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鳴趁小何熟睡後悄然離去,站在門外聽聽沒有動靜就一路小跑直奔車站,路上稀疏的燈光,晃動的人影,依依呀呀的哭聲,他不由得想起傳說中那些橫躺豎臥的遇難冤魂,他心裏一陣難過,也有些害怕,覺得有人向他呼救,定眼細看又不見人,側耳靜聽原來是風聲,紮起的汗毛孔才逐漸平複起來,這之後,他便不再情不自禁地不寒而栗了……不過,羅一鳴還是加快了腳步。[]
羅一鳴乏困極了,從唐山到北京,他堅持著,不讓自己睡著,從北京上車後,他就感到有些頭重腳輕起來,他咬牙堅持著,串了幾個車廂,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座位,擠著坐下了,頭一歪就睡著了。
車速很慢,又是單行線,逢站就停,名副其實的慢車,車啟動後,慢慢快起來,又漸漸慢下來,停車;再啟動,再快,再慢,再停車。這樣反複著。羅一鳴越睡越香甜,車突然“咣當”一下停住了,整個車廂猛地一震蕩,熟睡的羅一鳴從車座上傾倒出去撲在前麵的坐著的旅客身上,驚醒的羅一鳴抹著嘴角上的涎水,一疊連聲地說著對不起。
車廂裏一片罵聲,什麽破車?什麽開車的?……原來是臨時停車,前麵路口一群羊在狂奔……人們到吸一口涼氣,還好,沒出事,人們由罵司機到對司機讚不絕口。
火車又啟動了,路兩旁的高大樹木及青紗帳向後麵倒去……
羅一鳴再不能寐,腦海開始翻騰。他想到小何姑娘,覺得蹊蹺,怎麽就碰上了她?怎麽就同住一屋裏?這個小何怎麽就這麽大方?他想到了張萍萍,這個小何怎麽這樣像萍萍,雖然沒出什麽事,但也覺得後怕不已,想著想著,他又情不自禁地想小何怎麽離開文委大院?千萬別讓外人看到呀!他不由得一陣擔心,後來她想小何不會那麽傻,一定會知道怎麽說的,不會往自己頭上扣屎盆子的。(.好看的小說)他不敢往壞裏想,如果讓人們誤解怎麽辦?想個頭就打住了,自己安慰自己說,腳正不怕鞋歪。後來她就不想小何的事,越想越煩躁不安。他開始想自己的家,想母親,想妻子,想孩子,眼前是他們的影子,耳旁是他們的聲音,他一陣目眩,一陣耳鳴,心裏亂起來,覺得自己離開這個家,是不是有點對家不負責任?母親年邁有病,孩子幼小,這個家交給妻子,她擔得起嗎?這樣一想他不免後悔起來,很是疑惑,自己出來,到底是對還是錯?他心裏亂極了。
承德車站到了。羅一鳴不再想,跟隨旅客們依次下了車。羅一鳴一眼看到寫著承德筆會接待處的大紅牌子。羅一鳴想了想直奔而去。
這次筆會是省裏組織的,從全省各地來的創作骨幹共有三十七人,還有倆位省領導三位編輯。都住在承德地委招待所。
三名編輯裏,羅一鳴認識一位周編輯,他在魯迅文學講習所任過教師,他編發過羅一鳴幾篇小說,很器重羅一鳴,曾送給羅一鳴一本《唐詩選讀》書。以前,他們在省會見過一麵,這次見麵,格外親熱。他祝賀羅一鳴調創作組搞專業創作,並鼓勵他多出優秀作品。羅一鳴很受鼓舞。
承德的氣候冬暖夏涼,此時剛入秋,白天還很熱,夜裏卻很涼,睡覺需蓋上被子。承德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吸引了清朝皇帝,把自己的行宮建在這裏,真會享受,還有品味,這座行宮叫離宮也叫避暑山莊。
吃飯時候,省裏同誌簡單宣布了作息時間和幾條紀律。飯後,小會議室又開了小會,領導重點講了這次活動的要求,目的,任務,層序,意義……羅一鳴認真地做著筆記。
散會後,沒到過承德幾個人結伴出去逛街,有些人想了解一下承德,有些人想借此相互認識一下,嘻嘻哈哈,很快大家就熟了。住處早就安排好了,新集作家大王人高馬大,同羅一鳴住一室,二人間,條件很典雅溫馨。
十幾個人在城裏轉了轉,覺得沒什麽新鮮,路燈下走動的人也不多,小風又刮起來,有些涼嗖嗖的,有人就提議回去休息,正合羅一鳴意。
躺在柔軟的床上,睡慣硬炕的羅一鳴翻來覆去睡不著。大王卻早已酣然入睡了。
羅一鳴腦海裏翻騰著家鄉那些事,一會兒是抗震救災中忙碌的社員們,一會兒是搖搖欲墜的房屋,一會兒是多病的媽媽,一會兒是賢惠的妻子,一會兒是乖巧的兒子,一會兒是鄰居張萍萍,一會兒是白琳書記,一會兒是死去的郭強隊長……滿腦袋裏都是家鄉的一草一木,想想,他自己都覺得怪,自己一個城裏人到了槐樹莊變化怎麽這麽大?什麽力量促使他這樣愛不是家鄉的家鄉?莫非說自己就真的脫胎換骨了嗎?勞動就真的這麽神奇嗎?真的能改造一個人的思想嗎?自己成了他們其中的一員了嗎?想想,大概是吧,他釋然了,他終於睡著了。
第二天,按計劃大家要深入老區體驗生活,人們都先後上了轎子車,唯獨羅一鳴還沒到,左等不到右等不到,人們等得不耐煩了,有誰說了句開車吧!車就真的啟動了,周編輯大喊道:‘等一等,來了!”羅一鳴氣喘噓噓地跑過來了。他上車後連說,對不起!
盧書記陰沉著臉說:“這是集體活動,要加強組織紀律性,以後大家要注意了……”雖然沒有嚴厲批評,但羅一鳴就已經很難堪了,紅著臉坐下了,什麽話也沒有說,人們也沒有問他做什麽去了?很冷漠,羅一鳴很覺得不受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什麽這樣冷漠?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人相輕嗎?
曲折不平的土路,越來越不好走,羅一鳴浮想聯翩,老區在戰爭年代付出的是血的代價,現在的路怎麽還這麽難走哇?他十分感歎,不應忘了老區啊!這隻是在心裏想,他不能說出口啊!
此時壩上來的老羅大概是不甘寂寞,他突然大聲說:“一個姑娘二十五,睡覺專門打呼嚕;人們說她膽子大,她說她敢摸老虎屁股……”
他這樣一說,人們就樂得前仰後哈,話不可笑,可笑的是他突然冒出來了幾句這麽不著邊際的話。
車廂裏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在老區采風,羅一鳴還是第一次,他在農村生活了這麽幾年,早就習慣了貧窮和艱苦的生活,但讓他吃驚的是這裏太貧窮了,比自己下鄉的地方槐樹莊還貧窮落後得多……
大隊老書記熱情地接待了來訪者,講了革命時期的鬥爭史,講了解放後的創業史,這裏的人民前仆後繼不怕犧牲,這裏的人民戰天鬥地流血流汗。老書記很健談,講過去,很豪邁;講當前,很激昂。
聽的人多,記的人少,羅一鳴認真記著。他很感動,聽著寫著他就有了創作的衝動,他要寫一寫這些革命史詩般的題材,難得地發現啊!
來的人各忙各的,興致勃勃,一頓煮紅薯,讓人們吃得親切香甜。
歸途上,車裏氣氛異常,人們高談闊論著。敬佩的,慨歎的,義憤的……
大王人高聲大:“淳樸的老百姓啊,生活得這般清苦,還這麽幸福?不應該呀,忘記這裏就是罪過!”
大王的話讓人們一陣深思,是呀,這裏的人們應該生活得更好一些才對!
車裏一下子靜下來,變得鴉雀無聲了。
去時,老羅的話讓人們捧腹大笑;歸時,大王的話讓人們低頭沉思。不同的話語不同的氣氛,羅一鳴覺得很有意味……
羅一鳴已經躺下了,外麵有人“達達”敲門,喊了聲“到小會議室開會”轉身就走了。
大王嘟囔了句:“什麽重要事?這麽折騰人!”踢拉著鞋跑出去了。羅一鳴緊跟著也出去了。
小會議室裏,不多時人已到齊。坐在前麵的盧書記突然站起來,眼睛掃視著室內的人問道:“調查一下,早晨誰做了好事呀?”
人們你瞅我我瞅你,大眼瞪小眼,一陣莫名其妙。沒人回答。
盧書記問:“羅一鳴,是你吧?”
羅一鳴慌忙回答:“不,不是我。”
盧書記板著臉問:“不是你?那我問你,因為等你,大家晚走十分鍾,你知道嗎?”
羅一鳴誠懇地說“是我對不住大家,我以後注意。您批評得對。”
“你去過衛生間嗎?”
“去過呀。”
“你背過一位老人嗎?”
羅一鳴遲疑了一下,“背過呀。”
“那為什麽還說沒做好事?”
“那算什麽好事?”
“怎麽不是好事?你救了他一命呀!”
盧書記激動起來,說了這事情的過程。
原來,羅一鳴早晨上車前,在衛生間小解,發現一老者突然犯病,他就上前扶住他,老者示意自己胸前衣兜,羅一鳴明白,伸手幫他取出救心丸放進老者嘴裏,等老者緩過來又把老者攙進他的房間,這才趕著上車,故耽誤了時間。事情就這麽簡單,挨了批評也沒有解釋。羅一鳴哪裏能想到這老者找尋救他一命之人竟找到了盧書記,這老者不是別人原是省廳的老局長,盧書記聽後,聯係早晨等車時的情況,猜想一定是羅一鳴所為,但不敢肯定,這才開會問了一下。
盧書記說罷,有些歉疚地說“我太主觀了,沒有了解就把羅一鳴批評了,我承認錯誤,我向羅一鳴道歉。”說著就果真向羅一鳴鞠了一躬。
羅一鳴不知所措,情急之下也匆忙給盧書記還了一恭。
羅一鳴乏困極了,從唐山到北京,他堅持著,不讓自己睡著,從北京上車後,他就感到有些頭重腳輕起來,他咬牙堅持著,串了幾個車廂,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座位,擠著坐下了,頭一歪就睡著了。
車速很慢,又是單行線,逢站就停,名副其實的慢車,車啟動後,慢慢快起來,又漸漸慢下來,停車;再啟動,再快,再慢,再停車。這樣反複著。羅一鳴越睡越香甜,車突然“咣當”一下停住了,整個車廂猛地一震蕩,熟睡的羅一鳴從車座上傾倒出去撲在前麵的坐著的旅客身上,驚醒的羅一鳴抹著嘴角上的涎水,一疊連聲地說著對不起。
車廂裏一片罵聲,什麽破車?什麽開車的?……原來是臨時停車,前麵路口一群羊在狂奔……人們到吸一口涼氣,還好,沒出事,人們由罵司機到對司機讚不絕口。
火車又啟動了,路兩旁的高大樹木及青紗帳向後麵倒去……
羅一鳴再不能寐,腦海開始翻騰。他想到小何姑娘,覺得蹊蹺,怎麽就碰上了她?怎麽就同住一屋裏?這個小何怎麽就這麽大方?他想到了張萍萍,這個小何怎麽這樣像萍萍,雖然沒出什麽事,但也覺得後怕不已,想著想著,他又情不自禁地想小何怎麽離開文委大院?千萬別讓外人看到呀!他不由得一陣擔心,後來她想小何不會那麽傻,一定會知道怎麽說的,不會往自己頭上扣屎盆子的。(.好看的小說)他不敢往壞裏想,如果讓人們誤解怎麽辦?想個頭就打住了,自己安慰自己說,腳正不怕鞋歪。後來她就不想小何的事,越想越煩躁不安。他開始想自己的家,想母親,想妻子,想孩子,眼前是他們的影子,耳旁是他們的聲音,他一陣目眩,一陣耳鳴,心裏亂起來,覺得自己離開這個家,是不是有點對家不負責任?母親年邁有病,孩子幼小,這個家交給妻子,她擔得起嗎?這樣一想他不免後悔起來,很是疑惑,自己出來,到底是對還是錯?他心裏亂極了。
承德車站到了。羅一鳴不再想,跟隨旅客們依次下了車。羅一鳴一眼看到寫著承德筆會接待處的大紅牌子。羅一鳴想了想直奔而去。
這次筆會是省裏組織的,從全省各地來的創作骨幹共有三十七人,還有倆位省領導三位編輯。都住在承德地委招待所。
三名編輯裏,羅一鳴認識一位周編輯,他在魯迅文學講習所任過教師,他編發過羅一鳴幾篇小說,很器重羅一鳴,曾送給羅一鳴一本《唐詩選讀》書。以前,他們在省會見過一麵,這次見麵,格外親熱。他祝賀羅一鳴調創作組搞專業創作,並鼓勵他多出優秀作品。羅一鳴很受鼓舞。
承德的氣候冬暖夏涼,此時剛入秋,白天還很熱,夜裏卻很涼,睡覺需蓋上被子。承德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吸引了清朝皇帝,把自己的行宮建在這裏,真會享受,還有品味,這座行宮叫離宮也叫避暑山莊。
吃飯時候,省裏同誌簡單宣布了作息時間和幾條紀律。飯後,小會議室又開了小會,領導重點講了這次活動的要求,目的,任務,層序,意義……羅一鳴認真地做著筆記。
散會後,沒到過承德幾個人結伴出去逛街,有些人想了解一下承德,有些人想借此相互認識一下,嘻嘻哈哈,很快大家就熟了。住處早就安排好了,新集作家大王人高馬大,同羅一鳴住一室,二人間,條件很典雅溫馨。
十幾個人在城裏轉了轉,覺得沒什麽新鮮,路燈下走動的人也不多,小風又刮起來,有些涼嗖嗖的,有人就提議回去休息,正合羅一鳴意。
躺在柔軟的床上,睡慣硬炕的羅一鳴翻來覆去睡不著。大王卻早已酣然入睡了。
羅一鳴腦海裏翻騰著家鄉那些事,一會兒是抗震救災中忙碌的社員們,一會兒是搖搖欲墜的房屋,一會兒是多病的媽媽,一會兒是賢惠的妻子,一會兒是乖巧的兒子,一會兒是鄰居張萍萍,一會兒是白琳書記,一會兒是死去的郭強隊長……滿腦袋裏都是家鄉的一草一木,想想,他自己都覺得怪,自己一個城裏人到了槐樹莊變化怎麽這麽大?什麽力量促使他這樣愛不是家鄉的家鄉?莫非說自己就真的脫胎換骨了嗎?勞動就真的這麽神奇嗎?真的能改造一個人的思想嗎?自己成了他們其中的一員了嗎?想想,大概是吧,他釋然了,他終於睡著了。
第二天,按計劃大家要深入老區體驗生活,人們都先後上了轎子車,唯獨羅一鳴還沒到,左等不到右等不到,人們等得不耐煩了,有誰說了句開車吧!車就真的啟動了,周編輯大喊道:‘等一等,來了!”羅一鳴氣喘噓噓地跑過來了。他上車後連說,對不起!
盧書記陰沉著臉說:“這是集體活動,要加強組織紀律性,以後大家要注意了……”雖然沒有嚴厲批評,但羅一鳴就已經很難堪了,紅著臉坐下了,什麽話也沒有說,人們也沒有問他做什麽去了?很冷漠,羅一鳴很覺得不受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什麽這樣冷漠?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人相輕嗎?
曲折不平的土路,越來越不好走,羅一鳴浮想聯翩,老區在戰爭年代付出的是血的代價,現在的路怎麽還這麽難走哇?他十分感歎,不應忘了老區啊!這隻是在心裏想,他不能說出口啊!
此時壩上來的老羅大概是不甘寂寞,他突然大聲說:“一個姑娘二十五,睡覺專門打呼嚕;人們說她膽子大,她說她敢摸老虎屁股……”
他這樣一說,人們就樂得前仰後哈,話不可笑,可笑的是他突然冒出來了幾句這麽不著邊際的話。
車廂裏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在老區采風,羅一鳴還是第一次,他在農村生活了這麽幾年,早就習慣了貧窮和艱苦的生活,但讓他吃驚的是這裏太貧窮了,比自己下鄉的地方槐樹莊還貧窮落後得多……
大隊老書記熱情地接待了來訪者,講了革命時期的鬥爭史,講了解放後的創業史,這裏的人民前仆後繼不怕犧牲,這裏的人民戰天鬥地流血流汗。老書記很健談,講過去,很豪邁;講當前,很激昂。
聽的人多,記的人少,羅一鳴認真記著。他很感動,聽著寫著他就有了創作的衝動,他要寫一寫這些革命史詩般的題材,難得地發現啊!
來的人各忙各的,興致勃勃,一頓煮紅薯,讓人們吃得親切香甜。
歸途上,車裏氣氛異常,人們高談闊論著。敬佩的,慨歎的,義憤的……
大王人高聲大:“淳樸的老百姓啊,生活得這般清苦,還這麽幸福?不應該呀,忘記這裏就是罪過!”
大王的話讓人們一陣深思,是呀,這裏的人們應該生活得更好一些才對!
車裏一下子靜下來,變得鴉雀無聲了。
去時,老羅的話讓人們捧腹大笑;歸時,大王的話讓人們低頭沉思。不同的話語不同的氣氛,羅一鳴覺得很有意味……
羅一鳴已經躺下了,外麵有人“達達”敲門,喊了聲“到小會議室開會”轉身就走了。
大王嘟囔了句:“什麽重要事?這麽折騰人!”踢拉著鞋跑出去了。羅一鳴緊跟著也出去了。
小會議室裏,不多時人已到齊。坐在前麵的盧書記突然站起來,眼睛掃視著室內的人問道:“調查一下,早晨誰做了好事呀?”
人們你瞅我我瞅你,大眼瞪小眼,一陣莫名其妙。沒人回答。
盧書記問:“羅一鳴,是你吧?”
羅一鳴慌忙回答:“不,不是我。”
盧書記板著臉問:“不是你?那我問你,因為等你,大家晚走十分鍾,你知道嗎?”
羅一鳴誠懇地說“是我對不住大家,我以後注意。您批評得對。”
“你去過衛生間嗎?”
“去過呀。”
“你背過一位老人嗎?”
羅一鳴遲疑了一下,“背過呀。”
“那為什麽還說沒做好事?”
“那算什麽好事?”
“怎麽不是好事?你救了他一命呀!”
盧書記激動起來,說了這事情的過程。
原來,羅一鳴早晨上車前,在衛生間小解,發現一老者突然犯病,他就上前扶住他,老者示意自己胸前衣兜,羅一鳴明白,伸手幫他取出救心丸放進老者嘴裏,等老者緩過來又把老者攙進他的房間,這才趕著上車,故耽誤了時間。事情就這麽簡單,挨了批評也沒有解釋。羅一鳴哪裏能想到這老者找尋救他一命之人竟找到了盧書記,這老者不是別人原是省廳的老局長,盧書記聽後,聯係早晨等車時的情況,猜想一定是羅一鳴所為,但不敢肯定,這才開會問了一下。
盧書記說罷,有些歉疚地說“我太主觀了,沒有了解就把羅一鳴批評了,我承認錯誤,我向羅一鳴道歉。”說著就果真向羅一鳴鞠了一躬。
羅一鳴不知所措,情急之下也匆忙給盧書記還了一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