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的教育可以追朔到春秋戰國時期,孝武皇帝更是開國家辦教育的先河,采納大儒董仲舒“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建元六年(前135年)在長安設太學。(.無彈窗廣告)初期太學的規模很小,隻招五十人。


    孝武皇帝開辦太學的初衷有兩個,一是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二是開辟另外一條培養選拔官吏的途徑。初期的太學生(老師叫博士,學生叫博士弟子)就有免稅役的特權。


    說起來,大漢帝國開辦郡國學比太學還早了六年。孝景皇帝後元三年(前141年),蜀郡太守為了培養地方官吏,率先在蜀郡辦起了郡學(哈,那個時期地方官還是有權的。可以自己弄一套編製,發放食秩。當然,那個時侯劉姓王爺與中央政權之間鬧得不可開交,可能根本沒有精力去管山高皇帝遠的蜀郡)。


    後來,孝武皇帝肯定了蜀郡的做法,並下詔令天下效仿。這樣一來,大漢帝國建立了太學、郡國學和私學這樣一種全國性的教育體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規模越來越大。就太學來說,到新莽時期,太學生就增加到萬人。漢順皇帝永建元年,又對洛陽太學進行了擴建,使得太學人數達到三萬人。


    然而,教育的繁榮並沒有帶來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純粹成了一種裝飾。甚至因就業問題,演變成一種高高在上的體製外的政治勢力,參與帝國上層的權力鬥爭,使帝國的上層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內耗。[.超多好看小說]


    教育不僅與社會經濟技術發展完全脫節,還成了打壓如方士,醫者等社會急需的技術人才的幫凶。因為眾多的儒學者和太學生為了抬高自己,把實用技術一概貶為賤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已經走向了反麵,成了社會經濟技術發展的反作用力。


    大漢帝國因教育出了大問題,培養了一大批隻會議論政治,不懂經濟社會發展的人。這些太學生又跟政客攪和在一起,組成了所謂的“黨人”集團。他們與宦官之爭本質是利益之爭,對社會的發展沒有什麽進步意義。


    學術界常常斷章取義,對“黨人”不惜讚美之辭,還弄出了個什麽“士大夫精神”,推動了社會進步雲雲,完全是胡說八道!這些人研究曆史完全是為了現代的需要,因為東漢“黨人”是中國最早的反對黨,正是這一點使他們象打了雞血一樣興奮。


    客觀來說,這些黨人和太學生也不是壞人,他們要求有出仕機會,爭取自己的利益也是正常的。畸形的教育造就了大量的隻會做官,其它什麽也不會的人,加劇了政治的動蕩和皇權的弱化,最終導致大漢帝國的滅亡。


    學術界的那些人又會說了,漢末的政治是腐朽的,滅亡了就是一種社會進步。真是這樣的嗎?漢末養活了六千萬芸芸眾生,接下來的上百年,人口減少到八百萬左右。難道把老百姓弄死的動蕩是進步,安居樂業反而是一種腐朽的社會。也不知這些“磚家”的心是長在什麽地方的。


    教育的內核其實很簡單,老鷹教小鷹飛翔是教育,母雞教小雞啄食是教育。教育就是生存技能,實用技術,生活方式和優秀的文化教給下一代,使下一代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從而推動物種的進化或社會的進步。


    從孝武皇帝開始的大漢帝國教育,從一開始就隻注重最高層的知識,也就是思想文化的教化,而忽略了基礎性的教育。


    牛弘親政以來,方士事件和接著的兩會,就是與大漢帝國政治生態的一次較量。因為牛弘是皇帝,才贏得了這一場較量。皇權對帝國社會發展影響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身為皇帝有責任糾正大漢帝國在教育上的偏差。


    現在洛陽太學裏已開設了數學,機械和實用技術的課程,對郡國學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但係統性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現在隻有“五經”有答辯論證的考核,能獲得帝國承認的資質,其它隻屬於興趣性的課程。從理論上來講,還屬於微枝末葉。


    應借鑒現代教育的模式,對大漢帝國的教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儒學可以貫徹其中,相當於現代的政治課。當然,儒學這個袋子裏,要隨著社會的變化有所揚棄,緊隨社會發展的脈絡。


    借鑒現在三級教育體係,把郡學和太學定位為相當於現代的大學以上教育,下麵的基礎教育再進行拆分,分為稚學和初學(相當於小學,中學)。分別製定教學大綱,並實行考試和畢業製度。


    現在要全麵推行郡學和太學入學考試製度阻力較大,這一塊可以先不動,六百石以上高官子弟還是可以優先入學,但加上一條,必須初學畢業。這一條是教改的核心內容,因為加入了這一條,帝國的政治生態中再也不會忽視方方麵麵的基礎知識。


    第二個方麵是辦學方麵,應加強基礎教育的力度。采取帝國辦學與豪族辦學相結合的辦法。規定擁有田產超過三千畝的大戶必須出錢辦一所稚學,入學稚童不得少於二十人。田產超過二萬畝的豪族必須辦一所稚學和一所初學(也可以稚學初學合辦),入學人數不得少於一百人。


    帝國再根據基礎教育資源的分布情況,辦一些官辦的學校來進行平衡。除了偏遠地區外,私熟學校改為大戶豪族辦的或官辦的學校,教書先生享受食秩。


    師資方麵,現在沒有崗位的太學生和郡學生可以直接下去充當先生。原有的私熟先生也可以就近轉為有食秩的教書先生。但必須逐漸適應新的教學大綱,兩年內不能適應的淘汰出局。


    稚學和初學不收學費,貧困學子的書本費采用帝國拔一點,豪族慈善義助一點的辦法解決。


    除了基礎教育外,現有的郡國學和太學慢慢過渡到分科教學。先可以分幾個大類,隨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進一點細分。


    還應辦一些專業技術學校,如帝國已發展成產業的冶鐵,機關,琉璃水泥等等。


    有了一個係統的想法後,牛弘就召集帝國高官開會。


    因為牛弘的理由冠冕堂皇,眾人沒法提出反對意見。盧植作為首輔,表示盧家將帶頭響應,除了在範陽辦一所稚學初學聯合學校外,參與帝國南下開發的時再辦一所學校。


    牛弘聽著有點象要帝國的豪族放血一樣的。不過情況確實如此,帝國這幾年經濟情況很好,稅負增長速度低於他們收入的增長,讓他們放一點血,普惠天下百姓,還可以落個好名聲,緩和窮人與富人的關係。


    太尉張奐也表態,要辦學校。太尉家已今非昔比了,再也不是當初剛從敦煌遷來時那個家境了。這幾年與衛家合辦紙業發了大財,已進入豪族行列了。帝國辦教育又將是張家大發的機會,於公於私都要支持。


    參議劉寵問,這教學大綱是個什麽樣的內容。


    牛弘說,教學大綱是每一級教學必須達到了程度。比如說稚學,學四年左右,必須掌握一千二百個常用字,會計數,會一般的加減乘除運算。有了教學大綱後,就要按照大綱要求編寫課本。一些儒學思想和基本常識都可以編寫在課本裏。


    教學大綱是每一個學子必須學會的,經考試合格後才能進入高一級的學校裏讀書。教書先生除了按教學大綱完成教學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開設如詩詞歌賦,音樂,書法等課程,但這一類課程在帝國的教育體係中不作考核要求。


    眾人都說這個辦法好,省得千個先生千個法,沒有個規矩。


    田豐自知身上的擔子一下子加重了。當初牛弘讓他擔任科教府卿時,他還覺得這是個閑職,現在才知道,下一步他跟王允一樣,忙得不可開交。不過田豐這個人,出身下層,幹勁很大。他表示,教育是千秋功業,一定盡力辦好。


    對於牛弘提出的方案,眾人都讚同。並責成科教府拿出個具體的方案,下詔實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靈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石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石浪並收藏漢靈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