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容光就見到元泉一邊為絨絨紮小辮,母女倆一邊在鬥嘴。
“丫頭,你再亂動,那就不漂亮了。以後就會嫁不出去。”
“麻麻,你才嫁不出去呢。”
“哈?那你爸為啥娶了我?”
“為民除害!”
“……”
(⊙?⊙)(⊙?⊙)
這才是親生閨女吧?
一陣雞飛狗跳,絨絨揉著小屁股躲到了容光的懷裏。元泉依然氣不打一處來:“瞧瞧你慣的女兒?應該找家幼兒園了吧?”
“粑粑, 我不想去!”絨絨果斷的撒嬌。
“學校還是要去的。”容光樂嗬嗬的哄道,“那裏有許多小盆友一起做遊戲,還能好好學習。”
“粑粑,那你小時候為什麽不愛上學,聽麻麻說,你是不愛學習的壞孩紙。”
“?”
“爺爺奶奶說, 你小時候經常逃課去玩,現在不也出息了嗎?”
“?”
這都是些什麽亂七八糟的教育?看樣子確實應該挑所好的幼兒園了。
兩個小混蛋見風就長, 煩心的事也變得越來越多。一家人樂融融的吃著早飯, 商量著該找家什麽幼兒園。
齊秀蓮突然問道:“光子,那個韓函是怎麽回事?怎麽電視上突然都是他的新聞?”
容光樂了:“媽,這就叫偶像效應。你們應該不怎麽懂,就是一群年輕人在追星。”
“我怎麽會不懂?老頭子年輕的時候,他就特別迷郭蘭英。”
“咳咳……”容得根差點兒沒被噎死。原來這裏還有個郭蘭英老師的潛水粉?
……
成為了這樣的熱點新聞,《似水流年》當然已經紅得發紫。可是日票房依然維持在5、600萬,雖說場場爆滿,但排片量根本就無法隨便改變。
在這個時期,電影排片的製度還是比較僵化的。並不意味著你成為了熱門影片,影院就會迅速的提高排片率。
其中也有技術方麵的原因。膠片拷貝是要衝印和運輸的。根本就沒有數字拷貝那麽的方便。就一張硬盤簡單的拷貝一下。而且硬盤裏能夠拷貝好幾部電影。
反而是《十麵埋伏》的口碑迅速的滑落。
說實話,《十麵埋伏》的炒作有些過猶不及。濫打名導的品牌,濫炒影片產品。尤其是電影業想要齊心協力,力爭能夠打破《泰坦尼克號》的票房紀錄。沒想到, 上映後變成了倒聲一片,看過的觀眾罵聲不斷。
原先那些觀眾的期望值有多高,現在就有多大的失望!
其實這也是一個老問題了。就像未來有人總結的那樣——老謀子的畫麵沒的說,但他就是講不好一個故事?
從《英雄》開始, 到現在的《十麵埋伏》,讓觀眾看的都是雲裏霧裏,也就是精致畫麵讓人歎為觀止。
關鍵就是——票價太特麽的的貴了!
一線城市電影票的底價是40元,但一般都賣到5、60元?如果一對小情侶選擇看電影,再買些零食,隨隨便便就花去了二、三百塊?此時普通人的工資基本上在1000元左右,公務員的月收入不到兩千。這還是國內一線城市的情況,二、三線城市的收入就更低。
有一說一,如果現在觀看《英雄》、《十麵埋伏》,包括後來的《無極》,應該說還是可圈可點的,現在網上的評分也並不低。
然而在這樣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在這樣全方位的保障下,你就拿出一部“可圈可點”?
一句話——當產品和價格都無從選擇,消費者可能用腳投票,他們就不再選擇!
有趣的是,雖說肯定拿不到原先定下的目標——3億票房,估計也就在1.5億左右,但選擇觀看的觀眾依然絡繹不絕。
這裏有老謀子市場號召力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周圍的朋友都看過了,都在罵,我不看就老土了啊!(笑哭)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觀眾——除了這部破電影,你們電影院特麽的有其他電影嗎?
還有票價開始大跳水。還管什麽40元的最低限價?有些城市的票價已經跌破20元。然而效果不大。由於前期的口碑太差,選擇不去看的依然不會去選擇。
……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似水流年》突然的異軍突起?
那些影院經理的腦殼又沒壞,吃肉不積極,腦子有問題!
既然《十麵埋伏》的票房就這樣了,那還不如多安排一些《似水流年》。於是立刻就要求速遞拷貝,並且提出了排片申請。
另外就是觀影群體。
講真,原先因為影院的布局問題,基本上分布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因此就偏向於都市白領。
像馮氏喜劇,老謀子的大片,基本上都是這樣。這同樣也包括港片和合拍片。此時的合拍片也是港片的那股味道。港台的那批導演,除了能很好的迎合都市觀眾,他們還會拍些什麽呢?
然而誰也沒想到,那群中二少年突然爆發?他們同樣有著驚人的消費能力,起碼能夠買得起一張電影票。尤其是成群結隊,還特別的狂熱,這應該是一座新的寶藏吧?
其實這就是華娛電影最牛逼的地方。人口基數足夠的大,就算再怎麽小眾的電影,都有海量很忠實的觀眾。隻要是誠意製作,找準目標觀眾的G點,並且控製好成本,爆款要看運氣,賺錢真心不難。
<a id="wzsy" href="http://m.2kxs.la">2k小說</a>
不過這也是最難的地方。正因為人數基數太大,許多製作人就貪心不足了,他們什麽都想要?自身的能力又達不到。最後就弄了個四六不靠的大爛片,非但沒有取悅其他的觀眾,連原先的目標觀眾都跑個精光。
這樣的撲街爛片實在是太多太多,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更不用說,中二少年向來是最龐大的消費群體之一,娛樂圈最重要的分支行業之一。千萬別看不起什麽小鮮肉,像小鮮肉這樣的市場本來就客觀存在,無非想辦法去規範他們。很粗暴的一封了之,難道國內以後再次荒漠?咱們以後再次粉韓流嗎?白白的把這塊市場讓出去嗎?
根本就沒有那個必要。倒洗澡水把孩子都倒出去了嗎?
“丫頭,你再亂動,那就不漂亮了。以後就會嫁不出去。”
“麻麻,你才嫁不出去呢。”
“哈?那你爸為啥娶了我?”
“為民除害!”
“……”
(⊙?⊙)(⊙?⊙)
這才是親生閨女吧?
一陣雞飛狗跳,絨絨揉著小屁股躲到了容光的懷裏。元泉依然氣不打一處來:“瞧瞧你慣的女兒?應該找家幼兒園了吧?”
“粑粑, 我不想去!”絨絨果斷的撒嬌。
“學校還是要去的。”容光樂嗬嗬的哄道,“那裏有許多小盆友一起做遊戲,還能好好學習。”
“粑粑,那你小時候為什麽不愛上學,聽麻麻說,你是不愛學習的壞孩紙。”
“?”
“爺爺奶奶說, 你小時候經常逃課去玩,現在不也出息了嗎?”
“?”
這都是些什麽亂七八糟的教育?看樣子確實應該挑所好的幼兒園了。
兩個小混蛋見風就長, 煩心的事也變得越來越多。一家人樂融融的吃著早飯, 商量著該找家什麽幼兒園。
齊秀蓮突然問道:“光子,那個韓函是怎麽回事?怎麽電視上突然都是他的新聞?”
容光樂了:“媽,這就叫偶像效應。你們應該不怎麽懂,就是一群年輕人在追星。”
“我怎麽會不懂?老頭子年輕的時候,他就特別迷郭蘭英。”
“咳咳……”容得根差點兒沒被噎死。原來這裏還有個郭蘭英老師的潛水粉?
……
成為了這樣的熱點新聞,《似水流年》當然已經紅得發紫。可是日票房依然維持在5、600萬,雖說場場爆滿,但排片量根本就無法隨便改變。
在這個時期,電影排片的製度還是比較僵化的。並不意味著你成為了熱門影片,影院就會迅速的提高排片率。
其中也有技術方麵的原因。膠片拷貝是要衝印和運輸的。根本就沒有數字拷貝那麽的方便。就一張硬盤簡單的拷貝一下。而且硬盤裏能夠拷貝好幾部電影。
反而是《十麵埋伏》的口碑迅速的滑落。
說實話,《十麵埋伏》的炒作有些過猶不及。濫打名導的品牌,濫炒影片產品。尤其是電影業想要齊心協力,力爭能夠打破《泰坦尼克號》的票房紀錄。沒想到, 上映後變成了倒聲一片,看過的觀眾罵聲不斷。
原先那些觀眾的期望值有多高,現在就有多大的失望!
其實這也是一個老問題了。就像未來有人總結的那樣——老謀子的畫麵沒的說,但他就是講不好一個故事?
從《英雄》開始, 到現在的《十麵埋伏》,讓觀眾看的都是雲裏霧裏,也就是精致畫麵讓人歎為觀止。
關鍵就是——票價太特麽的的貴了!
一線城市電影票的底價是40元,但一般都賣到5、60元?如果一對小情侶選擇看電影,再買些零食,隨隨便便就花去了二、三百塊?此時普通人的工資基本上在1000元左右,公務員的月收入不到兩千。這還是國內一線城市的情況,二、三線城市的收入就更低。
有一說一,如果現在觀看《英雄》、《十麵埋伏》,包括後來的《無極》,應該說還是可圈可點的,現在網上的評分也並不低。
然而在這樣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在這樣全方位的保障下,你就拿出一部“可圈可點”?
一句話——當產品和價格都無從選擇,消費者可能用腳投票,他們就不再選擇!
有趣的是,雖說肯定拿不到原先定下的目標——3億票房,估計也就在1.5億左右,但選擇觀看的觀眾依然絡繹不絕。
這裏有老謀子市場號召力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周圍的朋友都看過了,都在罵,我不看就老土了啊!(笑哭)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觀眾——除了這部破電影,你們電影院特麽的有其他電影嗎?
還有票價開始大跳水。還管什麽40元的最低限價?有些城市的票價已經跌破20元。然而效果不大。由於前期的口碑太差,選擇不去看的依然不會去選擇。
……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似水流年》突然的異軍突起?
那些影院經理的腦殼又沒壞,吃肉不積極,腦子有問題!
既然《十麵埋伏》的票房就這樣了,那還不如多安排一些《似水流年》。於是立刻就要求速遞拷貝,並且提出了排片申請。
另外就是觀影群體。
講真,原先因為影院的布局問題,基本上分布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因此就偏向於都市白領。
像馮氏喜劇,老謀子的大片,基本上都是這樣。這同樣也包括港片和合拍片。此時的合拍片也是港片的那股味道。港台的那批導演,除了能很好的迎合都市觀眾,他們還會拍些什麽呢?
然而誰也沒想到,那群中二少年突然爆發?他們同樣有著驚人的消費能力,起碼能夠買得起一張電影票。尤其是成群結隊,還特別的狂熱,這應該是一座新的寶藏吧?
其實這就是華娛電影最牛逼的地方。人口基數足夠的大,就算再怎麽小眾的電影,都有海量很忠實的觀眾。隻要是誠意製作,找準目標觀眾的G點,並且控製好成本,爆款要看運氣,賺錢真心不難。
<a id="wzsy" href="http://m.2kxs.la">2k小說</a>
不過這也是最難的地方。正因為人數基數太大,許多製作人就貪心不足了,他們什麽都想要?自身的能力又達不到。最後就弄了個四六不靠的大爛片,非但沒有取悅其他的觀眾,連原先的目標觀眾都跑個精光。
這樣的撲街爛片實在是太多太多,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更不用說,中二少年向來是最龐大的消費群體之一,娛樂圈最重要的分支行業之一。千萬別看不起什麽小鮮肉,像小鮮肉這樣的市場本來就客觀存在,無非想辦法去規範他們。很粗暴的一封了之,難道國內以後再次荒漠?咱們以後再次粉韓流嗎?白白的把這塊市場讓出去嗎?
根本就沒有那個必要。倒洗澡水把孩子都倒出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