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崇禎崛起:我祖宗朱元璋沒死! 作者:今日和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的朱元璋,已經在思考,是不是現在再次到了天地大變的時候。
比如說,以前的個體修真已經走到盡頭,國運開始爆棚,替代靈氣成為修煉的內核?
不然,一個沒有自己幫把手,朝廷就一定會滅,甚至自己都會當場身死的後代,竟然在新開一個朝代之後,能夠短時間連續造出兩個這麽驚才絕豔,讓國運分分鍾騰飛的政策,他實在難以相信。
畢竟,如果崇禎當真這麽有才能,那他之前又怎麽會是大明的末代皇帝?
若說這是因緣際會,他在原本的掣肘之下做不了,而來到全新的大明後,又能發揮所長,這怎麽講都顯得太不可思議了吧?
相較於相信這些,朱元璋寧願相信,這是時代變了。
但是......
村令的事情,似乎又確實是正常的政令帶來的國運加成,這次的情況,又是如何?
既然是鄉間巡查軍送出文書之後,開始產生的這土黃色氣運,也就是說至少這國運的暴漲,是與崇禎下達的政令有關。
思索掐算半天的朱元璋,終究還是決定親自去見見崇禎,弄清楚這事情的來龍去脈。
而禦書房中,正躺在靠背上休息,暢想著這個而他籌備不知多久的農令體係,會不會把太祖招來的時候,他就發現,太祖居然已經出現在了眼前!
“太祖。”
崇禎起身,衝朱元璋行禮致意。
朱元璋這次難得也與崇禎打了個招呼,然後,便問起了昨日鄉間巡查軍所傳遞的文書。
聽了這話,崇禎原本帶著倦色的臉上,立刻浮現出了驕傲的神情:
“太祖,那正是朕籌備已久的農令製度!昨日開始,京郊各個村落,便都有了農令了!”
“農令?”
朱元璋一皺眉。
前麵來個村令製度,現在怎麽又來一個什麽農令?
一個村子就那麽大一點,人口也就那麽些,不斷往村子裏麵塞官員,這樣真的能行嗎。
“正是農令,太祖,在之前的時候,我便對農業......”
崇禎興衝衝講起了自己的想法。
從他在之前大明處理政務時,因為天氣等各種因素,導致全國各地幾乎沒有一年是豐年,百姓也因此而貧困潦倒流離失所等等情況。
再到他對農業的認知,認為農乃一朝之本,無論如何都要先做好農事的安排等等。
然後,就說到了他為什麽會設立農令。
“太祖,依朕看來,這天下萬民,都是朕的子民,而天下農戶,都是朕的長子。天下的農戶養活了天下的百姓,但是這天下的農戶在農耕能力上卻並不相同,參差相當巨大。”
“同樣一畝地,一個村子裏,耕種的效果就能差好幾成,甚至能差倍餘。而若是放眼一城,或者一地,那差距更是能夠天差地別,乃至於有些人就算種的是良田,產量也不及人家的下田。”
“可是,天下的百姓,忍饑挨餓的不知道還有多少啊!這樣的耕作效率,是絕對不應該的!”
“天下農戶為朕長子,朕當然也要對其教導。農事這一塊,雖然等閑人看來似乎沒有什麽難度,隨便找個農夫就能耕作,但是天下農夫,農事的能力同樣又有優劣。”
“朕所設立的這個農令製度,所求的,就是找到那些在農事方麵經年優秀,總結出自己一套耕作辦法的農戶,然後讓他們去教導那些其他的農民如何更好地耕種,讓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
講到這裏,崇禎的語氣都變得相當激動。
這些話,不是他在唱高調或者編瞎話,而是他的心中當真就是這樣想的。
崇禎一朝,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女真邊患,也不是內部作亂,亦或者貪官汙吏。
這些東西,早在崇禎登基之前,就全都有了,不是什麽稀奇的東西。
在他看來,真正直接將原本的大明推到懸崖邊,乃至於讓大明覆滅的,是那因為天氣因素而導致的糧食產量大減!
糧食,遠不如金銀貴重,但是,卻是人活著必不能少的東西。
正是因為崇禎朝一直糧食歉收,糧食短缺,所以才導致了朝廷財政撐不住,才導致了起義四起,才導致了對軍隊的掌控力越來越差!
若是崇禎朝不是連年遇災,朝廷不是那般飄搖,崇禎也不會那麽急切。
糧食要是足夠,崇禎不說讓大明撥亂反正,但是至少讓大明經過他的治理之後,比他登基之前更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於是,吸取了之前的那些經驗教訓,崇禎這次新朝一開始,他就把全副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村裏,放在了農業上。
而且,隨著之前大明的滅亡,崇禎的那些浮躁動蕩也都好了很多,踏踏實實做事,自然也就出了結果。
等崇禎將自己一連串,成體係的想法講出來,朱元璋驚訝了。
聽了這番話,朱元璋才發現,自己這個後代,居然當真是有著自己一套很完善的執政體係,而不是如他之前猜想的亂碰運氣。
而且,這個思路,聽起來當真務實而切實。
於是,朱元璋問道:
“小子,你對你這農令體係,抱的期待如何?”
“太祖,說實話,之前的村令體係,其實多少帶點誤打誤撞的意思在裏麵,但是農令體係,這是我精心構想之後的結果,甚至可以說......村令體係,很大程度是在為農令體係鋪路!”
從農令體係將太祖吸引了過來,崇禎就知道,他寄以厚望的農令體係,應當是成功了。
正是因此,他講述起自己的心路,也便更加豪放,直接將被太祖評為安邦立國之用的村令體係,稱為了鋪路磚。
“你為我仔細講講你的具體構想吧。”
朱元璋對崇禎的這個說法,並沒有做評價,而是具體問起了這農令體係到底是什麽樣子。
僅僅崇禎之前講的那些,朱元璋盡管也認可,但是卻很難想象,找個有經驗的老農來教導村裏那些農事上的後進,竟然就能讓國運這般增長?
這其中,定有其他奧秘。
崇禎對太祖自然不會隱瞞,於是,他習慣性拿起筆墨,一邊在白紙上寫字,一邊開始細細講述:
“首先......”
朱元璋不清楚農令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效果,居然能比有那麽多效用的村令體係還要更好,崇禎自然就專門在這一方麵為他進行解答。
而這一塊,首先要說的就是,崇禎之所以做出這樣決斷的認定,所依據的現狀,或者說數據是什麽樣。
正好執筆監理政監崇禎都放在周遭,崇禎便直接命令內侍,將相應的文書等內容直接擺在台麵上,然後據此講解。
而這其中,就有具體耕種的利用率這個問題。
因為耕作能力以及農具等等的缺失,這一塊的問題,一一展現出來之後,朱元璋才知道,原來這一塊居然都有這麽大的問題。
畢竟,在朱元璋時期,人都不多,重要的是如何將土地更多地耕作起來,而不是考慮精耕細作。
在那個時候,連將現有的土地全部種上都不容易,自然也就不那麽需要考慮這些東西。
王朝剛剛建立的初期,必然都是鼓勵耕作,鼓勵多生。
畢竟,那個時候,全都是人少地多的局麵。
現在的大明,其實和王朝末期到王朝除建時差不多,因為連年的戰亂、饑荒乃至瘟疫,大明的人口數量可謂是一路下降。
也就是此處是京城,否則,崇禎首先要做的,必然還是找到足夠多的種田人手。
當然,盡管如此,農令此體係仍然相當有用。
此時類似王朝初期,田地與人相比已經不再過少不錯,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能夠建立起精耕細作的體係,讓田地產生更多價值當然更好。
這就等於提前做好了之後很長時間的道路規劃,讓之後數代,乃至十代的皇帝都不需要擔憂農作這一塊的事務。
畢竟,王朝初期確實隻要把土地分給百姓就行,甚至分地不均都沒問題,一樣可以出產足夠養活天下的糧食。
但是這不是君王的能力,而是王朝初期都會有的情況。
聽了崇禎講述,那些被選出來,能夠擔任農令的百姓,所具備的能力之後,朱元璋連連點頭。
他確實是從底層百姓一路殺到登基,但是現在的朱元璋終究還是離百姓太遠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此前的他,以為這些所謂農令,不過就是些老農,經驗更足些罷了,但是看了那些文書,他才知道,原來農業一道,竟然也能有人走得出類拔萃。
“好,此令,確實很好!”
聽完講述,朱元璋再次稱好,但是,卻沒有說其他東西,並未再給崇禎許願的機會。
此前的朱元璋,都是把崇禎當成一個小孩子一樣看待。
盡管崇禎已經三十多歲,但是在朱元璋看來,卻仍然是一個需要教導,需要培養的孩子。
而且,還是一個已經敗過一次家,所以這次需要更加小心仔細看管,不要讓他再把家給敗了了孩子。
此前村令之時,之所以給崇禎一個許願的機會,讓崇禎可以得到他的幫助,也是基於這個想法。
但是,聽完崇禎今日所講的這一席話之後,朱元璋卻感覺,這個後代皇帝,已經成熟了,已經有了合格皇帝的樣子。
可能會有人覺得如今崇禎的執政之策,也不過針對一個方麵,甚至可以說完全隻在農業方麵有所作為,這似乎不算特別成熟或者說優秀。
但實際上,身為皇帝,隻要能夠在某一個方麵有所影響,在其他方麵隻要正常操作,別玩騷操作,就足夠名垂青史。
尤其是重視農桑或者重視休養生息,哪怕上手時,國家窮困,隻要堅持,那麽大治之世一定能到。
除了秦皇漢武,唐宗明祖之外,其他的皇帝,能夠在正麵出名的,基本上也就是在治理朝政或者休養生息方麵有所成就罷了。
隻要國家的國力修整上來,那才是真正的成就,而農業的整體提高,自然就是其中很大的一個體現。
於是,稍稍聊了幾句之後,朱元璋便直接離開。
崇禎雖然對太祖就這樣離開,感覺有些失落,但是想想,如今的他,似乎也沒有太多想要的。
至少短期來看,現在他想的就是將新大明的農業好好提高,這一塊需要的幫助,太祖已經給到:今年,凡是新大明所覆蓋之土,收成盡皆翻倍!
這樣的幫助,對於剛剛建立的新朝來說,已經相當巨大了。
就算太祖再說讓崇禎說出一個請求,崇禎似乎也沒有太多能夠講的。
於是,稍稍失落了一小會之後,崇禎便再次全心投入到了政務之中。
忙其他事務耽誤的時間,此刻都要趕回來,政事就是這樣,特別重大的或許難得一見,但是一般日常的、瑣碎的政務,卻每天都能冒出很多。
解決這些問題,讓國家的政令能夠正常運轉,也正是以往朝廷存在的一大意義,隻不過在這新大明,整個朝廷的事務,都被崇禎帶著執筆監全部擔下了便是。
如今,大明由崇禎建立的三大監,全都忙碌不止。
執筆監每天幫助崇禎解決日常政務,而且遇到各種其他事宜也基本都會找執筆監的人來幫忙,這個崇禎最早建立的監司,也是當下最忙,涉及的範疇最大的監司;
專為村令所建立的村辦監,則主要負責所有涉及村令村尉的政令,這一塊因為村落的工作量比較小,而且政令重複度高,所以不算太忙;
但是,除了這些日常事務之外,村辦監還需要按照崇禎的設想,將針對村令村尉們的各種命令製成製式的空白政令,以更加係統更加方便地管理村落,這一塊的任務量也不小。
最後就是可以說最忙的理政監,所有吏員上報的情報,首先都需要經過他們分析整理,然後才會送到崇禎、其他監司手中。
每天僅僅是村令村尉的日常日報,便有一千多份,加上城內的吏員們以及“陪同”在他們身邊的士卒,也都要每日上報情況,這又是兩三千份,可以說每天理政監處理的文字,都能上十萬字,而且還都是言之有物的內容。
但是,晚上的時候,崇禎卻突然收到了一份不屬於這三司的報告。
看著上麵的內容,崇禎臉色瞬變,這,竟然是山海關送來的情報,關外的滿清,開始試探性攻打山海關了!
比如說,以前的個體修真已經走到盡頭,國運開始爆棚,替代靈氣成為修煉的內核?
不然,一個沒有自己幫把手,朝廷就一定會滅,甚至自己都會當場身死的後代,竟然在新開一個朝代之後,能夠短時間連續造出兩個這麽驚才絕豔,讓國運分分鍾騰飛的政策,他實在難以相信。
畢竟,如果崇禎當真這麽有才能,那他之前又怎麽會是大明的末代皇帝?
若說這是因緣際會,他在原本的掣肘之下做不了,而來到全新的大明後,又能發揮所長,這怎麽講都顯得太不可思議了吧?
相較於相信這些,朱元璋寧願相信,這是時代變了。
但是......
村令的事情,似乎又確實是正常的政令帶來的國運加成,這次的情況,又是如何?
既然是鄉間巡查軍送出文書之後,開始產生的這土黃色氣運,也就是說至少這國運的暴漲,是與崇禎下達的政令有關。
思索掐算半天的朱元璋,終究還是決定親自去見見崇禎,弄清楚這事情的來龍去脈。
而禦書房中,正躺在靠背上休息,暢想著這個而他籌備不知多久的農令體係,會不會把太祖招來的時候,他就發現,太祖居然已經出現在了眼前!
“太祖。”
崇禎起身,衝朱元璋行禮致意。
朱元璋這次難得也與崇禎打了個招呼,然後,便問起了昨日鄉間巡查軍所傳遞的文書。
聽了這話,崇禎原本帶著倦色的臉上,立刻浮現出了驕傲的神情:
“太祖,那正是朕籌備已久的農令製度!昨日開始,京郊各個村落,便都有了農令了!”
“農令?”
朱元璋一皺眉。
前麵來個村令製度,現在怎麽又來一個什麽農令?
一個村子就那麽大一點,人口也就那麽些,不斷往村子裏麵塞官員,這樣真的能行嗎。
“正是農令,太祖,在之前的時候,我便對農業......”
崇禎興衝衝講起了自己的想法。
從他在之前大明處理政務時,因為天氣等各種因素,導致全國各地幾乎沒有一年是豐年,百姓也因此而貧困潦倒流離失所等等情況。
再到他對農業的認知,認為農乃一朝之本,無論如何都要先做好農事的安排等等。
然後,就說到了他為什麽會設立農令。
“太祖,依朕看來,這天下萬民,都是朕的子民,而天下農戶,都是朕的長子。天下的農戶養活了天下的百姓,但是這天下的農戶在農耕能力上卻並不相同,參差相當巨大。”
“同樣一畝地,一個村子裏,耕種的效果就能差好幾成,甚至能差倍餘。而若是放眼一城,或者一地,那差距更是能夠天差地別,乃至於有些人就算種的是良田,產量也不及人家的下田。”
“可是,天下的百姓,忍饑挨餓的不知道還有多少啊!這樣的耕作效率,是絕對不應該的!”
“天下農戶為朕長子,朕當然也要對其教導。農事這一塊,雖然等閑人看來似乎沒有什麽難度,隨便找個農夫就能耕作,但是天下農夫,農事的能力同樣又有優劣。”
“朕所設立的這個農令製度,所求的,就是找到那些在農事方麵經年優秀,總結出自己一套耕作辦法的農戶,然後讓他們去教導那些其他的農民如何更好地耕種,讓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
講到這裏,崇禎的語氣都變得相當激動。
這些話,不是他在唱高調或者編瞎話,而是他的心中當真就是這樣想的。
崇禎一朝,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女真邊患,也不是內部作亂,亦或者貪官汙吏。
這些東西,早在崇禎登基之前,就全都有了,不是什麽稀奇的東西。
在他看來,真正直接將原本的大明推到懸崖邊,乃至於讓大明覆滅的,是那因為天氣因素而導致的糧食產量大減!
糧食,遠不如金銀貴重,但是,卻是人活著必不能少的東西。
正是因為崇禎朝一直糧食歉收,糧食短缺,所以才導致了朝廷財政撐不住,才導致了起義四起,才導致了對軍隊的掌控力越來越差!
若是崇禎朝不是連年遇災,朝廷不是那般飄搖,崇禎也不會那麽急切。
糧食要是足夠,崇禎不說讓大明撥亂反正,但是至少讓大明經過他的治理之後,比他登基之前更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於是,吸取了之前的那些經驗教訓,崇禎這次新朝一開始,他就把全副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村裏,放在了農業上。
而且,隨著之前大明的滅亡,崇禎的那些浮躁動蕩也都好了很多,踏踏實實做事,自然也就出了結果。
等崇禎將自己一連串,成體係的想法講出來,朱元璋驚訝了。
聽了這番話,朱元璋才發現,自己這個後代,居然當真是有著自己一套很完善的執政體係,而不是如他之前猜想的亂碰運氣。
而且,這個思路,聽起來當真務實而切實。
於是,朱元璋問道:
“小子,你對你這農令體係,抱的期待如何?”
“太祖,說實話,之前的村令體係,其實多少帶點誤打誤撞的意思在裏麵,但是農令體係,這是我精心構想之後的結果,甚至可以說......村令體係,很大程度是在為農令體係鋪路!”
從農令體係將太祖吸引了過來,崇禎就知道,他寄以厚望的農令體係,應當是成功了。
正是因此,他講述起自己的心路,也便更加豪放,直接將被太祖評為安邦立國之用的村令體係,稱為了鋪路磚。
“你為我仔細講講你的具體構想吧。”
朱元璋對崇禎的這個說法,並沒有做評價,而是具體問起了這農令體係到底是什麽樣子。
僅僅崇禎之前講的那些,朱元璋盡管也認可,但是卻很難想象,找個有經驗的老農來教導村裏那些農事上的後進,竟然就能讓國運這般增長?
這其中,定有其他奧秘。
崇禎對太祖自然不會隱瞞,於是,他習慣性拿起筆墨,一邊在白紙上寫字,一邊開始細細講述:
“首先......”
朱元璋不清楚農令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效果,居然能比有那麽多效用的村令體係還要更好,崇禎自然就專門在這一方麵為他進行解答。
而這一塊,首先要說的就是,崇禎之所以做出這樣決斷的認定,所依據的現狀,或者說數據是什麽樣。
正好執筆監理政監崇禎都放在周遭,崇禎便直接命令內侍,將相應的文書等內容直接擺在台麵上,然後據此講解。
而這其中,就有具體耕種的利用率這個問題。
因為耕作能力以及農具等等的缺失,這一塊的問題,一一展現出來之後,朱元璋才知道,原來這一塊居然都有這麽大的問題。
畢竟,在朱元璋時期,人都不多,重要的是如何將土地更多地耕作起來,而不是考慮精耕細作。
在那個時候,連將現有的土地全部種上都不容易,自然也就不那麽需要考慮這些東西。
王朝剛剛建立的初期,必然都是鼓勵耕作,鼓勵多生。
畢竟,那個時候,全都是人少地多的局麵。
現在的大明,其實和王朝末期到王朝除建時差不多,因為連年的戰亂、饑荒乃至瘟疫,大明的人口數量可謂是一路下降。
也就是此處是京城,否則,崇禎首先要做的,必然還是找到足夠多的種田人手。
當然,盡管如此,農令此體係仍然相當有用。
此時類似王朝初期,田地與人相比已經不再過少不錯,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能夠建立起精耕細作的體係,讓田地產生更多價值當然更好。
這就等於提前做好了之後很長時間的道路規劃,讓之後數代,乃至十代的皇帝都不需要擔憂農作這一塊的事務。
畢竟,王朝初期確實隻要把土地分給百姓就行,甚至分地不均都沒問題,一樣可以出產足夠養活天下的糧食。
但是這不是君王的能力,而是王朝初期都會有的情況。
聽了崇禎講述,那些被選出來,能夠擔任農令的百姓,所具備的能力之後,朱元璋連連點頭。
他確實是從底層百姓一路殺到登基,但是現在的朱元璋終究還是離百姓太遠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此前的他,以為這些所謂農令,不過就是些老農,經驗更足些罷了,但是看了那些文書,他才知道,原來農業一道,竟然也能有人走得出類拔萃。
“好,此令,確實很好!”
聽完講述,朱元璋再次稱好,但是,卻沒有說其他東西,並未再給崇禎許願的機會。
此前的朱元璋,都是把崇禎當成一個小孩子一樣看待。
盡管崇禎已經三十多歲,但是在朱元璋看來,卻仍然是一個需要教導,需要培養的孩子。
而且,還是一個已經敗過一次家,所以這次需要更加小心仔細看管,不要讓他再把家給敗了了孩子。
此前村令之時,之所以給崇禎一個許願的機會,讓崇禎可以得到他的幫助,也是基於這個想法。
但是,聽完崇禎今日所講的這一席話之後,朱元璋卻感覺,這個後代皇帝,已經成熟了,已經有了合格皇帝的樣子。
可能會有人覺得如今崇禎的執政之策,也不過針對一個方麵,甚至可以說完全隻在農業方麵有所作為,這似乎不算特別成熟或者說優秀。
但實際上,身為皇帝,隻要能夠在某一個方麵有所影響,在其他方麵隻要正常操作,別玩騷操作,就足夠名垂青史。
尤其是重視農桑或者重視休養生息,哪怕上手時,國家窮困,隻要堅持,那麽大治之世一定能到。
除了秦皇漢武,唐宗明祖之外,其他的皇帝,能夠在正麵出名的,基本上也就是在治理朝政或者休養生息方麵有所成就罷了。
隻要國家的國力修整上來,那才是真正的成就,而農業的整體提高,自然就是其中很大的一個體現。
於是,稍稍聊了幾句之後,朱元璋便直接離開。
崇禎雖然對太祖就這樣離開,感覺有些失落,但是想想,如今的他,似乎也沒有太多想要的。
至少短期來看,現在他想的就是將新大明的農業好好提高,這一塊需要的幫助,太祖已經給到:今年,凡是新大明所覆蓋之土,收成盡皆翻倍!
這樣的幫助,對於剛剛建立的新朝來說,已經相當巨大了。
就算太祖再說讓崇禎說出一個請求,崇禎似乎也沒有太多能夠講的。
於是,稍稍失落了一小會之後,崇禎便再次全心投入到了政務之中。
忙其他事務耽誤的時間,此刻都要趕回來,政事就是這樣,特別重大的或許難得一見,但是一般日常的、瑣碎的政務,卻每天都能冒出很多。
解決這些問題,讓國家的政令能夠正常運轉,也正是以往朝廷存在的一大意義,隻不過在這新大明,整個朝廷的事務,都被崇禎帶著執筆監全部擔下了便是。
如今,大明由崇禎建立的三大監,全都忙碌不止。
執筆監每天幫助崇禎解決日常政務,而且遇到各種其他事宜也基本都會找執筆監的人來幫忙,這個崇禎最早建立的監司,也是當下最忙,涉及的範疇最大的監司;
專為村令所建立的村辦監,則主要負責所有涉及村令村尉的政令,這一塊因為村落的工作量比較小,而且政令重複度高,所以不算太忙;
但是,除了這些日常事務之外,村辦監還需要按照崇禎的設想,將針對村令村尉們的各種命令製成製式的空白政令,以更加係統更加方便地管理村落,這一塊的任務量也不小。
最後就是可以說最忙的理政監,所有吏員上報的情報,首先都需要經過他們分析整理,然後才會送到崇禎、其他監司手中。
每天僅僅是村令村尉的日常日報,便有一千多份,加上城內的吏員們以及“陪同”在他們身邊的士卒,也都要每日上報情況,這又是兩三千份,可以說每天理政監處理的文字,都能上十萬字,而且還都是言之有物的內容。
但是,晚上的時候,崇禎卻突然收到了一份不屬於這三司的報告。
看著上麵的內容,崇禎臉色瞬變,這,竟然是山海關送來的情報,關外的滿清,開始試探性攻打山海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