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泰十四年,南京城奉天殿。


    這皇宮,乃是登基之前重新修建的,建成之後,王猛才從住了數年的南京府衙搬進去。


    剛開始,王猛一家人還有些舍不得,不過住進新的宮殿之後,也覺得不錯。


    王猛一身黑色冕服,帶著高冠,坐在大殿之上,身上的威嚴越發的濃厚。


    殿下的左右則是文武君臣,太子王禦站在殿下最前麵。


    自四年之前,王猛就開始讓王禦親手接觸、並處理政務,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


    其餘的幾個兒子王猛根本不考慮,日後最多做一個富貴王爺。


    而且王禦也不負眾望,處理的幹脆利落,頗有其父之風。


    王猛看著殿下的文武,大都是當年他的心腹,不過隨著天下一統之後,這些人注定有些會走到他的對麵。


    看著左手的胡惟庸、李善長、宋濂、汪廣洋等人。


    王猛頓時心中有數,這些年胡惟庸和李善長鬥得越發的厲害了。


    其中有王猛的挑撥,更多是後方的利益。


    別看兩人都是淮西舊臣,更是定遠同鄉,屬於淮西集團文士的扛把子。


    但是太祖說得好: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淮西集團內部從來都不是一個整體,各種小派係,小圈子多得很。


    而且兩人各自是左右丞相,權柄利益不同,注定有所爭鬥。


    而且即便是為了丞相這個位置也必須要鬥。


    兩人心中明白,若是左右丞相你好我好,自家陛下一定會換上新的左右丞相。


    當然,兩人目前依舊有一份默契,共同壓製江南文士集團。


    自家陛下有些忌憚淮西集團了,兩人心中都是明白,滿朝文武盡是淮西,這是什麽概念?


    即便是自家陛下也是淮西人,也要為太子考慮。


    不過配合的配合,但是該壓製的還是要壓製,兩人站的位置就決定了兩人必須要為自己派係人的利益負責。


    這樣的結果就是兩人越鬥越厲害。


    畢竟陛下扶持起來江南集團分割走的利益,總要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奪回來。


    而宋濂和汪廣洋兩人則是目前江南集團領導者,第一代的領導者陶安已經告老還鄉了。


    兩人是王猛渡江第二年來投效的,兩人能力都很是出眾,這些年很快在在一眾江南文士之中脫穎而出。


    汪廣洋現在是工部尚書,掌管全國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官辦工業等,王猛對其極其看重。


    宋濂現在是禮部尚書,同時還是太子太傅,王禦的老師經學之一。


    早朝很快開始,奏折早早的呈了上去。


    王猛開口道:“昨日李相上奏本,說北伐的問題,今天就拿出去議一議。”


    胡惟庸頓時站出來:“陛下,山東大旱,消耗錢糧無數,實在是無力北伐啊。”


    李善長頓時皺眉:“過去三年,工部的工匠改善的水力裝置已經普及江南,戶部去年的歲入大增,山東不過是小災,如何北伐不得?”


    胡惟庸身後的一個中年男子,卻是戶部尚書楊憲,頓時站出來:“正要告訴李相,去年歲入雖多,但是消耗也不少,尤其是陛下造船的消耗實在是太大,每一艘開泰號都是三十萬兩銀子,去年造船三艘,加上其餘的大小船舶,共計百萬之數。”


    王猛聽到有人將話語接到自己身上,頓時開口道:“其餘的都可以不急,但是這船必須造。”


    “前年從泰西之地傳來的三種作物,普及下去,足以活人無數。”


    “而且海外之地金銀無數,這兩年從倭國的那幾個大礦之中陸續弄回來的數百萬兩銀子,開海絕對是值得。”


    李善長背後一個男子,正是兵部尚書朱升又是站了出來:“陛下所言甚是,這些年開海,每年都新增數百萬的歲入,不知道這些銀兩到何處去了?”


    戶部尚書楊憲頓時開口道:“這些年水利、土木工程無數,自然是消耗無數,江南之地繁榮昌盛,百姓對陛下感恩涕零,難道這不必窮兵黷武好嗎?”


    胡惟庸和李善長兩人隻是起了一個頭,手下的人就開始議論起來。


    一邊說著窮兵黷武,一邊說道北方的威脅。


    殿上的王猛看得手下的文臣們爭吵,隻覺得有趣。


    尤其是李善長和胡惟庸兩人的立場問題。


    當年掌管後勤,每每王猛出兵之前,都要反複的提問,顧慮頗多的李善長,今天卻成了北伐的主力支持者。


    而當年自認是謀略無雙,舌戰群雄,每每出征都是興高采烈,恨不得隨軍出征的胡惟庸如今卻成了支持內部建設,反對窮兵黷武的第一人。


    人注定是會變化的,至於兩人的意見,不過因為是所站的立場而已。


    李善長主管吏部、兵部、禮部,其中吏部兵部都是他的親信大臣,站在北伐的立場上豈不是理所當然。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而胡惟庸主管戶部、工部、刑部,工部雖然不是他這一黨的,但是卻是他主管的。


    而且戶部的主管乃是他的門生,絕對的親信,他絕對是站在內部建設之上的,而不是什麽北征。


    不一會兒,朝中加入爭論的人數越發的多起來


    就連宋濂和汪廣洋兩個江南集團的人,也直接加入了戰爭。


    一方支持胡惟庸,一方則是支持李善長。


    王猛知道他們的想法,隻要李善長和胡惟庸爭的越狠,他們上台的機會才最多。


    尤其是汪廣洋,這些年他隱隱從科舉乃至是工匠的地位變化看出來自家陛下對於工部的重視極高。


    若是胡惟庸和李善長一人下去了,他被扶持起來的可能性很高。


    一旁的以魏國公孫驍為首武將則是一言不發,默默地看著文官們的爭論。


    這些年還能留在朝上的武將,絕對都是政治合格的武將。


    他們清楚,自己是絕對不能和文官們摻和到一起的。


    敢摻和的,都被王猛扔到窮山僻壤去開邊的。


    而且李善長和胡惟庸都是他們淮西人,都是老弟兄,他們也不想摻和。


    良久之後,看到場麵有些不可控製,再下去就要打起來了。


    要知道這些淮西的文士,還是比較喜歡動手的,尤其是吵不過的時候。


    王猛頓時一聲咳嗽:“好了!成何體統!”


    王猛掃視一眼孫驍:“魏國公,說說你的看法。”


    一臉沉默的孫驍頓時開口道:“秦國公常年駐紮在北疆,難得一見,若是能掃平蒙元,也能讓我等兄弟團聚。”


    王猛聞言,一時之間有些沉默。


    秦國公自然是周勇,自蒙古撤回漠北之後,一直帶領五萬大軍駐紮在邊疆,的確是難得一見。


    王猛有看向王禦:“太子,如何看?”


    王禦恭敬行禮一拜,開口道:“有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複失的前車之鑒,兒臣還是覺得應當早日北征消滅北元。”


    “秦國公常年留守北疆,府中常年冷寂,每年元宵也難得團聚,終究是不妥。”


    孫驍聞言,頓時有些感動的看著王禦。


    王猛聞言,哈哈一笑:“好小子,夠體貼你家老泰山的啊!”


    “行,那就北征,等到秦國公回京,咱就下旨讓你和媛兒成婚。”


    周勇的女兒周媛,比王禦小一歲,兩人是娃娃親,所以說周勇是王禦的老泰山。


    有了王猛的話,胡惟庸和李善長也不敢再爭論,這一回算是李善長勝了。


    不過兩人也看出來了,這是自家陛下在給太子鋪路,得到軍中勳貴將領認可。


    尤其是秦國公回京之後,是太子的泰山,更是太子絕對的助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盜夢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糖蟲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糖蟲子並收藏諸天盜夢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