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崇禎崛起:我祖宗朱元璋沒死! 作者:今日和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吏員們的任命處置等等事情都安排下去之後,崇禎便暫時不再關注。
至少,在理政監將這些新任官員工作情況匯報上來之前,他並沒有什麽更多需要調整的事情了。
而新任官員們,得等到明天才會走馬上任,一天的工作結束,日報上交,整理妥當怎麽也是明晚或者後天早晨。
擺脫了京中官吏體係的事務,兩邊作戰的更具體內容尚未傳達,崇禎當下需要處理的事情,就真正隻剩下了一件——農令體係的修整重構。
是的,盡管最開始的時候,崇禎的想法是在原來他所設計的體係框架上進行修改修改,將發現的問題全部補充上去就好。
但是,真正上手之後,他才發現,實際農令工作的情況,與他之前單憑想象設置的農令體係產生衝突的地方相當之多,以至於隻是簡單的修補,根本不可能將這套體係修正到崇禎所期望的程度。
發現這點之後,崇禎便果斷將之前的體係框架打破,直接以現有的數據,開始規整起了全新的農令體係。
需要認識到的一點是,農業體係,確實和其他的事情都不一樣。
其他的官吏也好、村令也好,哪怕是工匠體係也好,它們在細枝末節或者說表現形式上,確實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歸根到底,它們都是純粹人與人的管理,管理的好壞,隻與人有關。
但是農業卻與此完全不同。
農業,是農民與農作物的交互,是人與自然的協調。
這就體現在,農民的農業技術好壞,不僅與耕作或者其他事務的熟練程度有關,更與對天時,對作物的把控有關。
在此之前的體係設計之中,崇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自然也沒有將這些內容加入進去,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在朝著教導農民如何耕種,如何練習手法。
但是實際上,耕作,從來都不是簡簡單單用農具將土地耕耘這麽簡單。
無論是對於天時的把控,對於農種的選取,還是關於肥料等物資的因地製宜,這些東西都是普遍重要,可是又往往在一般的農民處沒有得到重視,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有多重要的。
是的,不要看很多農民似乎耕種了好多代人,自己也耕種了好多年,但是實際上,他們對於這些農事的基本知識,是完全不知道的。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根據以往的習慣,他們可以做到盡量和知道並且調控的優秀農民不產生太大差距,但是,一旦出現任何非標準的情況,這些農民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減產、無產。
正是因此,很多時候其實災害並沒有非常嚴重,或者說,其實是完全存在搶救的可能性的,但是因為很多農民對於這些東西不了解,所以直接導致了他們無法提高產量,無法在災年養活自己一家。
這些東西的教導,同樣是當務之急。
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每個農令都能掌握得透徹,或者說能夠講得清楚。
正是因此,實際上,這類簡單,但是重要,而且需要講透徹,讓農民們明白為什麽的東西,就是應該由專門的人士,也就是這方麵最厲害的那個人或者那幾個人,一個個村落進行教導。
而不是,仍然由農令進行指導。
畢竟,農令之中,敏於行訥於言的人,真的是太多太多,他們手把手教導其他農民種植耕作,都沒有問題,但是讓他們將具體的方法或者道理講出來,那就簡直太難了。
可是,他們無法講出,無法講清楚的那些東西,其實真的就是對於農民們來說,屬於醒世箴言的東西。
掌握了那些規則,掌握了那些道理,普通的農民,才有變得更厲害,或者說耕種之後收獲更多的農民。
事實上,已經被選拔出來的這些農令,除了極少部分是靠著自己的天賦異稟,善於觀察,於是在自己的若幹年耕作之間發現了規律掌握了技巧之外。
其他的農令或多或少,上一輩都是耕作能力很強的人才。
農業這一行,一年能夠收獲的,可能也就那麽一季兩季,甚至可能真的就隻會有一季的收成。
指望靠著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從零到一地將耕種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竅門摩挲出來,就算一出現就能發現,那麽,實踐一次,就是一年,調整一次,就是一年。
任何的技巧學習與調整,都是以年為單位,本來農民們辛苦勞作又沒有太多好的吃食,平均壽命就不會太長,自己總結,一輩子種田種到死,又能總結出幾條內容?
終究,還是要農令教導,這,才是正途。
正是因此,崇禎此次,特地將那些在特定領域有著極為突出能力或者經驗的老手,規整到了獨立於村落村令之外的另一個群體,並親自命名為農事司。
這個監司,目前的作用,就是在各個村落,將自己會的這些內容,根據時令的不同教出去。
同時,在其他監司的幫助之下,將這些內容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作為留存。
這樣一來,以後有偏遠沒有多少頂級農民的地方,或者不偏遠,但是農民普遍總結出來的內容不夠豐富不夠全麵的地方,就能夠先教導那些地方的農令,學習這本書上的內容。
然後,再由農令教導其他農民如何掌握耕作的技術,更好地耕種土地。
理論上來說,其實工匠方麵也可以有這樣的方式,但是,師徒製度以及“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保守行為,直接讓這套方法無法適用。
或許崇禎強製執行,也不是不能做到同等的作用,但是,眼下他並沒有對工匠的作用產生太大的感受。
而且還指望著那些普通工匠們能夠想出更迭農具,讓農具變得更加好用或者打造成本更低的辦法,所以,他還沒有產生將這套想法移植到工匠體係的想法。
所以,在崇禎最新創造的農令體係中,所有原本的預備農令,便被分成了普通農令與農司員的區別。
普通農令照常繼續照料一個村落的耕種情況,而農司員則專門進行農業方麵專業技術的教導,以及專研。
一個教身體上的耕種技巧,一個教動腦子的耕作能力,兩者結合,才能讓所有的農民,都變得更加厲害,耕作效果更強。
當然,這樣一來,其實就造成了一個不好的結果,那就是原本就想當缺乏的農令,一下子抽出不少人進入到農司之後,人數就更少了。
不過,這一點正好最近就有辦法進行彌補。
之前不是在農令的任命下達之後,各個村落裏麵的村民都紛紛積極踴躍地報名農令麽?
眼下,春耕已經全部結束,剩下的時間農民們要做的就是照料莊稼。
這個時候,正是探查那些農民的耕作能力強,耕種效果好的時候。
也就是,正好可以讓錦衣衛們,開始第二輪農令的選拔。
這一批報名的人數,可比之前的時候多了太多了,盡管,最開始的一批肯定“含村令量”更強。
畢竟那些村落裏出了名耕作能力強的農民,肯定在第一批的時候,就被村令磨著報名農令了。
不過,畢竟不是每一個耕作能力強地農民都會非常出挑,低調內斂的農民,終究還是多數,而且人數多的村子,很多人可能仔細想想也能想到哪些人家種的糧食更好更壯,但是一般情況下卻也不會去專門思考。
所以,這第二批找出更多的預備農令來還是沒有問題的,隻不過看到時候人數的多少罷了。
隻要有了第二批農令的補充,那麽這套新的農令體係,就不會過於缺乏人手。
一個村落一個農令的初始計劃,大概率還是無法完成的,但是,至少農令的數量已經足夠覆蓋各個村落的教導。
對崇禎來說,這樣,也已經足夠。
————————————
“陛下,第二批農民選拔名單已經出來了,請您過目。”
在崇禎帶人繼續好好打磨農令體係的時候,已經比之前更加深入各個村落的錦衣衛,也很快將第二波的報名農民進行了篩查核實。
與之前那第一次的農令篩查報告差不多的形式,將這次的農民選拔名單提交了上來。
“嗯,朕看看。”
這一次,送上來的箱子,比起第一次的時候,少了太多。
這倒不全是因為這次選出來合適的人數更少,主要的原因還是之前被崇禎批評的最後一個層次的農民直接沒有被填充到這一次的名單上。
在崇禎的引領之下,現在新大明的各個監司或者說各個職能人員,變通學習的能力都特別快。
“嗯......”
翻看冊子,崇禎細細對照,仔細查看。
這次的人數,比起之前第一次農令選拔的數量,確實稍微少了點,尤其是最上層的那個檔次的農民,之前第一次足足有好些人,但是這次,卻隻有三個。
不過好在,第二個層次的人數開始,就和上一次的數量差不多了。
整體來看,這批的人手加入到農令體係之中後,人手問題就不再是限製農令體係鋪開的問題了。
“好!就按照這份名單上的來,安排下去,給他們下達任命政令!”
崇禎的農令體係早就已經準備好,可以說是嗷嗷待哺,就在等待這第二批的預備農令選拔出來之後,加入到隊伍之中。
現在,東風已到,農令體係的其他文件自然也都可以一同跟著運轉起來了!
隨著崇禎的一聲令下,之前早已做好修整校對工作的文書,便被運送到皇城內的印刷廠,進行法條的印刷。
而執筆監的監員,也都再次忙碌,一個個開始撰寫任命的政令。
當天,錦衣衛將第二波選拔的名單提交到崇禎手上。
當天,崇禎便下令將文書與任命政令準備。
也同樣在當天,這一切的文書與政令,就已經準備妥當!
這,就是新大明的政務處理速度。
有著崇禎這個在上一任朝廷看來,急切,善變,不夠穩妥的皇帝帶頭,整個朝廷的運轉效率都是空前的高。
哪怕,有時候確實會產生一下小問題,但是隻要辦事兒效率足夠高,那麽解決這些小問題的效率自然也就同樣很高。
於是,雖然出問題的頻率比起之前的朝廷要高不少,但是整體運轉卻遠勝於之前的朝廷。
法條與政令準備妥當,同樣在當天時間,這些東西,便被鄉間巡查軍帶走進行派發。
在這一天之內,便完成了整個朝廷的反應。
於是,在錦衣衛得出名單的當天,各個村落之中,便陸續爆出一聲聲“感謝皇帝陛下”、“太好了,我中了!”......等等的歡呼雀躍之聲。
一個個全新的農令被任命下去,一個個新的農令在任命之中準備上崗工作。
體現在國運上,便是早已奔騰爆發過多次的國運,再次明顯如同漲潮一般上升!
“又是農令嗎?”
在國運中修行的朱元璋,極目望去,京郊之上的情況,都映照在他的視線之中。
朝廷的變化,每次都會體現在國運上。
之前,兩邊大勝之後,國運大漲;
北麵的徐允禎徐將軍趁勢將新大明的領土往關外擴張之際,國運大漲;
再之後,崇禎製定完善了京城官吏體係,並且平穩施行之後,國運再次大漲;
到了今日,新的農令體係構成,並且開始正式朝著農村之中任命之後,國運的漲幅同樣相當之明顯。
在這樣一次次的增長之下,朱元璋極目望去,整個新大明的國運,竟然已經在量上接近了之前占領整個大明疆域的舊有大明!
而在新大明的國運邊上:
滿清的國運仍然清晰,依然如同火苗一般燃燒,但是卻已經明顯分為了兩團火苗,彼此抗爭。
在之前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率領大軍出征,結果大敗而歸,損失極其慘重之後,原本風頭無兩的多爾袞,勢力同樣大減,滿清內部,矛盾衝突已然不斷;
而在另一邊,所謂大順的氣運,已經逐漸變得蕭條。
以迎闖王不納糧為號的大順,每個官員,每個士卒,同樣都是要吃飯的,沒有辦法繼續北擴的情況下,經曆兩次大敗,他們暫時也沒有太大的能力去擴大其他地方的疆域。
不能從外麵搶糧食,搶財寶之後,就隻能從自己的子民手上撈吃的,這樣一來,原本心心念念能夠有好結果的那些百姓,自然便感受到了這大順朝廷的殘酷。
至於所謂的其他地方的南明或者其他明朝廷,都不過如土雞瓦狗!
新大明統一全國,已成定勢!
第一百六十九章
已加入書簽
下載免費讀
至少,在理政監將這些新任官員工作情況匯報上來之前,他並沒有什麽更多需要調整的事情了。
而新任官員們,得等到明天才會走馬上任,一天的工作結束,日報上交,整理妥當怎麽也是明晚或者後天早晨。
擺脫了京中官吏體係的事務,兩邊作戰的更具體內容尚未傳達,崇禎當下需要處理的事情,就真正隻剩下了一件——農令體係的修整重構。
是的,盡管最開始的時候,崇禎的想法是在原來他所設計的體係框架上進行修改修改,將發現的問題全部補充上去就好。
但是,真正上手之後,他才發現,實際農令工作的情況,與他之前單憑想象設置的農令體係產生衝突的地方相當之多,以至於隻是簡單的修補,根本不可能將這套體係修正到崇禎所期望的程度。
發現這點之後,崇禎便果斷將之前的體係框架打破,直接以現有的數據,開始規整起了全新的農令體係。
需要認識到的一點是,農業體係,確實和其他的事情都不一樣。
其他的官吏也好、村令也好,哪怕是工匠體係也好,它們在細枝末節或者說表現形式上,確實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歸根到底,它們都是純粹人與人的管理,管理的好壞,隻與人有關。
但是農業卻與此完全不同。
農業,是農民與農作物的交互,是人與自然的協調。
這就體現在,農民的農業技術好壞,不僅與耕作或者其他事務的熟練程度有關,更與對天時,對作物的把控有關。
在此之前的體係設計之中,崇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自然也沒有將這些內容加入進去,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在朝著教導農民如何耕種,如何練習手法。
但是實際上,耕作,從來都不是簡簡單單用農具將土地耕耘這麽簡單。
無論是對於天時的把控,對於農種的選取,還是關於肥料等物資的因地製宜,這些東西都是普遍重要,可是又往往在一般的農民處沒有得到重視,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有多重要的。
是的,不要看很多農民似乎耕種了好多代人,自己也耕種了好多年,但是實際上,他們對於這些農事的基本知識,是完全不知道的。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根據以往的習慣,他們可以做到盡量和知道並且調控的優秀農民不產生太大差距,但是,一旦出現任何非標準的情況,這些農民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減產、無產。
正是因此,很多時候其實災害並沒有非常嚴重,或者說,其實是完全存在搶救的可能性的,但是因為很多農民對於這些東西不了解,所以直接導致了他們無法提高產量,無法在災年養活自己一家。
這些東西的教導,同樣是當務之急。
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每個農令都能掌握得透徹,或者說能夠講得清楚。
正是因此,實際上,這類簡單,但是重要,而且需要講透徹,讓農民們明白為什麽的東西,就是應該由專門的人士,也就是這方麵最厲害的那個人或者那幾個人,一個個村落進行教導。
而不是,仍然由農令進行指導。
畢竟,農令之中,敏於行訥於言的人,真的是太多太多,他們手把手教導其他農民種植耕作,都沒有問題,但是讓他們將具體的方法或者道理講出來,那就簡直太難了。
可是,他們無法講出,無法講清楚的那些東西,其實真的就是對於農民們來說,屬於醒世箴言的東西。
掌握了那些規則,掌握了那些道理,普通的農民,才有變得更厲害,或者說耕種之後收獲更多的農民。
事實上,已經被選拔出來的這些農令,除了極少部分是靠著自己的天賦異稟,善於觀察,於是在自己的若幹年耕作之間發現了規律掌握了技巧之外。
其他的農令或多或少,上一輩都是耕作能力很強的人才。
農業這一行,一年能夠收獲的,可能也就那麽一季兩季,甚至可能真的就隻會有一季的收成。
指望靠著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從零到一地將耕種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竅門摩挲出來,就算一出現就能發現,那麽,實踐一次,就是一年,調整一次,就是一年。
任何的技巧學習與調整,都是以年為單位,本來農民們辛苦勞作又沒有太多好的吃食,平均壽命就不會太長,自己總結,一輩子種田種到死,又能總結出幾條內容?
終究,還是要農令教導,這,才是正途。
正是因此,崇禎此次,特地將那些在特定領域有著極為突出能力或者經驗的老手,規整到了獨立於村落村令之外的另一個群體,並親自命名為農事司。
這個監司,目前的作用,就是在各個村落,將自己會的這些內容,根據時令的不同教出去。
同時,在其他監司的幫助之下,將這些內容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作為留存。
這樣一來,以後有偏遠沒有多少頂級農民的地方,或者不偏遠,但是農民普遍總結出來的內容不夠豐富不夠全麵的地方,就能夠先教導那些地方的農令,學習這本書上的內容。
然後,再由農令教導其他農民如何掌握耕作的技術,更好地耕種土地。
理論上來說,其實工匠方麵也可以有這樣的方式,但是,師徒製度以及“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保守行為,直接讓這套方法無法適用。
或許崇禎強製執行,也不是不能做到同等的作用,但是,眼下他並沒有對工匠的作用產生太大的感受。
而且還指望著那些普通工匠們能夠想出更迭農具,讓農具變得更加好用或者打造成本更低的辦法,所以,他還沒有產生將這套想法移植到工匠體係的想法。
所以,在崇禎最新創造的農令體係中,所有原本的預備農令,便被分成了普通農令與農司員的區別。
普通農令照常繼續照料一個村落的耕種情況,而農司員則專門進行農業方麵專業技術的教導,以及專研。
一個教身體上的耕種技巧,一個教動腦子的耕作能力,兩者結合,才能讓所有的農民,都變得更加厲害,耕作效果更強。
當然,這樣一來,其實就造成了一個不好的結果,那就是原本就想當缺乏的農令,一下子抽出不少人進入到農司之後,人數就更少了。
不過,這一點正好最近就有辦法進行彌補。
之前不是在農令的任命下達之後,各個村落裏麵的村民都紛紛積極踴躍地報名農令麽?
眼下,春耕已經全部結束,剩下的時間農民們要做的就是照料莊稼。
這個時候,正是探查那些農民的耕作能力強,耕種效果好的時候。
也就是,正好可以讓錦衣衛們,開始第二輪農令的選拔。
這一批報名的人數,可比之前的時候多了太多了,盡管,最開始的一批肯定“含村令量”更強。
畢竟那些村落裏出了名耕作能力強的農民,肯定在第一批的時候,就被村令磨著報名農令了。
不過,畢竟不是每一個耕作能力強地農民都會非常出挑,低調內斂的農民,終究還是多數,而且人數多的村子,很多人可能仔細想想也能想到哪些人家種的糧食更好更壯,但是一般情況下卻也不會去專門思考。
所以,這第二批找出更多的預備農令來還是沒有問題的,隻不過看到時候人數的多少罷了。
隻要有了第二批農令的補充,那麽這套新的農令體係,就不會過於缺乏人手。
一個村落一個農令的初始計劃,大概率還是無法完成的,但是,至少農令的數量已經足夠覆蓋各個村落的教導。
對崇禎來說,這樣,也已經足夠。
————————————
“陛下,第二批農民選拔名單已經出來了,請您過目。”
在崇禎帶人繼續好好打磨農令體係的時候,已經比之前更加深入各個村落的錦衣衛,也很快將第二波的報名農民進行了篩查核實。
與之前那第一次的農令篩查報告差不多的形式,將這次的農民選拔名單提交了上來。
“嗯,朕看看。”
這一次,送上來的箱子,比起第一次的時候,少了太多。
這倒不全是因為這次選出來合適的人數更少,主要的原因還是之前被崇禎批評的最後一個層次的農民直接沒有被填充到這一次的名單上。
在崇禎的引領之下,現在新大明的各個監司或者說各個職能人員,變通學習的能力都特別快。
“嗯......”
翻看冊子,崇禎細細對照,仔細查看。
這次的人數,比起之前第一次農令選拔的數量,確實稍微少了點,尤其是最上層的那個檔次的農民,之前第一次足足有好些人,但是這次,卻隻有三個。
不過好在,第二個層次的人數開始,就和上一次的數量差不多了。
整體來看,這批的人手加入到農令體係之中後,人手問題就不再是限製農令體係鋪開的問題了。
“好!就按照這份名單上的來,安排下去,給他們下達任命政令!”
崇禎的農令體係早就已經準備好,可以說是嗷嗷待哺,就在等待這第二批的預備農令選拔出來之後,加入到隊伍之中。
現在,東風已到,農令體係的其他文件自然也都可以一同跟著運轉起來了!
隨著崇禎的一聲令下,之前早已做好修整校對工作的文書,便被運送到皇城內的印刷廠,進行法條的印刷。
而執筆監的監員,也都再次忙碌,一個個開始撰寫任命的政令。
當天,錦衣衛將第二波選拔的名單提交到崇禎手上。
當天,崇禎便下令將文書與任命政令準備。
也同樣在當天,這一切的文書與政令,就已經準備妥當!
這,就是新大明的政務處理速度。
有著崇禎這個在上一任朝廷看來,急切,善變,不夠穩妥的皇帝帶頭,整個朝廷的運轉效率都是空前的高。
哪怕,有時候確實會產生一下小問題,但是隻要辦事兒效率足夠高,那麽解決這些小問題的效率自然也就同樣很高。
於是,雖然出問題的頻率比起之前的朝廷要高不少,但是整體運轉卻遠勝於之前的朝廷。
法條與政令準備妥當,同樣在當天時間,這些東西,便被鄉間巡查軍帶走進行派發。
在這一天之內,便完成了整個朝廷的反應。
於是,在錦衣衛得出名單的當天,各個村落之中,便陸續爆出一聲聲“感謝皇帝陛下”、“太好了,我中了!”......等等的歡呼雀躍之聲。
一個個全新的農令被任命下去,一個個新的農令在任命之中準備上崗工作。
體現在國運上,便是早已奔騰爆發過多次的國運,再次明顯如同漲潮一般上升!
“又是農令嗎?”
在國運中修行的朱元璋,極目望去,京郊之上的情況,都映照在他的視線之中。
朝廷的變化,每次都會體現在國運上。
之前,兩邊大勝之後,國運大漲;
北麵的徐允禎徐將軍趁勢將新大明的領土往關外擴張之際,國運大漲;
再之後,崇禎製定完善了京城官吏體係,並且平穩施行之後,國運再次大漲;
到了今日,新的農令體係構成,並且開始正式朝著農村之中任命之後,國運的漲幅同樣相當之明顯。
在這樣一次次的增長之下,朱元璋極目望去,整個新大明的國運,竟然已經在量上接近了之前占領整個大明疆域的舊有大明!
而在新大明的國運邊上:
滿清的國運仍然清晰,依然如同火苗一般燃燒,但是卻已經明顯分為了兩團火苗,彼此抗爭。
在之前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率領大軍出征,結果大敗而歸,損失極其慘重之後,原本風頭無兩的多爾袞,勢力同樣大減,滿清內部,矛盾衝突已然不斷;
而在另一邊,所謂大順的氣運,已經逐漸變得蕭條。
以迎闖王不納糧為號的大順,每個官員,每個士卒,同樣都是要吃飯的,沒有辦法繼續北擴的情況下,經曆兩次大敗,他們暫時也沒有太大的能力去擴大其他地方的疆域。
不能從外麵搶糧食,搶財寶之後,就隻能從自己的子民手上撈吃的,這樣一來,原本心心念念能夠有好結果的那些百姓,自然便感受到了這大順朝廷的殘酷。
至於所謂的其他地方的南明或者其他明朝廷,都不過如土雞瓦狗!
新大明統一全國,已成定勢!
第一百六十九章
已加入書簽
下載免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