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執象在趕往滿刺加,但並非是以肉身。</p>


    他飛到欽天監便已落地,倒不是真氣不夠飛不到滿刺加去,而是太慢了,邪神肆虐,每一刻鍾都有大量百姓傷亡,他沒有時間禦劍飛行。</p>


    但,陽神過去也是一樣的。</p>


    陽神淩空一瞬百裏,而他自己則談笑自如,在欽天監與嘉靖談論著玄黃大典的編撰,還有滿刺加的凶獸。</p>


    “你不是說,未到元嬰,陽神本質是陰神嗎?”</p>


    “為何還能行動自如?”</p>


    嘉靖可是老修行了,深知陽神、陰神,其實都是元神,如果是元嬰的真陽神的話,離體之後能夠自主行動,那是合理的。</p>


    而尚未跨入元嬰階段,元神就是元神。</p>


    無論陰神也好,陽神也罷,離開了身體,身體應該無法行動才對……</p>


    “算不得什麽神通手段,回光一境,但凡有見性的修為,都能做到這等地步,等陛下結丹以後,也可如此。”</p>


    嘉靖在始皇帝代政的時候,完成了築基。</p>


    如今倒也可以使一些出陰神的法門,但要超前,將陰神變為陽神,起碼得結丹修行才可,結丹之前,真氣離體幾乎是不可控的,是做不到“散則成氣,聚則成形”的。</p>


    至於“回光”一境。</p>


    嘉靖作為皇帝,作為這場變革的主導者之一,在揚州的時候,便已經見性了。</p>


    皇帝是最不適合修行的人,那是因為原來隻有“九境”,可如今有“十境”,隻要這位皇帝願意去做聖王,有相應的功績,他其實就是最好修行的人。</p>


    能夠獲取南北戰爭的勝利,並且還政於民。</p>


    等嘉靖退位的時候,回光修為就可以到達“見性”的大圓滿了。</p>


    此後修行,受益無窮。</p>


    “回光一境,你在金華上分了三段,見性明明也有區別,為何不做區分?”光明境的確不用做區分,可見性還是有差別的,嘉靖認為應該分得更仔細一些才對。</p>


    “見天下性,方見己性。”</p>


    “如此一句而已,無非是見天下性的程度深淺罷了,隻有量的區別,並無質的區別。”</p>


    “莊子在《大宗師》裏麵有做境界的劃分,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攖寧。”</p>


    “入靜一境,既然取了最高的攖寧,那麽回光見性,便從前麵取三個境界好了。”</p>


    “朝徹、見獨、無古今。”</p>


    “陛下以為如何?”</p>


    內算以混元為宗,大道是一體的,所以儒釋道可以相互印證,莊子用來劃分修行的八個境界,既可以用在入靜當中,也可以用在回光當中。</p>


    而且並非強名,而是十分貼合。</p>


    外天下、外物、外生,重點都是一個外字,外字何解?將我摘出來?客觀看待?有這個意思,但我們不妨用一個更貼切的詞——參透。</p>


    參透天下的道理,參透萬物的本質,參透生死之變。</p>


    如此,方能大徹大悟——朝徹。</p>


    或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此,便是朝徹。</p>


    你要見天下之性,必然要參透天下運行的道理,參透萬物的本質,看破生死之迷障,如此,方能大徹大悟,能夠見天下之性。</p>


    故而,朝徹,能見性。</p>


    見天下性,方見己性,故而……見獨。</p>


    你參悟天下之後,便要開始參悟認知自己了,認知自己的本性,認知自己在這樣的世界該有什麽樣的作為,認知在無數輪回當中,這一世,有著怎樣的使命,對文明有著怎樣的責任。</p>


    如此,也就見了己性了。</p>


    最後,便要跨越時空,將過去、現在、未來收納於心中,參悟文明之理,參悟人生之義,為文明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而努力。</p>


    如此,便是無古今了。</p>


    莊子的八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都是基礎,是修行之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所以不納入境界,但實際上與金華一境息息相關,也與心齋息息相關。</p>


    “朝徹”、“見獨”、“無古今”恰好貼合見性,卻又與坐忘無關嗎?</p>


    見性是有,坐忘是無。</p>


    有離開無不是有,無離開有亦不是無,合在一起,才是道啊。</p>


    而“不死不生”和“攖寧”,攖寧歸為入靜的最高境界,因為它已經是返璞歸真,參有無之變了,而回光是有的極致,而非無的極致,故而,以光明為境界。</p>


    至於不死不生。</p>


    莊子言攖寧: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p>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這就是不死不生了。</p>


    殺生者,並非是殺人,而是“消滅念頭”,念頭一起,你就把它空掉,念頭不起,便能長生不死。</p>


    生生者不生,就是這個道理,你念頭情緒經常泛起,便不得長生了。</p>


    但,殺生,不生。</p>


    都並非是強製壓下念頭,而是自然而然才行,有了這個境界,才能夠去夠攖寧的邊,你什麽都不想,但天地又一切隨你。</p>


    所以,不死不生,也就是半步攖寧,是入靜的極高境界了。</p>


    故而,入靜、回光,並無高低之分,隻是側重不同,它們合起來,才是真正的道。</p>


    </p>


    “對於安平來說,分不分境界無所謂,對於後來者來說,這可是省卻了數十年苦功的明燈啊,如此大善,大善。”</p>


    體係越完備清晰,對於後學者自然越友好。</p>


    嘉靖討到了見性的三個境界,自是相當喜悅,知曉張執象如今應當是“無古今”的境界,而他自己,勉強算得上是“朝徹”。</p>


    隻是回光不同於見性,是有“反饋”的。</p>


    他是大明皇帝,天然就有優勢,功成身退之時,也能無古今就是了。隻不過參悟有限,無法在坐忘上一一印證,入靜的修為,可能就難以攀上去了,得用水磨工夫才好。</p>


    眼珠一轉,嘉靖覺得問了見性,不妨讓張執象把入靜的境界也細分一些。</p>


    便笑道:“安平說了見性,不妨也說說心齋、坐忘?”</p>


    張執象撓頭,這個肯定要三豐祖師來說才最好,不過一通百通,他來說,也是一樣的,便言道:</p>


    《莊子·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p>


    “首先要有誌,不然心誌不堅,外物縈繞,是無法靜心的。”</p>


    “故而,心齋可分為:存誌、心符、集虛。”</p>


    《莊子·大宗師》雲:“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p>


    “有注言: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p>


    “所以,坐忘首先要忘掉心跡,並忘掉為什麽要起心跡。故曰‘無跡’。”</p>


    “無跡了,才能內不覺其身,外不識天地,所以才能曠然,曠達、浩大、豁然,是心與天地的連通,便是‘曠然’。”</p>


    “曠然才能大通,與天地相通,以天地為母,能夠晝夜母呼吸,往來通我玄。”</p>


    “如此,便是胎息。”</p>


    “故而,心齋三境為:存誌、心符、集虛。坐忘三境為:無跡、曠然、胎息。”</p>


    “空的極致是不死不生,故此為半步攖寧,返璞歸真之後,無物不將迎也,便是攖寧。”</p>


    “此為入靜。”</p>


    “回光三境:金華、見性、光明。”</p>


    “見性方才講了,半步光明是天下人見我之性,而光明則是天下人見己性後再見我性,故而非文明覺悟之當口,難見光明。”</p>


    “說了高處,再仔細說說基礎。”</p>


    “金華分:金華乍現、金華正放、金華大凝。”</p>


    “我們說觀想天心,見先天元炁之光,其實觀想的,都是虛的,真正的金華,能夠看到的先天元炁之光,必須是我們對‘外天下、外物、外生’的頓悟,那一瞬間的‘靈光’。”</p>


    “有頓悟見解,入了門,便是金華乍現。”</p>


    “有了成熟見知,並且知行合一去踐行,就是金華正放。”</p>


    “有了完整係統的認知,並已經有了正在走的路,就是金華大凝。”</p>


    “回光是有,而非無。”</p>


    “枯坐參禪,不見真。”</p>


    “如是而已。”</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生可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天寥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天寥廓並收藏長生可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