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更讓金良不放心的是,洛陽的董卓、北平的公孫瓚、幽州的劉虞、兗州的劉岱、金城的韓遂、武威的馬騰、豫州的劉表都對自己肥沃的冀州、並州、朔州垂涎欲滴,一旦自己傾國之力入出塞與西部鮮卑決戰,那些諸侯肯定會乘虛而入。
金良還是準備休養生息一段時間,讓各地牧場繁育出更多戰馬,同時訓練出更多騎射戰術出眾的騎兵,先掃平中原。騰出手以後,便出兵塞外,平定草原。
西部鮮卑大小部落都退出陰山南麓,一直往大漠深處退縮,一直退到距離邊塞三百裏外。
金良留鞠義、朱靈統領六萬人馬守住朔州以及長城沿線。這六萬人馬除了防禦鮮卑入侵之外,便是整修長城,整修長城之餘便是牧馬、耕種。
長城外三百裏之內暫無鮮卑人活動,鞠義遵從金良的命令,派出四千騎兵出塞二百五十裏,依托一些小山坡,沿線設立簡易的烽火台,將這方圓千裏的草場全部圈為中央軍的牧場,除了長城駐軍在此牧馬外,中央軍軍備部軍牧司也在這裏圈了幾個大牧場,放牧十萬匹牛馬,一旦鮮卑人南下,烽火台便點起狼煙,牛馬迅速撤回塞內,閉關謹守。
因為長城一直在整修,有些尚未整修到的破損處還是擋不住鮮卑人的入侵,為了減少鮮卑人對民墾的破壞,也為了增強長城守軍抵禦鮮卑人的動力,金良便將長城以南五十裏內的田地全部化為軍屯,交由那六萬守軍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大漢的國境線綿延很長,鮮卑人入侵的突破口也很多,雖然鞠義、朱靈將河套一帶依托陰山修建的長城關隘守得固若金湯,也防不住鮮卑人會從東羌人控製的臨洮突破,或者從幽州牧劉虞控製的代郡、漁陽突破長城而入。
而在河套地區,長城上也有一個無法填充起來的缺口,正是長城跟黃河的交叉口,春、夏、秋三季,滔滔而下的黃河水便會成為天塹,讓胡人無法南下,可一到冬天,胡人就可以從這個缺口撲入,直撲河套、並州,肆虐漢人棲息之地,而這些胡人肆虐之後,便會在黃河解凍前,退回塞外。
匈奴人、羌人、鮮卑人一旦攻不下長城其他地方的關隘,便會輾轉從這裏入塞,打得過,他們就進入大漢的家門裏掠奪,若是抵擋不住漢軍的反擊,他們就立刻退回塞外,若是被漢人打疼了,他們就俯首稱臣,要求和親,總之是隻有他們遊牧民族到農耕家裏搶東西的道理,卻沒有農耕民族報複的道理。
每一種胡人似乎都能迅速摸清儒教立國的大漢朝廷的仁義迂腐慈悲的脾性,他們每次都能從大漢得到無數益處,卻很少被漢人報複,似乎漢人被胡人掠奪過斬殺過蹂躪過全都可以一筆勾銷。
東漢立國二百多年,漢軍有很多機會都可以把南匈奴、鮮卑、東羌等異族徹底消滅,可每次到了關鍵時期,東漢朝廷總是表現出讓人錯愕的迂腐,他們總是以仁義為名,肆意地浪費大漢將士的血淚,對那些年年入寇歲歲劫掠的胡人痛罵指責一頓以表現自己的仁義正道,隨後就退出邊塞,任由那些胡人安然地回到他們的大草原休養生息,伺機卷土重來,再來咬大漢一口。
世家大臣當道的東漢朝廷,如此作為,跟後世的曆代漢人皇帝主政的朝廷差不多都一樣,這裏麵的緣由很複雜,金良不想去多想寬恕的力量有多大,他更反感那種隻能自欺欺人的仁義禮儀道德,他喜歡孔聖人說過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對付草原上層出不窮的禽獸,就要以直報怨,就不能寬恕,除惡必須務盡,斬草除根才是一勞永逸的最佳方法。
隻是現階段,家裏的土狼很多,還未清除幹淨,還沒到跑去漠北殺草原狼的時候,為了防止草原狼竄進家門咬死羊羔,不僅要把院牆搭建好,還要把羊圈修好。
院牆便是長城,羊圈便是一個個屯駐軍民的城池。
金良本來想建立新城池,但在整個河套地區橫掃了匈奴人之後,他覺得幾乎沒有必要建造新城,隻需要在先秦、西漢那些廢舊城池的基礎上重修城池即可。
河套地區有四五十個堅固的城塞,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大將李牧、秦國大將蒙恬、西漢時期大將軍衛青所修築的城池。這些城池都有高大的城牆、寬深的城壕,城牆內外都用大青磚鋪就,裏麵用泥土推起來,並且依托地勢作台階式向高處延伸,城垣四周高聳,一般都高出地麵三丈,有些城池的護城河甚至是引黃河為水,使得敵人無法輕易攻陷城池。每一個城池都是軍政合一的堡壘,特別適合現在的河套軍民使用。
李牧、蒙恬、衛青這三位抗擊匈奴立有卓越功勳的大將構築城池的眼光都非常獨到,他們選擇築城的地方都是易守難攻又能對周圍數百裏的草原構成威懾的,怎奈何東漢時期自廢武功,將河套地交給那些野性未馴的南匈奴人牧馬,把這些城池全都廢棄掉了,而匈奴人不習慣住在城裏,也將這些城池廢棄不用。
這些城池修繕完畢後,金良先派部分並州郡縣兵分兵駐紮,又從草原牧民裏甄選親漢的精銳充作當地的郡縣兵,原來的並州郡縣兵便升任郡縣兵的軍官。
修繕長城上的城牆、關隘、烽火台,還要修繕這些城池,任務重,時間緊,那些不服漢化的匈奴人、鮮卑人,全部被強征築城,所有的部落民眾都被打散混編到各個築城隊伍裏,隻發口糧,不發工錢,每個人頭上都用烙鐵烙上字和編號,舉報抓住逃跑者有賞且死活不論,逃跑者一律處死。
在草原上,金良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民族秩序,漢人的地位最高,漢人的生命財產與尊嚴不容侵犯。
那些不肯漢化的匈奴鮮卑人一旦跟漢人、願意漢化的匈奴鮮卑人發生衝突,不看原因結果,都是那些不肯漢化的匈奴鮮卑人的問題,匈奴鮮卑人要賠償漢人的損失。
若是漢人出現傷亡,相關的匈奴鮮卑人全部要被處死,而且不是輕易地處死,這些觸犯了漢人性命尊嚴的匈奴鮮卑人會被送往中央軍***那些新兵練習搏殺之術的活靶來用,或者送往軍械司來做**實驗,來檢查軍中武器質量,如一把軍刀能從匈奴鮮卑人頭頂劈下來兵順利地將匈奴鮮卑人劈成兩半是刀中上品,若是隻能攔腰一刀砍成兩段是中品,若是將匈奴鮮卑人不能攔腰一刀砍斷的話,那刀就是次品,相關工匠將被嚴懲。
這樣的政策將來會在所有異族地區推行,那些異族願意被漢化的且有資格被漢化的,就會被當成漢人看待,享受跟漢人一樣的待遇,那些不願意漢化或沒有資格被漢化的,就被當成異族看待,不能享受漢人的待遇,整個河套有那麽多城池要修築,有那麽多道路要鋪墊,離不開這些免費勞役。
這次平定河套草原並不徹底,如河套西部有大量東羌胡人部落,在這些羌人部落之間還散布一些潰逃過去的匈奴部族,塞外還有西部鮮卑虎視眈眈,河套地跟金良已經牢牢掌控的冀州相比,仍然是一塊險地。金良讓善攻能守的鞠義、朱靈各領兩萬人馬屯守長城邊塞以及朔方郡、五原郡,又留大將徐晃領兩萬匈奴精騎扼守在雲中郡,又留大將張遼領兩萬人馬繼續在上郡、北地郡保持對殘餘匈奴部落的打擊,所有人馬全部由並州軍中宿將張遼節製。
鞠義、朱靈、徐晃、張遼這四支隊伍裏麵的騎兵隊伍占據了中央軍近半騎兵,自然不會一直留在河套地,等河套地區的形勢穩固下來,地方郡縣兵能夠承擔部分防禦任務後,金良就準備隻留下四萬人馬扼守這裏,徐晃、張遼的人馬全都撤回冀州準備掃平中原的各路諸侯。
金良統領餘下人馬返回襄陽,再次經過青岩山,青岩山被金良潑了石油一場大火燒成黑岩山,漫山遍野寸草不生,黑幽幽的狀若人間地獄,讓人望而生畏。
金良渾若無事地策馬從青岩山穀穿行而過,坦然自若的樣子顯得那把有傷天和的火不是他放的一樣。
騎馬緊隨金良身後的軍師賈詡望著金良魁偉的身影,暗自欽服,作為一個有為的主公,在必要時候就要有這種狠毒辛辣的手段以及翻雲覆雨等閑間的氣度,若是主公像那個幽州牧劉虞那樣假仁假義地善待異族坐失戰機。自己也不會傾心投靠主公。
賈詡策馬走過青岩山穀,望著山穀間顛簸起伏的道路,他忽然福至心靈。快馬加鞭,趕上金良,側首說道:“主公。您若想牢牢地控製河套並威懾塞外鮮卑人,隻是修築城池是不夠的,若是鮮卑人傾巢而出,河套地任何一個城池裏的漢軍都抵擋不過,冀州、並州必須要迅速派重兵援救,援救的關鍵是及時與否,而決定及時與否的不僅是戰馬多寡,更在於道路的好壞。河套地的多條官道皆多年失修。崎嶇難行,而且都是土路,一旦下了雨雪,更加泥濘難走,必定阻礙援軍及時到達,城池失陷很難避免。”
金良聽賈詡這麽一說,想起以往刮風下雨天氣行軍的艱辛緩慢。雖然這次出兵河套,一路都是好天氣,沒有遇到雨雪,泥土幹燥,騎馬疾馳。還能跑得起來,可援救不隻是騎兵救援,要先守得住城池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追求更大的勝利,精銳步兵的馳援速度要保證得住,那就要動用馬車,當然更重要的是後方的輜重糧草軍械要供給及時,這些都必須要用馬車載重,所以若想保證河套地區關隘城池穩固,把河套變成自己征戰四方的堅固後方和穩固糧倉,就必須通往河套的道路能夠順遂地通行馬車。
金良皺起眉頭,問道:“文和,你有何策解決這個問題?”
賈詡明白金良想要的答案不是一個簡單的回答“修路啊”,而是怎麽修。
賈詡早已胸有成竹,不假思索道:“主公,不如我們重修秦直道?”
“直道?!”金良有些沒反應過來。
賈詡指著那條從青岩山穀穿行的道路道:“喏,那就是直道。”
“那不是棧道嗎?”金良望著麵前的大道,納悶地問道。這條大道全是用黃土夯實,平、直、寬,最寬處能同時並排行駛十二輛大車,若不是黃土鋪就而是用水泥或瀝青鋪就,跟後世的高速公路沒什麽兩樣,而且這條大道雖然是黃土鋪就的,卻夯實得很堅硬,以至於道路兩旁頂多隻長草,不長任何灌木,碰到雨雪,也隻是表麵一層薄薄的泥漿飛濺,雨水大多流向兩側的溝渠,不會沁入土裏使得道路鬆軟難行。
賈詡笑道:“主公,您把棧道和直道搞混了。人們為了在深山峽穀通行道路平坦無阻,便在河水隔絕的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一些孔穴,孔**插上木樁,上麵橫鋪木板,可以行人和通車,這就叫棧道。高樓館閣間架空的通道,亦稱棧道,比如洛陽南宮與北宮之間便是用棧道相連。最為知名的棧道便是秦國時期修築的關中通往蜀中的四條棧道,蔡澤曾說,棧道千裏,通於蜀漢,使天下畏秦。”
金良這才想起了那個有名的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公元前206年,項羽依仗強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鹹陽的劉邦退出,自己率兵進入,並稱西楚霸王。接著,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讓他統治偏遠的漢中和巴蜀地區。同時,為防止劉邦再入關中,項羽將富饒的關中讓給秦軍的降將章邯把守。劉邦自知兵力不如項羽,隻得忍氣吞聲。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張良的計策,將長達好幾百裏的棧道全部燒掉,以示再無回關中之心,從而使項羽對其疏於戒備。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項。劉邦認為這是個出兵關中的好時機。大將韓信提出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建議派人去修棧道以迷惑敵方,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並開始修複棧道。守衛關中的秦降將章邯譏笑劉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實際上,韓信暗地裏正為攻打陳倉積極地作準備。不久,韓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陳倉。章邯得知後非常恐慌,但為時已晚。借道於陳倉,劉邦軍隊很快攻打並占領了關中,為以後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
金良這時才恍然想起,直道則是秦始皇為攻防匈奴,令大將蒙恬率數十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築的國防道路,起自甘泉宮,止於九原郡,長一千八百裏,路線大體南北相直,因稱“直道”或“秦直道”。這是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華夏之後,除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政績之外,辦的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之一,其一是修築了萬裏長城,其二便是修建了一條類似後世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縱穿陝北黃土高原,多依山勢塹山成路,劈峁為道,埡口寬暢,逢溝渠多夯築,直道要求路麵盡量取直,以便車馬急速馳駛,所過之處,地勢多險惡,人跡至今罕至。直道最寬處可供百駕馬車並排行進,其寬度是後世任何高速公路都望塵莫及的,是世界上最早、最長、最寬的超級車馬路。
金良一邊沿著直道策馬行走,一邊聽賈詡介紹這個秦直道的詳細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第五年,為了抵禦日以前強大的匈奴,便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把匈奴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秦軍渡過黃河,控製了陰山山脈上的高闕要塞,並在新得到的土地上建立了三十四座縣城,由內地遷徙人民到這些新縣,從事耕種,為了管理這些新縣,還另設了一個九原郡。當時匈奴人正在勢力擴充期,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失敗而放棄向南侵略的意圖,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底蘊,所以除設置郡縣,遷徙人口等項措施外,還在陰山山脈上修築了長城,那裏本有趙國長城的舊址,加工繕修是比較容易的。這時又修築長城是不是意味著采取消極防禦的戰略?不是的。秦始皇對匈奴的戰略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直道的修築就是最好的證明。
直道修築於驅逐匈奴後第二年,全長一千八百裏,是當時由鹹陽至九原郡的最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人膽敢再次發動侵略,秦王朝的援兵就可由鹹陽循著直道直抵九原郡,登上陰山山脈。
秦直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古代軍用高速公路通過這條大道,可以快速的將北方戍邊所需大量戰略物資、兵源從都城鹹陽運達北疆軍事要塞。北部邊疆一旦出現險情,騎兵部隊通過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從鹹陽趕到九原,七天之內就能夠基本完成從軍隊調動到後勤供應等一係列的準備工作,一千八百裏長的直道,為大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及時輸送糧草,最終戰勝匈奴提供了根本保障。(未完待續。)
金良還是準備休養生息一段時間,讓各地牧場繁育出更多戰馬,同時訓練出更多騎射戰術出眾的騎兵,先掃平中原。騰出手以後,便出兵塞外,平定草原。
西部鮮卑大小部落都退出陰山南麓,一直往大漠深處退縮,一直退到距離邊塞三百裏外。
金良留鞠義、朱靈統領六萬人馬守住朔州以及長城沿線。這六萬人馬除了防禦鮮卑入侵之外,便是整修長城,整修長城之餘便是牧馬、耕種。
長城外三百裏之內暫無鮮卑人活動,鞠義遵從金良的命令,派出四千騎兵出塞二百五十裏,依托一些小山坡,沿線設立簡易的烽火台,將這方圓千裏的草場全部圈為中央軍的牧場,除了長城駐軍在此牧馬外,中央軍軍備部軍牧司也在這裏圈了幾個大牧場,放牧十萬匹牛馬,一旦鮮卑人南下,烽火台便點起狼煙,牛馬迅速撤回塞內,閉關謹守。
因為長城一直在整修,有些尚未整修到的破損處還是擋不住鮮卑人的入侵,為了減少鮮卑人對民墾的破壞,也為了增強長城守軍抵禦鮮卑人的動力,金良便將長城以南五十裏內的田地全部化為軍屯,交由那六萬守軍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大漢的國境線綿延很長,鮮卑人入侵的突破口也很多,雖然鞠義、朱靈將河套一帶依托陰山修建的長城關隘守得固若金湯,也防不住鮮卑人會從東羌人控製的臨洮突破,或者從幽州牧劉虞控製的代郡、漁陽突破長城而入。
而在河套地區,長城上也有一個無法填充起來的缺口,正是長城跟黃河的交叉口,春、夏、秋三季,滔滔而下的黃河水便會成為天塹,讓胡人無法南下,可一到冬天,胡人就可以從這個缺口撲入,直撲河套、並州,肆虐漢人棲息之地,而這些胡人肆虐之後,便會在黃河解凍前,退回塞外。
匈奴人、羌人、鮮卑人一旦攻不下長城其他地方的關隘,便會輾轉從這裏入塞,打得過,他們就進入大漢的家門裏掠奪,若是抵擋不住漢軍的反擊,他們就立刻退回塞外,若是被漢人打疼了,他們就俯首稱臣,要求和親,總之是隻有他們遊牧民族到農耕家裏搶東西的道理,卻沒有農耕民族報複的道理。
每一種胡人似乎都能迅速摸清儒教立國的大漢朝廷的仁義迂腐慈悲的脾性,他們每次都能從大漢得到無數益處,卻很少被漢人報複,似乎漢人被胡人掠奪過斬殺過蹂躪過全都可以一筆勾銷。
東漢立國二百多年,漢軍有很多機會都可以把南匈奴、鮮卑、東羌等異族徹底消滅,可每次到了關鍵時期,東漢朝廷總是表現出讓人錯愕的迂腐,他們總是以仁義為名,肆意地浪費大漢將士的血淚,對那些年年入寇歲歲劫掠的胡人痛罵指責一頓以表現自己的仁義正道,隨後就退出邊塞,任由那些胡人安然地回到他們的大草原休養生息,伺機卷土重來,再來咬大漢一口。
世家大臣當道的東漢朝廷,如此作為,跟後世的曆代漢人皇帝主政的朝廷差不多都一樣,這裏麵的緣由很複雜,金良不想去多想寬恕的力量有多大,他更反感那種隻能自欺欺人的仁義禮儀道德,他喜歡孔聖人說過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對付草原上層出不窮的禽獸,就要以直報怨,就不能寬恕,除惡必須務盡,斬草除根才是一勞永逸的最佳方法。
隻是現階段,家裏的土狼很多,還未清除幹淨,還沒到跑去漠北殺草原狼的時候,為了防止草原狼竄進家門咬死羊羔,不僅要把院牆搭建好,還要把羊圈修好。
院牆便是長城,羊圈便是一個個屯駐軍民的城池。
金良本來想建立新城池,但在整個河套地區橫掃了匈奴人之後,他覺得幾乎沒有必要建造新城,隻需要在先秦、西漢那些廢舊城池的基礎上重修城池即可。
河套地區有四五十個堅固的城塞,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大將李牧、秦國大將蒙恬、西漢時期大將軍衛青所修築的城池。這些城池都有高大的城牆、寬深的城壕,城牆內外都用大青磚鋪就,裏麵用泥土推起來,並且依托地勢作台階式向高處延伸,城垣四周高聳,一般都高出地麵三丈,有些城池的護城河甚至是引黃河為水,使得敵人無法輕易攻陷城池。每一個城池都是軍政合一的堡壘,特別適合現在的河套軍民使用。
李牧、蒙恬、衛青這三位抗擊匈奴立有卓越功勳的大將構築城池的眼光都非常獨到,他們選擇築城的地方都是易守難攻又能對周圍數百裏的草原構成威懾的,怎奈何東漢時期自廢武功,將河套地交給那些野性未馴的南匈奴人牧馬,把這些城池全都廢棄掉了,而匈奴人不習慣住在城裏,也將這些城池廢棄不用。
這些城池修繕完畢後,金良先派部分並州郡縣兵分兵駐紮,又從草原牧民裏甄選親漢的精銳充作當地的郡縣兵,原來的並州郡縣兵便升任郡縣兵的軍官。
修繕長城上的城牆、關隘、烽火台,還要修繕這些城池,任務重,時間緊,那些不服漢化的匈奴人、鮮卑人,全部被強征築城,所有的部落民眾都被打散混編到各個築城隊伍裏,隻發口糧,不發工錢,每個人頭上都用烙鐵烙上字和編號,舉報抓住逃跑者有賞且死活不論,逃跑者一律處死。
在草原上,金良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民族秩序,漢人的地位最高,漢人的生命財產與尊嚴不容侵犯。
那些不肯漢化的匈奴鮮卑人一旦跟漢人、願意漢化的匈奴鮮卑人發生衝突,不看原因結果,都是那些不肯漢化的匈奴鮮卑人的問題,匈奴鮮卑人要賠償漢人的損失。
若是漢人出現傷亡,相關的匈奴鮮卑人全部要被處死,而且不是輕易地處死,這些觸犯了漢人性命尊嚴的匈奴鮮卑人會被送往中央軍***那些新兵練習搏殺之術的活靶來用,或者送往軍械司來做**實驗,來檢查軍中武器質量,如一把軍刀能從匈奴鮮卑人頭頂劈下來兵順利地將匈奴鮮卑人劈成兩半是刀中上品,若是隻能攔腰一刀砍成兩段是中品,若是將匈奴鮮卑人不能攔腰一刀砍斷的話,那刀就是次品,相關工匠將被嚴懲。
這樣的政策將來會在所有異族地區推行,那些異族願意被漢化的且有資格被漢化的,就會被當成漢人看待,享受跟漢人一樣的待遇,那些不願意漢化或沒有資格被漢化的,就被當成異族看待,不能享受漢人的待遇,整個河套有那麽多城池要修築,有那麽多道路要鋪墊,離不開這些免費勞役。
這次平定河套草原並不徹底,如河套西部有大量東羌胡人部落,在這些羌人部落之間還散布一些潰逃過去的匈奴部族,塞外還有西部鮮卑虎視眈眈,河套地跟金良已經牢牢掌控的冀州相比,仍然是一塊險地。金良讓善攻能守的鞠義、朱靈各領兩萬人馬屯守長城邊塞以及朔方郡、五原郡,又留大將徐晃領兩萬匈奴精騎扼守在雲中郡,又留大將張遼領兩萬人馬繼續在上郡、北地郡保持對殘餘匈奴部落的打擊,所有人馬全部由並州軍中宿將張遼節製。
鞠義、朱靈、徐晃、張遼這四支隊伍裏麵的騎兵隊伍占據了中央軍近半騎兵,自然不會一直留在河套地,等河套地區的形勢穩固下來,地方郡縣兵能夠承擔部分防禦任務後,金良就準備隻留下四萬人馬扼守這裏,徐晃、張遼的人馬全都撤回冀州準備掃平中原的各路諸侯。
金良統領餘下人馬返回襄陽,再次經過青岩山,青岩山被金良潑了石油一場大火燒成黑岩山,漫山遍野寸草不生,黑幽幽的狀若人間地獄,讓人望而生畏。
金良渾若無事地策馬從青岩山穀穿行而過,坦然自若的樣子顯得那把有傷天和的火不是他放的一樣。
騎馬緊隨金良身後的軍師賈詡望著金良魁偉的身影,暗自欽服,作為一個有為的主公,在必要時候就要有這種狠毒辛辣的手段以及翻雲覆雨等閑間的氣度,若是主公像那個幽州牧劉虞那樣假仁假義地善待異族坐失戰機。自己也不會傾心投靠主公。
賈詡策馬走過青岩山穀,望著山穀間顛簸起伏的道路,他忽然福至心靈。快馬加鞭,趕上金良,側首說道:“主公。您若想牢牢地控製河套並威懾塞外鮮卑人,隻是修築城池是不夠的,若是鮮卑人傾巢而出,河套地任何一個城池裏的漢軍都抵擋不過,冀州、並州必須要迅速派重兵援救,援救的關鍵是及時與否,而決定及時與否的不僅是戰馬多寡,更在於道路的好壞。河套地的多條官道皆多年失修。崎嶇難行,而且都是土路,一旦下了雨雪,更加泥濘難走,必定阻礙援軍及時到達,城池失陷很難避免。”
金良聽賈詡這麽一說,想起以往刮風下雨天氣行軍的艱辛緩慢。雖然這次出兵河套,一路都是好天氣,沒有遇到雨雪,泥土幹燥,騎馬疾馳。還能跑得起來,可援救不隻是騎兵救援,要先守得住城池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追求更大的勝利,精銳步兵的馳援速度要保證得住,那就要動用馬車,當然更重要的是後方的輜重糧草軍械要供給及時,這些都必須要用馬車載重,所以若想保證河套地區關隘城池穩固,把河套變成自己征戰四方的堅固後方和穩固糧倉,就必須通往河套的道路能夠順遂地通行馬車。
金良皺起眉頭,問道:“文和,你有何策解決這個問題?”
賈詡明白金良想要的答案不是一個簡單的回答“修路啊”,而是怎麽修。
賈詡早已胸有成竹,不假思索道:“主公,不如我們重修秦直道?”
“直道?!”金良有些沒反應過來。
賈詡指著那條從青岩山穀穿行的道路道:“喏,那就是直道。”
“那不是棧道嗎?”金良望著麵前的大道,納悶地問道。這條大道全是用黃土夯實,平、直、寬,最寬處能同時並排行駛十二輛大車,若不是黃土鋪就而是用水泥或瀝青鋪就,跟後世的高速公路沒什麽兩樣,而且這條大道雖然是黃土鋪就的,卻夯實得很堅硬,以至於道路兩旁頂多隻長草,不長任何灌木,碰到雨雪,也隻是表麵一層薄薄的泥漿飛濺,雨水大多流向兩側的溝渠,不會沁入土裏使得道路鬆軟難行。
賈詡笑道:“主公,您把棧道和直道搞混了。人們為了在深山峽穀通行道路平坦無阻,便在河水隔絕的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一些孔穴,孔**插上木樁,上麵橫鋪木板,可以行人和通車,這就叫棧道。高樓館閣間架空的通道,亦稱棧道,比如洛陽南宮與北宮之間便是用棧道相連。最為知名的棧道便是秦國時期修築的關中通往蜀中的四條棧道,蔡澤曾說,棧道千裏,通於蜀漢,使天下畏秦。”
金良這才想起了那個有名的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公元前206年,項羽依仗強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鹹陽的劉邦退出,自己率兵進入,並稱西楚霸王。接著,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讓他統治偏遠的漢中和巴蜀地區。同時,為防止劉邦再入關中,項羽將富饒的關中讓給秦軍的降將章邯把守。劉邦自知兵力不如項羽,隻得忍氣吞聲。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張良的計策,將長達好幾百裏的棧道全部燒掉,以示再無回關中之心,從而使項羽對其疏於戒備。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項。劉邦認為這是個出兵關中的好時機。大將韓信提出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建議派人去修棧道以迷惑敵方,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並開始修複棧道。守衛關中的秦降將章邯譏笑劉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實際上,韓信暗地裏正為攻打陳倉積極地作準備。不久,韓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陳倉。章邯得知後非常恐慌,但為時已晚。借道於陳倉,劉邦軍隊很快攻打並占領了關中,為以後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
金良這時才恍然想起,直道則是秦始皇為攻防匈奴,令大將蒙恬率數十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築的國防道路,起自甘泉宮,止於九原郡,長一千八百裏,路線大體南北相直,因稱“直道”或“秦直道”。這是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華夏之後,除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政績之外,辦的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之一,其一是修築了萬裏長城,其二便是修建了一條類似後世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縱穿陝北黃土高原,多依山勢塹山成路,劈峁為道,埡口寬暢,逢溝渠多夯築,直道要求路麵盡量取直,以便車馬急速馳駛,所過之處,地勢多險惡,人跡至今罕至。直道最寬處可供百駕馬車並排行進,其寬度是後世任何高速公路都望塵莫及的,是世界上最早、最長、最寬的超級車馬路。
金良一邊沿著直道策馬行走,一邊聽賈詡介紹這個秦直道的詳細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第五年,為了抵禦日以前強大的匈奴,便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把匈奴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秦軍渡過黃河,控製了陰山山脈上的高闕要塞,並在新得到的土地上建立了三十四座縣城,由內地遷徙人民到這些新縣,從事耕種,為了管理這些新縣,還另設了一個九原郡。當時匈奴人正在勢力擴充期,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失敗而放棄向南侵略的意圖,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底蘊,所以除設置郡縣,遷徙人口等項措施外,還在陰山山脈上修築了長城,那裏本有趙國長城的舊址,加工繕修是比較容易的。這時又修築長城是不是意味著采取消極防禦的戰略?不是的。秦始皇對匈奴的戰略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直道的修築就是最好的證明。
直道修築於驅逐匈奴後第二年,全長一千八百裏,是當時由鹹陽至九原郡的最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人膽敢再次發動侵略,秦王朝的援兵就可由鹹陽循著直道直抵九原郡,登上陰山山脈。
秦直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古代軍用高速公路通過這條大道,可以快速的將北方戍邊所需大量戰略物資、兵源從都城鹹陽運達北疆軍事要塞。北部邊疆一旦出現險情,騎兵部隊通過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從鹹陽趕到九原,七天之內就能夠基本完成從軍隊調動到後勤供應等一係列的準備工作,一千八百裏長的直道,為大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及時輸送糧草,最終戰勝匈奴提供了根本保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