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冰火兩重天
對牛弘來說,這一段時間,好消息不斷。
先是在河間亭侯府和清河宣家的帶動下,冀州有四五個郡縣絡續有大家族開義診醫館,對貧困百姓實行醫療救助。又在汝南陳家的帶動下,這股風從北方向南方漫延。
而司隸的豪強們對政治更為敏感,當他們弄清楚帶頭開義診醫館的家族的背景後,也慷慨解囊,紛紛開起義診醫館來了。到後來,司隸各郡縣義診醫館的普及率和覆蓋麵超過了最先動作的冀州。
現在場麵上一些大家豪族見麵打招呼時,首先會問“你家開義診館了嗎”?要是還沒開義診館,就顯得這個家族實力不夠,掉檔次。
牛弘想在帝國建立醫療衛生保障的設想竟是在這樣一種形式下有了初步的眉目。這種形式效率高,比帝國來組織省去了大量的管理成本。缺點是分布不平衡,邊遠地區還是鞭長莫及。
隨著義診醫館越開越多,醫者竟成了眼下帝國最緊俏的人才了。現在聘用一個能夠在義診醫館坐堂接診的醫者,年薪一百石以下根本招不到人。醫者在帝國再也不是賤業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已經接近中小地主了。
這股潮流導致了帝國人才的第一次分流。原先青年學子上太學、郡學的唯一目標就是出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家境貧寒的學子中有人已經放棄學業,改投名醫門下拜師學醫了。
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帶來人們觀念上的改變,富豪的義舉在社會各個層麵好評如潮。使他們認識到賺錢固然很開心,回饋社會同樣是一件既有麵子,也很開心的事。而那些守財奴越來越被人看不起。
冀州太平道覆滅的消息讓牛弘頗感意外。(.)一道聖旨的下去加上帝國豪強宣家的衝天一怒就能成就這樣一件大事,讓牛弘感觸良多。原來解決危機有很多種辦法,武力和屠殺是萬不得已情形下的最後手段,而且是社會成本最高的手段。
這件事也讓牛弘對士族豪強有了新的認識。他們不應該是受到後人太多的非議。消滅士族豪強,讓中小地主興起盡管能獲得社會發展的某種內在的動力。但消滅他們這個過程所花費的社會成本不見得會大於收益,甚至會得不償失。士族豪強林立這樣一種社會結構在中國大地已存在上千年,是社會演變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存在的東西肯定有它的合理性,當一種社會結構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時,它自然會被社會發展的車輪碾碎。
七月初,張奐將軍來信。告知已成功地攔截了兩個蝗蟲群。除了帝國士兵外,還用上了俘獲的羌人,斬獲頗豐。初步估計,有二十萬石蝗蟲。正在抓緊涼曬,隨大軍帶回帝都。
太傅深知,張奐將軍這封信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暗示帝國應該準備多少錢來收購這批蝗蟲。這筆錢,太傅早有準備。少府留下備用的稅金足於收購更多的蝗蟲。太傅心裏對蝗蟲喂豬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是沒有底,但他算了另外一筆帳。假如這兩個蝗蟲群過境三輔地區或並州,造成的糧食損失是一個更大的數字。所以既使這些蝗蟲沒有用,也值了。
帝國豪族開義診醫館這件在外麵鬧得轟動的事,對皇宮內沒有什麽影響。宮裏的人是不需要醫療救助的。事不關己,懶得關心。隻有一個多月時間,管霸蘇康伏誅這件事也沒人再去提它,就象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事一樣。[]
董氏對亭侯府出錢開義診醫館這事,還是有點心疼錢。也許是前半生太不易了,養成的習慣。當他發現自己的兒子越來越有主見時,心就寬了下來。
張讓是一個十分機警的人,幾個月的觀察,他認為小皇帝絕對不簡單,君心難測。不過他誰也沒告訴,他知道這種情報的巨大價值。關鍵時侯加以利用,就能取曹節而代之。所以他越來越小心,連老家都派人送信去關照了,這個時侯張家不能讓別人抓住把柄。
太後竇妙越來越有上位者的氣勢了。心腹鄭颯隔三差五地向她匯報尚書台的日常瑣事時,她常常顯得心不在焉。在她看來,現在大局已定,再杯弓蛇影地疑神疑鬼完全沒有必要。隻需留意一些重大的事情既可。
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黨人的心情。他們越來越失望,心情壞到了極點。幾個大的沙龍裏談起時局又人情激憤起來。一些偏激的黨人主要集中在太仆杜密和尚書令尹勳家的沙龍。他們在痛斥宦官的專權,甚至背地裏議論起大將軍竇武來。
大將軍竇武還沒有清靜幾天,跑到家裏來報怨的人又多了起來。話說得越來越難聽,越來越多的人在失望之下已經不怕言語間得罪太將軍了。李膺更是跑到大將軍府中以棄職相威脅,要求大將軍領頭清除宦官勢力。
相對於女兒的穩坐釣魚台,竇家的幾個兒子和侄子顯得特別衰。安排了這麽好的位置卻沒有取得應有的影響力。同僚都在跟他們打哈哈,關鍵時侯沒人幫他們出力或出謀劃策的。竇武的寶貝兒子竇機盡管官拜侍中,卻常常沒有小黃門管用,關鍵時侯總是慢了半拍。
竇武現在越來越難求見自己的女兒了。有時見著了,父女倆竟打起官腔來了,讓竇武的心涼了半截。這哪兒象父女見麵,簡直是朝中的對手過招。隻有談到竇妙的母親時,太後才會流露出關懷。
帝都洛陽又掀起了一股清議之風。黨人和太學生毫無顧忌地對朝政說三道四,朝議中一些很小的事情都會引來大批的人議論,使得帝國很多具體事務議而不決。竇武知道,黨人和太學生是衝著自己來的,逼著自己下決心對付宦官。要不然,帝國的朝政就要癱瘓了。
七月二十日,皇家勸農莊莊主周贏派人來宮中報信。莊中大型牧場已完工,第一批兩百頭小豬,兩千隻小雞和兩千隻小鴨已經開始喂養了。
牛弘又是一喜,自己的農業實驗基地要開工了。預計再過十天半月,張奐將軍捕獲的蝗蟲就能運到農莊,時間上銜接得上。
牛弘決定自己去看一看,還要帶上帝國的大臣們。這是一種最好的推廣造勢,比下詔書還管用。跟太傅商量後,定在二十六日,參觀勸農莊牧場。
黨人和太學生對天子的事情到是沒有非議,反而是叫好聲一片。
牛弘忽然想到吃蝗蟲一事,也作了精心的安排。為了不鬧出洋相,牛弘還專門請教了太醫。因為牛弘知道,有些品種的蝗蟲人吃了會過敏。
太後竇妙知道了這事,也決定去看看。現在太後沒什麽可操心的,她要借機出去走一走,看看自己的幹兒子又弄出什麽花樣。
二十六日,太後的馬車在前,牛弘在後,後麵還有百官,大隊人馬在羽林的護衛下直奔皇家勸農莊。天上有些薄雲,牛弘坐在馬車上還是覺得熱。但車隊一進入洛河旁的官道,就涼快起來。道旁有大樹遮陰,還有絲絲涼風。
一到勸農莊,莊主周贏早等在大門口迎接。象這種活動,到是不講究太多的禮儀。周贏領著一行人參觀,羽林在場邊護衛。
這麽大的規模,真讓大臣們開了眼界。帝國原來大家族中養豬,十來頭豬的規模已經算大了。要是都從豬舍裏放出來,肯定有草原牧群那種感覺了。隻是草原牧群有羊牛馬,可沒有牧豬的。
太後竇妙今天特別興奮。特別是看到毛絨絨的小雞小鴨,喜歡得不得了,笑聲不斷。
看著參觀的差不多了,牛弘叫張讓去跟周贏打招呼,今天的另一出重頭戲要上演了。
沒多久,一盤盤由禦廚精心製作的蝗蟲端了上來。因為牛弘事先沒有說,所以太後跟大臣們不知道是什麽食物。但禦廚的水平還真不一般,有幾個大臣看到食物的色和香,口水都差點流出來了。不過太後跟牛弘沒開始,大臣們還是不敢先動手的。
竇妙笑嗬嗬地問牛弘:“皇兒,這是什麽食物?這麽香?”
牛弘說道:“這可是天下美味,蝗蟲!”
一聽說是蝗蟲,竇妙一驚,有點反應不過來。
旁邊的太傅知道以前牛弘說過,“陛下,真的要吃蝗蟲呀”,太傅問道。
“當然,這麽好的人間美味不吃,就太對不起老天的恩賜了。”牛弘說著,拿筷子夾起蝗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看到牛弘吃的香,太後竇妙可不是那種故作秀氣的小女子,也夾起蝗蟲吃了起來。邊吃邊說:“香,真好吃”。
這下大臣們也跟著吃了起來。開始還是有種被天子太後逼著吃的感覺,到後來竟搶了起來。一會兒功夫就把蝗蟲吃個精光。
幾天以後,鬆脆蝗蟲這道菜就上了洛陽城大小館子的菜譜。
對牛弘來說,這一段時間,好消息不斷。
先是在河間亭侯府和清河宣家的帶動下,冀州有四五個郡縣絡續有大家族開義診醫館,對貧困百姓實行醫療救助。又在汝南陳家的帶動下,這股風從北方向南方漫延。
而司隸的豪強們對政治更為敏感,當他們弄清楚帶頭開義診醫館的家族的背景後,也慷慨解囊,紛紛開起義診醫館來了。到後來,司隸各郡縣義診醫館的普及率和覆蓋麵超過了最先動作的冀州。
現在場麵上一些大家豪族見麵打招呼時,首先會問“你家開義診館了嗎”?要是還沒開義診館,就顯得這個家族實力不夠,掉檔次。
牛弘想在帝國建立醫療衛生保障的設想竟是在這樣一種形式下有了初步的眉目。這種形式效率高,比帝國來組織省去了大量的管理成本。缺點是分布不平衡,邊遠地區還是鞭長莫及。
隨著義診醫館越開越多,醫者竟成了眼下帝國最緊俏的人才了。現在聘用一個能夠在義診醫館坐堂接診的醫者,年薪一百石以下根本招不到人。醫者在帝國再也不是賤業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已經接近中小地主了。
這股潮流導致了帝國人才的第一次分流。原先青年學子上太學、郡學的唯一目標就是出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家境貧寒的學子中有人已經放棄學業,改投名醫門下拜師學醫了。
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帶來人們觀念上的改變,富豪的義舉在社會各個層麵好評如潮。使他們認識到賺錢固然很開心,回饋社會同樣是一件既有麵子,也很開心的事。而那些守財奴越來越被人看不起。
冀州太平道覆滅的消息讓牛弘頗感意外。(.)一道聖旨的下去加上帝國豪強宣家的衝天一怒就能成就這樣一件大事,讓牛弘感觸良多。原來解決危機有很多種辦法,武力和屠殺是萬不得已情形下的最後手段,而且是社會成本最高的手段。
這件事也讓牛弘對士族豪強有了新的認識。他們不應該是受到後人太多的非議。消滅士族豪強,讓中小地主興起盡管能獲得社會發展的某種內在的動力。但消滅他們這個過程所花費的社會成本不見得會大於收益,甚至會得不償失。士族豪強林立這樣一種社會結構在中國大地已存在上千年,是社會演變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存在的東西肯定有它的合理性,當一種社會結構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時,它自然會被社會發展的車輪碾碎。
七月初,張奐將軍來信。告知已成功地攔截了兩個蝗蟲群。除了帝國士兵外,還用上了俘獲的羌人,斬獲頗豐。初步估計,有二十萬石蝗蟲。正在抓緊涼曬,隨大軍帶回帝都。
太傅深知,張奐將軍這封信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暗示帝國應該準備多少錢來收購這批蝗蟲。這筆錢,太傅早有準備。少府留下備用的稅金足於收購更多的蝗蟲。太傅心裏對蝗蟲喂豬能產生多大效益還是沒有底,但他算了另外一筆帳。假如這兩個蝗蟲群過境三輔地區或並州,造成的糧食損失是一個更大的數字。所以既使這些蝗蟲沒有用,也值了。
帝國豪族開義診醫館這件在外麵鬧得轟動的事,對皇宮內沒有什麽影響。宮裏的人是不需要醫療救助的。事不關己,懶得關心。隻有一個多月時間,管霸蘇康伏誅這件事也沒人再去提它,就象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事一樣。[]
董氏對亭侯府出錢開義診醫館這事,還是有點心疼錢。也許是前半生太不易了,養成的習慣。當他發現自己的兒子越來越有主見時,心就寬了下來。
張讓是一個十分機警的人,幾個月的觀察,他認為小皇帝絕對不簡單,君心難測。不過他誰也沒告訴,他知道這種情報的巨大價值。關鍵時侯加以利用,就能取曹節而代之。所以他越來越小心,連老家都派人送信去關照了,這個時侯張家不能讓別人抓住把柄。
太後竇妙越來越有上位者的氣勢了。心腹鄭颯隔三差五地向她匯報尚書台的日常瑣事時,她常常顯得心不在焉。在她看來,現在大局已定,再杯弓蛇影地疑神疑鬼完全沒有必要。隻需留意一些重大的事情既可。
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黨人的心情。他們越來越失望,心情壞到了極點。幾個大的沙龍裏談起時局又人情激憤起來。一些偏激的黨人主要集中在太仆杜密和尚書令尹勳家的沙龍。他們在痛斥宦官的專權,甚至背地裏議論起大將軍竇武來。
大將軍竇武還沒有清靜幾天,跑到家裏來報怨的人又多了起來。話說得越來越難聽,越來越多的人在失望之下已經不怕言語間得罪太將軍了。李膺更是跑到大將軍府中以棄職相威脅,要求大將軍領頭清除宦官勢力。
相對於女兒的穩坐釣魚台,竇家的幾個兒子和侄子顯得特別衰。安排了這麽好的位置卻沒有取得應有的影響力。同僚都在跟他們打哈哈,關鍵時侯沒人幫他們出力或出謀劃策的。竇武的寶貝兒子竇機盡管官拜侍中,卻常常沒有小黃門管用,關鍵時侯總是慢了半拍。
竇武現在越來越難求見自己的女兒了。有時見著了,父女倆竟打起官腔來了,讓竇武的心涼了半截。這哪兒象父女見麵,簡直是朝中的對手過招。隻有談到竇妙的母親時,太後才會流露出關懷。
帝都洛陽又掀起了一股清議之風。黨人和太學生毫無顧忌地對朝政說三道四,朝議中一些很小的事情都會引來大批的人議論,使得帝國很多具體事務議而不決。竇武知道,黨人和太學生是衝著自己來的,逼著自己下決心對付宦官。要不然,帝國的朝政就要癱瘓了。
七月二十日,皇家勸農莊莊主周贏派人來宮中報信。莊中大型牧場已完工,第一批兩百頭小豬,兩千隻小雞和兩千隻小鴨已經開始喂養了。
牛弘又是一喜,自己的農業實驗基地要開工了。預計再過十天半月,張奐將軍捕獲的蝗蟲就能運到農莊,時間上銜接得上。
牛弘決定自己去看一看,還要帶上帝國的大臣們。這是一種最好的推廣造勢,比下詔書還管用。跟太傅商量後,定在二十六日,參觀勸農莊牧場。
黨人和太學生對天子的事情到是沒有非議,反而是叫好聲一片。
牛弘忽然想到吃蝗蟲一事,也作了精心的安排。為了不鬧出洋相,牛弘還專門請教了太醫。因為牛弘知道,有些品種的蝗蟲人吃了會過敏。
太後竇妙知道了這事,也決定去看看。現在太後沒什麽可操心的,她要借機出去走一走,看看自己的幹兒子又弄出什麽花樣。
二十六日,太後的馬車在前,牛弘在後,後麵還有百官,大隊人馬在羽林的護衛下直奔皇家勸農莊。天上有些薄雲,牛弘坐在馬車上還是覺得熱。但車隊一進入洛河旁的官道,就涼快起來。道旁有大樹遮陰,還有絲絲涼風。
一到勸農莊,莊主周贏早等在大門口迎接。象這種活動,到是不講究太多的禮儀。周贏領著一行人參觀,羽林在場邊護衛。
這麽大的規模,真讓大臣們開了眼界。帝國原來大家族中養豬,十來頭豬的規模已經算大了。要是都從豬舍裏放出來,肯定有草原牧群那種感覺了。隻是草原牧群有羊牛馬,可沒有牧豬的。
太後竇妙今天特別興奮。特別是看到毛絨絨的小雞小鴨,喜歡得不得了,笑聲不斷。
看著參觀的差不多了,牛弘叫張讓去跟周贏打招呼,今天的另一出重頭戲要上演了。
沒多久,一盤盤由禦廚精心製作的蝗蟲端了上來。因為牛弘事先沒有說,所以太後跟大臣們不知道是什麽食物。但禦廚的水平還真不一般,有幾個大臣看到食物的色和香,口水都差點流出來了。不過太後跟牛弘沒開始,大臣們還是不敢先動手的。
竇妙笑嗬嗬地問牛弘:“皇兒,這是什麽食物?這麽香?”
牛弘說道:“這可是天下美味,蝗蟲!”
一聽說是蝗蟲,竇妙一驚,有點反應不過來。
旁邊的太傅知道以前牛弘說過,“陛下,真的要吃蝗蟲呀”,太傅問道。
“當然,這麽好的人間美味不吃,就太對不起老天的恩賜了。”牛弘說著,拿筷子夾起蝗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看到牛弘吃的香,太後竇妙可不是那種故作秀氣的小女子,也夾起蝗蟲吃了起來。邊吃邊說:“香,真好吃”。
這下大臣們也跟著吃了起來。開始還是有種被天子太後逼著吃的感覺,到後來竟搶了起來。一會兒功夫就把蝗蟲吃個精光。
幾天以後,鬆脆蝗蟲這道菜就上了洛陽城大小館子的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