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長樂未央,意為長久歡樂,永不結束。


    未央宮是帝王之宮,長樂宮是太後之宮。


    長樂未央,悅之以聲色犬馬,縱之以馳騁田獵,侈之以宮室器服。


    撫摸著未央宮殿內高大的梁柱,許安的眼神之中閃過了一絲讚歎。


    不得不說,未央宮確實高大莊重,難以想象蕭何到底是如何營建出來,如此高大恢弘的宮殿。


    就算是見過了高樓大廈的許安,在登上台階之上都感到了震撼。


    也難怪那些小國的使臣,西域的使者來到長安之時,會自行慚愧,以為來到了天宮,麵對著人間的神靈。


    “不知明公打算如何處置長安城?”


    閻忠看著眼前那個熟悉的許安,作揖問道。


    “處置長安城?”


    雖然許安已經習慣了謀定後動,但是閻忠提出的這個問題,許安確實還並沒有想過。


    攻下關中之地,需要他處理的事務實在是太多,各軍的調配,人員的安置,防區的重新劃分,武備,城池。


    弘農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四郡四十七城邑,亭鄉無數,民眾逾百萬。


    豪強世家盤根交錯,盤踞地方,根深蒂固。


    這裏並非是豪強世家勢力並不太強的涼州和並州,而是關中。


    關中之地的豪強世家,雖然光武帝劉秀遷都洛陽,漢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向東偏移,但是他們的力量依舊頗為強大。


    原本的時空之中,關中經過了董卓之禍、又經曆了李傕、郭汜之亂,大量的豪強世家避禍逃離關中。


    但是韓遂、馬超兩人控製了關中之後,仍然從留存下來的豪強世家之中得到了極大的助力,足以見關中豪強世家之底蘊。


    不過底蘊終究隻是底蘊,關中之地的豪強世家,終究是被拔去了利爪和牙齒的老虎。


    擁兵十萬眾的董卓他們沒有辦法反抗,殘暴無仁的李傕、郭汜殺的整個關中成為了一片火海,他們也是隻能攜帶著家財逃走。


    禮崩樂壞,亂世之中,有兵便是草頭王。


    而現在,在整個關中,軍事實力最強,拳頭最大的無疑就是太平道,便是許安。


    “如何處置長安城,我確實還沒有想過。”


    許安沉吟了片刻,將目光投向了閻忠,如實說道。


    “不過我想閻公這麽問,肯定已是有了腹稿。”


    處置長安城,真的不可謂不是一個難題。


    長安城大多都是皇家的宮室,許安肯定不能像項羽一樣將這些宮室一把火全都燒個幹淨。


    而將這些宮室空置,那麽每年必定要承擔一筆毫無意義的修繕費用和維護費用。


    並州太原郡的晉陽作為並州最大的城邑,但是比起長安,確實是要小巫見大巫了,無論是各方各麵都比不過長安。


    長安一地,記錄在冊的民眾,便有近三十餘萬人。


    而並州的太原郡,如今整郡也不過近四十萬人,這還是四州的黃巾軍進入並州之後才達到了人數。


    地理位置便更不用提了,晉陽位於並州,並州的官道雖然經過了修繕,但是在此時終究是算是偏遠之地,交通也不便利。


    若是許安仍然居於並州,卻是難以完全的掌控涼州和關中等地的事務。


    而關中之地,交通便利,貨運發達,西臨涼州、北接並州。


    無論是從戰略角度出發,還是從經濟角度出發,將太平道的本部移到關中,絕對是勢在必行。


    而且這一次出兵,占據了關中並不算完,眼下孫堅和袁紹兩人已經打出了真火。


    眼下正是乘機攻取河內,河南尹兩地區,將原本的司隸校尉部盡收入囊中最好的機會。


    雖然現在的洛陽民生凋零,十室九空,就算是孫堅遷移部分豫州居民北上,但是仍舊是有些荒涼。


    但是占據洛陽的意義,並不是在於財富,在於人口。


    占據洛陽,黃巾軍中有拋石投石機這個大殺器,洛陽八關幾乎是毫無懸念,便能被掌握在手中。


    八關在手,退可居關而守,進可攻略冀、兗、豫、荊四地。


    這等於是牢牢的將戰爭的主動權掌握於手中。


    “關中已入明公囊中,但是關中地方豪強眾多,世家林立,勢力盤根錯節,若無明公坐鎮關中,恐怕我軍政令阻力甚大。”


    “更何況,我軍很快便要出動河南尹,攻略洛陽,明公坐鎮關中,才能掌控前線情報。”


    “關中之地,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順流而下,足以委輸,以關中為中心,可以連接涼州、並州,更好的掌控地方。”


    “所以在下以為,無論是從何點看來,明公都當南移治所,自晉陽到長安。”


    閻忠向著四下看了一眼,繼續說道。


    “而關中之地,最適宜作為治所的地方,正是長安城。”


    “明公所憂不過是長樂未央兩宮乃是曾經漢帝的居所,若是居於其中,難免有同乎流俗,合乎汙世之嫌疑。”


    “在下有一策,或許可以消除明公憂慮之心。”


    “還請閻公教我。”


    許安雙手作揖,沉聲道。


    閻忠向旁側走了一步,走到了梁柱的旁側,隨後向著殿外指去。


    “晉陽府衙雖然幾經擴建,但是卻還是擁擠不堪,甚至於晉陽城也是有些頗為狹小,若是需要發展,定然要拆遷不少的民居,拆毀城牆,新修建築,這樣難免會消耗大量的錢糧和人力物力。”


    “但是眼下卻有現成的建築,現成的閣樓,現成的宮殿。”


    “這些宮殿以前是皇家所用,但是隻需要經過一番改造,便可以成為現成的府衙,作為辦公之地。”


    “中軍府、宣教司、外務司、內務司、農政司等司皆可以移於未央宮中,未央宮占地極廣,不必再加以擴建,隻需要改造一二,即可立即投入使用。”


    閻忠雙手微肅,淡然道。


    長安城雖然不作為帝都很久,但是一直都有修繕,而董卓挾持著劉辯西遷之後,更是對宮殿又做了一番修繕。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非壯麗無以重威,昔日酂侯修建未央宮,正是為了彰顯威勢,震懾諸侯。”


    “在未央宮中,接見鮮卑、烏桓、匈奴、羌氐等部使者,或多或少,可以震懾其心。”


    閻忠目光閃動,慨聲道。


    “更何況,長安城曾經還是漢庭的帝都,光和七年,百萬黃巾軍三路進軍洛陽,皆敗,而明公此番擊破董卓,一戰而破長安,如何不是天命所歸!”


    長安的象征意義無比的重大,古來便有“得關中者,得天下。”之類的傳言流出


    “若是明公不入主長安,那麽傳言之中,必然會對明公。”


    “明公若是不定居長安,恐怕民間之中,會有人認為明公並沒有被天命所眷顧,因此不敢……”


    閻忠的聲音微微低沉了下來。


    許安眼眸微凝,漢時之人,篤信鬼神,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天命之說。


    得益於《太平道》和後世的一些知識,以及長久的經曆,如今許安也算是兵陰陽的大家,假鬼神以助道之事,他做的也不少,自然對於這個時代人的心理和想法有一定的了解,他知道閻忠說的是正確的。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如同推行政策一般,一些政策在某些地方可能是良政,但是在另一個地方可能卻並非是良政,甚至可能會演變成惡政。


    所以任何的事情,都必須要因地製宜,適應實際,適應時代。


    其實某種意義上,許安他如今也是另一種孤家寡人,太平道原本就是張角建立起來的宗教,他們相信鬼神之說,信奉仙神。


    許安晉位為大賢良師之後,為了樹立威望,為了建立威勢,鼓舞士氣和安定人心,用兵陰陽等辦法,讓層層光環籠罩在了他的身上。


    傳言之中,許安已經被當成了神靈一般的存在。


    但是,不同於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許安從來都是和民眾站在一方,所實行的每一項政策,幾乎都有益於民生,因此許安受到了更多的擁戴。


    對於皇帝,大部分人或許心中是敬畏,但是對於許安,大部分人的心中是崇敬。


    “天祿閣、石渠閣兩閣,乃是皇家的藏書閣,光武遷都洛陽之後,雖然帶走了許多藏書,但是天祿閣、石渠閣兩閣仍然留有副本,這一次王允等人倉皇逃出長安城,兩閣之中很多書籍都保存了下來。”


    王允和皇甫嵩等人終究還是被聲名所累,不敢放火焚燒了這些藏書。


    不過也有可能是確實太過於匆忙,忘記了這些藏書,於是兩閣的藏書都便宜了黃巾軍。


    石渠閣是未央宮藏書之所,由西漢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的西北部。因閣下有石為渠導水,故名石渠閣。石渠閣是西漢時期國家最大的藏書閣。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詔諸儒講五經同異。


    《後漢書·翟酺傳》載:“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


    西漢中晚期,石渠閣又成了首都的學術中心,漢室的儒生們在這裏參加集議,有時候天子都會親臨石渠閣旁聽。


    天祿閣,未央宮藏書閣名,也是西漢初由蕭何主持營建,位於未央宮北部。


    天祿閣得名於天祿,天祿即天鹿,漢代人們認為天鹿是一種象征祥瑞的神獸。


    《三輔故事》載:“天祿、石渠並閣名,在未央宮北,以閣秘書”;漢武帝時“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天祿閣存放的幾乎都是漢帝國的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這裏的藏書多達三千餘卷。


    漢成帝時,曾命光祿大夫劉向等人在此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典籍的整理和校勘。


    劉向召集了兵家、史家、觀星、醫學等多方麵的出眾者,分別整理諸子詩賦,兵書、數術和方技等書。


    “每一書成,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敘而奏之”,並著有《別錄》。


    劉向死後,其子劉歆秉承父業,總括群篇,撰成《七略》,這也是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明公遷移治所於長安之後,可以命工匠將這兩處藏書之所的所有典籍全部印刷成書,將國學院就設立於兩閣之內。”


    許安眼眸微亮,他之前不了解未央宮的情況。


    經過了閻忠這麽一說,好像確實行得通。


    一旦未央宮成為了辦公之地,一部分又劃歸為國學院,便等於成了擴大版的晉陽府衙,其原來的神秘性也將會消散一空。


    改宮室為府衙,宮室也不至於被荒廢棄置,平白的浪費錢財去維護。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


    許安沉吟了片刻,閻忠說的雖好,有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


    “就是把晉陽所有的署衙都搬遷而來,未央宮確實能夠容納,但是長樂宮和建章宮又如何利用。”


    “建章宮經曆戰火,經曆了修繕,如今已經沒有往日盛況,明公可以改建章宮為太平觀。”


    “武帝好慕仙道,建章宮中最為高大的建築當屬有‘神明台’,周設九室,象征九天,曾住道士、巫祝百餘人,據傳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為鄰通話。”


    閻忠眼神微眯,不屑的笑了一聲。


    “不過若是真有神明,那麽現在武帝肯定還活在人世。”


    許安聽到閻忠的冷笑,也是有些感慨,長生不死,萬壽無疆,誰又不為之心動。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那尋仙問道多年的始皇帝,早就證明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長生不死的神藥。


    “桂宮、北宮兩宮,也可以作為署衙之地,兩宮原本是後妃居住,殿宇規格不如未央宮,建築較小,可以作為非直屬的署衙使用。”


    “明光宮,昔日武帝求仙而起明光宮,可以作為宣講場所,開放於信眾,明公可以每周安排符祝於明光宮中講解經義,傳播道義。”


    “至於長樂宮,如今看來唯有擱置,以後統一天下之後,自然有署衙可以填充進入。”


    長樂宮和未央宮兩宮規製相差不多,就是將如今太平道的署衙都填進兩宮也必然難以填滿,隻有留待以後備用。


    “既然閻公已經有了腹稿,那麽長安城的改造,便交給閻公處理。”


    有閻公出謀劃策,許安也是輕鬆了不少。


    閻忠拱手稱諾,並沒有推遲,他提出此事,便是已經有所準備,兩人同謀多年,早有默契。


    “不過……”


    許安抬頭看向未央宮漆黑的殿外,他的語氣也陰冷了下來。


    “這長樂未央的名字也改一改了,這長樂未央,這長久的歡樂,隻屬於他劉氏一家,但是,苦的卻是全天下的百姓。”


    “那應當改成什麽名字?”


    “應天。”


    “應天?”


    “受命而正,順應天命,是為應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天之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小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小明並收藏黃天之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