之長,不論各家是非,此等存在了無數萬年深晦之事,還是交由各教大德大能相行爭討才是,絕非我等理義低下之輩所能幹預!”


    詮濟法師於是更加大笑道:“立人不必這般緊張,君懷所言也並非刻意指責,各人實現角度不同罷了!而他自己,便身具至少三種佛門至高法術,他對於佛門並無實際惡感!”


    劉君懷也是笑著回應:“法師如此結論果然之極!小子我僅是針對某一方麵而言,佛教在我心中,一樣擁有至高無上地位!但道教可容兩門同修,與佛門所不容皆是實情,僅是就事論事而已,孰是孰非,另有論斷!”


    詮濟法師收斂起笑意,正色道:“君懷小友所言不無道理!我之前所言及,佛道二教同修之人,也均存在於佛教俗家弟子層麵,因其並未涉及到真正佛門功法,才可有此等情形放任。


    “或許機緣際會,我已有心將佛門秘典中,相關真陽氣息運轉功法,以個人理念交由此等弟子手中,以便結合三界真陽心經,期望以此來驗定心內所期盼!”


    這一番爭論加探討,一旦進行下去,便是數日之久,事關今後兩教之未來,便是隨後有更多清涼寺眾人參與進來,也無人頗感無趣,皆是張顯一副興趣盎然狀態。


    較之詮濟法師,立人天師雖有年齡資質上不如,自身境界相差無多,名聲地位大抵相同,在清涼寺也具有極高威望。


    有他在,在兩方人員話意歧處,往往被他一言化解,倒也使得數日交談順利之極。


    其間,咎宜人因為玄羽旗之事自行離開,樂聖仙師卻是因不日即將前往衛道者勢力,在接下來時日裏,多與詮濟法師間另有深交。


    而劉君懷,便會同安邦與茂彥二人,盡情遊曆遍清涼寺數千萬裏疆域。


    清涼寺核心區域隻有千萬裏,在數名寺中高僧引領下,倒也細細巡遊一遍。


    劉君懷那日裏一番作為,清涼寺眾人人盡皆知,在他人眼中劉君懷地位也是頗高,由此結交一批高僧大能也是正常。


    更何況他與詮濟法師之間,更是師侄、師伯相稱,這裏麵既有樂聖仙師原因,也有他自身實力結果。


    不過,樂聖仙師乃為剛剛飛升者身份,能被詮濟法師以平輩論交,大大出乎旁人所料。


    這裏麵有詮濟法師刻意為之之意,目的凸顯樂聖仙師,特意淡化劉君懷存在,皆因後者日後行事隱晦緣故。


    那一件鎮壓於清淨寺三寶塔之下噬魂槍,詮濟法師卻是在樂聖仙師滯留一月後,隨安邦、茂彥二人離開,他才向劉君懷剛有提及。


    蓋因其乃為天下至凶極惡晦器,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善守。


    但在他引領劉君懷前往那地之前,還是刻意尋得一晚間時分,將之引入隱秘之地,出言見識那件嗜血三星。


    嗜血三星存在,本身即為上古至凶邪端惡物,劉君懷將之剛剛施放出來,其暴虐無道與逞凶肆虐囂絕氣息,已是令詮濟法師由生遍體寒栗。


    便是他這般無限接近於證道聖體存在,若未有多番防護手段護體,依舊不能完全抵禦那等魔性嗜血威懾力。


    原本即為至強凶甚之物,與那聖器也不占多少下風,再有魔衍石恐極魔性吞噬氣息加持,僅是陰冷而詭異殘暴氣息,即令感知者頭皮發麻。


    默默運氣抵禦那一股奇詭而狂暴凶殘威壓,詮濟法師神情充斥著異常凝重。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修仙之天眼通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素布可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素布可奈並收藏修仙之天眼通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