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陳到前來投奔金良並不是像金良期望的那麽一帆風順,還經曆了一些波折。


    此時的魏延隻有十八歲,父親剛剛辭世,他領著父親的一百多名部下,前去依附任的豫州刺史劉表。


    劉表對於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小將沒什麽興趣,隨便封了一個屯長打發了事。


    金良派去魏延老家征辟魏延的士卒聽說魏延投奔劉表,基於金良的命令,鍥而不舍,跑去豫州治所譙縣,把金良的書信呈遞給魏延,碰巧汝南人陳到也在魏延軍帳裏,便一並把金良寫給陳到的書信呈遞過去。


    陳到的情況跟魏延一樣,都是家境破落的寒庶子,都因為年輕,沒有名氣,家庭出身差,被劉表看輕。


    金良口述、陳琳撰寫的書信文采斐然,透人心脾,魏延、陳到兩人看了心中大動,但他們對金良都沒有多深的了解,便向送信的士卒詳細詢問金良的情況。


    金良派去送信的士卒都是伶牙俐齒的,口若懸河地把金良說得英明神武得仿佛天下隻有這樣一個英主。


    魏延、陳到當然不會聽信兩個士卒的一麵之辭,他們把兩個士卒打發走,然後到處打聽金良的情況。


    在這樣的年代,能夠流傳類似消息的都是世家大族,平民老百姓消息閉塞得很,魏延、陳到從那些世家子弟裏當然聽不到金良的多少好話。


    但是魏延、陳到家庭出身寒微,受夠了世家大族的白眼,久而久之,他們對世家大族產生了根深蒂固的成見,對那些世家子弟的話是反著聽的,反著聽,聽多了,慢慢就琢磨出金良的不凡之處。


    兩人都是有頭腦有判斷力的智將,聚在一起稍作合計,便盤算出金良的特點:出身寒門、武功絕、救下太後天子和陳留王、深得皇室信賴、智謀深遠、求賢似渴,最重要的是金良求賢是唯才是舉,不問出身,這一點兒,就明顯過劉表許多。


    特別是聽金良大破董卓麾下牛輔、楊定部並迅平定了南匈奴,原來還有幾分猶豫的二個人當即帶領部曲,悄悄離開譙縣,往襄陽而去。


    劉表雖然不看重魏延、陳到二人,可一旦對方要離開自己另投明主,他的麵子上就掛不住,便命麾下名將袁桐領一千人馬追擊魏延、陳到。


    劉表認為袁桐乃汝南袁氏的旁支子弟,通曉兵書戰策,又有萬夫不當之勇,乃汝南名將,當可一戰而擒魏延、陳到二人,沒成想魏延、陳到麾下僅有兩百人就敢伏擊袁桐,魏延一刀將袁桐斬落馬下,袁桐那一千人馬一轟而散。


    魏延、陳到繞過兗州黃巾的勢力範圍,順利渡過黃河,到達黎陽,跟駐紮黎陽的張遼接了頭,遞交了金良的征辟書信,張遼便放魏延、陳到一路北上與此同時,張遼派人快馬加鞭,趕在魏延、陳到到達襄陽之前,通知金良,說魏延、陳到即將到達襄陽,讓金良做好迎接的準備。


    這是金良的一個獨到設計,他吩咐壺關、黎陽等關隘的守將們,密切注意前來投奔金良的賢才,金良好提前做出‘精’心的準備,給那些千裏來投的賢才們特別的感動。


    當然不是什麽賢才都值得金良親自迎接,金良隻對那些有真本事的賢才禮遇,當然你有本事同時又有名氣的話,金良歡迎了,但像許靖那樣的徒有虛名之輩,金良是懶得出迎的,都有田豐等人接待。


    魏延一馬當前,陳到領軍在後,向襄陽進發,剛到襄陽南門,他們驚住了,金良竟然親自來迎。


    魏延身長八尺,麵如重棗,目若朗星,乍看起來有幾分神似關羽,隻是年齡不大,沒有蓄須。


    金良並不因為有幾分討厭關羽而連帶著討厭魏延,反倒是因為有幾分同情魏延在曆史上的遭遇,對魏延的態度很好,朗聲大笑道:“文長,叔至,我等你們多時了”。


    魏延本來以為金良隻會派麾下某位將軍來迎接自己這樣的無名小輩,沒成想金良親自來迎,趕緊翻身下馬,俯身下拜:“魏延何德何能,敢勞煩主公出迎”。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駐葭萌。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派遣與卓膺、黃忠一起占據涪城,當時劉備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而劉璋拒絕堅壁清野的戰術,派遣劉璝、張任、泠苞、鄧賢、吳懿等將領率領精銳前去阻擊劉備軍,劉備軍大破劉璋軍,後來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遷升為牙門將軍。[3]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隨劉備攻克重鎮雒城,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


    鎮守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麽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並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建興元年(223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太子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5]


    功勳卓著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建興十年(232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依《三國誌》補注《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穀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麽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麽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麵,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占據南穀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麽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隻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麽?”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三國誌》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誌》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托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並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隻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鬆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誌》比較可信。》


    金良趕緊上前把魏延攙扶起來:“文長之武功將略,皆有大將之風,難能可貴的是有雙慧眼,能棄暗投明文長跋涉千裏來投,我走出城門幾步來迎接,又有何難”。


    說著,金良伸手取下魏延的頭盔,把頭盔上的灰塵輕拂了一下:“文長你這頭盔上已經積滿灰塵,可見這一路之舟車勞頓風塵仆仆,辛苦你了”。


    這年頭的上位者那裏有這等平易近人,想當初那劉表隻是遠遠瞟了魏延一眼就把他打發下去,魏延越發感激,涕零道:“魏延得主公如此厚愛,願為主公效犬馬之力”。


    金良一方麵是想表達對魏延的厚愛,另外一方麵嘛,趁著給魏延脫頭盔之際,他手掌輕輕碰了一下魏延的後腦勺。


    金良摸了魏延的後腦勺以後,不禁啞然失笑。


    羅灌水又在忽悠人啊,魏延的後腦勺平順得很,根本沒有他所說的反骨。


    羅灌水之所以搞出反骨一說,完全是為了證明羅灌水塑造出來那個半人半神的諸葛亮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但他寫得太前後呼應了,活靈活現了,以至於把金良都忽悠住了。


    實際上書裏根本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看起來諸葛亮是根據魏延的‘精’神氣度來決定其反骨存立的。


    魏延是有將才,但‘性’格矜高,持才傲物,他之前的兩次表現也讓諸葛亮不安,一次是為迎救連逃命都不忍心丟下老百姓的劉備而反叛劉琮勇開城門第二次是為保黃忠而殺韓玄,諸葛亮刻意忽視魏延是為了投靠劉備而做出來那樣的舉動,刻意認為魏延是兩番叛主,腦後必有反骨。


    羅灌水又寫諸葛亮死後魏延有意謀反,諸葛亮死前設計讓馬岱殺魏延,其實,多半也是為了塑造諸葛亮的英明而刻意汙蔑魏延,治史嚴謹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金良又想起,後清初年,太祖決定修三門峽水庫,別人都表示擁護有的專家雖有異議也不敢說,隻有黃萬裏堅決反對,結果被打成****廬山上,太祖說彭帥:“你和黃萬裏一樣腦後長著反骨”殘酷的災害證明了******和三門峽都是極端錯誤的決策,那兩位被稱為“腦後長著反骨”的人,都是國家的良心。


    金良覺得,魏延的“腦後有反骨”實際上是他一直在維護著他心中的忠義,他認為劉琮不合大義便開門迎接劉備,他認為韓玄殘暴不仁,他就殺掉韓玄救下黃忠,從狹義的角度上來說他魏延一輩子都忠於劉備,忠於劉備的蜀漢大業這一點兒無可厚非。


    金良對魏延非常器重,不但因為他知道魏延的腦後反骨是千古奇冤有同情之意,而且金良熟讀三國誌,他清楚,真正曆史上魏延的本事比演義上寫的那位還要大上一些。


    說起曆史上蜀漢將領,五虎將之下便是魏延,這種排行或是以資曆,或是以武藝,但若是以將略而言,魏延不遜於五虎中的任何一位。


    建興八年,曹魏司馬懿率大軍入寇蜀漢漢中地區,被蜀漢軍隊在正麵擋住了曹魏軍隊的進攻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魏延不愧為蜀漢名將,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居然在陽溪破郭淮、費瑤等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官位僅在諸葛亮之下。


    魏延隨諸葛亮出征北伐,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裙帶關係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


    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如果采用此計策,即使蜀漢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並入蜀地。


    然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並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金良想到,後來蜀漢滅於魏國之手,正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便對諸葛亮的過於謹慎有些不滿,諸葛亮已經跟隨他叔父諸葛玄來到襄陽就任魏郡太守,自己就要好好敲打一下諸葛亮,讓他偶爾也能冒險用些奇謀。


    不過,就此說諸葛亮壓製魏延,也不公平設想一下,後期的蜀漢誰能掌控得了五虎死後唯他獨尊、桀驁不馴的魏延呢,掌控不了的話,隻有除掉他了,所以諸葛亮死後,魏延的下場便注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在生前還一直以將才難得來保著魏延說諸葛亮打壓李嚴、廖立等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蜀漢後期,若沒有諸葛亮,指望蔣琬那些人,隻會把他們整得慘。


    當然,魏延落得那般下場,雖然怪諸葛亮死後的蜀漢君臣不能容人,多還是要怪魏延自己。(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群芳尋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之天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之天狼並收藏三國之群芳尋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