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戶製度源自於蒙元時期,大抵就是將擁有各種手工技能的人編入匠籍,集中起來,以供朝廷驅使。


    這個製度從一開始就帶著一定的強迫性,因為蒙元作為遊牧部落並沒有多少手工業者,被他們編入匠籍的匠戶大多都是俘虜而來。


    所以,他們基本上是把這些匠戶看押起來,強製這些匠戶幹活,而且,還不給什麽報酬,基本上隻給予一定的衣食,讓這些匠戶不至於餓死凍死。


    所以,蒙元時期匠戶的地位相當低下,就跟奴隸差不多!


    明朝建立以後,基本上繼承了這套匠戶製度,洪武大帝還將普通老百姓分成了農工商三類,實行嚴格的戶籍製度,包括軍戶在內,這些戶籍都是不能隨便更改的,一般都是決定了戶籍之後便世代傳承下去,除非皇帝下特旨批準才能更改戶籍!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拚命讀書,參加科舉。


    如果能考取功名,戶籍和命運自然就改變了。


    這裏還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人可能都認為,軍戶、匠戶、商戶這些地位低下的戶籍是不能參加科舉的。


    其實,有明一朝真正規定不能參加科舉的是被打入賤籍的賤戶,那已經不是普通老百姓範疇了,而軍戶、匠戶、商戶都是可以參加科舉的。


    比如,明朝曆史上有名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和張居正,原本都是軍戶籍。


    當然,也不是所有軍戶、匠戶、商戶都能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讀書需要錢,需要時間。


    軍戶和商戶還好一點,因為軍戶基本都有大把時間,而商戶則不怎麽缺錢。


    至於匠戶,那基本上是不可能通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他們既沒有錢也沒有時間!


    匠戶那就是老百姓裏麵最慘的。


    大明朝廷雖然沒有像蒙元那樣一直把匠戶看押著,強迫他們幹活,但是,卻製定了強製征召匠戶幹活的輪班製和坐班製。


    所謂輪班就是各類匠戶每一年都必須輪流在朝廷設立的作坊裏麵服勞役,平均每次輪班大概三個月時間。


    這三個月時間匠戶是免費給朝廷幹活的,甚至就連食物都得自己帶!


    這個輪班製可把匠戶給折騰慘了,因為這年頭交通不發達啊,而朝廷設立的作坊一般都在南北兩京,如果是距離南北兩京比較遙遠的西北或者西南,動不動幾千裏的距離,人都要走好幾個月,一來一回就是大半年時間沒了,再加上輪班的三個月,一年就沒剩下什麽時間了。


    這麽搞,簡直是要人命啊!


    輪班都沒工錢,朝廷自然不會管匠戶在路上有沒有吃的,而離的遠的匠戶一年時間不是在輪班的路上就是在輪班,根本就沒時間去賺錢。


    他們又沒有地,沒時間賺錢吃什麽?


    所以,很多匠戶都餓死在輪班的路上了!


    誰願意活活餓死?


    就算寧願自己活活餓死,也不願意家人活活餓死啊!


    所以,有明一朝很多匠戶冒死逃亡,成了沒有戶籍的流民甚至是流寇。


    比如大順朝第一猛將劉宗敏就是匠戶,而且是個相當有名的鐵匠。


    當然,匠戶逃亡也不是從天啟朝和崇禎朝才開始有的,從洪武朝開始就有了,後麵更是愈演愈烈。


    據史料記載,光是明英宗天順十年,一年逃亡的匠戶就多大三萬八千多戶!


    由此可見,匠戶是多麽的害怕輪班製。


    相對於輪班製,坐班製還要好點。


    所謂的坐班製就是匠戶每個月到朝廷開設的作坊免費服十天勞役,其他時間可自行安排。


    這也是南北兩京的匠戶比較多的原因,因為很多匠戶為了不死在輪班的路上,都選擇了坐班,直接住在南直隸或者北直隸。


    不過輪班匠也不是這麽好當的。


    這類匠戶也躲不過貪官汙吏甚至是宦官的層層盤剝,因為貪官汙吏或者宦官想要幹什麽私活了,那都會巧立名目,強征匠戶,讓這些匠戶免費給他們幹活。


    比如,建私宅,做家什,打造器具,建生祠等等。


    不幹,那行,取消你坐班資格,你去輪班吧!


    總之,大明匠戶就是最慘的,他們基本上不是在免費為朝廷服勞役就是在拚命幹活為自己和家人掙口飯吃,什麽讀書靠科舉,他們真沒那時間也沒那錢。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這或許就是大明兩百餘年來技術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在不斷退步的根本原因,不管是造船還是造炮還是造火槍,那都是匠戶在造啊!


    你逼得匠戶飯都吃不飽,活都活不成了,誰有心思去想著怎麽提高技術?


    很明顯,這就是個弊政。


    泰昌對於匠戶製度的了解那也是從決定大規模征召匠戶才開始的,他越是了解就越是覺得這匠戶製度不合理,這簡直就是在自廢武功,自己斷了自己的技術進步之路啊!


    或許,在大明立朝之初,亂世初定的時候,普通老百姓都想著隻要能有口飯吃,不至於餓死就行了。


    那個時候的匠戶可能還沒有太大的意見。


    但是,這麽一直搞下去就不行了,匠戶遲早會受不了的,後麵大量匠戶逃亡就是明證。


    這些匠戶對於大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沒有他們,誰來造船,誰來造槍造炮,誰來打造各類武器裝備,誰來推動技術的進步?


    泰昌其實早就想革除這個弊政了,隻是他一直都沒想到什麽好的辦法來取代這個匠戶製度,提高匠戶的地位。


    這會兒畢懋康一提起匠戶的問題,他突然間便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當然,這個好辦法並不是什麽技藝比拚,而是通過技藝比拚給匠戶評定品級。


    這個品級跟文官武將的品級一樣,都是九品十八級!


    鑄造廠的書房之中,畢懋康、王徵和孫元化聽了泰昌提出來的想法之後無不目瞪口呆。


    皇上說的,廢除輪班製和坐班製他們倒是沒有什麽意見,因為這兩個製度屬實把匠戶給折騰慘了,他們也覺得應該廢掉。


    問題,這給匠戶評定品級,而且還是跟文官武將一樣的品級就有點過頭了。


    畢懋康呆愣了好一陣,這才小心的道:“皇上,微臣鬥膽說一句,這樣有點不合適啊,畢竟匠戶並不是文官武將,他們的品級如果跟文官武將一樣,那就有點亂套了。”


    泰昌耐心解釋道:“這個匠戶的品級並不是什麽官銜,也沒有什麽實權。


    朕隻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評定匠戶的能力,從而確定他們工錢。


    至於什麽幾品幾品匠戶並不代表他們有什麽權力,隻是一個叫法而已。


    這樣叫也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地位,讓大家覺著他們不是什麽地位最為低下的人,他們對於朝廷的作用你也知道,他們也需要尊重是吧?“


    他想說的其實是人人平等,不過,這年頭不能直接這麽說,因為這年頭尊卑還是要講究的,要不然皇權就不好維係下去了。


    畢懋康想了想,還是搖了搖頭,小心的勸諫道:“皇上,咱能不能換種叫法,這麽叫真不好,您想想啊,正六品的工部主事去管什麽正三品正二品甚至是正一品的匠戶,這不亂套了嗎?”


    呃,的確有點亂啊。


    那麽,怎麽辦呢?


    品級品級,不叫品那就叫級好了!


    泰昌靈機一動道:“要不這樣吧,匠戶就分成九級,沒有什麽正副之分,直接叫幾級幾級,不叫幾品,而且,級越高代表越厲害,這樣總行了吧?”


    畢懋康聞言,仔細品了品,這才拱手道:“皇上英明,這樣叫的確好多了。”


    那就行了,接下來就是各類匠戶的技藝比拚了。


    工部製定規則,所有武備城的匠戶都參加,比拚完了評定品級,以後工錢就按這個品級算,其他匠戶工部也會統一組織比拚,評定品級。


    一級,那是最低的,一個月工錢一兩。


    九級,那是最高的,一個月工錢九兩。


    同時,廢除輪班製和坐班製,以後不管是朝廷還是私人,請匠戶幹活都得給相應的工錢。


    這個告示一貼出去,整個武備城都沸騰了,很多匠戶那都是喜極而泣。


    他們終於不用再服勞役了!


    他們終於可以憑借自己的技藝養活家人了!


    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不斷磨煉自己的技藝考取更高的品級,獲得更高的工錢,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這對於所有匠戶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瘋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玖並收藏大明瘋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