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世家大臣的楊瓚跟族兄楊彪一樣都是演技精湛到能拿影帝的人物,他聽了閻行的話,都在他意料之中,卻裝出大驚失措的樣子,撲通一聲摔倒在地,半天不說話,過了好久,才長歎一聲道:“我真想不到相國大人竟然做出這樣的禽獸之行!”
楊瓚看四周還有尚未散去的朝廷大臣,唯恐人多嘴雜,連忙拉著閻行的手道:“彥明,請入寒舍一敘。”
閻行正要向楊瓚討教如何才能從董卓手裏奪回楊秀,得楊瓚邀請,欣然前往。
到了楊瓚府中,楊瓚請閻行入得密室,置酒款待。
閻行將最近一段時間裏發生的事情事無巨細都跟楊瓚說了。
楊瓚長歎道:“相國淫吾之女,奪將軍之妻,為天下人所恥笑。天下人不笑相國,笑我與將軍。我老邁無能,不足為道,可惜將軍蓋世英雄,卻也要受此淩辱,竊為將軍不齒!”
楊瓚這樣煽風點火,把閻行這些日子壓抑在心裏的怒火徹底點燃,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拍案大罵道:“奪妻之恨不共戴天,我閻行誓殺董卓老賊,以雪此恥!”
楊瓚急忙勸道:“將軍您別說了,你這話萬一傳到董卓耳中,會連累老夫的!”
閻行怒視楊瓚道:“楊尚書,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而為賊人役使而被賊人奪去妻女!”
楊瓚順勢說道:“將軍有此誌向,老夫甚為欣慰,以將軍的才具,非董卓所能限製,董卓一死,將軍之位豈能僅限於區區一個中郎將,便是做到襄陽偽朝廷金良的位置,也未可知。”
楊瓚是給閻行花了一個好大的餅,楊瓚了解閻行的心思,雖然閻行慘敗於金良的戟下,卻對金良欽佩之至,閻行私下的願望就是有一天成為第二個金良,不僅有金良的武力更有金良獨霸朝綱的權勢。
閻行一想到殺了董卓不僅能奪回楊秀還能升官加爵,甚至有望跟金良一較長短,不禁欣然開懷,但他不是一個果斷的人,當初叛離嶽父韓遂要靠李儒的計策,這次他準備除掉董卓,也下不了完全的決心,他還有幾分顧慮幾分猶豫道:“怎奈董卓是我義父,我是董卓義子,若是殺他,恐怕世人議論。”
楊瓚微微一笑,開懷釋解道:“將軍您姓閻,相國姓董,本非親生父子,更無養育之恩。當時董卓奪將軍愛妻時,那裏把將軍這個義子放在心上,既然他不仁不義,將軍又何故顧念什麽。”
閻行上前躬身道:“不是尚書提點,閻行差些就自誤誤人了。”
楊瓚細細觀察閻行的神情,看他眼神堅定,殺氣四溢,知道他已經下定了殺董卓的決心,便道:“將軍若是誅殺董卓,扶持漢室,便是大漢忠臣,必定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將軍若是執迷不悟,繼續追隨董卓,為虎作倀,便是篡國逆賊,必定載之史冊遺臭萬年,還請將軍熟思之。”
閻行想起名播四方天下讚揚的金良,又想起自己現在被董卓役使、愛妻又被董卓霸占,這番比較下去,閻行就覺得這樣的日子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他站起身,走到楊瓚麵前,跪拜下去道:“閻行心意已決,請楊尚書莫要懷疑。”
楊瓚最後試探一下道:“董卓手握西涼雄兵二十餘萬,朝中多是他的親信,我們勢單力薄,若是無法殺掉董卓,你我都會死路一條。”
閻行拔出佩刀,撩起袖袍,伸出胳膊,一刀劃下,鮮血滴到酒裏,閻行一飲而下,慨然道:“大丈夫死則死矣,縱死也不再為董賊奴役,我必殺董卓,若違此誓,人神共棄!”
楊瓚見閻行發了血誓,立刻派人請來司徒王允和尚書仆射士孫瑞一起議事。
士孫瑞獻出計策道:“董卓老賊有心篡漢久矣,但恐怕名聲不好,一心期望天子禪讓,我們可入宮密見天子,求他向董卓發詔,商議禪讓之事,我們再請天子下密詔於閻行將軍,讓閻行將軍麾下人馬埋伏在宮門兩側,當使者引董卓入得宮中,便可一湧而出,將董卓誅殺。”
王允沉吟道:“派誰做天子使者前去函穀關?”
士孫瑞細想一下道:“虎賁中郎將李肅,跟隨董卓多年,董卓卻因李肅與金良同郡,一直懷疑李肅與金良私通,雖然李肅多有功勞卻不給李肅升遷,李肅早已心懷怨懟,暗中與我們交好。李肅身為虎賁中郎將,護衛皇宮,為天子近衛,天子派他前去,理所應當,且李肅是董卓舊部,董卓會懷疑李肅與金良勾結,卻想不到李肅跟我們暗地交好,如此一來,李肅奉天子詔前去,董卓不會設防。”
李肅參加了王允、士孫瑞、楊瓚、閻行的密議,在當時折箭發誓沒有二心,出了楊瓚府邸,就單線聯係史阿,將王允、閻行等人準備發動的情報傳到身在箕關的金良。
李肅單線聯係了史阿,史阿再把這個情報跟在其他途徑獲取的情報做了對比,發現情報確實,便將匯總的情報飛鴿傳書傳遞到箕關,在箕關久候多日的金良得到情報,便做了周密的兵力調動,隻待洛陽變故一起,西涼軍潰散之際就開始向洛陽進軍。
話說李肅,在第二天帶著劉協的天子詔,快馬加鞭奔赴函穀關。
董卓攜帶楊秀剛到函穀關第三天,對新修的函穀關還未熟悉,就傳報天子使者前來。
董卓一見是李肅,毫不客氣地問李肅到此有何詔書。
李肅便畢恭畢敬地呈上詔書,跟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世家大臣早就勾結在一起的剛滿十歲的天子劉協在詔書裏假意說道:“朕自覺年少德薄,不足以執掌社稷,相國大人年富力強,威望加於四海,比朕更適合執掌社稷,朕欲大會文武,禪位於相國,請相國速速來京,接領大寶。”
董卓大喜,但他顧忌世家大臣的意見,忙問道:“王允之意如何?”王允是世家大臣的領袖,隻要他同意天子禪位給自己,那自己的皇位就能做得踏實。
李肅陪笑道:“王司徒已經命人修築受禪台,隻等主公前來。”
董卓大喜,便命心腹將領李傕、郭汜留守函穀關,張濟、樊稠留守弘農、陝縣,董卓自帶心腹將領本家侄子董璜隨駕,即日回京,臨行前還給送行的楊秀許諾道:“我若為天子。當立你為貴妃。”楊秀知道連環計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心裏暗道董卓老賊你的死期不遠了,麵上卻裝出異常歡喜狀。
董卓從函穀關到洛陽的一路上,遇到好幾次不好的兆頭。都被李肅急中生智一一敷衍得過,董璜想要說些什麽,也被幸喜若狂的董卓無視。
董卓進了洛陽城,以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為首的文武大臣分列兩旁,以迎天子駕迎接董卓。本來董卓前去函穀關時,因為要籠絡閻行,所以將閻行的本部人馬所有的金城人都撥給了閻行,閻行手裏也有三四千人馬。董卓不在洛陽的時候,閻行還勉強算是一個有名有實的將軍,董卓一旦回到洛陽,閻行便又隻得暫時將麾下人馬丟在兵營。自己策動烏騅馬,提著丈八蛇矛,跟在董卓車後做保鏢。
董卓意得誌滿,並不下車,任由馬車入得皇宮。董璜想帶三千飛熊軍進入皇宮,被王允以有違禮儀擋在門外,董卓以為洛陽盡在他掌握之中,不加防備。便讓董璜領那三千飛熊軍留在皇宮門外,自己隻帶了二十多個貼身侍衛進入皇宮。
董卓入了皇宮。當他剛剛到達皇宮主殿崇德殿的門口,宮門轟然關閉。董卓心裏陡然一涼,他忽然想起了當年的何進,就是這樣被十常侍殺死的,難道曆史又要重演不成。
董卓疾呼董璜來救,董璜的三千飛熊軍盡是鐵甲騎兵,對厚重的宮門和高聳的宮牆望而興歎無法攻入,而皇宮裏麵崇德殿兩側早已闖出數百人,各持兵器來殺董卓,董卓定睛一看,原來是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的家兵。
董卓不屑地笑一笑,這次本相帶了義子閻行,憑他一人之力足以將這數百人殺得幹幹淨淨。
董卓向後大喝道:“我兒彥明何在,快來為我殺掉這些逆賊!”
閻行策馬從董卓車後衝出,厲聲大喝道:“奉詔誅殺董賊!”說著橫馬挺矛,直刺董卓,董卓趕緊躲閃,旁邊又衝出李肅揮動寶劍來刺董卓,閻行一矛走空,緊接著又是一矛,正好刺中董卓咽喉,李肅揮動寶劍,將董卓的腦袋割掉。
閻行命人大開宮門,他一手提著長矛,一手從懷裏拿出劉協給他的密詔,策馬來到三千飛熊軍陣前,厲聲大喝道:“奉詔誅殺賊臣董卓,其餘不問!”
這三千飛熊軍對董卓最是忠勇,如同忠犬之於主人,他們看到董卓的首級,心神沮喪,一時不知所措,閻行卻收起詔書,策馬衝上前,一矛便將董璜刺死。
董璜一死,三千飛熊軍群龍無首,閻行、李肅、吳璋等將領以及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的家兵合起來將近一萬四千多兵馬,將這三千飛熊軍圍在皇宮前麵,一番劇烈的戰鬥,三千飛熊軍盡數被誅滅。
而此時的洛陽守將是董卓的弟弟董旻,閻行策馬前去董旻的軍營,董旻以為閻行還是董卓那個便宜義子,不加提防,閻行趁董旻不備,一矛將董旻刺死,一邊舉著董旻的人頭,一邊舉起天子密詔,高聲喝道:“奉詔誅殺賊臣董卓,隻除首惡,餘者不問!”
因為西涼軍的精銳人馬在之前跟金良中央軍的戰鬥裏折損許多,董卓在這三年裏招募的多是洛陽、長安一帶的青壯男子,這些人幾乎都是被拉壯丁來到西涼軍的,他們在心底深處都十分痛恨董卓的殘暴不仁,當他們發現董卓被殺了,西涼軍大勢已去,他們都毫不猶豫地倒戈了。
那些追隨董卓多年對董卓忠心耿耿的西涼老兵見主公已死大勢已去,心灰意懶,就想拋下兵器投降。
閻行見狀,心中大喜,若是這些西涼老兵願意投降自己,那自己整合西涼軍二十餘萬眾,不怕做不得襄陽金良那樣的豐功偉業。
閻行心中正在暗自竊喜間,隻聽到西涼老兵陣中傳來數十個聲音道:“閻行乃三姓家奴,他的話怎麽聽信,大家若放下兵器,馬上就會被閻行誅殺,王允、閻行想要殺淨我們西涼人,大家難道都忘了閻行的金城兵跟我們的冤仇了嗎?”
“王允、閻行想要殺淨西涼老兵”的傳聞一下子傳遍了整個大營,這些西涼老兵在過去的三年裏,因他們的將領跟閻行素來不睦,西涼老兵跟閻行的金城兵也素有摩擦,閻行前來收編西涼老兵本就是棋差一著,更別說史阿將發展來的數十個西涼特工都安插在西涼軍中散播傳言。
三人成虎的謠言讓西涼老兵都起了魚死網破之心,紛紛舉起刀槍,迎向閻行。
閻行正要耐心解釋他與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並沒有將西涼兵斬草除根之心,還未等他張嘴,那些倒戈的洛陽兵裏麵就有人按捺不住對西涼老兵們的仇恨,因為西涼老兵跟隨董卓來到洛陽,在洛陽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許多洛陽人都深受其害,連這些洛陽兵的妻兒老小都沒有幸免,事情到了這步田地,已經不是閻行一人能夠左右的,董卓在世時還能彈壓著這些洛陽兵不敢造次,董卓死了,這些洛陽兵秉承著有怨抱怨有仇報仇的原則,揮舞起刀槍,殺向那些西涼老兵。
一場混戰便在洛陽城內外爆發,原本防守洛陽的所有人馬都參與到這場混戰。
若是沒有史阿帶領的暗部特工從中興風作浪,這場混戰便不會爆發,王允、閻行等人就會不費什麽力氣將西涼軍收為己有,同時因為來自北方的金良中央軍威脅,王允不會像曆史上那樣宣布對李傕、郭汜等人斬草除根,這些能屈能伸的世家大臣甚至會為了抵禦北方金良的威脅,跟李傕、郭汜達成一個合作協議,到時候洛陽長安更難拿下來,金良考慮到這種情況,所以他在三年前撤離虎牢關時就埋下了許多棋子,現在到了這些棋子發揮作用的時刻,因為那些旗子的作用,洛陽城裏兩個勢力殺得難解難分。
洛陽城北數十裏外的黃河孟津渡口和平津渡口,駐紮了四千西涼軍,他們構建了許多烽火台,隻是為了防止金良中央軍的突襲。
平常時候,若是金良發兵來襲,兩千西涼軍便可以阻擋金良麾下大將甘寧的黃河水師數個時辰,在幾個時辰裏,洛陽城裏便會發來數萬人馬,徹底將金良的中央軍阻擋在黃河上,不讓中央軍登上南岸。
但現在洛陽城裏一片大亂,閻行的金城兵、洛陽兵和世家大臣的家兵們總計有四萬多人,跟三萬多西涼老兵混戰在一起,殺得難解難分,這兩千西涼軍都是西涼老兵,他們的統領聽到老主公董卓被閻行、王允等殺死,一心想為董卓報仇,也想殺入洛陽城洗劫那些世家大臣的府邸,便領了三千六百人馬殺向洛陽,留在兩個渡口和黃河沿線烽火台的隻有四百人馬。
雖然西涼軍留守在黃河南岸的隻有四百人馬,金良也不想大張旗鼓地強攻過去,因為他剛才跟郭嘉、沮授推斷過了,那一支三千六百人馬的西涼軍剛剛離開不到兩個時辰,若是金良這時強攻,會引逗那一支西涼軍回頭護衛,也會讓中央軍奇襲的消息傳到洛陽城,會讓現在殺得難解難分的兩邊握手言和共同對付中央軍,不利於中央軍火速奪取洛陽城。
金良派甘寧、董襲領兩千精銳水兵,扮作普通客商,分成幾股,那兩千精銳水兵都藏匿在商船的船艙裏,在甲板上搖櫓、揚帆的船工一律穿上白色的水手製服,從箕關順流而下,靠向兩個渡口。
黃河南岸烽火台上西涼守軍盤問時,甘寧命人答道:“我等皆是並州客商,因黃河風大浪急,特來到此一避。”便將所帶財物賄賂守衛烽火台的西涼兵。
那些西涼兵見來者都笑容可掬又送了財物,拿人手軟,便聽任那二十多艘商船停靠在黃河南岸。
洛陽城裏的混戰進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因為所有洛陽本地人的倒戈,西涼老兵變成了客場作戰,雖然他們遠比洛陽兵驍勇善戰,但缺少支援的他們還是被逼出了洛陽城,由董卓的遠房侄子董越帶領著,沿著棧道,準備撤向函穀關。
洛陽城裏,閻行收攏人馬,發現原本聚攏的四萬多人,在剛才的混戰裏已經戰死了一萬多人,剩下的三萬多人都是帶著傷,疲累不堪,閻行有心去追殺董越那殘餘的兩萬多西涼老兵,見到麾下士卒的慘狀,不得不選擇閉門謹守。
而那個領著河邊關卡烽火台守軍前去洛陽的西涼將領也折損在洛陽城裏,他的三千六百人馬折損過半,剩下的都跟著董越,停駐在棧道上,準備往函穀關進發。
楊瓚看四周還有尚未散去的朝廷大臣,唯恐人多嘴雜,連忙拉著閻行的手道:“彥明,請入寒舍一敘。”
閻行正要向楊瓚討教如何才能從董卓手裏奪回楊秀,得楊瓚邀請,欣然前往。
到了楊瓚府中,楊瓚請閻行入得密室,置酒款待。
閻行將最近一段時間裏發生的事情事無巨細都跟楊瓚說了。
楊瓚長歎道:“相國淫吾之女,奪將軍之妻,為天下人所恥笑。天下人不笑相國,笑我與將軍。我老邁無能,不足為道,可惜將軍蓋世英雄,卻也要受此淩辱,竊為將軍不齒!”
楊瓚這樣煽風點火,把閻行這些日子壓抑在心裏的怒火徹底點燃,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拍案大罵道:“奪妻之恨不共戴天,我閻行誓殺董卓老賊,以雪此恥!”
楊瓚急忙勸道:“將軍您別說了,你這話萬一傳到董卓耳中,會連累老夫的!”
閻行怒視楊瓚道:“楊尚書,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而為賊人役使而被賊人奪去妻女!”
楊瓚順勢說道:“將軍有此誌向,老夫甚為欣慰,以將軍的才具,非董卓所能限製,董卓一死,將軍之位豈能僅限於區區一個中郎將,便是做到襄陽偽朝廷金良的位置,也未可知。”
楊瓚是給閻行花了一個好大的餅,楊瓚了解閻行的心思,雖然閻行慘敗於金良的戟下,卻對金良欽佩之至,閻行私下的願望就是有一天成為第二個金良,不僅有金良的武力更有金良獨霸朝綱的權勢。
閻行一想到殺了董卓不僅能奪回楊秀還能升官加爵,甚至有望跟金良一較長短,不禁欣然開懷,但他不是一個果斷的人,當初叛離嶽父韓遂要靠李儒的計策,這次他準備除掉董卓,也下不了完全的決心,他還有幾分顧慮幾分猶豫道:“怎奈董卓是我義父,我是董卓義子,若是殺他,恐怕世人議論。”
楊瓚微微一笑,開懷釋解道:“將軍您姓閻,相國姓董,本非親生父子,更無養育之恩。當時董卓奪將軍愛妻時,那裏把將軍這個義子放在心上,既然他不仁不義,將軍又何故顧念什麽。”
閻行上前躬身道:“不是尚書提點,閻行差些就自誤誤人了。”
楊瓚細細觀察閻行的神情,看他眼神堅定,殺氣四溢,知道他已經下定了殺董卓的決心,便道:“將軍若是誅殺董卓,扶持漢室,便是大漢忠臣,必定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將軍若是執迷不悟,繼續追隨董卓,為虎作倀,便是篡國逆賊,必定載之史冊遺臭萬年,還請將軍熟思之。”
閻行想起名播四方天下讚揚的金良,又想起自己現在被董卓役使、愛妻又被董卓霸占,這番比較下去,閻行就覺得這樣的日子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他站起身,走到楊瓚麵前,跪拜下去道:“閻行心意已決,請楊尚書莫要懷疑。”
楊瓚最後試探一下道:“董卓手握西涼雄兵二十餘萬,朝中多是他的親信,我們勢單力薄,若是無法殺掉董卓,你我都會死路一條。”
閻行拔出佩刀,撩起袖袍,伸出胳膊,一刀劃下,鮮血滴到酒裏,閻行一飲而下,慨然道:“大丈夫死則死矣,縱死也不再為董賊奴役,我必殺董卓,若違此誓,人神共棄!”
楊瓚見閻行發了血誓,立刻派人請來司徒王允和尚書仆射士孫瑞一起議事。
士孫瑞獻出計策道:“董卓老賊有心篡漢久矣,但恐怕名聲不好,一心期望天子禪讓,我們可入宮密見天子,求他向董卓發詔,商議禪讓之事,我們再請天子下密詔於閻行將軍,讓閻行將軍麾下人馬埋伏在宮門兩側,當使者引董卓入得宮中,便可一湧而出,將董卓誅殺。”
王允沉吟道:“派誰做天子使者前去函穀關?”
士孫瑞細想一下道:“虎賁中郎將李肅,跟隨董卓多年,董卓卻因李肅與金良同郡,一直懷疑李肅與金良私通,雖然李肅多有功勞卻不給李肅升遷,李肅早已心懷怨懟,暗中與我們交好。李肅身為虎賁中郎將,護衛皇宮,為天子近衛,天子派他前去,理所應當,且李肅是董卓舊部,董卓會懷疑李肅與金良勾結,卻想不到李肅跟我們暗地交好,如此一來,李肅奉天子詔前去,董卓不會設防。”
李肅參加了王允、士孫瑞、楊瓚、閻行的密議,在當時折箭發誓沒有二心,出了楊瓚府邸,就單線聯係史阿,將王允、閻行等人準備發動的情報傳到身在箕關的金良。
李肅單線聯係了史阿,史阿再把這個情報跟在其他途徑獲取的情報做了對比,發現情報確實,便將匯總的情報飛鴿傳書傳遞到箕關,在箕關久候多日的金良得到情報,便做了周密的兵力調動,隻待洛陽變故一起,西涼軍潰散之際就開始向洛陽進軍。
話說李肅,在第二天帶著劉協的天子詔,快馬加鞭奔赴函穀關。
董卓攜帶楊秀剛到函穀關第三天,對新修的函穀關還未熟悉,就傳報天子使者前來。
董卓一見是李肅,毫不客氣地問李肅到此有何詔書。
李肅便畢恭畢敬地呈上詔書,跟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世家大臣早就勾結在一起的剛滿十歲的天子劉協在詔書裏假意說道:“朕自覺年少德薄,不足以執掌社稷,相國大人年富力強,威望加於四海,比朕更適合執掌社稷,朕欲大會文武,禪位於相國,請相國速速來京,接領大寶。”
董卓大喜,但他顧忌世家大臣的意見,忙問道:“王允之意如何?”王允是世家大臣的領袖,隻要他同意天子禪位給自己,那自己的皇位就能做得踏實。
李肅陪笑道:“王司徒已經命人修築受禪台,隻等主公前來。”
董卓大喜,便命心腹將領李傕、郭汜留守函穀關,張濟、樊稠留守弘農、陝縣,董卓自帶心腹將領本家侄子董璜隨駕,即日回京,臨行前還給送行的楊秀許諾道:“我若為天子。當立你為貴妃。”楊秀知道連環計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心裏暗道董卓老賊你的死期不遠了,麵上卻裝出異常歡喜狀。
董卓從函穀關到洛陽的一路上,遇到好幾次不好的兆頭。都被李肅急中生智一一敷衍得過,董璜想要說些什麽,也被幸喜若狂的董卓無視。
董卓進了洛陽城,以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為首的文武大臣分列兩旁,以迎天子駕迎接董卓。本來董卓前去函穀關時,因為要籠絡閻行,所以將閻行的本部人馬所有的金城人都撥給了閻行,閻行手裏也有三四千人馬。董卓不在洛陽的時候,閻行還勉強算是一個有名有實的將軍,董卓一旦回到洛陽,閻行便又隻得暫時將麾下人馬丟在兵營。自己策動烏騅馬,提著丈八蛇矛,跟在董卓車後做保鏢。
董卓意得誌滿,並不下車,任由馬車入得皇宮。董璜想帶三千飛熊軍進入皇宮,被王允以有違禮儀擋在門外,董卓以為洛陽盡在他掌握之中,不加防備。便讓董璜領那三千飛熊軍留在皇宮門外,自己隻帶了二十多個貼身侍衛進入皇宮。
董卓入了皇宮。當他剛剛到達皇宮主殿崇德殿的門口,宮門轟然關閉。董卓心裏陡然一涼,他忽然想起了當年的何進,就是這樣被十常侍殺死的,難道曆史又要重演不成。
董卓疾呼董璜來救,董璜的三千飛熊軍盡是鐵甲騎兵,對厚重的宮門和高聳的宮牆望而興歎無法攻入,而皇宮裏麵崇德殿兩側早已闖出數百人,各持兵器來殺董卓,董卓定睛一看,原來是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的家兵。
董卓不屑地笑一笑,這次本相帶了義子閻行,憑他一人之力足以將這數百人殺得幹幹淨淨。
董卓向後大喝道:“我兒彥明何在,快來為我殺掉這些逆賊!”
閻行策馬從董卓車後衝出,厲聲大喝道:“奉詔誅殺董賊!”說著橫馬挺矛,直刺董卓,董卓趕緊躲閃,旁邊又衝出李肅揮動寶劍來刺董卓,閻行一矛走空,緊接著又是一矛,正好刺中董卓咽喉,李肅揮動寶劍,將董卓的腦袋割掉。
閻行命人大開宮門,他一手提著長矛,一手從懷裏拿出劉協給他的密詔,策馬來到三千飛熊軍陣前,厲聲大喝道:“奉詔誅殺賊臣董卓,其餘不問!”
這三千飛熊軍對董卓最是忠勇,如同忠犬之於主人,他們看到董卓的首級,心神沮喪,一時不知所措,閻行卻收起詔書,策馬衝上前,一矛便將董璜刺死。
董璜一死,三千飛熊軍群龍無首,閻行、李肅、吳璋等將領以及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的家兵合起來將近一萬四千多兵馬,將這三千飛熊軍圍在皇宮前麵,一番劇烈的戰鬥,三千飛熊軍盡數被誅滅。
而此時的洛陽守將是董卓的弟弟董旻,閻行策馬前去董旻的軍營,董旻以為閻行還是董卓那個便宜義子,不加提防,閻行趁董旻不備,一矛將董旻刺死,一邊舉著董旻的人頭,一邊舉起天子密詔,高聲喝道:“奉詔誅殺賊臣董卓,隻除首惡,餘者不問!”
因為西涼軍的精銳人馬在之前跟金良中央軍的戰鬥裏折損許多,董卓在這三年裏招募的多是洛陽、長安一帶的青壯男子,這些人幾乎都是被拉壯丁來到西涼軍的,他們在心底深處都十分痛恨董卓的殘暴不仁,當他們發現董卓被殺了,西涼軍大勢已去,他們都毫不猶豫地倒戈了。
那些追隨董卓多年對董卓忠心耿耿的西涼老兵見主公已死大勢已去,心灰意懶,就想拋下兵器投降。
閻行見狀,心中大喜,若是這些西涼老兵願意投降自己,那自己整合西涼軍二十餘萬眾,不怕做不得襄陽金良那樣的豐功偉業。
閻行心中正在暗自竊喜間,隻聽到西涼老兵陣中傳來數十個聲音道:“閻行乃三姓家奴,他的話怎麽聽信,大家若放下兵器,馬上就會被閻行誅殺,王允、閻行想要殺淨我們西涼人,大家難道都忘了閻行的金城兵跟我們的冤仇了嗎?”
“王允、閻行想要殺淨西涼老兵”的傳聞一下子傳遍了整個大營,這些西涼老兵在過去的三年裏,因他們的將領跟閻行素來不睦,西涼老兵跟閻行的金城兵也素有摩擦,閻行前來收編西涼老兵本就是棋差一著,更別說史阿將發展來的數十個西涼特工都安插在西涼軍中散播傳言。
三人成虎的謠言讓西涼老兵都起了魚死網破之心,紛紛舉起刀槍,迎向閻行。
閻行正要耐心解釋他與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並沒有將西涼兵斬草除根之心,還未等他張嘴,那些倒戈的洛陽兵裏麵就有人按捺不住對西涼老兵們的仇恨,因為西涼老兵跟隨董卓來到洛陽,在洛陽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許多洛陽人都深受其害,連這些洛陽兵的妻兒老小都沒有幸免,事情到了這步田地,已經不是閻行一人能夠左右的,董卓在世時還能彈壓著這些洛陽兵不敢造次,董卓死了,這些洛陽兵秉承著有怨抱怨有仇報仇的原則,揮舞起刀槍,殺向那些西涼老兵。
一場混戰便在洛陽城內外爆發,原本防守洛陽的所有人馬都參與到這場混戰。
若是沒有史阿帶領的暗部特工從中興風作浪,這場混戰便不會爆發,王允、閻行等人就會不費什麽力氣將西涼軍收為己有,同時因為來自北方的金良中央軍威脅,王允不會像曆史上那樣宣布對李傕、郭汜等人斬草除根,這些能屈能伸的世家大臣甚至會為了抵禦北方金良的威脅,跟李傕、郭汜達成一個合作協議,到時候洛陽長安更難拿下來,金良考慮到這種情況,所以他在三年前撤離虎牢關時就埋下了許多棋子,現在到了這些棋子發揮作用的時刻,因為那些旗子的作用,洛陽城裏兩個勢力殺得難解難分。
洛陽城北數十裏外的黃河孟津渡口和平津渡口,駐紮了四千西涼軍,他們構建了許多烽火台,隻是為了防止金良中央軍的突襲。
平常時候,若是金良發兵來襲,兩千西涼軍便可以阻擋金良麾下大將甘寧的黃河水師數個時辰,在幾個時辰裏,洛陽城裏便會發來數萬人馬,徹底將金良的中央軍阻擋在黃河上,不讓中央軍登上南岸。
但現在洛陽城裏一片大亂,閻行的金城兵、洛陽兵和世家大臣的家兵們總計有四萬多人,跟三萬多西涼老兵混戰在一起,殺得難解難分,這兩千西涼軍都是西涼老兵,他們的統領聽到老主公董卓被閻行、王允等殺死,一心想為董卓報仇,也想殺入洛陽城洗劫那些世家大臣的府邸,便領了三千六百人馬殺向洛陽,留在兩個渡口和黃河沿線烽火台的隻有四百人馬。
雖然西涼軍留守在黃河南岸的隻有四百人馬,金良也不想大張旗鼓地強攻過去,因為他剛才跟郭嘉、沮授推斷過了,那一支三千六百人馬的西涼軍剛剛離開不到兩個時辰,若是金良這時強攻,會引逗那一支西涼軍回頭護衛,也會讓中央軍奇襲的消息傳到洛陽城,會讓現在殺得難解難分的兩邊握手言和共同對付中央軍,不利於中央軍火速奪取洛陽城。
金良派甘寧、董襲領兩千精銳水兵,扮作普通客商,分成幾股,那兩千精銳水兵都藏匿在商船的船艙裏,在甲板上搖櫓、揚帆的船工一律穿上白色的水手製服,從箕關順流而下,靠向兩個渡口。
黃河南岸烽火台上西涼守軍盤問時,甘寧命人答道:“我等皆是並州客商,因黃河風大浪急,特來到此一避。”便將所帶財物賄賂守衛烽火台的西涼兵。
那些西涼兵見來者都笑容可掬又送了財物,拿人手軟,便聽任那二十多艘商船停靠在黃河南岸。
洛陽城裏的混戰進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因為所有洛陽本地人的倒戈,西涼老兵變成了客場作戰,雖然他們遠比洛陽兵驍勇善戰,但缺少支援的他們還是被逼出了洛陽城,由董卓的遠房侄子董越帶領著,沿著棧道,準備撤向函穀關。
洛陽城裏,閻行收攏人馬,發現原本聚攏的四萬多人,在剛才的混戰裏已經戰死了一萬多人,剩下的三萬多人都是帶著傷,疲累不堪,閻行有心去追殺董越那殘餘的兩萬多西涼老兵,見到麾下士卒的慘狀,不得不選擇閉門謹守。
而那個領著河邊關卡烽火台守軍前去洛陽的西涼將領也折損在洛陽城裏,他的三千六百人馬折損過半,剩下的都跟著董越,停駐在棧道上,準備往函穀關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