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名符已令肖逸窮於應付,數道名符齊發,肖逸哪還有活命之機?
公孫諾目露狠光,便欲將手中名符全部祭出。突然,一聲佛號響起,一人道:“阿彌陀佛,公孫先生請住手!”
無須回頭,亦知佛家僧人來了。
公孫諾“哼”了一聲,心知良機已過,怒視肖逸,暗道:“今日便饒你一命。”將名符收了起來。
這時,隻見三名僧人貼著屋簷低飛,正快速向此趕來。
那銘坤伸手摸了一把汗,鬆了口氣,道:“佛家人總算來了。”
那公孫諾出手快絕,剛才若非肖逸自身竭力抵抗,等這三僧人趕來,恐怕早已陰陽兩隔,隻剩下做法事了。
三名僧人身著黃色僧衣,體內氣息並不甚強,應是在附近執勤維護秩序的普通弟子。但即便如此,公孫諾不想得罪佛家,也不敢再造次。
隻聞“嘭”的一聲響,肖逸背部撞在一堵牆上,牆體震顫數下,才將九柄短劍上最後一絲勁氣耗盡。
九柄短劍忽地往中間一合,又化作一道名符,神妙非常。
公孫諾把手一招,將名符收回,便要離開。
肖逸緩過氣來,見其欲走,登即怒不可揭,喝罵道:“公孫諾,名家都是你和公孫辯這副德性嗎?”
銘坤臉色大變,忙低聲喝止道:“小子,你找死不成?”
肖逸並非惹事之人,可是此時此刻,胸中怒火升騰,無論如何也忍不下去。
洛龍城內,百家齊聚,諸道紛呈。在其想象之中,城內無論諸派弟子,還是普通百姓,皆應不同流俗,道德高尚,人人向道,蔚然成風。哪曾想到,公孫諾作為名家二號人物,竟置道德於不顧,無緣無故,說打人便打人。這等德行如何能做世人之表率,圍觀百姓又該作何感想?
肖逸環顧四周,見百姓神情各異,有迷惑,亦有鄙夷,心中更為篤定,心道:“名家之人向來無道,當著這麽多百姓之麵,我必要向他討一個公道,為世人證道。”
那公孫諾立時又回過頭來,陰冷地望著肖逸,道:“小子,你在求死!”說著,手中又出現了數道名符。
銘坤看到其手勢,忙賠禮道:“公孫老爺子,你乃德高望重的前輩,豈能和我們這些小輩一般見識。我這位師弟年幼不懂規矩,您莫生氣。”然後扭頭對肖逸道:“還不給老爺子賠個不是。”
豈料,肖逸卻冷然一笑,道:“公孫諾,你今日不給這些受傷的百姓賠個禮,休想離開此地!”
銘坤一聽慌了神,急道:“你小子傻了嗎?”恨不得上前把肖逸的腦袋摁倒,趕緊向公孫諾賠個不是。
肖逸對銘坤的印象一向不好,但是見其一再維護自己,心中感念,報之以微笑,道:“銘坤師兄,何必怕這無道無德的老匹夫?若名家都是這等無理取鬧之人,名家也早該亡了,我們又何必怕他?”而後,揚聲道:“公孫諾,你若有種,現在就動手來殺我。若是不敢,就給受傷百姓賠禮道歉。”
此話一出,好似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在百姓中引起反響。有膽子大的百姓已叫道:“神仙有什麽了不起?傷了人,就該道歉。”
銘坤看了百姓架勢,又見肖逸一副淩然不懼、急於求死的模樣,已然驚得呆了,直覺得肖逸腦子壞了。
然而,銘坤又怎知,肖逸敢如此囂張,實是有恃無恐。就在公孫諾準備離開時,肖逸已用天人之境探查了洛龍城內的狀況,此刻,包括道家方向,有幾道強大氣息正在趕來。公孫諾再怎麽狂妄,也絕不敢當著道家真人之麵殺害道家弟子。
公孫諾怒視肖逸,切齒道:“你找死,老夫就成全你。”氣勢陡增,彌漫全場,九道名符倏地飛射而出。
名符迎風即漲,瞬間化作漫天劍影,將肖逸及一丈之內的百姓全部罩在其中。
劍影發出耀眼光芒,破空聲大作,比上一次攻擊不知強橫了多少倍。
這一招,正是名家絕學“萬馬奔流”。公孫諾用出此招,足見誅殺肖逸之決心。
不過,此次肖逸有了防備,絲毫不懼,冷然道:“你這一招殺不死你我,就有你的好看。”通天劍一揮,瞬間形成混沌盤,在灌輸自身道力的同時,亦不停吸收周圍靈氣。此次的混沌盤也是威力倍增。
肖逸已準備硬接一記,忽見眼前黃影閃動,那三名佛家僧人恰好趕至,立在二人中間,沉聲道:“公孫先生住手!”
萬道劍影猛烈攻來,三名僧人卻雙手合十,一動不動,竟未做絲毫抵禦。
餘人見狀,不禁驚呼道:“大師小心!”
眼看著“萬馬奔流”就要襲在三僧身上,可三名僧人好似突然無視無覺了一般,靜靜站立,目光平靜地望著公孫諾。
肖逸明白,三僧乃是以身試法,欲以性命感化公孫諾,登時為其精神所震動。但是,震動歸震動,其內心卻頗不以為然,心道:“此乃佛家之地,公孫諾又怎敢殺害佛家弟子。公孫諾自然要停手,卻絕不會被感化。”
勁風鼓蕩,將僧衣吹得烈烈風響,萬道劍影倏地從三僧身上穿了過去。
一些百姓不忍相看,忙瞥過臉去,可是下一瞬間,卻聽眾人一起“籲”了一聲,齊鬆了口氣,又忙回頭來看。
隻見劍影掠過三僧,奔出少許,就逐漸淡化消失,最終化為名符,被召了回去。顯然在最後關頭,公孫諾收起了法術。
肖逸早知此結果,倒不感意外。可是當他看到百姓的反應時,登時吃了一驚,內心恍然,方真正理解了三僧的用意。
在場百姓多是豫州本地人,從小接受佛法熏陶,皆有佛性。見了三僧此舉之後,紛紛雙手合十,神情恭敬,虔誠無比地望著三僧,口呼“阿彌陀佛”。
“此舉雖未感化公孫諾,卻感化了無數了百姓。”肖逸立時對這些佛家僧人欽佩不已,“這等感化之法,委實高明。”
果然,那公孫諾毫無所動,目光越過三僧,冷冷地看了肖逸一眼,道:“小子,今天有佛家幫忙,我先放你一馬,可是你的小命,老夫記下了,再見老夫之日,就是你喪命之時。”說罷,急忙飛身而起,便要離開。
肖逸叫道:“老匹夫休走!”可是,公孫諾執意要走,他又怎能留得住?(未完待續。)
公孫諾目露狠光,便欲將手中名符全部祭出。突然,一聲佛號響起,一人道:“阿彌陀佛,公孫先生請住手!”
無須回頭,亦知佛家僧人來了。
公孫諾“哼”了一聲,心知良機已過,怒視肖逸,暗道:“今日便饒你一命。”將名符收了起來。
這時,隻見三名僧人貼著屋簷低飛,正快速向此趕來。
那銘坤伸手摸了一把汗,鬆了口氣,道:“佛家人總算來了。”
那公孫諾出手快絕,剛才若非肖逸自身竭力抵抗,等這三僧人趕來,恐怕早已陰陽兩隔,隻剩下做法事了。
三名僧人身著黃色僧衣,體內氣息並不甚強,應是在附近執勤維護秩序的普通弟子。但即便如此,公孫諾不想得罪佛家,也不敢再造次。
隻聞“嘭”的一聲響,肖逸背部撞在一堵牆上,牆體震顫數下,才將九柄短劍上最後一絲勁氣耗盡。
九柄短劍忽地往中間一合,又化作一道名符,神妙非常。
公孫諾把手一招,將名符收回,便要離開。
肖逸緩過氣來,見其欲走,登即怒不可揭,喝罵道:“公孫諾,名家都是你和公孫辯這副德性嗎?”
銘坤臉色大變,忙低聲喝止道:“小子,你找死不成?”
肖逸並非惹事之人,可是此時此刻,胸中怒火升騰,無論如何也忍不下去。
洛龍城內,百家齊聚,諸道紛呈。在其想象之中,城內無論諸派弟子,還是普通百姓,皆應不同流俗,道德高尚,人人向道,蔚然成風。哪曾想到,公孫諾作為名家二號人物,竟置道德於不顧,無緣無故,說打人便打人。這等德行如何能做世人之表率,圍觀百姓又該作何感想?
肖逸環顧四周,見百姓神情各異,有迷惑,亦有鄙夷,心中更為篤定,心道:“名家之人向來無道,當著這麽多百姓之麵,我必要向他討一個公道,為世人證道。”
那公孫諾立時又回過頭來,陰冷地望著肖逸,道:“小子,你在求死!”說著,手中又出現了數道名符。
銘坤看到其手勢,忙賠禮道:“公孫老爺子,你乃德高望重的前輩,豈能和我們這些小輩一般見識。我這位師弟年幼不懂規矩,您莫生氣。”然後扭頭對肖逸道:“還不給老爺子賠個不是。”
豈料,肖逸卻冷然一笑,道:“公孫諾,你今日不給這些受傷的百姓賠個禮,休想離開此地!”
銘坤一聽慌了神,急道:“你小子傻了嗎?”恨不得上前把肖逸的腦袋摁倒,趕緊向公孫諾賠個不是。
肖逸對銘坤的印象一向不好,但是見其一再維護自己,心中感念,報之以微笑,道:“銘坤師兄,何必怕這無道無德的老匹夫?若名家都是這等無理取鬧之人,名家也早該亡了,我們又何必怕他?”而後,揚聲道:“公孫諾,你若有種,現在就動手來殺我。若是不敢,就給受傷百姓賠禮道歉。”
此話一出,好似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在百姓中引起反響。有膽子大的百姓已叫道:“神仙有什麽了不起?傷了人,就該道歉。”
銘坤看了百姓架勢,又見肖逸一副淩然不懼、急於求死的模樣,已然驚得呆了,直覺得肖逸腦子壞了。
然而,銘坤又怎知,肖逸敢如此囂張,實是有恃無恐。就在公孫諾準備離開時,肖逸已用天人之境探查了洛龍城內的狀況,此刻,包括道家方向,有幾道強大氣息正在趕來。公孫諾再怎麽狂妄,也絕不敢當著道家真人之麵殺害道家弟子。
公孫諾怒視肖逸,切齒道:“你找死,老夫就成全你。”氣勢陡增,彌漫全場,九道名符倏地飛射而出。
名符迎風即漲,瞬間化作漫天劍影,將肖逸及一丈之內的百姓全部罩在其中。
劍影發出耀眼光芒,破空聲大作,比上一次攻擊不知強橫了多少倍。
這一招,正是名家絕學“萬馬奔流”。公孫諾用出此招,足見誅殺肖逸之決心。
不過,此次肖逸有了防備,絲毫不懼,冷然道:“你這一招殺不死你我,就有你的好看。”通天劍一揮,瞬間形成混沌盤,在灌輸自身道力的同時,亦不停吸收周圍靈氣。此次的混沌盤也是威力倍增。
肖逸已準備硬接一記,忽見眼前黃影閃動,那三名佛家僧人恰好趕至,立在二人中間,沉聲道:“公孫先生住手!”
萬道劍影猛烈攻來,三名僧人卻雙手合十,一動不動,竟未做絲毫抵禦。
餘人見狀,不禁驚呼道:“大師小心!”
眼看著“萬馬奔流”就要襲在三僧身上,可三名僧人好似突然無視無覺了一般,靜靜站立,目光平靜地望著公孫諾。
肖逸明白,三僧乃是以身試法,欲以性命感化公孫諾,登時為其精神所震動。但是,震動歸震動,其內心卻頗不以為然,心道:“此乃佛家之地,公孫諾又怎敢殺害佛家弟子。公孫諾自然要停手,卻絕不會被感化。”
勁風鼓蕩,將僧衣吹得烈烈風響,萬道劍影倏地從三僧身上穿了過去。
一些百姓不忍相看,忙瞥過臉去,可是下一瞬間,卻聽眾人一起“籲”了一聲,齊鬆了口氣,又忙回頭來看。
隻見劍影掠過三僧,奔出少許,就逐漸淡化消失,最終化為名符,被召了回去。顯然在最後關頭,公孫諾收起了法術。
肖逸早知此結果,倒不感意外。可是當他看到百姓的反應時,登時吃了一驚,內心恍然,方真正理解了三僧的用意。
在場百姓多是豫州本地人,從小接受佛法熏陶,皆有佛性。見了三僧此舉之後,紛紛雙手合十,神情恭敬,虔誠無比地望著三僧,口呼“阿彌陀佛”。
“此舉雖未感化公孫諾,卻感化了無數了百姓。”肖逸立時對這些佛家僧人欽佩不已,“這等感化之法,委實高明。”
果然,那公孫諾毫無所動,目光越過三僧,冷冷地看了肖逸一眼,道:“小子,今天有佛家幫忙,我先放你一馬,可是你的小命,老夫記下了,再見老夫之日,就是你喪命之時。”說罷,急忙飛身而起,便要離開。
肖逸叫道:“老匹夫休走!”可是,公孫諾執意要走,他又怎能留得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