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找來的簡介,方便大家形象記憶。】


    隋唐時期是郡望身份製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尊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所以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這五個姓氏七支宗族於南北朝中葉形成,隋唐時期發展至頂峰,隨大唐的動蕩逐漸消亡,至北宋初年已經淪為普通商賈宗族。


    隴西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誌為世人所銘記。


    趙郡


    趙郡,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趙國(治邯鄲市)置趙郡。三國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複為趙國,治所由邯鄲移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西晉末,複為郡。


    東晉十六國時,戰亂四起,群雄爭霸,疆域分割,趙郡數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劉淵遷都幹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國號漢,趙郡歸劉氏,治所平棘(河北趙縣城南1.5公裏固城村);石勒據襄國(今邢台市),稱後趙,九年(公元327年)置趙郡,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慕容雋建前燕,趙郡又屬慕容氏;苻堅滅燕建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趙郡為符氏所有;慕容垂建後燕,建興十年(公元395年)趙郡複歸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寶立,拓跋矽奪並州(今太原),圍中山,取常山諸郡,趙郡治所由房子移平棘,遂歸北魏。


    隋朝,文帝進行了行政建置改革,把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改為州縣兩級製,其後,又改為州、縣兩級製。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為趙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趙州更名欒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複置趙郡。一直到唐武德初,罷趙郡為趙州


    清河


    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清河是我國張姓、貝姓、房姓和崔姓發源地之一。


    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占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巨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遊說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巨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於此。


    博陵


    概況: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安平縣、深州市、饒陽、安國等地。


    博陵一名的確在諸多人中還是頗有歧義的。曆史上究竟有幾個博陵,博陵到底指的是哪兒,還真是件一時說不清楚。中學課本中的注解,博陵在今河北定縣。而如今的蠡縣、博野、安平、深州、定州等地的街區、店麵等,多有冠以“博陵”之名者。是博陵崔氏的發源地。


    範陽


    範陽是中國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範陽在曆史上所轄區域多有變動,約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從唐大曆四年(769年)起,所謂“範陽”則僅限於涿州範陽縣,為涿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廣義上的範陽有時和幽州通用。


    範陽一帶是曆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兩晉時期,北方許多望族南渡後,其中相當一部分仍稱範陽為祖籍之所在。


    其中主要有:


    1.盧姓,其中北魏時期的名門望族範陽盧氏即出於此。在今河北省涿州市有盧氏宗祠。


    2.鄒姓、簡姓、燕姓的堂號為範陽堂,即來源於此。


    3.苑姓、邵姓。


    滎陽


    鄭仍為望族,後因科舉製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太原


    在今太原一帶有秦置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並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曆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於戰火。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麵積約20平方公裏。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現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還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發現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於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晉陽古城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時期城市的麵貌。遺址出土的石刻造像為研究當時的文化藝術提供了資料。


    宋滅北漢,毀晉陽,移並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宋朝滅北漢後,太祖認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大都在山西發跡,晉陽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燒城,據說燒了三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徹底被毀,當時死亡的包括晉陽城裏無數百姓和官兵


    春秋末,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從戰國時期魏國《竹書紀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陵”可知,趙簡子所建晉陽城在蒲阪、封陵一帶,今永濟市境內。是不對的,趙卿趙簡子久居晉陽,是當下的太原,而不是永濟。太原以及發現了趙簡子的陵墓。i1387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高辰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高辰遠並收藏唐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