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烏克蘭邊境地區本身,就是沙皇俄羅斯帝國用武力侵占的羅馬尼亞的故有領土,這裏的居民熱烈歡迎自己的同胞,沒什麽大驚小怪的,可以想象得到,就是大量的烏克蘭軍隊發生的大量主動投降事件,也不足為奇。
在沙俄帝國延續來的蘇聯,國家奉行的仍然是大俄羅斯主義的民族政策。製定民族政策時難免偏心,真正從中得益的是俄羅斯族和白俄羅斯族,他們才是蘇聯國家的社會基礎,俄羅斯族和白俄羅斯族人在遭受外界侵犯時必定竭力維護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份資料中提到在德軍向莫斯科方向進攻途中中,第二裝甲集群司令古德裏安大將在奧爾沙遇到了一位年老的沙皇時代的將軍,他組織了一支俄羅斯遊擊隊抵抗德軍,遊擊隊被德軍包圍後,古德裏安大將勸說他投降,這位沙俄將軍說道:“你們要是早來二十年,我們一定會伸開雙手歡迎你們,但是現在太晚了,我們剛剛站起來,現在你們來了,又把我們推回到二十年前,現在我們在為俄羅斯打仗,在這個抵抗入侵的事業中,我們俄羅斯人是團結一致的。”
這代表了大多數俄羅斯人的看法。
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進發途中,德軍進攻的是俄羅斯族生活了幾百年的核心地區,自然也會遭到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俄羅斯人高昂的反抗精神是德軍進攻莫斯科途中最大的敵人。(.無彈窗廣告)
但民心向背也不是德軍受阻於斯摩棱斯克的決定因素。
長孫花衣又查到了另一份情報資料,這份資料是日本柏林大使館提供的,當時的形勢是在1941年7月21日至1941年8月7日,蘇聯紅軍從別雷、亞爾采沃、羅斯拉夫利地域向斯摩棱斯克實施向心突擊,任務是粉碎斯摩棱斯克以北及其以南的德**隊集團,並在第21集團軍地帶內對德**隊後方進行了奇襲。
蘇聯紅軍雖然在反攻過程中未能粉碎德**隊中的斯摩棱斯克集團,未能取得顯著戰果,但卻打破了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
為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在8月19日呈送希特勒的報告中描繪了一幅陰暗的圖畫。
他在報告中說,補給品供應中斷是中央集團軍群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博克一再提到“補給品供應中斷”和“兵力不足”。(.無彈窗廣告)在三十萬輛卡車中,百分之三十已損壞得無法修複,另有百分之四十需要大修或全麵檢修,隻有百分之三十仍在使用。
重要的是中央集團軍群每天至少需要三十一列火車運送補給品才能維持下去,但實際上奧爾沙火車站隻繳獲了十六列蘇聯寬軌火車。
博克尤其在報告中注明的是7月14日下午2:30分左右,蘇軍一個炮兵連數門bm-13-16火箭炮隔著奧爾沙河,發射了112枚火箭彈,打中了德軍第12裝甲師占領的奧爾沙火車站,當時德軍正在這個靠近前線的供應站進行傷兵轉運和物資集散,因為炮擊來得太過突然,德軍反應不及時,不僅使幾乎全部的武器彈藥油料被炸毀,十四列在車站和旁邊中轉車場內的寬軌火車也被炸毀無法修複。
隨後德軍第12裝甲師對蘇軍這支炮兵連進行圍剿,8月德軍將其包圍,蘇軍炮兵連打光全部彈藥之後,他們將bm-13火箭炮全部炸毀,指揮官fljorow連長和他幸存的士兵高喊“蘇維埃萬歲!”集體自殺。
在博克元帥的報告中,奧爾沙火車站遇襲,軍用物資大量損失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進發的過程中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首先中央集團軍群油料儲備隻夠兩個月到三個月使用,而繳獲蘇聯的寬軌油罐車在襲擊中被全部炸毀。
其次德軍坦克部隊的實力,由於人員的傷亡和車輛的損壞,已降到編製定額的一半。灰塵、沙地和長途行駛使發動機嚴重磨損,而提供新的發動機進行替換很難,在隻剩兩列寬軌列車的情況下,若不把蘇聯的寬軌改為歐洲的標準軌,發動機和其它零配件的運輸到前線幾乎不可能。
第三是中央集團軍群遭受的傷亡,雖隻是蘇聯紅軍傷亡的一小部分,但遠非輕微,四十四萬人,其中九萬四千人死亡。到8月初,分配給各處的補充兵員卻隻有二十一萬七千人,可是他們到達各自的單位無疑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很多人在到達鐵路運輸終點奧爾沙之後,還需徒步行軍前往各自的部隊。
看到這,奧爾沙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死穴已基本明確,隻要點中這個死穴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將陷入缺油料、少彈藥、補充不上兵員的境地,就可以使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慢下來甚至停下來,蘇聯紅軍就可集中優勢兵力,抓住時機絕地反擊!
下一步長孫花衣必須找準點穴的時機。
在秩父宮,長孫花衣看到了隻有雍仁親王、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才能接觸到的德軍代號“台風”行動的情報資料。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發布了第35號訓令,代號“台風”行動,計劃先將莫斯科正麵的蘇聯紅軍分為兩個包圍圈加以殲滅,然後順勢攻占莫斯科。進攻方法仍像戰爭初期那樣,同時從三個方向給蘇軍以決定性打擊。
“台風”行動將於10月2日開始實施,9月28日前各參戰部隊完成戰略物資補給和兵員補充並進入出發陣地。
德軍用於台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5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
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麵軍、預備隊方麵軍和布良斯克方麵軍,爾後以強大快速集群從北麵和南麵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麵進攻的同時,攻占蘇聯首都莫斯科。
在沙俄帝國延續來的蘇聯,國家奉行的仍然是大俄羅斯主義的民族政策。製定民族政策時難免偏心,真正從中得益的是俄羅斯族和白俄羅斯族,他們才是蘇聯國家的社會基礎,俄羅斯族和白俄羅斯族人在遭受外界侵犯時必定竭力維護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份資料中提到在德軍向莫斯科方向進攻途中中,第二裝甲集群司令古德裏安大將在奧爾沙遇到了一位年老的沙皇時代的將軍,他組織了一支俄羅斯遊擊隊抵抗德軍,遊擊隊被德軍包圍後,古德裏安大將勸說他投降,這位沙俄將軍說道:“你們要是早來二十年,我們一定會伸開雙手歡迎你們,但是現在太晚了,我們剛剛站起來,現在你們來了,又把我們推回到二十年前,現在我們在為俄羅斯打仗,在這個抵抗入侵的事業中,我們俄羅斯人是團結一致的。”
這代表了大多數俄羅斯人的看法。
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進發途中,德軍進攻的是俄羅斯族生活了幾百年的核心地區,自然也會遭到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俄羅斯人高昂的反抗精神是德軍進攻莫斯科途中最大的敵人。(.無彈窗廣告)
但民心向背也不是德軍受阻於斯摩棱斯克的決定因素。
長孫花衣又查到了另一份情報資料,這份資料是日本柏林大使館提供的,當時的形勢是在1941年7月21日至1941年8月7日,蘇聯紅軍從別雷、亞爾采沃、羅斯拉夫利地域向斯摩棱斯克實施向心突擊,任務是粉碎斯摩棱斯克以北及其以南的德**隊集團,並在第21集團軍地帶內對德**隊後方進行了奇襲。
蘇聯紅軍雖然在反攻過程中未能粉碎德**隊中的斯摩棱斯克集團,未能取得顯著戰果,但卻打破了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
為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在8月19日呈送希特勒的報告中描繪了一幅陰暗的圖畫。
他在報告中說,補給品供應中斷是中央集團軍群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博克一再提到“補給品供應中斷”和“兵力不足”。(.無彈窗廣告)在三十萬輛卡車中,百分之三十已損壞得無法修複,另有百分之四十需要大修或全麵檢修,隻有百分之三十仍在使用。
重要的是中央集團軍群每天至少需要三十一列火車運送補給品才能維持下去,但實際上奧爾沙火車站隻繳獲了十六列蘇聯寬軌火車。
博克尤其在報告中注明的是7月14日下午2:30分左右,蘇軍一個炮兵連數門bm-13-16火箭炮隔著奧爾沙河,發射了112枚火箭彈,打中了德軍第12裝甲師占領的奧爾沙火車站,當時德軍正在這個靠近前線的供應站進行傷兵轉運和物資集散,因為炮擊來得太過突然,德軍反應不及時,不僅使幾乎全部的武器彈藥油料被炸毀,十四列在車站和旁邊中轉車場內的寬軌火車也被炸毀無法修複。
隨後德軍第12裝甲師對蘇軍這支炮兵連進行圍剿,8月德軍將其包圍,蘇軍炮兵連打光全部彈藥之後,他們將bm-13火箭炮全部炸毀,指揮官fljorow連長和他幸存的士兵高喊“蘇維埃萬歲!”集體自殺。
在博克元帥的報告中,奧爾沙火車站遇襲,軍用物資大量損失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進發的過程中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首先中央集團軍群油料儲備隻夠兩個月到三個月使用,而繳獲蘇聯的寬軌油罐車在襲擊中被全部炸毀。
其次德軍坦克部隊的實力,由於人員的傷亡和車輛的損壞,已降到編製定額的一半。灰塵、沙地和長途行駛使發動機嚴重磨損,而提供新的發動機進行替換很難,在隻剩兩列寬軌列車的情況下,若不把蘇聯的寬軌改為歐洲的標準軌,發動機和其它零配件的運輸到前線幾乎不可能。
第三是中央集團軍群遭受的傷亡,雖隻是蘇聯紅軍傷亡的一小部分,但遠非輕微,四十四萬人,其中九萬四千人死亡。到8月初,分配給各處的補充兵員卻隻有二十一萬七千人,可是他們到達各自的單位無疑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很多人在到達鐵路運輸終點奧爾沙之後,還需徒步行軍前往各自的部隊。
看到這,奧爾沙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死穴已基本明確,隻要點中這個死穴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將陷入缺油料、少彈藥、補充不上兵員的境地,就可以使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慢下來甚至停下來,蘇聯紅軍就可集中優勢兵力,抓住時機絕地反擊!
下一步長孫花衣必須找準點穴的時機。
在秩父宮,長孫花衣看到了隻有雍仁親王、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才能接觸到的德軍代號“台風”行動的情報資料。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發布了第35號訓令,代號“台風”行動,計劃先將莫斯科正麵的蘇聯紅軍分為兩個包圍圈加以殲滅,然後順勢攻占莫斯科。進攻方法仍像戰爭初期那樣,同時從三個方向給蘇軍以決定性打擊。
“台風”行動將於10月2日開始實施,9月28日前各參戰部隊完成戰略物資補給和兵員補充並進入出發陣地。
德軍用於台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5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
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麵軍、預備隊方麵軍和布良斯克方麵軍,爾後以強大快速集群從北麵和南麵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麵進攻的同時,攻占蘇聯首都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