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高明快步走入大殿,朝紫微大帝稟報道:“啟稟老爺,左輔星君已到殿外。”


    聞聽高明所言,紫微大帝才從沉思中醒轉,他看向大殿之外,隻見大殿門口,高覺正領著管仲在殿外等候。


    紫微大帝朝高明說道:“宣!”


    隨即,高明高覺將管仲領入大殿之中,二人交了法旨,隨即侍立左右。


    管仲則躬身行禮,拜道:“臣左輔星君管仲,拜見帝君,願帝君神道永昌!”


    “你且起身!”隨著管仲起身,紫微大帝又仔細觀察著他,結合後世的記憶,他能夠確定,管仲應當可以完成他的囑托。


    他開口叫道:“管愛卿!”


    “臣在!”


    “孤有一事,關係重大,想要你去辦理,你可願為孤分憂?”


    “還請帝君示下,臣必當竭盡全力,已報帝君知遇之恩!”


    紫微大帝聞言,笑著說道:“好!你且聽我道來!”


    “今下界之中,東周已亂,諸國崛起,混戰不休!然人族雖亂,卻有無數的學說萌芽,教化世人!”


    “這混亂即是劫難,也是機遇!人族經此一難之後,必將大興於三界之中。”


    “我出身人族,也欲著書立傳於天下。既為人族的崛起貢獻一份力量,也為我日後的道途打下基礎。”


    “今欲遣你下界,為我傳下一門學說,好使世人得聞我之真言,領悟大道真諦!”


    管仲聞言,完全沒有任何考慮,連忙大禮參拜道:“臣謹遵陛下法旨!”


    紫微大帝聞言,又笑著說了一句:“好!管愛卿此次下界,隻待功行圓滿,吾當親自迎接你返回天界!”


    管仲躬身不起,沉聲答道:“臣本一介凡俗,孤老於塌前。信得陛下親賴,簡拔於天!”


    “我於天下,於陛下,無寸功可言。今得陛下信賴,委以重任。臣必定鞠躬盡瘁,不負陛下所望!”


    “善!”


    紫微大帝聽管仲所言,心中很是滿意。這管仲果不愧是千古一相,有輔助君王之能。


    他接著說道:“你且聽好,我這學說,名喚‘法’。何謂法?法乃法律、法度、法令!”


    “上古之時,有一異獸,名曰獬豸。其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又有神羊之稱。”


    “我今效獬豸之行,立一家曰‘法’,以斷世間曲直,使善惡忠奸各有其報!”


    緊接著,紫微大帝就結合後世的記憶,將法家的思想,原則,施行,以及一些重要條款,一一道來。


    管仲聽得十分用心,漸漸的,他覺得紫微大帝所言,甚是有理,從心底生出了認同之感。


    這不是因為他身為臣屬,也不是因為紫微大帝對他的賞識之恩,提攜之情,而是自內心深處升起的認同感,覺得就應當這樣。


    以前,在他尚未成神之時,配齊國相印,就已經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不經意的用到了法。


    那個時候,他並未深究其中的道理,隻是覺得應該這樣做,這麽做對國家有益。


    今日聽了大帝所言,才知其中玄奧。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從心底生出一種認同感來。


    而紫微大帝選擇管仲來落下這一子,而不是其他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一個具有認同感的同道之人,顯然比隻會聽令行事的傀儡,更符合條件。


    這法家博大精深,後世大行其道,其影響還在儒家之上。又有儒法之稱,將其餘儒家並列,由此可見法家之潛力。


    儒可是與道、佛並列的學說。


    道、佛乃是道門、佛門所秉持的思想,乃是聖人之道。


    儒家在沒有混元聖人的情況下,在人族之中站穩腳跟。更夠與道、佛並列,可知儒家思想的不凡。


    而法與儒互為表裏,更是後世諸國依仗的治國之道,可見其思想,以及其中蘊含的大道,也是不落於人。


    楊拓自後世而來,所學繁雜,稱得上是見多識廣。


    而其所學之精華,不在於其開創的曆史之道,不在其傳下的農家之術,亦不是其所知格物之學。


    格物之學乃是大道之演化,一切盡在道中。隻要尋道,問道,悟道,自有所得。


    農家之術雖活人千萬,亦不過是大道之法,尊其術而行,觀天文地理,自可將其總結而出。


    惟有曆史與律法,才各有不同,可以教化世人。


    曆史雖不能言,卻記載天下之言。萬事萬物,無不包含其中。


    法則為規則之用,是大道的延伸,是治理三界之良方。不僅人間將有律法,天界亦會有天條,幽冥更有陰律。


    種種現象都足以說明,法為天地之用,是具有無窮潛力的規則表象。


    當初在立下史家學說之時,楊拓也曾考慮過法家學說。隻觀其潛力,法家學說更在史家之上。


    可是最後,楊拓還是選擇了“史”,而非“法”!這其中固然有律法之缺陷,更是楊拓自我之道的選擇。


    顯然,曆史之道比律法之道更適合楊拓自身之道。


    法家潛力雖足,也有其缺陷。那就是其條文僵化,不知變通。這一點,既有其益,也有其弊。


    益,則在於,律法不可變通,能夠降低人為因素的影響,可以維護法的公平性,這是“法”存在的底線。


    法若是不公,輕則如潰堤之蟻,腐蝕世界的公義;重則如大廈欲傾,天塌地陷,混沌重生,不分清濁,不辨善惡。


    世間將重回上古洪荒,生靈茹毛飲血,不尊仁義道德,無分忠奸善惡。


    若好人沒有好報,惡人沒有惡報,則混亂將生,天地永無寧日。


    這是法的根本,是規則的自我約束。


    可也因為這一點,亦會產生許多的問題。


    僵化的條款,論跡不論心,終有道德淪喪,仁義不生之日。那時的人們,隻會遵循僵化的條款,善心不起,冷漠自私。


    不過,世間萬物有陰就有陽,有善方有惡。既然有好的一麵,自然就會有其不足之處。


    不止法家如此,諸子百家俱有其不足之處。縱然百家之首的儒家,也並非完美無缺。


    因此,楊拓最後才選擇了與自身更契合的史家之道,而非潛力更大的法家之道。


    他則是更看重曆史的包容性,不論什麽教派,都不會將曆史之道當做敵人。


    這諸子百家,除了一些應運而生之人,更有許多的大能下界轉劫。


    百家爭鳴,大爭之世。一但深入其中,怕是會有無窮因果。


    這個時候,曆史之道德優點就顯露出來。它好像一個旁觀者,隻作記載,不發表什麽意見,一切留給後人自行領悟。


    如此,因果不沾,方才有成道之機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從封神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灌水小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灌水小白並收藏成道從封神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