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王允朕終於逮著你了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從管家派人送信到王銳趕回九江,不到兩天時間,王暢還是沒有等到就撒手西去了。王家盡管悲痛,還是按山陽老家的習俗,把喪事當喜事來辦。


    老家人把年輕人結婚叫紅喜,把活過一甲子的老人的喪事叫白喜。


    大漢帝國自孝武皇帝後尊孔,重禮儀,輕生死。在百姓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的社會中,能活過六十歲的人一生是完美的,壽終正寢。


    王暢安葬後,南方開發總指揮使衙門快馬奏報朝廷。同時會知在洛陽太學讀書的王家小兒子王謙回豫章守孝。


    接到奏報,牛弘也感到特別沉重。第二天專門開了朝會,大力表章了王暢帶頭開發南方的功績,追封王暢為沙溪亭侯。在討論王老的南方開發總指揮使的繼任人選時,牛弘為了保持開發南方的政策延續性,希望提拔一位中年才俊。


    牛弘的意思一說,朝會就熱鬧了,紛紛舉薦京都和地方的中年才俊。有人舉薦洛陽令周異。


    周異出身揚州廬江豪族,孝桓皇帝年間,應大將軍梁冀辟,入京做官。頗有才名,由於家族的關係,在揚州、荊州一帶人脈較廣(周瑜的父親,但這種命名還早咧,六年以後周夫人才生下周瑜)。


    牛弘考慮到,南方開發牽涉到帝國農業布局的平衡,在初期應該略為壓製一下南方的勢力。如果過多地考慮南方大族的利益,會減緩北方豪族開發南方的力度和成效。考慮到周異的南方背景,就讓臣下再議。


    禦史中丞李膺舉薦箸名黨人郭林宗(郭泰)。


    牛弘知道這個郭林宗做事比較穩妥,也有才名。但他有個最大的缺點,不敢應對挑戰,見事不妙就辭官了事。牛弘實在不敢把開發南方這樣大的事交在他手上,讓臣下再議。


    有人舉薦青年才俊劉表,也被牛弘否決了。主要是帝國上層機構裏劉家宗親的力量不能太大。朝裏已經有劉淑和劉寵了,如果外派機構再有個劉表,就會給劉家皇族一個錯誤的信號。劉家子弟可都是有資格做皇帝的,亂起來可不得了。牛弘要把這種可能性扼殺在萌芽中。劉表這樣的人,大本事沒有,做個郡守之類的職務還比較稱職。


    此時,廷尉陽球上前奏曰:“陛下,河東郡從事王允有王佐之才。臣舉薦王允王子師任南方開發總指揮使。”


    牛弘穿越後經常在掛念這個以美人計成名的“司徒王允”。快一年了,一直沒有在自己的視線裏出現,今天終於冒頭了。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


    “好你個王允,朕終於逮著你了”!


    搞得朝下大臣雲裏霧裏,不知所雲。


    人是廷尉舉薦的,他得弄個清楚。於是陽球奏曰:“陛下,王允是否有不法之事”?


    牛弘終於回過神來,不過現在這種場麵應對起來駕輕就熟。


    “朕隻是覺得這個名字不凡。陽愛卿,你說說,這個王允有什麽過人之能。”牛弘說。


    廷尉陽球鬆了一口氣,就介紹起王允的事跡來了。


    能夠在大漢帝國冒頭的人物,要麽走類似於太傅陳蕃的路線,不畏強權;要麽紮紮實實地從小事做起,積累政績。而這個王允既不畏強權,做事也紮實,還有才名(怪不得董卓要壞在他手裏)。


    “好,就是他了,王允”。牛弘一語而決,王允繼任王暢為江南開發總指揮使。這屬於牛弘親政以來首次重要的破格提拔,王允原職位郡府從事食秩準六百石,還在帝國高級幹部的門檻之外。一下子提到食秩二千石,與九卿同品了。


    王允此時三十二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侯。牛弘希望,開發南方的政策應持續推進,三到五年在長江流域有了基礎後,向嶺南的珠江流域和北部灣推進。這比開疆辟土更劃算。


    在王允去九江赴任前,牛弘還召見了這位帝國的中年高官。


    王允還真是個全才,見到牛弘也不卑不亢,禮節周到。


    牛弘把自己開發南方的全盤設想向王允作了全麵的介紹,聽得王允**滿懷。一些有本事的人就怕上峰給自己安排個閑職,古今同理。當王允得知帝國把這樣宏大的計劃交給他去實施時,激動的有點失態。恨不得長上翅膀,立馬飛到九江去到任。


    王允一走,牛弘還戲謔地想。這王允在開發南方時,碰到難啃的骨頭不知會不會用美人計。


    北方的雪是停了,但呼嘯的寒風使天氣更加陰冷。


    京都洛陽卻慢慢熱鬧起來了。因為不久就要召開帝國的兩會,各地的儒生、工匠和方士絡續來到了京都。


    因方士事件的折騰,把兩會的議題在京都和帝國各地炒得火熱。各地郡守推薦來參加兩會的方士竟比工匠還多。


    鄭玄來了,蔡邕來了,那個在桓帝黨錮事件後離京返鄉的潁州名士荀爽也來了,連被牛弘貶為庶民的黨人領袖杜密也以儒學者的身份來到了京都。


    各地大的冶鐵作坊都派工匠來參加會議,帝國所屬的各兵器作坊也派匠人與會。


    張魯受天子賞識,還得到了食秩,這位年青人看到了自己在帝國的發展希望。他還專門寫信跟父親談了。他父親張衡也準備順應帝國這種變化,在蜀郡上下打點,讓郡守推舉五鬥米道在方術方麵造詣較深的道士嚴魁參加帝國方士會議。


    那些來京都的人,真正想做一輩子學問的隻是極個別的。有句話說得好,叫學好文武藝,售予帝王家。儒學者根本不是後世描述的隻會子曰詩雲,認死理的人。他們既有自身的價值觀,也是會適度應變的人。


    來到京都,當然想表現一番,如能得到天子的賞識就能平步青雲。他們也很世故,頻繁地走動於京都士族高門。拉關係,走後門,是一條捷徑,大家都懂。隻是能夠做上自己滿意的官的總是少數,大多數會閉口不談自己也拉過關係,反而眾口一辭,痛斥不正之風。


    這幾天,把太傅陳蕃累壞了。到他家拜訪的了來了一撥又一撥,表麵上是來拜訪帝國的上公,士人和黨人領袖,但背後的潛台詞太傅當然明白。太傅與天子好不容易利用搬到宦官後的大清洗,把帝國的編製減了下來,絕對不允許功虧一潰。現在又沒有大量的崗位空出來,還沒到招人的時侯。因此太傅一邊敷衍著來訪者,同時把口咬得死死的。


    當太傅與牛弘談起些事時,牛弘笑了。牛弘曾多次與太傅談起過大漢帝國發展到現在,人才多而官位少這一深層次潛在危機,想必太傅有更深的體會了。


    一場大亂後常常會帶來大治,就是大亂把很多人才掃地出局,緩解了這種危機。當然,大亂會傷到社會的基礎。


    緩解這種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加快社會發展,創造更多的崗位。


    牛弘適時跟太傅談了一些帝國的長期發展設想。帝國決策和管理機構的編製近期不適宜作大的變動,既使是在中期,也是調整職能。近期能夠做的,一是南方開發機構隨著開發的深入和開發規模的拓展,編製也會慢慢擴大。二是看邊患的最終情況,製定一個更為穩妥有效的靖邊策略,也需要大量人才。三是要加強農業,用三到五年甚至十年,徹底解決帝國的糧食問題,需要有一些農業技術官僚。四是培育新興產業,象冶鐵、織造、醫藥這些原有的要提高技術,做大做強,這也需要大量的技術官僚。五是教育,現在帝國太學和郡學隻教五經已不適應帝國的發展了,以後要增加各類學科的教學,這需要大量的學者。


    這話要是半年前跟太傅講,太傅肯定有抵觸。但現在他處於矛盾的中心,反而認為這些都是良策。


    牛弘要太傅利用在儒生中的影響力,讓儒生的知識結構適應帝國的發展變化。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崗位,也能加快帝國的發展。


    太傅大呼妙哉!終於可以跟天下儒生說點什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靈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石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石浪並收藏漢靈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