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下午沒有任何休息,黎禹不但不覺得疲勞,反而隨著思考的深入越發精神起來
他的腦袋在飛快的旋轉著:“蔣介石容不得共·產·黨的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大文學早在1927年發動“斬盡殺絕”的“412”反革命政變中,短短3個月就使全國6萬共?產?黨?員驟減至1萬餘人。1937年1月5日蔣介石從西安事變中釋放回南京的第10天,不顧日軍侵略我國國土的抗戰形勢,調集幾十萬大軍“清剿”項英領導的南方紅軍遊擊隊,揚言在3個月內消滅南方各省紅軍遊擊隊。由於“‘77盧溝橋事變’爆發、‘813’日軍(後增兵到30萬)從上海登陸、直逼南京總統府、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的抗戰形勢,蔣介石才勉強同意收編南方紅軍遊擊隊。他的初衷有三,一是想通過葉挺以“北伐名將”威望來控製這支共?產?黨部隊,轉變成能為他所用的部隊;二是可起到調虎離山的作用,以消除他的後顧之憂;三是將他們整編成屬他指揮的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開赴抗戰前線,借日軍之手削弱共·產·黨力量或殲滅之。大文學然而事態發展與其願望大相徑庭,毛?澤?東、項英將新四軍部隊置於共?產?黨絕對領導之下,根本不能為蔣介石所用。雖然蔣介石單方麵任命葉挺為軍長,後又勉強任命項英為副軍長,但中·共方麵又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南局,項英以東南局書記、軍分會書記和新四軍政治委員身份成為領導葉挺的“一把手”,葉挺又“願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作”。項英特別重視黨對新四軍的領導,在全軍做到連有黨支部、團有總支、支隊有黨委,到1939年共?產?黨?員占全軍人數的40%,並在雲嶺召開了全軍黨代會。製定頒布了《新四軍政治工作條例》《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等一係列文件。使新四軍部隊保存著“三年遊擊戰爭艱苦樸素的作風”,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據統計,在作戰傷亡中,共?產?黨員占60%。在蔣介石看來新四軍已經成為了共?產?黨的“所私”部隊,他絕對不會容許“拿著他的編製軍餉、給共?產?黨辦事”的部隊存在。”
想到這裏,黎禹無奈的搖了搖頭,他知道皖南事變的發生絕對是必然的,肯定不會因為任何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大文學他歎了口氣,在第一個問號那裏畫了個大大的叉。
接著,他又開始對著第二個問號發起呆來。
“既然事情無法避免,那麽該怎麽來改變它發生的軌跡呢?”
手隨心動,黎禹的筆在紙上又不停的“刷、刷……”滑動起來。三個新的問號赫然又在紙上呈現出來。
一、路線:走什麽路線最為安全?
皖南事變前,皖南新四軍各部北移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這就是向東、向南和向北:向北是由雲嶺、蕭村、北貢裏、土塘等皖南新四軍各部駐地向北,經銅陵、繁昌之間的渡過長江至江北無人一帶。這條路線基本上是敵占區。向東是由我軍駐地向東開拔,由蘇南北渡,其具體路線是,從駐地經涇縣的馬頭鎮、宣城縣的楊柳鋪、孫家埠、畢家橋、郎溪、梅渚鎮、南渡鎮至簣橋、水西地區,然後進入蘇南之敵占區,從鎮江附近渡江。這條路線所經之地是敵、頑的交錯防區。向南是皖南新四軍最後所選擇的路線,這就是從駐地向南開拔,經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腳附近的寧國、郎溪,繞道蘇南的溧陽,然後待機北渡。這條路線所經過的地區,不僅行程最遠,而且全是國·民·黨軍隊的防區,沿途有國·民·黨駐軍的幾個師。新四軍最終所選擇的路線是向南的路線。
黎禹的手在紙上反複圈畫著第一個問號,腦海裏不斷的問著自己:“這三條路線中,向南的選擇正確嗎?”
二、時間:新四軍在1941年1月4號夜間出發,這個時間是否有利?
根據黎禹的記憶,12月28日新四軍軍委會反複討論決定了在這一天出發。但是1月4日部隊出發時遭到了一係列的不幸:一是出發的具體時間是晚上而不是白天,而且又因連日的大雨,路滑難行,這就給部隊行軍從一開始帶來了困難。二是大部隊於5日拂曉到達章家渡時,因青弋江水陡漲,在通過章家渡浮橋時,因過於擁擠,僅過千餘人,浮橋即被折斷,部隊被迫涉水過河,延長了渡河時間,加之由於是隆冬季節,很多人衣服濕透,造成了部隊的疲憊。三是由於初出雲嶺等地不利,部隊被迫在茂林停留兩個白天加以修整,這樣就給了頑軍形成緊密包圍圈的時間,使北移隊伍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未能在合圍之前衝出去。
簡單的思索過後,黎禹很快就在這個問號所在之處畫了一個大大的叉。很明顯這一個出發時間的選擇是完全錯誤的。曆史上人們沒有天氣預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這個錯誤的決定是沒辦法,現在既然自己能夠後知後覺,就應該設法改變這個出發的時間。
三、關鍵的突圍時機:星潭突圍戰
星潭,是雲嶺的出口咽喉,是從群山中跳出包圍的必經之地。曆史記載,1月7日近午,軍長葉挺到前沿陣地視察情況後,認為當務之機就是不顧一切攻克星潭。7日下午2時,項英召開緊急會議。會議在一個木棚召開,軍
部和縱隊指揮員圍坐在一塊大石周圍,石上攤放著軍事地圖。葉挺提出,選擇三個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正麵仰攻星潭,突圍頑軍防線,向國·民·黨軍總部後方挺進,調動頑軍回援,然後轉向江南,與陳粟部隊會合,伺機再渡長江。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決定在會上未能通過。
能改變這個令人揪心的曆史遺憾嗎?大文學
他的腦袋在飛快的旋轉著:“蔣介石容不得共·產·黨的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大文學早在1927年發動“斬盡殺絕”的“412”反革命政變中,短短3個月就使全國6萬共?產?黨?員驟減至1萬餘人。1937年1月5日蔣介石從西安事變中釋放回南京的第10天,不顧日軍侵略我國國土的抗戰形勢,調集幾十萬大軍“清剿”項英領導的南方紅軍遊擊隊,揚言在3個月內消滅南方各省紅軍遊擊隊。由於“‘77盧溝橋事變’爆發、‘813’日軍(後增兵到30萬)從上海登陸、直逼南京總統府、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的抗戰形勢,蔣介石才勉強同意收編南方紅軍遊擊隊。他的初衷有三,一是想通過葉挺以“北伐名將”威望來控製這支共?產?黨部隊,轉變成能為他所用的部隊;二是可起到調虎離山的作用,以消除他的後顧之憂;三是將他們整編成屬他指揮的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開赴抗戰前線,借日軍之手削弱共·產·黨力量或殲滅之。大文學然而事態發展與其願望大相徑庭,毛?澤?東、項英將新四軍部隊置於共?產?黨絕對領導之下,根本不能為蔣介石所用。雖然蔣介石單方麵任命葉挺為軍長,後又勉強任命項英為副軍長,但中·共方麵又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南局,項英以東南局書記、軍分會書記和新四軍政治委員身份成為領導葉挺的“一把手”,葉挺又“願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作”。項英特別重視黨對新四軍的領導,在全軍做到連有黨支部、團有總支、支隊有黨委,到1939年共?產?黨?員占全軍人數的40%,並在雲嶺召開了全軍黨代會。製定頒布了《新四軍政治工作條例》《新四軍政治工作組織綱要》等一係列文件。使新四軍部隊保存著“三年遊擊戰爭艱苦樸素的作風”,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據統計,在作戰傷亡中,共?產?黨員占60%。在蔣介石看來新四軍已經成為了共?產?黨的“所私”部隊,他絕對不會容許“拿著他的編製軍餉、給共?產?黨辦事”的部隊存在。”
想到這裏,黎禹無奈的搖了搖頭,他知道皖南事變的發生絕對是必然的,肯定不會因為任何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大文學他歎了口氣,在第一個問號那裏畫了個大大的叉。
接著,他又開始對著第二個問號發起呆來。
“既然事情無法避免,那麽該怎麽來改變它發生的軌跡呢?”
手隨心動,黎禹的筆在紙上又不停的“刷、刷……”滑動起來。三個新的問號赫然又在紙上呈現出來。
一、路線:走什麽路線最為安全?
皖南事變前,皖南新四軍各部北移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這就是向東、向南和向北:向北是由雲嶺、蕭村、北貢裏、土塘等皖南新四軍各部駐地向北,經銅陵、繁昌之間的渡過長江至江北無人一帶。這條路線基本上是敵占區。向東是由我軍駐地向東開拔,由蘇南北渡,其具體路線是,從駐地經涇縣的馬頭鎮、宣城縣的楊柳鋪、孫家埠、畢家橋、郎溪、梅渚鎮、南渡鎮至簣橋、水西地區,然後進入蘇南之敵占區,從鎮江附近渡江。這條路線所經之地是敵、頑的交錯防區。向南是皖南新四軍最後所選擇的路線,這就是從駐地向南開拔,經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腳附近的寧國、郎溪,繞道蘇南的溧陽,然後待機北渡。這條路線所經過的地區,不僅行程最遠,而且全是國·民·黨軍隊的防區,沿途有國·民·黨駐軍的幾個師。新四軍最終所選擇的路線是向南的路線。
黎禹的手在紙上反複圈畫著第一個問號,腦海裏不斷的問著自己:“這三條路線中,向南的選擇正確嗎?”
二、時間:新四軍在1941年1月4號夜間出發,這個時間是否有利?
根據黎禹的記憶,12月28日新四軍軍委會反複討論決定了在這一天出發。但是1月4日部隊出發時遭到了一係列的不幸:一是出發的具體時間是晚上而不是白天,而且又因連日的大雨,路滑難行,這就給部隊行軍從一開始帶來了困難。二是大部隊於5日拂曉到達章家渡時,因青弋江水陡漲,在通過章家渡浮橋時,因過於擁擠,僅過千餘人,浮橋即被折斷,部隊被迫涉水過河,延長了渡河時間,加之由於是隆冬季節,很多人衣服濕透,造成了部隊的疲憊。三是由於初出雲嶺等地不利,部隊被迫在茂林停留兩個白天加以修整,這樣就給了頑軍形成緊密包圍圈的時間,使北移隊伍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未能在合圍之前衝出去。
簡單的思索過後,黎禹很快就在這個問號所在之處畫了一個大大的叉。很明顯這一個出發時間的選擇是完全錯誤的。曆史上人們沒有天氣預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這個錯誤的決定是沒辦法,現在既然自己能夠後知後覺,就應該設法改變這個出發的時間。
三、關鍵的突圍時機:星潭突圍戰
星潭,是雲嶺的出口咽喉,是從群山中跳出包圍的必經之地。曆史記載,1月7日近午,軍長葉挺到前沿陣地視察情況後,認為當務之機就是不顧一切攻克星潭。7日下午2時,項英召開緊急會議。會議在一個木棚召開,軍
部和縱隊指揮員圍坐在一塊大石周圍,石上攤放著軍事地圖。葉挺提出,選擇三個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團,正麵仰攻星潭,突圍頑軍防線,向國·民·黨軍總部後方挺進,調動頑軍回援,然後轉向江南,與陳粟部隊會合,伺機再渡長江。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決定在會上未能通過。
能改變這個令人揪心的曆史遺憾嗎?大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