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拿下山海關,崇禎上位!(本卷終)
崇禎崛起:我祖宗朱元璋沒死! 作者:今日和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到城門口之後,吳三桂等人也都得以一窺天顏,確定了來者當真是大明崇禎皇帝。
不管心中當下是什麽樣的想法,又什麽樣的疑惑,當下能做的都是趕緊將崇禎畢恭畢敬迎進山海關內。
隨著崇禎一同來的三千兵馬,沒有一個人敢阻攔半分。
皇帝如果遠在天邊,自然沒什麽威懾力,就算傳來聖旨,隻有自己知道,就算不理會,也隻有朝堂上的壓力。
但是,親自出現在關隘之中,周遭的將士們都知道之後,皇帝便立刻淩駕於一切將領之上。
崇禎自然也認識出迎的這幾個人,王永吉、吳三桂等人,是他一個多月之前,剛剛封賞過的,當時封賞的目的,便是為了讓他們能盡心盡力帶兵馳援。
“我等不知陛下親臨,有失遠迎,望陛下恕罪!”
作為當下山海關內職位最高者,王永吉率先脫隊而出,衝著崇禎行禮問安。
此時,崇禎、太祖都已經走到了山海關中。
這個位置,已經是太祖抬手之間就能將整個山海關內的將士,全部加持的範圍了。
不過,朱元璋並沒有急著出手,而是看著崇禎,想看看自己這位險些被援軍坑害的後代皇帝,當下會是什麽樣的表現。
事實上,從走近山海關,見到城牆上那一個個披堅執銳的精幹之士開始,崇禎的臉色便從之前的欣喜,變成了麵無表情。
“王永吉王將軍。”
崇禎盯著身前單獨行禮的王永吉,目光甚至都沒有往跪在他身後的吳三桂等人身上看去。
聽見皇上親喚,王永吉趕緊微微抬頭,畢恭畢敬回應:
“末將在。”
“朕聽聞,在護送寧遠軍民回關的過程中,你主持陸路,一路當先,一直在前,確保著軍民安全?”
“末將不敢居功,皆是陛下聖明,將士用命的結果。”
王永吉如是回應。
在軍民調度中,他確實做的很不錯,相當平穩地將數十萬的人馬護送回來,單就這一塊來說,他確實居功甚偉。
但是,崇禎的下一句話,卻讓他的冷汗一下子沁慢了後背:
“朕不明白了,既然護送軍民如此用心,如此盡力。為何到了援救京城的時候,卻隻是看了一眼,便立刻撤回山海關中?”
“朕若不是殺了出來,都不知道,朕報以厚望的軍隊,竟然早就來過,隻不過沒與闖賊交過一次手,便立刻回去保命了啊!”
崇禎的聲音冷的讓王永吉心中冰涼,讓身前行著禮的其他將領如一盆冰水從頭灌到了腳跟。
“陛下,冤枉啊!之前派去的不過是探馬,當時我軍主力都還沒到關內,確實是無力救援!一直到昨日我軍才整頓完畢,正準備前往救援啊!”
王永吉當即撲倒在地,說出一堆剛剛編造出來的謊話。
事實上,在王永吉半個月前派出那支隊伍的時候,關寧軍以及其他隊伍,都已經整頓好,時刻可以出發救援。
但是,當得知京城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已經被闖賊攻克之後,他們盡管兵馬數萬,但是卻還是立馬慫了。
寧遠以及周邊撤下來的軍民確實有五十萬之巨,但那是士卒與民眾之和,實際上的士卒,也就僅有四萬人。
闖軍人數最多的時候,是當真有十萬大軍,並且號稱三十萬的!
如果崇禎確實隨著京城無了,那麽他們的選擇對他們來說當然是最好的,可是,現在崇禎竟然活著帶著這麽多騎兵入關,王永吉唯一能做的,也就隻有哄騙應付了。
細究肯定瞞不了,但是畢竟當下大軍在他們的手中,關寧軍最認的,當前也是吳三桂。
既然皇帝親自前來山海關尋他們,肯定是要用他們的。
在這般情況下,按照以往崇禎的表現,嗬斥訓誡,最多再加上懲罰一通,事情也就不得不過去。
就怕,皇上怒急攻心,盛怒之下當真將他斬了,那之後無論如何挽回,他都沒得救了。
“好一個,昨日方才整軍完成。”
崇禎仍舊冷冷地盯著王永吉,經曆了此前幾乎斬盡朝廷官員的那次清洗,此時的他心中盡管仍舊憤怒,但是卻不會再被怒火衝刷理智。
但是,看著跪伏在地滿嘴胡言亂語的王永吉,殺意仍然抑製不住地往外翻湧。
畢竟,人殺多了之後,再要殺人,也就沒了多少抑製的心思了。
“陛下明鑒,當真是這樣啊!全城甲士,全城軍民皆可為證!”
王永吉還想著用老辦法來應付崇禎,但是崇禎,卻完全沒有和他這般玩鬧的興致了。
轉過頭,朱元璋此刻正與崇禎並列。
“太祖,煩請將全城將士都加持了吧!”
崇禎一拱手,向太祖請求。
朱元璋沒有回話,隻是伸手一揮,當即,全城的將士們,眼神都在瞬間轉變。
原本大軍入城,守在周邊的將士總少不了談笑說話,交頭接耳,此刻一經轉變,所有將士統一站定,靜默不語。
一時之間,人聲俱盡,竟讓人有種突然耳聾的錯覺!
此時,王永吉、吳三桂等人,同樣一下子變得威武雄壯,紀律嚴明。
崇禎繼續衝著王永吉問:“說說吧,之前為何不來援救京城?”
“回稟皇上,在......”
一番話講完,果然,與此前太祖推斷的幾乎沒有差別。
懼戰,怕死,擔心兵力損耗,擔心徒勞無功......
包括之前為什麽可以放緩行軍速度,拖延到這個時候才入關也是一樣,就是為了不硬抗闖賊第一波的銳氣,減少己方的兵員損耗。
大明當下的大軍,基本上都是這樣了。
軍隊是軍官的私產,兵力在底氣、享受就在,兵力一失,就算官職再高,也沒有任何用處。
窺一斑見全豹,軍隊成了這樣,同樣身處王朝末期的吏治又是什麽樣?
“百戶以上的,全部找個地方一同跳城自盡吧!”
崇禎淡漠地看了他們一眼,沒有心思去觸發懲治他們了,直接一句軍令,山海關中所有將領,統統去死。
按照原本曆史發展,將會成為平西王,並在日後稱帝的吳三桂,甚至都沒能和崇禎說上一句話,便肅然整隊準備自盡。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大明軍勢,已經與泰銖沒有修仙的世界完全不同,而下一步的變化,必然便是文治!
不費一兵一卒,山海關完全拿下,甚至反而士卒一下子多了足四萬。
而原本此地的主人,四萬關寧軍領袖吳三桂,則悄無聲息自裁於城樓之上。
有了修仙大成的太祖,軍中之事,再也不是問題,軍中將領更是沒了半點反叛的可能。
如今山海關既克,則外拒女真滿清兵,內禦偽大順闖賊。
天下未定,但是至少從山海關,到宣府,這一大片的區域,都已經成了新大明的疆域。
而且,此時的新大明手掌雄兵近十萬,還都是精兵良將,統一天下簡直都已經在望!
“小子,你嚐試新政,想從多大的地盤開始?”
朱元璋衝著在山海關中巡查的崇禎問道。
當下將天下全部拿下,自然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但是直接將整個神州一統,那麽之後的任何改革都難免涉及全國,哪怕是小範圍的試點,也必然導致其他地方望風而動。
屆時,恐怕用來平叛懲治不法的時間,都要遠遠多於真正施政的時間了。
問題問出之後,崇禎顯然也領會到了太祖語中的意思。
建立基本盤的事情已經到位,接下來,就到他正式登場的時候了。
由他來嚐試如何執政,如何讓這個天下變得更好,讓大明江山更加穩固!
略微猶豫之後,崇禎說道:
“太祖,施政範圍就當下已有的區域吧。”
“不過,當今天下,還有大半的疆域是過往大明的,且並未失陷。如今京城尚在,朕也還在,若是不去管他們是不是不好?”
當下已經收歸新大明的,已經有一府之地的大小,施政測試已經夠用。
用一塊疆域測試自然沒有問題,但是那些仍然由大明命官掌管,正常收稅納稅的地方,就這麽放著,是不是不太對?
經過朝堂上的經曆,崇禎知道,就算那些地方大多數都是庸官貪官,但也絕對會有一定數量的忠君愛國之士。
要是就這麽放任不管,豈不是親者痛仇者快了?
“這與你何幹?當下兵馬都是我的,你就當你這個皇帝已經死在京城了吧!現在,這一片都是我的天下,你是我的後人,我讓你來管理,僅此而已。”
朱元璋斜眼看了崇禎一眼。
鍛煉崇禎確實是將這些兵馬都給他在控製,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兵馬就當真給崇禎了。
包括士卒,包括將領,這都是朱元璋一手控製,若是想要拿回來,心念一動即可。
能夠輕易拿回天下的,是他朱元璋,而不是崇禎!
至於崇禎心中所想的問題,朱元璋自然也想得到,但是對他來說,犧牲些許臣子算什麽?
從他打天下到洪武年結束,他送走的忠臣都有多少?牽連之下殺掉的都不知幾位數了!
一將功成尚且萬骨俱枯,建立更加完善,更加長久的大明,又怎麽可能沒有犧牲?
“可是朕畢竟是大明的皇帝,這些子民、臣子,朕有......”
“你沒有。”
朱元璋一口打斷崇禎要講的話,然後斷然說道:
“如今的新大明,是我允許你暫當皇帝,方才如此。你於新大明還未立大功,當下的一切都是預支的。等你新政卓有成效,才有向我提要求的權力!”
這話說得相當不客氣,但是從大明開國太祖朱元璋嘴裏說出來,崇禎卻當真沒辦法有任何怨言。
確實,他作為皇帝的大明,早在闖賊攻克皇城時,就被他親手了結了。
若不是太祖,當下的他恐怕也當真隻有悲憤之下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太祖,是崇禎得以活命,得以懲奸除惡,得以重塑希望的根基所在。
如今太祖把話都說到這個程度,崇禎也沒辦法再說些什麽,隻能拱手表示接受。
思緒轉到治理朝政上,崇禎呼了口氣,思索著說道:
“太祖,治理朝政,需要臣子,當下京城內的那些高官幾乎沒有留存,您可有與武將英魂對應的文官英魂在?”
皇帝,做的主要是拍板與管理臣子,政策舉措,曆來都是有識臣子提出,然後皇上采納。
此外,具體執行處理,自然也都是臣子去做,皇帝需要做的就是選擇誰去,以及通過獎懲來讓底下的臣子們知道做的尺度和方向。
至少,崇禎對此是這樣理解的。
“沒有。臣子的事情你自己想辦法,有京城在,治理一府之地的人才必然夠用。”
朱元璋一口回絕。
武將的英魂留著當然是為了打天下,文官的英魂留著幹嘛?江山代有才人出,隻要天下平定,最不缺的便是文官。
選拔優秀的官員,同樣是皇帝該幹的事情,這個點上,他不會幫崇禎偷懶。
“可是太祖,當下朕手底下幾乎沒有什麽官員,這如何去執政施政?”
崇禎當下真的是除了宮裏還沒跑的太監之外,一個正經官員都沒有。
“無礙,新軍將士隨你調動,人手不缺。局麵把控住,事情能執行,官員便不是問題。”
朱元璋這話讓崇禎一愣,思索了一下,隻是掌管一府,似乎也可以了,大不了就是先以軍管為基礎。
雖然具體的專項事項上,新軍將士可能做不了,但是那些事情本來也不是官員處理,而是世代相傳的小吏處置。
有新軍將士在手,再把小吏抓在手中,其實整個體係便已經可以運轉起來,隻不過沒有官員分擔工作,會更加辛勞而已。
這樣看來,似乎他崇禎帶上新軍將士,就可以直接掌管執政,試著改革施行新政?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崇禎整個人如遭雷擊,仿佛隱約間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門。
原本是之前的朝臣全都死的死放的放,沒有官員可用,故而無法用官,但是這麽一看,朝政的根基,竟然不再朝廷,而在吏員與小卒?
他不由震驚地喃喃自語:
“朝廷......竟不是管理天下所必須的嗎?士卒與小吏,便能確保法度運轉無虞?”
不管心中當下是什麽樣的想法,又什麽樣的疑惑,當下能做的都是趕緊將崇禎畢恭畢敬迎進山海關內。
隨著崇禎一同來的三千兵馬,沒有一個人敢阻攔半分。
皇帝如果遠在天邊,自然沒什麽威懾力,就算傳來聖旨,隻有自己知道,就算不理會,也隻有朝堂上的壓力。
但是,親自出現在關隘之中,周遭的將士們都知道之後,皇帝便立刻淩駕於一切將領之上。
崇禎自然也認識出迎的這幾個人,王永吉、吳三桂等人,是他一個多月之前,剛剛封賞過的,當時封賞的目的,便是為了讓他們能盡心盡力帶兵馳援。
“我等不知陛下親臨,有失遠迎,望陛下恕罪!”
作為當下山海關內職位最高者,王永吉率先脫隊而出,衝著崇禎行禮問安。
此時,崇禎、太祖都已經走到了山海關中。
這個位置,已經是太祖抬手之間就能將整個山海關內的將士,全部加持的範圍了。
不過,朱元璋並沒有急著出手,而是看著崇禎,想看看自己這位險些被援軍坑害的後代皇帝,當下會是什麽樣的表現。
事實上,從走近山海關,見到城牆上那一個個披堅執銳的精幹之士開始,崇禎的臉色便從之前的欣喜,變成了麵無表情。
“王永吉王將軍。”
崇禎盯著身前單獨行禮的王永吉,目光甚至都沒有往跪在他身後的吳三桂等人身上看去。
聽見皇上親喚,王永吉趕緊微微抬頭,畢恭畢敬回應:
“末將在。”
“朕聽聞,在護送寧遠軍民回關的過程中,你主持陸路,一路當先,一直在前,確保著軍民安全?”
“末將不敢居功,皆是陛下聖明,將士用命的結果。”
王永吉如是回應。
在軍民調度中,他確實做的很不錯,相當平穩地將數十萬的人馬護送回來,單就這一塊來說,他確實居功甚偉。
但是,崇禎的下一句話,卻讓他的冷汗一下子沁慢了後背:
“朕不明白了,既然護送軍民如此用心,如此盡力。為何到了援救京城的時候,卻隻是看了一眼,便立刻撤回山海關中?”
“朕若不是殺了出來,都不知道,朕報以厚望的軍隊,竟然早就來過,隻不過沒與闖賊交過一次手,便立刻回去保命了啊!”
崇禎的聲音冷的讓王永吉心中冰涼,讓身前行著禮的其他將領如一盆冰水從頭灌到了腳跟。
“陛下,冤枉啊!之前派去的不過是探馬,當時我軍主力都還沒到關內,確實是無力救援!一直到昨日我軍才整頓完畢,正準備前往救援啊!”
王永吉當即撲倒在地,說出一堆剛剛編造出來的謊話。
事實上,在王永吉半個月前派出那支隊伍的時候,關寧軍以及其他隊伍,都已經整頓好,時刻可以出發救援。
但是,當得知京城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已經被闖賊攻克之後,他們盡管兵馬數萬,但是卻還是立馬慫了。
寧遠以及周邊撤下來的軍民確實有五十萬之巨,但那是士卒與民眾之和,實際上的士卒,也就僅有四萬人。
闖軍人數最多的時候,是當真有十萬大軍,並且號稱三十萬的!
如果崇禎確實隨著京城無了,那麽他們的選擇對他們來說當然是最好的,可是,現在崇禎竟然活著帶著這麽多騎兵入關,王永吉唯一能做的,也就隻有哄騙應付了。
細究肯定瞞不了,但是畢竟當下大軍在他們的手中,關寧軍最認的,當前也是吳三桂。
既然皇帝親自前來山海關尋他們,肯定是要用他們的。
在這般情況下,按照以往崇禎的表現,嗬斥訓誡,最多再加上懲罰一通,事情也就不得不過去。
就怕,皇上怒急攻心,盛怒之下當真將他斬了,那之後無論如何挽回,他都沒得救了。
“好一個,昨日方才整軍完成。”
崇禎仍舊冷冷地盯著王永吉,經曆了此前幾乎斬盡朝廷官員的那次清洗,此時的他心中盡管仍舊憤怒,但是卻不會再被怒火衝刷理智。
但是,看著跪伏在地滿嘴胡言亂語的王永吉,殺意仍然抑製不住地往外翻湧。
畢竟,人殺多了之後,再要殺人,也就沒了多少抑製的心思了。
“陛下明鑒,當真是這樣啊!全城甲士,全城軍民皆可為證!”
王永吉還想著用老辦法來應付崇禎,但是崇禎,卻完全沒有和他這般玩鬧的興致了。
轉過頭,朱元璋此刻正與崇禎並列。
“太祖,煩請將全城將士都加持了吧!”
崇禎一拱手,向太祖請求。
朱元璋沒有回話,隻是伸手一揮,當即,全城的將士們,眼神都在瞬間轉變。
原本大軍入城,守在周邊的將士總少不了談笑說話,交頭接耳,此刻一經轉變,所有將士統一站定,靜默不語。
一時之間,人聲俱盡,竟讓人有種突然耳聾的錯覺!
此時,王永吉、吳三桂等人,同樣一下子變得威武雄壯,紀律嚴明。
崇禎繼續衝著王永吉問:“說說吧,之前為何不來援救京城?”
“回稟皇上,在......”
一番話講完,果然,與此前太祖推斷的幾乎沒有差別。
懼戰,怕死,擔心兵力損耗,擔心徒勞無功......
包括之前為什麽可以放緩行軍速度,拖延到這個時候才入關也是一樣,就是為了不硬抗闖賊第一波的銳氣,減少己方的兵員損耗。
大明當下的大軍,基本上都是這樣了。
軍隊是軍官的私產,兵力在底氣、享受就在,兵力一失,就算官職再高,也沒有任何用處。
窺一斑見全豹,軍隊成了這樣,同樣身處王朝末期的吏治又是什麽樣?
“百戶以上的,全部找個地方一同跳城自盡吧!”
崇禎淡漠地看了他們一眼,沒有心思去觸發懲治他們了,直接一句軍令,山海關中所有將領,統統去死。
按照原本曆史發展,將會成為平西王,並在日後稱帝的吳三桂,甚至都沒能和崇禎說上一句話,便肅然整隊準備自盡。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大明軍勢,已經與泰銖沒有修仙的世界完全不同,而下一步的變化,必然便是文治!
不費一兵一卒,山海關完全拿下,甚至反而士卒一下子多了足四萬。
而原本此地的主人,四萬關寧軍領袖吳三桂,則悄無聲息自裁於城樓之上。
有了修仙大成的太祖,軍中之事,再也不是問題,軍中將領更是沒了半點反叛的可能。
如今山海關既克,則外拒女真滿清兵,內禦偽大順闖賊。
天下未定,但是至少從山海關,到宣府,這一大片的區域,都已經成了新大明的疆域。
而且,此時的新大明手掌雄兵近十萬,還都是精兵良將,統一天下簡直都已經在望!
“小子,你嚐試新政,想從多大的地盤開始?”
朱元璋衝著在山海關中巡查的崇禎問道。
當下將天下全部拿下,自然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但是直接將整個神州一統,那麽之後的任何改革都難免涉及全國,哪怕是小範圍的試點,也必然導致其他地方望風而動。
屆時,恐怕用來平叛懲治不法的時間,都要遠遠多於真正施政的時間了。
問題問出之後,崇禎顯然也領會到了太祖語中的意思。
建立基本盤的事情已經到位,接下來,就到他正式登場的時候了。
由他來嚐試如何執政,如何讓這個天下變得更好,讓大明江山更加穩固!
略微猶豫之後,崇禎說道:
“太祖,施政範圍就當下已有的區域吧。”
“不過,當今天下,還有大半的疆域是過往大明的,且並未失陷。如今京城尚在,朕也還在,若是不去管他們是不是不好?”
當下已經收歸新大明的,已經有一府之地的大小,施政測試已經夠用。
用一塊疆域測試自然沒有問題,但是那些仍然由大明命官掌管,正常收稅納稅的地方,就這麽放著,是不是不太對?
經過朝堂上的經曆,崇禎知道,就算那些地方大多數都是庸官貪官,但也絕對會有一定數量的忠君愛國之士。
要是就這麽放任不管,豈不是親者痛仇者快了?
“這與你何幹?當下兵馬都是我的,你就當你這個皇帝已經死在京城了吧!現在,這一片都是我的天下,你是我的後人,我讓你來管理,僅此而已。”
朱元璋斜眼看了崇禎一眼。
鍛煉崇禎確實是將這些兵馬都給他在控製,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兵馬就當真給崇禎了。
包括士卒,包括將領,這都是朱元璋一手控製,若是想要拿回來,心念一動即可。
能夠輕易拿回天下的,是他朱元璋,而不是崇禎!
至於崇禎心中所想的問題,朱元璋自然也想得到,但是對他來說,犧牲些許臣子算什麽?
從他打天下到洪武年結束,他送走的忠臣都有多少?牽連之下殺掉的都不知幾位數了!
一將功成尚且萬骨俱枯,建立更加完善,更加長久的大明,又怎麽可能沒有犧牲?
“可是朕畢竟是大明的皇帝,這些子民、臣子,朕有......”
“你沒有。”
朱元璋一口打斷崇禎要講的話,然後斷然說道:
“如今的新大明,是我允許你暫當皇帝,方才如此。你於新大明還未立大功,當下的一切都是預支的。等你新政卓有成效,才有向我提要求的權力!”
這話說得相當不客氣,但是從大明開國太祖朱元璋嘴裏說出來,崇禎卻當真沒辦法有任何怨言。
確實,他作為皇帝的大明,早在闖賊攻克皇城時,就被他親手了結了。
若不是太祖,當下的他恐怕也當真隻有悲憤之下自盡這一條路可走。
太祖,是崇禎得以活命,得以懲奸除惡,得以重塑希望的根基所在。
如今太祖把話都說到這個程度,崇禎也沒辦法再說些什麽,隻能拱手表示接受。
思緒轉到治理朝政上,崇禎呼了口氣,思索著說道:
“太祖,治理朝政,需要臣子,當下京城內的那些高官幾乎沒有留存,您可有與武將英魂對應的文官英魂在?”
皇帝,做的主要是拍板與管理臣子,政策舉措,曆來都是有識臣子提出,然後皇上采納。
此外,具體執行處理,自然也都是臣子去做,皇帝需要做的就是選擇誰去,以及通過獎懲來讓底下的臣子們知道做的尺度和方向。
至少,崇禎對此是這樣理解的。
“沒有。臣子的事情你自己想辦法,有京城在,治理一府之地的人才必然夠用。”
朱元璋一口回絕。
武將的英魂留著當然是為了打天下,文官的英魂留著幹嘛?江山代有才人出,隻要天下平定,最不缺的便是文官。
選拔優秀的官員,同樣是皇帝該幹的事情,這個點上,他不會幫崇禎偷懶。
“可是太祖,當下朕手底下幾乎沒有什麽官員,這如何去執政施政?”
崇禎當下真的是除了宮裏還沒跑的太監之外,一個正經官員都沒有。
“無礙,新軍將士隨你調動,人手不缺。局麵把控住,事情能執行,官員便不是問題。”
朱元璋這話讓崇禎一愣,思索了一下,隻是掌管一府,似乎也可以了,大不了就是先以軍管為基礎。
雖然具體的專項事項上,新軍將士可能做不了,但是那些事情本來也不是官員處理,而是世代相傳的小吏處置。
有新軍將士在手,再把小吏抓在手中,其實整個體係便已經可以運轉起來,隻不過沒有官員分擔工作,會更加辛勞而已。
這樣看來,似乎他崇禎帶上新軍將士,就可以直接掌管執政,試著改革施行新政?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崇禎整個人如遭雷擊,仿佛隱約間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門。
原本是之前的朝臣全都死的死放的放,沒有官員可用,故而無法用官,但是這麽一看,朝政的根基,竟然不再朝廷,而在吏員與小卒?
他不由震驚地喃喃自語:
“朝廷......竟不是管理天下所必須的嗎?士卒與小吏,便能確保法度運轉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