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過後,梅翰林就要出殯了。舊時的規矩,人死了,一般要在家中停放三到五個七天,高壽的人去世了,甚至可以停放七七,也就是四十九天,翰林屬於英年早逝,所以,按規矩,隻能停放二十一天。不過,每隔七天,家中都會請和尚們來,誦經和做法事。
和尚們每次一來,家中就要大動幹戈,在院子裏搭建棚子,裏麵供奉上菩薩。花和各種法器滿滿的擺在桌上,棚壁上掛上十幀“水陸”,棚外還要掛上布幡,總之,一切都要裝點成廟裏的樣子。
這不算是最麻煩的,最讓人頭痛的,還是梅翰林沒有子嗣,族中人丁不旺,沒有哪個家裏舍得孩子自願替他“摔盆”(一般由親生子嗣或繼子在出殯時,將瓦盆高舉頭上用力摔下。),據說,摔盆的行為是為了讓死者將燒過的錢帶到陰間去。公婆雖是著急,卻也無能為力。後來,出殯前的那個下午,我找到了公婆。“爹娘,我願意為翰林摔盆。”婆婆搖了搖頭,“不能壞了規矩。”在一邊的張媽急了:“太太,都這個時候了……”說著,眼淚就流了下來。婆婆歎了一口氣:“你們說說,族中的人,平日裏我待他們不薄呀!怎麽,怎麽就……哎呀。”我看了看公公,公公也是沒有反映的。
族中的人哪裏知道,他們哪裏知道我很快就要離開這個家了,哪個願意把兒子過繼給個寡婦?再說,這個寡婦又年輕,等到她死了,才能拿到財產,是多麽漫長的一段時間,他們是享受不到了,這麽長遠的投資,誰願意做?
公婆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是,他們是不願意拿錢出來的,一生戎馬賺來的錢,怎麽能給了支係?可是,這個世界上,又哪有免費的午餐?
“你弟弟……”公公說。(.好看的小說)我笑了,從心底裏發出的嘲笑,這個時候想到了我弟弟?當初,當初趕我走,怕我將醜事說出去的時候,你們想過了?當初,又是誰瞞著我的家人不叫他們來吊喪?到現在了,想到了我的弟弟,我是應該說你們自私、無恥,還是說我自己笨呢?
我冷笑著,出了門,沒理他,反正我要走了,壞了規矩又能怎麽樣了?沒想到,一出門,就遇見了我最不願遇見的人――蘇文起。
記憶中,蘇文起應該是“送三”的前一天,也就是鬧鬼的第二天來到家中的,當時,家中很亂,我見了他不過也隻是行禮請安。其實,我是不願見到他的,他像是牛頭馬麵一樣,會將人帶到一個未知的世界,人們麵對所有的不確定,第一反應就是逃避吧。
“二少奶奶。”他說,“請借一步說話。”他作出了“請”的手勢,我點了點頭,心中忐忑不安,他大概是不會帶來什麽好消息的,正如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那時,他正向公公嚷到“廣州淪陷了。”,自那以後,他就成了我心目中帶來壞消息的瘟神。直到多年以後,我和他講起這件事的時候,引來他會心的微笑。
他引著我,走到了臨時設置的賬房中,對著賬房先生點了點頭,那個戴著圓眼鏡的,氣質和神態像極了以前的私塾老師的人,順從的走了出去。這個臨時的賬房設在院子中的一間棚子裏,人來人往的,臨時管事和二少奶奶商議要事,也引不來流言。
“老爺和你說了吧。”他說。“說什麽?你要帶我走的事情嗎?”我問。(.)他點了點頭,大約是覺得當時的我很“魯”,不但不圓滑,甚至有些傻氣。他輕輕的笑了,不過,又馬上恢複了神態。
“梅公希望。圓墳地下午。你就直接跟我走。實際上。我上任地時間也快了。”他說。我點了點頭。歎了一口氣。遲早是要走地。“不知先生到哪高就呢?”我問。他笑了。搖了搖頭。“你不該知道。到時候在說吧。我希望你能早一些準備。不要帶太多地東西。”我點了點頭。“還有別地事情嗎?”我問。他搖了搖頭。我走出了賬房。
這個家。我是一天都不願意在呆下去地。對我來說。每一秒都是煎熬。可是。我需要給母親和弟弟一個不錯地將來。
我是很想念他們地。自我成婚以後。隻回過娘家兩次。一次是“回門”。一次。是翰林幫我爭取地。我還記得。那天。我被張媽狠狠地訓斥了。沮喪地回了屋子。任憑他怎麽逗我。我都高興不起來。後來。他叫王嫂請來了婆婆。
“娘。讓梅子回娘家看看吧。”他說。婆婆詫異地看著我。而一旁地張媽。狠呆呆地瞪著我。大概。心裏還罵我矯情吧。說實話。當時。我聽到梅翰林地這一舉動。也呆住了“不用。”我說。我生怕婆婆心中不高興。才結婚沒多久。就隻想著往娘家跑。她一定會這麽想。“不要說。”梅翰林對我說“是我地意思。娘。我剛才想。若是我和你分開了一段時間。我也會想你地。所以。我想她也一定想她娘地。”一席話。說地婆婆心花怒放地。兒子孝順。懂得娘地心。多麽好地一個兒子呀。至於兒媳婦嘛。反正下午也沒有事情。婆婆當時大概是這麽想地:“那就回去吧。叫滿囤備車。晚飯前回來。”我心花怒放地謝了她。回頭又高興地感謝了梅翰林。我看到他地樣子。也是開心地。也許。一個人做地事情。隻有當心愛地人開心了。他才覺得有意義吧。
我還記得。那次回娘家地事情。娘沒在家。大概是出去幫傭了。隻有弟弟在家。他在複習著過去認識地字。那次。他告訴我。娘和他說。已經聯係了學堂。叫他複習好了。在去應試。他非常地高興。終於有上學地機會了。突然地。他對著我跪下了。我連忙地拉住了他。“姐。”他哽咽地說:“能讀書。都是你給地。”我流下了眼淚。又趕快地抹了下去:“好。姐沒白疼你。”我對他說。
我還記得那天下午。我幫小彥做了一頓飯。那天。我始終也沒等到母親地回來。誰能想到。“回門”那天地一次見麵。竟成了訣別。而我地弟弟。在多年以後。於一個特殊地場合。我遇到了他。那時。他長大了。參了軍。那些。都是很多年以後地事了。
那天,我走出賬房的時候,又看到了梅翰林去世那天的場景,湛藍的天,可惜,天空下多了許多的人,而其中,已經沒有了他。
那夜,整夜的沒有人入睡,大家守在靈棚裏,等著子時的來臨,從那刻起,梅翰林就要正式出殯了,就像當年我們結婚那樣,熱鬧,卻淒涼。
和尚們重新被請來了,黑壓壓的坐了半個院子,自傍晚就開始誦經,到了子時,請來的一位“全福”的老太太,站在門口,手裏拿著一升高粱和一條紅褲子,這時,做好的棺材抬了進來,她急忙的喊到“迎財”,並將手中的高粱和褲子扔到棺材中,院子裏的人呼啦啦的跪了一地。
棺材被抬到了靈棚裏,仵作用白布兜住翰林的腰,一用力,將他抬了起來放進棺材中,隨即,茶房遞上紅包,這個所謂的紅包,其實就是用紅紙裏塞滿稻草,仵作用這個將人的四周塞緊,這樣,裏麵的人就不會在抬的過程中搖晃。茶房遞來棉花,仵作將它蓋在翰林的臉上,據說這叫“開臉”,又接過茶房遞來的沾了水的銀針,在翰林的臉上虛劃了一下,算是“開光”,這時,隻聽那個茶房大喊到:“請家屬辭棺。”我扶著婆婆,一步一步的走到棺材前。
看到棺材裏的梅翰林,婆婆放生的大哭,趴在了棺材上,“我的兒呀,你怎麽走了。”她大哭,此刻的她大約已經似乎麻木了,哭的已經沒有前些日子那麽的凶悍了。在一旁的我,掉了眼淚,並不是被婆婆的哭聲而感動,而是因為,那一刻,我清楚的意識到,隻要過了這幾個時辰,他,將永遠的被埋在地下,我永遠都無法在見到他,隻有在思念的海洋中,等著那張臉和那份柔情的出現。那一刻,我深切的感受了淒楚與離別時的撕裂的痛苦,我想伸出手摸摸他,卻被一旁的張媽製止,真的,我隻是想再一次的感受到那身體的冰涼,像冰一樣的冷徹心底的涼,卻能永遠的烙在我的心中,直到我死了,時空永恒不變,卻依然留有我和他共同的像是細絲一樣的回憶。
可是,這次於他最後的會麵,十分的短暫,很快的,我和婆婆就被張媽和王嫂拉開了,後麵的人們一撥又一撥的走到他的棺材前,也不過是遠遠的看一眼,或者說,隻是路過,人們散去後,茶房大聲的嚷道:“還哪位沒辭別沒有?”見沒有人回應,他向一旁的仵作點了點頭。
和尚們每次一來,家中就要大動幹戈,在院子裏搭建棚子,裏麵供奉上菩薩。花和各種法器滿滿的擺在桌上,棚壁上掛上十幀“水陸”,棚外還要掛上布幡,總之,一切都要裝點成廟裏的樣子。
這不算是最麻煩的,最讓人頭痛的,還是梅翰林沒有子嗣,族中人丁不旺,沒有哪個家裏舍得孩子自願替他“摔盆”(一般由親生子嗣或繼子在出殯時,將瓦盆高舉頭上用力摔下。),據說,摔盆的行為是為了讓死者將燒過的錢帶到陰間去。公婆雖是著急,卻也無能為力。後來,出殯前的那個下午,我找到了公婆。“爹娘,我願意為翰林摔盆。”婆婆搖了搖頭,“不能壞了規矩。”在一邊的張媽急了:“太太,都這個時候了……”說著,眼淚就流了下來。婆婆歎了一口氣:“你們說說,族中的人,平日裏我待他們不薄呀!怎麽,怎麽就……哎呀。”我看了看公公,公公也是沒有反映的。
族中的人哪裏知道,他們哪裏知道我很快就要離開這個家了,哪個願意把兒子過繼給個寡婦?再說,這個寡婦又年輕,等到她死了,才能拿到財產,是多麽漫長的一段時間,他們是享受不到了,這麽長遠的投資,誰願意做?
公婆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是,他們是不願意拿錢出來的,一生戎馬賺來的錢,怎麽能給了支係?可是,這個世界上,又哪有免費的午餐?
“你弟弟……”公公說。(.好看的小說)我笑了,從心底裏發出的嘲笑,這個時候想到了我弟弟?當初,當初趕我走,怕我將醜事說出去的時候,你們想過了?當初,又是誰瞞著我的家人不叫他們來吊喪?到現在了,想到了我的弟弟,我是應該說你們自私、無恥,還是說我自己笨呢?
我冷笑著,出了門,沒理他,反正我要走了,壞了規矩又能怎麽樣了?沒想到,一出門,就遇見了我最不願遇見的人――蘇文起。
記憶中,蘇文起應該是“送三”的前一天,也就是鬧鬼的第二天來到家中的,當時,家中很亂,我見了他不過也隻是行禮請安。其實,我是不願見到他的,他像是牛頭馬麵一樣,會將人帶到一個未知的世界,人們麵對所有的不確定,第一反應就是逃避吧。
“二少奶奶。”他說,“請借一步說話。”他作出了“請”的手勢,我點了點頭,心中忐忑不安,他大概是不會帶來什麽好消息的,正如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那時,他正向公公嚷到“廣州淪陷了。”,自那以後,他就成了我心目中帶來壞消息的瘟神。直到多年以後,我和他講起這件事的時候,引來他會心的微笑。
他引著我,走到了臨時設置的賬房中,對著賬房先生點了點頭,那個戴著圓眼鏡的,氣質和神態像極了以前的私塾老師的人,順從的走了出去。這個臨時的賬房設在院子中的一間棚子裏,人來人往的,臨時管事和二少奶奶商議要事,也引不來流言。
“老爺和你說了吧。”他說。“說什麽?你要帶我走的事情嗎?”我問。(.)他點了點頭,大約是覺得當時的我很“魯”,不但不圓滑,甚至有些傻氣。他輕輕的笑了,不過,又馬上恢複了神態。
“梅公希望。圓墳地下午。你就直接跟我走。實際上。我上任地時間也快了。”他說。我點了點頭。歎了一口氣。遲早是要走地。“不知先生到哪高就呢?”我問。他笑了。搖了搖頭。“你不該知道。到時候在說吧。我希望你能早一些準備。不要帶太多地東西。”我點了點頭。“還有別地事情嗎?”我問。他搖了搖頭。我走出了賬房。
這個家。我是一天都不願意在呆下去地。對我來說。每一秒都是煎熬。可是。我需要給母親和弟弟一個不錯地將來。
我是很想念他們地。自我成婚以後。隻回過娘家兩次。一次是“回門”。一次。是翰林幫我爭取地。我還記得。那天。我被張媽狠狠地訓斥了。沮喪地回了屋子。任憑他怎麽逗我。我都高興不起來。後來。他叫王嫂請來了婆婆。
“娘。讓梅子回娘家看看吧。”他說。婆婆詫異地看著我。而一旁地張媽。狠呆呆地瞪著我。大概。心裏還罵我矯情吧。說實話。當時。我聽到梅翰林地這一舉動。也呆住了“不用。”我說。我生怕婆婆心中不高興。才結婚沒多久。就隻想著往娘家跑。她一定會這麽想。“不要說。”梅翰林對我說“是我地意思。娘。我剛才想。若是我和你分開了一段時間。我也會想你地。所以。我想她也一定想她娘地。”一席話。說地婆婆心花怒放地。兒子孝順。懂得娘地心。多麽好地一個兒子呀。至於兒媳婦嘛。反正下午也沒有事情。婆婆當時大概是這麽想地:“那就回去吧。叫滿囤備車。晚飯前回來。”我心花怒放地謝了她。回頭又高興地感謝了梅翰林。我看到他地樣子。也是開心地。也許。一個人做地事情。隻有當心愛地人開心了。他才覺得有意義吧。
我還記得。那次回娘家地事情。娘沒在家。大概是出去幫傭了。隻有弟弟在家。他在複習著過去認識地字。那次。他告訴我。娘和他說。已經聯係了學堂。叫他複習好了。在去應試。他非常地高興。終於有上學地機會了。突然地。他對著我跪下了。我連忙地拉住了他。“姐。”他哽咽地說:“能讀書。都是你給地。”我流下了眼淚。又趕快地抹了下去:“好。姐沒白疼你。”我對他說。
我還記得那天下午。我幫小彥做了一頓飯。那天。我始終也沒等到母親地回來。誰能想到。“回門”那天地一次見麵。竟成了訣別。而我地弟弟。在多年以後。於一個特殊地場合。我遇到了他。那時。他長大了。參了軍。那些。都是很多年以後地事了。
那天,我走出賬房的時候,又看到了梅翰林去世那天的場景,湛藍的天,可惜,天空下多了許多的人,而其中,已經沒有了他。
那夜,整夜的沒有人入睡,大家守在靈棚裏,等著子時的來臨,從那刻起,梅翰林就要正式出殯了,就像當年我們結婚那樣,熱鬧,卻淒涼。
和尚們重新被請來了,黑壓壓的坐了半個院子,自傍晚就開始誦經,到了子時,請來的一位“全福”的老太太,站在門口,手裏拿著一升高粱和一條紅褲子,這時,做好的棺材抬了進來,她急忙的喊到“迎財”,並將手中的高粱和褲子扔到棺材中,院子裏的人呼啦啦的跪了一地。
棺材被抬到了靈棚裏,仵作用白布兜住翰林的腰,一用力,將他抬了起來放進棺材中,隨即,茶房遞上紅包,這個所謂的紅包,其實就是用紅紙裏塞滿稻草,仵作用這個將人的四周塞緊,這樣,裏麵的人就不會在抬的過程中搖晃。茶房遞來棉花,仵作將它蓋在翰林的臉上,據說這叫“開臉”,又接過茶房遞來的沾了水的銀針,在翰林的臉上虛劃了一下,算是“開光”,這時,隻聽那個茶房大喊到:“請家屬辭棺。”我扶著婆婆,一步一步的走到棺材前。
看到棺材裏的梅翰林,婆婆放生的大哭,趴在了棺材上,“我的兒呀,你怎麽走了。”她大哭,此刻的她大約已經似乎麻木了,哭的已經沒有前些日子那麽的凶悍了。在一旁的我,掉了眼淚,並不是被婆婆的哭聲而感動,而是因為,那一刻,我清楚的意識到,隻要過了這幾個時辰,他,將永遠的被埋在地下,我永遠都無法在見到他,隻有在思念的海洋中,等著那張臉和那份柔情的出現。那一刻,我深切的感受了淒楚與離別時的撕裂的痛苦,我想伸出手摸摸他,卻被一旁的張媽製止,真的,我隻是想再一次的感受到那身體的冰涼,像冰一樣的冷徹心底的涼,卻能永遠的烙在我的心中,直到我死了,時空永恒不變,卻依然留有我和他共同的像是細絲一樣的回憶。
可是,這次於他最後的會麵,十分的短暫,很快的,我和婆婆就被張媽和王嫂拉開了,後麵的人們一撥又一撥的走到他的棺材前,也不過是遠遠的看一眼,或者說,隻是路過,人們散去後,茶房大聲的嚷道:“還哪位沒辭別沒有?”見沒有人回應,他向一旁的仵作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