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新平潘嶽
漢靈大帝
潘嶽,字子清,扶風新平人。[]新平潘家家道殷實,雖比不上大戶豪族,也有熟地千畝。在當地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財主。少年潘嶽天資聰慧,勤奮好學。頗有雄心壯誌,常常感歎自己沒有身在名望族,難以出人頭地。
數百年來,新平潘家還沒有出過做官的人。看到少爺有意仕途,不惜任其揮霍家財,廣交豪族子弟。慢慢的,潘嶽不僅在新平當地被人譽為少年駿秀,在扶風也有了一定名聲。為了增加自己的人氣資本,潘嶽走通關係,拜馬融為師,算是大儒馬融的關門弟子。
馬融的弟子都有赫赫有名的人,如盧植等本是豪門望族。對於這個年紀最小的師弟也甚是關愛。使得潘嶽在馬融家的那一段日子甚是開心,如魚得水。
凡是有雄心的人,興趣愛好就比較多,這位潘家少爺貪色。男人貪色甚至不能算是缺點,還會使人變得風流倜儻,人見人愛。千不該萬不該,潘嶽迷上了馬融的小妾王氏。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盡管小妾王氏大不了潘嶽幾歲,卻有師母之尊,使得這樣的關係為倫理所不容。
不到一年,潘嶽與小妾王氏的事終於敗露了。盡管馬融自身的機器已有點不大管用,但對這個幾乎可以做自己孫女的王氏卻是寵愛有加。出了這樣的事,當然要發雷霆之怒。小妾王氏被當即處死。按馬融的勢力,處死潘嶽也象踩死一個馬蟻一樣,但馬融卻對如何處罰潘嶽猶豫起來。
從潘嶽身上,馬融隱約可以回憶起自己少年時的風流往事。[]最後,馬融要潘嶽發誓,“出門不言師生事”,就把潘嶽趕出師門了事。從此,潘嶽不敢自稱是馬融的弟子,盧植鄭玄等馬融弟子也不認這個師弟。
潘嶽對馬融還是心存感激的,被趕出師門後也從來不怨恩師。潘嶽常常為此事自責,從此以後,就不能利用馬融的名聲和強大的社會關係了,這對潘嶽的雄心是個沉重打擊。用現代的話來說,親自把美好前程玩沒了。
潘嶽有雄心,也會鑽營。他沒有被這一打擊擊倒,還是象以往一樣交結豪族子弟,等待時機。孝桓皇帝年間,竇妙封後,卻受到劉誌的冷落。那時一般人都不看好竇家,潘嶽卻反其道而行之,投奔當時很不起眼的竇武。潘嶽何尚不知自己在賭,但這種賭博自己陪的隻是時間,用不了多少賭本,一旦中彩,將是一本萬利。
劉誌死後,竇妙臨朝稱製。竇武出任大將軍,權傾朝野。潘嶽認為自己中了頭彩,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了。可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從頭涼到腳。
竇武告訴潘嶽,馬融盡管已作古,但馬家及弟子在帝都根基深厚。如果重用潘嶽,勢必引出潘嶽與馬融小妾的風流往事,有損馬融的麵子。竇武不可能為了潘嶽,與這一大群人作對。竇武感念潘嶽在自己不起眼時投奔自己,就給他安排了個建寧郡守的差事。並告訴他,在那裏好好幹,積累名聲。不要想著帝都,潘家想要在帝都出人頭地,隻能寄希望於後人。
此時,潘父已作古,潘家在新平的家業也讓他揮霍得差不多了。潘嶽隻好打點行裝,遠赴西南上任。
建寧西接雲南郡,東接洋河郡,南北都是未經開發的蠻荒之地。有五十六萬人口,人口規模在西南四郡中排行第三,隻是比洋河郡多一點。
潘嶽有才,他一到建寧,就交結豪族,廣招人才,廢除陋習,鼓勵農耕。不到兩年,就把建寧管理得井井有條,有聲有色,在西南四郡中算是發展最快的了。
他很會撈錢,卻懂得順勢而為。曉得有錢大家賺,有酒大家喝的道理,從來不強打惡要,因此,潘嶽在建寧官聲很好。
盡管潘嶽這太守做的很滋潤,但他不滿足。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個大才,管理這樣一個邊陲之郡太委曲了。他恨天道不公,自己玩個女人會玩出這大的麻煩,從此與帝都無緣。潘嶽有時恨恨地想,隻要一有機會,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讓帝都那些成天把出身名望掛在嘴上的人,拜到在自己腳下。
帝國南下護撣的消息,也沒有給潘嶽帶來多少激動。潘嶽知道,這不關自己什麽事,自己不會因此跳出建寧,做更大的官。甚至有點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那一路神仙,連這個小小的太守也做不成了。他知道,竇武失勢後,自己在帝都已經沒有丁點兒人脈。不管自己做得如何出色,隻要那些人一句話,自己這個太守就做到頭了。
郭泰修路挖墓地斂財,潘嶽聽了這消息覺得好笑。覺得郭泰這個人太次了,這麽大的工程,把預算做大一點,就能撈到更多的錢。隻要把工程做的漂亮,神不知鬼不覺,還好邀功。何必象個餓死鬼一樣,用這樣缺德的辦法來撈錢。
郭泰大概是中了斜了,嚐到了甜頭後樂此不疲,搞得民怨越來越大。潘嶽有點不樂意了。心想,一個待業中年,依仗在黨人中的那點名聲,撈到了這個肥差。多少應該攸著點,在自己地頭上這樣搞,也太不把村長當幹部了。
正當潘嶽準備去找郭泰交涉時,被他的小妾韋氏一頓數落。韋氏說,你當官當昏了頭了,那郭泰是太傅舉薦的人,你去跟他較什麽勁。他郭泰敗壞的是朝廷的名聲,與你潘嶽何幹,反正你潘嶽也進不了帝都。近朱者赤,潘嶽的妻妾多少有點政治頭腦。
這話深深地刺痛了潘嶽。心想,象郭泰這樣的次貨,就是因為帝都有人脈,能撈上這樣的肥差,呼風喚雨。而自己滿腹經綸,卻隻能在邊陲做一個小小的郡守。深深的怨恨加上野心的膨脹使潘嶽萌生了一個想法,不僅不能勸止郭泰,而且應該暗中助他撈錢,最好把西南四郡搞得民怨沸騰,再反他娘的。設法控製西南諸郡,做滇王。
於是,一方麵潘嶽在地方父老麵前痛斥郭泰可惡,表示自己要上書朝廷,控告郭泰的惡行,為民請命。另一方麵,卻對郭泰的作為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妄為。
這時,新任益州刺史李肅巡視地方,來到了建寧。潘嶽跟李肅是老熟人,但交情不深。潘嶽常常羨慕李肅,人家玩女人才玩出了真水平,傍上了天子的乳母,天下百官見了誰都要讓他三分。
潘嶽知道,李肅貪財,膽小,沒有什麽主見。就想利用李肅把事情鬧得更大。
潘嶽宴請李肅。酒到正酣,潘嶽對李肅說,你李肅很會玩,是天下玩家的楷模。但你有沒有想過,再過十年二十年,玩不動了,怎麽辦。
李肅不明所以,問他有何指教。
潘嶽說,你李肅現在春風得意,但你的運氣也到頂了。天子壓製外戚,你這個準外戚現在六百石的品秩也到了頂。你不乘現在多撈點錢,老了怎麽辦?
李肅說,錢誰不想撈,但王法森嚴,弄得不好會出事的。
潘嶽說,現在就有個機會,也沒有什麽風險,你敢不敢撈。
李肅就來了興趣,催潘嶽快說。
潘嶽說,現在西南,隻有郭泰肥得流油。但他挖人墓地的做法有點下作,有不少民怨。你李肅要是管這個事,就會得罪太傅,那郭泰可是太傅舉薦的人。你李肅何不狠狠地敲郭泰一筆,再以保障帝國南下戰略的名譽幫郭泰壓製一下其它幾郡的太守。我們四郡太守沒有人敢不賣你李肅的麵子,你隻要把話說得漂亮就行。
李肅動心了,嘴上卻說,子清喝多了,說胡話呢。
就這樣,潘嶽憑三寸不爛之舌,硬是把李肅與郭泰攪和到一起。有了李肅的援手,郭泰更加肆無忌憚。大小通吃,沿途豪族一個都不放過,弄得四郡民怨沸騰。
劉虞早在李肅到來之前已進入撣人區,根本不知道後麵的事情。
潘嶽覺得時機到了,就策動舉事。
建寧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潘嶽以與郭泰溝通,減少民怨為由約來其它三郡太守,一起宴請郭泰李肅,背地裏卻聯絡了四郡深恨郭泰的豪族。
飲宴間,豪族齊出,當場擊殺了郭泰。李肅嚇得溜之大吉,不知去向。其它三郡太守卻傻了眼。要是違背民意,為郭泰捉拿豪族的話,可能連命都保不住。潘嶽卻是一付深明大義的樣子,說朝廷不把西南四郡之民當人,隻有不惜身家性命,反了朝廷,讓西南人自己當家作主。
其它三位郡守怕於形勢,隻有在聯合反漢的檄文上簽字。
漢靈大帝
潘嶽,字子清,扶風新平人。[]新平潘家家道殷實,雖比不上大戶豪族,也有熟地千畝。在當地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財主。少年潘嶽天資聰慧,勤奮好學。頗有雄心壯誌,常常感歎自己沒有身在名望族,難以出人頭地。
數百年來,新平潘家還沒有出過做官的人。看到少爺有意仕途,不惜任其揮霍家財,廣交豪族子弟。慢慢的,潘嶽不僅在新平當地被人譽為少年駿秀,在扶風也有了一定名聲。為了增加自己的人氣資本,潘嶽走通關係,拜馬融為師,算是大儒馬融的關門弟子。
馬融的弟子都有赫赫有名的人,如盧植等本是豪門望族。對於這個年紀最小的師弟也甚是關愛。使得潘嶽在馬融家的那一段日子甚是開心,如魚得水。
凡是有雄心的人,興趣愛好就比較多,這位潘家少爺貪色。男人貪色甚至不能算是缺點,還會使人變得風流倜儻,人見人愛。千不該萬不該,潘嶽迷上了馬融的小妾王氏。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盡管小妾王氏大不了潘嶽幾歲,卻有師母之尊,使得這樣的關係為倫理所不容。
不到一年,潘嶽與小妾王氏的事終於敗露了。盡管馬融自身的機器已有點不大管用,但對這個幾乎可以做自己孫女的王氏卻是寵愛有加。出了這樣的事,當然要發雷霆之怒。小妾王氏被當即處死。按馬融的勢力,處死潘嶽也象踩死一個馬蟻一樣,但馬融卻對如何處罰潘嶽猶豫起來。
從潘嶽身上,馬融隱約可以回憶起自己少年時的風流往事。[]最後,馬融要潘嶽發誓,“出門不言師生事”,就把潘嶽趕出師門了事。從此,潘嶽不敢自稱是馬融的弟子,盧植鄭玄等馬融弟子也不認這個師弟。
潘嶽對馬融還是心存感激的,被趕出師門後也從來不怨恩師。潘嶽常常為此事自責,從此以後,就不能利用馬融的名聲和強大的社會關係了,這對潘嶽的雄心是個沉重打擊。用現代的話來說,親自把美好前程玩沒了。
潘嶽有雄心,也會鑽營。他沒有被這一打擊擊倒,還是象以往一樣交結豪族子弟,等待時機。孝桓皇帝年間,竇妙封後,卻受到劉誌的冷落。那時一般人都不看好竇家,潘嶽卻反其道而行之,投奔當時很不起眼的竇武。潘嶽何尚不知自己在賭,但這種賭博自己陪的隻是時間,用不了多少賭本,一旦中彩,將是一本萬利。
劉誌死後,竇妙臨朝稱製。竇武出任大將軍,權傾朝野。潘嶽認為自己中了頭彩,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了。可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從頭涼到腳。
竇武告訴潘嶽,馬融盡管已作古,但馬家及弟子在帝都根基深厚。如果重用潘嶽,勢必引出潘嶽與馬融小妾的風流往事,有損馬融的麵子。竇武不可能為了潘嶽,與這一大群人作對。竇武感念潘嶽在自己不起眼時投奔自己,就給他安排了個建寧郡守的差事。並告訴他,在那裏好好幹,積累名聲。不要想著帝都,潘家想要在帝都出人頭地,隻能寄希望於後人。
此時,潘父已作古,潘家在新平的家業也讓他揮霍得差不多了。潘嶽隻好打點行裝,遠赴西南上任。
建寧西接雲南郡,東接洋河郡,南北都是未經開發的蠻荒之地。有五十六萬人口,人口規模在西南四郡中排行第三,隻是比洋河郡多一點。
潘嶽有才,他一到建寧,就交結豪族,廣招人才,廢除陋習,鼓勵農耕。不到兩年,就把建寧管理得井井有條,有聲有色,在西南四郡中算是發展最快的了。
他很會撈錢,卻懂得順勢而為。曉得有錢大家賺,有酒大家喝的道理,從來不強打惡要,因此,潘嶽在建寧官聲很好。
盡管潘嶽這太守做的很滋潤,但他不滿足。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個大才,管理這樣一個邊陲之郡太委曲了。他恨天道不公,自己玩個女人會玩出這大的麻煩,從此與帝都無緣。潘嶽有時恨恨地想,隻要一有機會,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讓帝都那些成天把出身名望掛在嘴上的人,拜到在自己腳下。
帝國南下護撣的消息,也沒有給潘嶽帶來多少激動。潘嶽知道,這不關自己什麽事,自己不會因此跳出建寧,做更大的官。甚至有點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那一路神仙,連這個小小的太守也做不成了。他知道,竇武失勢後,自己在帝都已經沒有丁點兒人脈。不管自己做得如何出色,隻要那些人一句話,自己這個太守就做到頭了。
郭泰修路挖墓地斂財,潘嶽聽了這消息覺得好笑。覺得郭泰這個人太次了,這麽大的工程,把預算做大一點,就能撈到更多的錢。隻要把工程做的漂亮,神不知鬼不覺,還好邀功。何必象個餓死鬼一樣,用這樣缺德的辦法來撈錢。
郭泰大概是中了斜了,嚐到了甜頭後樂此不疲,搞得民怨越來越大。潘嶽有點不樂意了。心想,一個待業中年,依仗在黨人中的那點名聲,撈到了這個肥差。多少應該攸著點,在自己地頭上這樣搞,也太不把村長當幹部了。
正當潘嶽準備去找郭泰交涉時,被他的小妾韋氏一頓數落。韋氏說,你當官當昏了頭了,那郭泰是太傅舉薦的人,你去跟他較什麽勁。他郭泰敗壞的是朝廷的名聲,與你潘嶽何幹,反正你潘嶽也進不了帝都。近朱者赤,潘嶽的妻妾多少有點政治頭腦。
這話深深地刺痛了潘嶽。心想,象郭泰這樣的次貨,就是因為帝都有人脈,能撈上這樣的肥差,呼風喚雨。而自己滿腹經綸,卻隻能在邊陲做一個小小的郡守。深深的怨恨加上野心的膨脹使潘嶽萌生了一個想法,不僅不能勸止郭泰,而且應該暗中助他撈錢,最好把西南四郡搞得民怨沸騰,再反他娘的。設法控製西南諸郡,做滇王。
於是,一方麵潘嶽在地方父老麵前痛斥郭泰可惡,表示自己要上書朝廷,控告郭泰的惡行,為民請命。另一方麵,卻對郭泰的作為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妄為。
這時,新任益州刺史李肅巡視地方,來到了建寧。潘嶽跟李肅是老熟人,但交情不深。潘嶽常常羨慕李肅,人家玩女人才玩出了真水平,傍上了天子的乳母,天下百官見了誰都要讓他三分。
潘嶽知道,李肅貪財,膽小,沒有什麽主見。就想利用李肅把事情鬧得更大。
潘嶽宴請李肅。酒到正酣,潘嶽對李肅說,你李肅很會玩,是天下玩家的楷模。但你有沒有想過,再過十年二十年,玩不動了,怎麽辦。
李肅不明所以,問他有何指教。
潘嶽說,你李肅現在春風得意,但你的運氣也到頂了。天子壓製外戚,你這個準外戚現在六百石的品秩也到了頂。你不乘現在多撈點錢,老了怎麽辦?
李肅說,錢誰不想撈,但王法森嚴,弄得不好會出事的。
潘嶽說,現在就有個機會,也沒有什麽風險,你敢不敢撈。
李肅就來了興趣,催潘嶽快說。
潘嶽說,現在西南,隻有郭泰肥得流油。但他挖人墓地的做法有點下作,有不少民怨。你李肅要是管這個事,就會得罪太傅,那郭泰可是太傅舉薦的人。你李肅何不狠狠地敲郭泰一筆,再以保障帝國南下戰略的名譽幫郭泰壓製一下其它幾郡的太守。我們四郡太守沒有人敢不賣你李肅的麵子,你隻要把話說得漂亮就行。
李肅動心了,嘴上卻說,子清喝多了,說胡話呢。
就這樣,潘嶽憑三寸不爛之舌,硬是把李肅與郭泰攪和到一起。有了李肅的援手,郭泰更加肆無忌憚。大小通吃,沿途豪族一個都不放過,弄得四郡民怨沸騰。
劉虞早在李肅到來之前已進入撣人區,根本不知道後麵的事情。
潘嶽覺得時機到了,就策動舉事。
建寧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潘嶽以與郭泰溝通,減少民怨為由約來其它三郡太守,一起宴請郭泰李肅,背地裏卻聯絡了四郡深恨郭泰的豪族。
飲宴間,豪族齊出,當場擊殺了郭泰。李肅嚇得溜之大吉,不知去向。其它三郡太守卻傻了眼。要是違背民意,為郭泰捉拿豪族的話,可能連命都保不住。潘嶽卻是一付深明大義的樣子,說朝廷不把西南四郡之民當人,隻有不惜身家性命,反了朝廷,讓西南人自己當家作主。
其它三位郡守怕於形勢,隻有在聯合反漢的檄文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