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太祖幫忙,天下糧草
崇禎崛起:我祖宗朱元璋沒死! 作者:今日和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子,從國運看來,你的新政應該確實有可行性,既然如此,可有問題要我幫忙?”
原本朱元璋之所以讓崇禎隨意施行新政,並不是非常相信崇禎,所以放手讓崇禎放手去幹。
在他看來,崇禎過往的執政能力是不行的,尤其是與官員交流的能力,明顯欠缺。
站在他的角度來看,就算是王朝末年,朝廷中也不該出現官員們各自分派,但卻沒有一名堅定站在崇禎身邊的官員。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所以他讓崇禎放手去做,就是想讓崇禎直接與新提拔的臣子去鬥爭、去競合。
反正遇到坑也有錦衣衛去發現,有新軍去處置。
經曆一段時間的磨煉之後,崇禎這方麵的能力肯定就可以有很大提高。
這也正是朱元璋準備培養崇禎的其中一個計劃。
可是他沒想到,崇禎居然直接從源頭改變。
沒錯,他崇禎在與官員的相處之中能力確實不行,但既然如此那就直接將官員去掉啊!
反正之前的朝廷在崇禎個人看來,有用的人當真不多,也正是因此他才換了那麽多的首輔。
既然新軍士卒這麽好用又聽話,而官員沒啥用還指揮不來,為啥不直接用新軍將所有官吏替代算了?
結果,這套看起來相當不現實的政令施行之後,居然完全沒有出現什麽大問題,甚至可以說相當順暢!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這套以執行為主的新政,居然遠遠強於過往朝政。
“這,需要太祖幫忙的事情……”
崇禎皺著眉頭開始思考。
新政剛剛草創,施政人員剛剛安排到位,當下正常來說其實當真沒有太多需要幫忙的事情。
尤其是,還有幾萬聽話的新軍將士輔佐,其實人力這方麵都已經足夠。
但是太祖可是修仙之人,甚至說不定已經是神仙中人,太祖說可以幫忙做事,那,能做的事情絕對可以超乎想象。
想著這一點,崇禎試探性地問到:“太祖,可否讓新大明境內風調雨順,所有糧食產量翻倍?”
崇禎當了十多年災害遍及全國的皇帝,對糧食與豐收當真已經有執念了。在他看來,但凡繼任以來大明不是這般災害遍地,他哪怕無力回天,至少在他任上絕對可以讓大明勉力支撐。
或許這不算什麽明君,但是至少崇禎做到這樣,便能當真問心無愧。
也正是因此,崇禎首先便說到了這一點。
“風調雨順不太可能,天地衰凍,周而複始,此乃不可逆的天地大勢。”
朱元璋首先便將風調雨順這一條直接否決。
他當然可以興雲布雨,但是這對他來說也不是什麽特別簡單的事情。要讓大明範圍內全部風調雨順,他若是去做,那他也就沒時間做別的了。
聽到這裏,崇禎的眼神明顯一暗。
單絲緊接著,便聽見朱元璋繼續開口:
“但是,就當前新大明範疇內的糧食產量翻倍,倒是能夠做到。”
“太祖此話當真?!這,是用何法?!”
崇禎聽見糧食產量竟然可以翻倍,整個人的表情都活潑了起來,三十多歲的皇帝,一時間竟有少年之感。
換做其他時候,他肯定不會質疑太祖,但是此刻太過激動,竟然直接驚聲反問。
還好,朱元璋對此倒並沒有生氣,靜靜看了崇禎一眼,講道:
“自是用法術做到。我以廣積糧高築牆起家,對糧草自有研究。”
崇禎重視糧食的程度,絕對是皇帝中少見的。但是,若是放眼到朝代的程度,曆朝曆代哪一個不是以農為本?
在糧食大多數時代都不夠吃的時代,糧食的重要性從來不曾被忽視。
正是因此,仙道之中,這類關於糧食的法術,自然也不會少。
盡管大多數這類法術都用處不大,或者範圍很小,但是對於朱元璋這天下仙道第一人來說,這般範疇的產量翻倍也輕而易舉!
聽見太祖這霸氣的話,崇禎的神采愈發高漲,顯然是不知道在想什麽美事兒了。
但是此時,朱元璋卻專程開口提醒:
“我能夠讓新大明範圍內的糧草產量翻倍,可並不代表隨便播撒就能夠處處豐收。若是天時不利,畝產降低甚至絕收,哪怕翻倍也沒有多少。”
“身為皇帝,重視農桑是好事,但是萬不可當做此時盡皆交給我了!”
這一點他必然要給崇禎講清楚。
糧食產量翻倍,與處處豐收可不是一回事。
崇禎初年到這十七年,這麽多年的災害,不少年景中可是有良田幾乎絕收的情況的。
若是因為有了太祖的保證就放鬆對農耕的重視,那麽一旦今年也是災年,極有可能在太祖將糧食產量翻倍之後,新大明仍然會出現餓死農夫的情況!
聽了太祖此言,崇禎的神情立刻為之一肅,恭敬行禮:
“多謝太祖提醒,朕必定將農事放在第一位,絕不浪費了太祖的辛苦!”
有了太祖這聲應肯,崇禎今年絕對會將糧食產量放在第一位。
畢竟,以前重視糧食收成可能付出十分辛苦,也就隻能多收一鬥,算上辛苦,當真劃不來。
但是如今有了收成翻倍的保證,那哪怕是開墾荒地,在貧瘠處種田,一輪耕種下來,能夠產生的糧食也絕對可以讓民眾安心,朝廷庫滿。
本來鄉村政令的設置,就是為了讓朝廷更加深入農村深入農業,既然還有了糧食加倍,那崇禎便決定之後至少大半年的精力,都會全部放在農村與農業,讓新大明人人安居樂業!
“嗯,好好努力吧。”
太祖對此崇禎的表態並沒什麽反應,講完一句之後,便飄然而去。
而崇禎,則在太祖走後,當即下令,將農業相關所有資料統統調集到他麵前,與此同時,執筆監村辦監的人手,也全部被他召集到了禦書房中。
————————————
“村令大人,村令大人,這您剛講的東西我沒太聽明白。農令是個什麽東西?就是找我們鄉下老秧子去教人種地?”
“對啊村令大人,這當農令了,是不是就跟您一樣都是吃朝廷飯的了?”
“哈哈,你個黃老三,還想跟咱村令大人一樣吃朝廷飯?我看你是餓昏頭了吧!”
“不過這農令到底是幹嘛的?不會被拉去幫別人種地吧?”
......
何雲華剛剛宣讀完朝廷下達的政令,周遭被叫來聽講的村民們便一個個全都炸開鍋地議論起來,所有人都在與何雲華說話,但是何雲華卻幾乎一句都聽不清。
村民們的熱情,甚至比當初分農具的時候,還要更高。
“大家夥安靜,安靜!一個個說!”
何雲華對於這個情況倒並不驚異,因為在剛剛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心中的震撼程度,與此刻的村民沒有區別。
原本他以為安排吏員與士卒入駐村落,將村子當成縣城治理就已經很誇張了,但是,這封《征農令書》還是讓他的心中再次升起大明當真變天了的感受。
因為,這封政令,竟然是征兆民間善於農事的農民來擔任所謂農令,以農令來指導幫助其他村中村民種田育苗。
同時,也是最讓他震驚的,便是這農令竟然不是一種加銜或者差事,而是與村令村尉同等的吏員,享有朝廷每月俸祿!
盡管一直以來都是士農工商,但是,老農憑借種田的本事直接擔當吏員這樣的事情,何雲華卻幾乎從未聽聞,這道由崇禎皇帝親自撰寫簽發的文書,以他多少算個讀書人的角度看來,可謂開了曆朝曆代之先河!
“村令大人,當真擔任農令無需識字,隻以農事能力經驗為憑?”
被喝令安靜之後,之前一直頗有聲望的村老擠在前麵第一個開口問話。
看老人那期盼的表情,顯然他都對農令這個職位動心了。
“正是如此,農令隻以農事為準,不拘老少,無需識字。”
一個問題剛剛回答,下一個問題便已經被問了出來:
“村令大人,農令也是官麽?也拿朝廷的賞錢?”
“農令不是官,而是與我一樣的朝廷吏員,拿的不是什麽賞錢,而是與我一樣的俸祿。”
從問題就能看出,村民們關注的是什麽。
實際上,這些事情崇禎都詳細寫了出來,而且何雲華之前早已講了好幾遍,但是他們卻仍然一遍一遍地確認。
“村令大人......”
......
一番的車軲轆問題問來問去,不少問題不同人多次問,但是何雲華還是耐心地一一回應。
不過回應了好幾遍,眼見著都要耽誤農活,他趕緊叫停:
“好了好了,該回答的我都回答了不止一遍,相信大家都已經相當清楚!接下來就不要問話了,不清楚就回家找人問去!現在開始報名了!”
農令既然是與村令同級,那肯定不會讓村令做主直接選擇,而是需要一個個報名,然後專程派人仔細調查確認。
而選拔農令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自主報名或者村令申報。
為了讓村令們更加積極主動配合選拔農令,崇禎還特地下令,若是村中出了農令,在檢驗期過後,村令將得到功勞與賞銀。
這一點實際上也是讓何雲華相當驚訝的一點,因為,出一個合格農令後,村令可以得到的獎勵,幾乎便等於一個不輕的功勞,而若是能一個村子出三個,那更是可以直接得到提拔優先權!
他盡管因為之前的事跡,所以優先提拔是必然,但是也正是因此,對於朝廷的事情他自然更加積極主動。
“一個個來,姓名,畝產......”
前麵問的時候,一個個村民全都積極主動,幾乎人人問話,但是到了真的報名的時候,卻相當一部分農民都擠在周圍看著,真正上前登記報名的人反而隻有幾個了。
看到這一幕,何雲華又開始積極主動地招攬村民前來登記,尤其是那些村中有名的老把式,他更是專程點名。
村令相邀,哪怕擔心,哪怕羞澀,哪怕心中有所顧慮,終究還是大多數在農耕上確實有把子能力的都應邀登記。
事實上,除了長河村之外,其他的京郊村落每個都是如此。
崇禎的新政盡管才開始不久,但是因為有新軍監管,並且將所有潛在不配合的因素統統去除,至少當下新大明的政令是真的可以做到下達的當天,便讓所有接到政令的吏員統統執行到位。
而村令經由農具耕牛以及其他事項,名望威信也建立起來,農令這在過往朝政中幾乎不可能產生效果的職位,便在一天之內傳遍了所有有村令的村子。
等到第二天,鄉村巡查軍將報名的名冊收歸,送到錦衣衛分出人手組成的理政監時,紙張足足有好幾箱。
而這些報名名冊上的內容,都將由錦衣衛以及新軍將士一同前往核查,並且評定。
估計,僅僅是第一步的初篩,就不是一兩天的功夫能夠解決得了。
也就是這處理事情的人手都是經過太祖加持之人,否則,光這點事兒,就足夠過往朝廷的官員幹上三五個月。
而崇禎針對農事所做,當然不僅僅這麽一項。
事實上,除了選拔農令這條政令之外,他還特地下旨在將作監以及所有木匠鐵匠之中,尋求優秀農具構型。
所有提交的圖紙亦或農具中,被選為農具模範的,將會給予大量賞賜,並賜予出身,賦予職位。
崇禎的哥哥天啟朱由校,便是赫赫有名的木匠皇帝,他雖然從登基開始便一心撲在朝政上,但是對於工匠之能,以及技術的重要性同樣心中有數。
如同哥哥一樣親自去嚐試去製作去創新,崇禎當然沒有那個本事也沒那個心思,但是他卻能重視到農具這一塊的優化。
一般來說,除非是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否則農具的小進步對農耕的作用不算太大。
但是如今農田產量可以翻倍,哪怕是一小點提升,隻要以村令農令為手臂將其迅速觸及所有農民,所有農田,那麽等到來年收獲,收成也必然會有不可忽視的提升!
原本朱元璋之所以讓崇禎隨意施行新政,並不是非常相信崇禎,所以放手讓崇禎放手去幹。
在他看來,崇禎過往的執政能力是不行的,尤其是與官員交流的能力,明顯欠缺。
站在他的角度來看,就算是王朝末年,朝廷中也不該出現官員們各自分派,但卻沒有一名堅定站在崇禎身邊的官員。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所以他讓崇禎放手去做,就是想讓崇禎直接與新提拔的臣子去鬥爭、去競合。
反正遇到坑也有錦衣衛去發現,有新軍去處置。
經曆一段時間的磨煉之後,崇禎這方麵的能力肯定就可以有很大提高。
這也正是朱元璋準備培養崇禎的其中一個計劃。
可是他沒想到,崇禎居然直接從源頭改變。
沒錯,他崇禎在與官員的相處之中能力確實不行,但既然如此那就直接將官員去掉啊!
反正之前的朝廷在崇禎個人看來,有用的人當真不多,也正是因此他才換了那麽多的首輔。
既然新軍士卒這麽好用又聽話,而官員沒啥用還指揮不來,為啥不直接用新軍將所有官吏替代算了?
結果,這套看起來相當不現實的政令施行之後,居然完全沒有出現什麽大問題,甚至可以說相當順暢!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這套以執行為主的新政,居然遠遠強於過往朝政。
“這,需要太祖幫忙的事情……”
崇禎皺著眉頭開始思考。
新政剛剛草創,施政人員剛剛安排到位,當下正常來說其實當真沒有太多需要幫忙的事情。
尤其是,還有幾萬聽話的新軍將士輔佐,其實人力這方麵都已經足夠。
但是太祖可是修仙之人,甚至說不定已經是神仙中人,太祖說可以幫忙做事,那,能做的事情絕對可以超乎想象。
想著這一點,崇禎試探性地問到:“太祖,可否讓新大明境內風調雨順,所有糧食產量翻倍?”
崇禎當了十多年災害遍及全國的皇帝,對糧食與豐收當真已經有執念了。在他看來,但凡繼任以來大明不是這般災害遍地,他哪怕無力回天,至少在他任上絕對可以讓大明勉力支撐。
或許這不算什麽明君,但是至少崇禎做到這樣,便能當真問心無愧。
也正是因此,崇禎首先便說到了這一點。
“風調雨順不太可能,天地衰凍,周而複始,此乃不可逆的天地大勢。”
朱元璋首先便將風調雨順這一條直接否決。
他當然可以興雲布雨,但是這對他來說也不是什麽特別簡單的事情。要讓大明範圍內全部風調雨順,他若是去做,那他也就沒時間做別的了。
聽到這裏,崇禎的眼神明顯一暗。
單絲緊接著,便聽見朱元璋繼續開口:
“但是,就當前新大明範疇內的糧食產量翻倍,倒是能夠做到。”
“太祖此話當真?!這,是用何法?!”
崇禎聽見糧食產量竟然可以翻倍,整個人的表情都活潑了起來,三十多歲的皇帝,一時間竟有少年之感。
換做其他時候,他肯定不會質疑太祖,但是此刻太過激動,竟然直接驚聲反問。
還好,朱元璋對此倒並沒有生氣,靜靜看了崇禎一眼,講道:
“自是用法術做到。我以廣積糧高築牆起家,對糧草自有研究。”
崇禎重視糧食的程度,絕對是皇帝中少見的。但是,若是放眼到朝代的程度,曆朝曆代哪一個不是以農為本?
在糧食大多數時代都不夠吃的時代,糧食的重要性從來不曾被忽視。
正是因此,仙道之中,這類關於糧食的法術,自然也不會少。
盡管大多數這類法術都用處不大,或者範圍很小,但是對於朱元璋這天下仙道第一人來說,這般範疇的產量翻倍也輕而易舉!
聽見太祖這霸氣的話,崇禎的神采愈發高漲,顯然是不知道在想什麽美事兒了。
但是此時,朱元璋卻專程開口提醒:
“我能夠讓新大明範圍內的糧草產量翻倍,可並不代表隨便播撒就能夠處處豐收。若是天時不利,畝產降低甚至絕收,哪怕翻倍也沒有多少。”
“身為皇帝,重視農桑是好事,但是萬不可當做此時盡皆交給我了!”
這一點他必然要給崇禎講清楚。
糧食產量翻倍,與處處豐收可不是一回事。
崇禎初年到這十七年,這麽多年的災害,不少年景中可是有良田幾乎絕收的情況的。
若是因為有了太祖的保證就放鬆對農耕的重視,那麽一旦今年也是災年,極有可能在太祖將糧食產量翻倍之後,新大明仍然會出現餓死農夫的情況!
聽了太祖此言,崇禎的神情立刻為之一肅,恭敬行禮:
“多謝太祖提醒,朕必定將農事放在第一位,絕不浪費了太祖的辛苦!”
有了太祖這聲應肯,崇禎今年絕對會將糧食產量放在第一位。
畢竟,以前重視糧食收成可能付出十分辛苦,也就隻能多收一鬥,算上辛苦,當真劃不來。
但是如今有了收成翻倍的保證,那哪怕是開墾荒地,在貧瘠處種田,一輪耕種下來,能夠產生的糧食也絕對可以讓民眾安心,朝廷庫滿。
本來鄉村政令的設置,就是為了讓朝廷更加深入農村深入農業,既然還有了糧食加倍,那崇禎便決定之後至少大半年的精力,都會全部放在農村與農業,讓新大明人人安居樂業!
“嗯,好好努力吧。”
太祖對此崇禎的表態並沒什麽反應,講完一句之後,便飄然而去。
而崇禎,則在太祖走後,當即下令,將農業相關所有資料統統調集到他麵前,與此同時,執筆監村辦監的人手,也全部被他召集到了禦書房中。
————————————
“村令大人,村令大人,這您剛講的東西我沒太聽明白。農令是個什麽東西?就是找我們鄉下老秧子去教人種地?”
“對啊村令大人,這當農令了,是不是就跟您一樣都是吃朝廷飯的了?”
“哈哈,你個黃老三,還想跟咱村令大人一樣吃朝廷飯?我看你是餓昏頭了吧!”
“不過這農令到底是幹嘛的?不會被拉去幫別人種地吧?”
......
何雲華剛剛宣讀完朝廷下達的政令,周遭被叫來聽講的村民們便一個個全都炸開鍋地議論起來,所有人都在與何雲華說話,但是何雲華卻幾乎一句都聽不清。
村民們的熱情,甚至比當初分農具的時候,還要更高。
“大家夥安靜,安靜!一個個說!”
何雲華對於這個情況倒並不驚異,因為在剛剛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心中的震撼程度,與此刻的村民沒有區別。
原本他以為安排吏員與士卒入駐村落,將村子當成縣城治理就已經很誇張了,但是,這封《征農令書》還是讓他的心中再次升起大明當真變天了的感受。
因為,這封政令,竟然是征兆民間善於農事的農民來擔任所謂農令,以農令來指導幫助其他村中村民種田育苗。
同時,也是最讓他震驚的,便是這農令竟然不是一種加銜或者差事,而是與村令村尉同等的吏員,享有朝廷每月俸祿!
盡管一直以來都是士農工商,但是,老農憑借種田的本事直接擔當吏員這樣的事情,何雲華卻幾乎從未聽聞,這道由崇禎皇帝親自撰寫簽發的文書,以他多少算個讀書人的角度看來,可謂開了曆朝曆代之先河!
“村令大人,當真擔任農令無需識字,隻以農事能力經驗為憑?”
被喝令安靜之後,之前一直頗有聲望的村老擠在前麵第一個開口問話。
看老人那期盼的表情,顯然他都對農令這個職位動心了。
“正是如此,農令隻以農事為準,不拘老少,無需識字。”
一個問題剛剛回答,下一個問題便已經被問了出來:
“村令大人,農令也是官麽?也拿朝廷的賞錢?”
“農令不是官,而是與我一樣的朝廷吏員,拿的不是什麽賞錢,而是與我一樣的俸祿。”
從問題就能看出,村民們關注的是什麽。
實際上,這些事情崇禎都詳細寫了出來,而且何雲華之前早已講了好幾遍,但是他們卻仍然一遍一遍地確認。
“村令大人......”
......
一番的車軲轆問題問來問去,不少問題不同人多次問,但是何雲華還是耐心地一一回應。
不過回應了好幾遍,眼見著都要耽誤農活,他趕緊叫停:
“好了好了,該回答的我都回答了不止一遍,相信大家都已經相當清楚!接下來就不要問話了,不清楚就回家找人問去!現在開始報名了!”
農令既然是與村令同級,那肯定不會讓村令做主直接選擇,而是需要一個個報名,然後專程派人仔細調查確認。
而選拔農令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自主報名或者村令申報。
為了讓村令們更加積極主動配合選拔農令,崇禎還特地下令,若是村中出了農令,在檢驗期過後,村令將得到功勞與賞銀。
這一點實際上也是讓何雲華相當驚訝的一點,因為,出一個合格農令後,村令可以得到的獎勵,幾乎便等於一個不輕的功勞,而若是能一個村子出三個,那更是可以直接得到提拔優先權!
他盡管因為之前的事跡,所以優先提拔是必然,但是也正是因此,對於朝廷的事情他自然更加積極主動。
“一個個來,姓名,畝產......”
前麵問的時候,一個個村民全都積極主動,幾乎人人問話,但是到了真的報名的時候,卻相當一部分農民都擠在周圍看著,真正上前登記報名的人反而隻有幾個了。
看到這一幕,何雲華又開始積極主動地招攬村民前來登記,尤其是那些村中有名的老把式,他更是專程點名。
村令相邀,哪怕擔心,哪怕羞澀,哪怕心中有所顧慮,終究還是大多數在農耕上確實有把子能力的都應邀登記。
事實上,除了長河村之外,其他的京郊村落每個都是如此。
崇禎的新政盡管才開始不久,但是因為有新軍監管,並且將所有潛在不配合的因素統統去除,至少當下新大明的政令是真的可以做到下達的當天,便讓所有接到政令的吏員統統執行到位。
而村令經由農具耕牛以及其他事項,名望威信也建立起來,農令這在過往朝政中幾乎不可能產生效果的職位,便在一天之內傳遍了所有有村令的村子。
等到第二天,鄉村巡查軍將報名的名冊收歸,送到錦衣衛分出人手組成的理政監時,紙張足足有好幾箱。
而這些報名名冊上的內容,都將由錦衣衛以及新軍將士一同前往核查,並且評定。
估計,僅僅是第一步的初篩,就不是一兩天的功夫能夠解決得了。
也就是這處理事情的人手都是經過太祖加持之人,否則,光這點事兒,就足夠過往朝廷的官員幹上三五個月。
而崇禎針對農事所做,當然不僅僅這麽一項。
事實上,除了選拔農令這條政令之外,他還特地下旨在將作監以及所有木匠鐵匠之中,尋求優秀農具構型。
所有提交的圖紙亦或農具中,被選為農具模範的,將會給予大量賞賜,並賜予出身,賦予職位。
崇禎的哥哥天啟朱由校,便是赫赫有名的木匠皇帝,他雖然從登基開始便一心撲在朝政上,但是對於工匠之能,以及技術的重要性同樣心中有數。
如同哥哥一樣親自去嚐試去製作去創新,崇禎當然沒有那個本事也沒那個心思,但是他卻能重視到農具這一塊的優化。
一般來說,除非是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否則農具的小進步對農耕的作用不算太大。
但是如今農田產量可以翻倍,哪怕是一小點提升,隻要以村令農令為手臂將其迅速觸及所有農民,所有農田,那麽等到來年收獲,收成也必然會有不可忽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