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釜底抽薪
那時候中原仍是以種植業為主,仍未有大規模開展畜牧業的條件,因此莊園大都稱為農莊,叫農場的還真是少見。因此眾女乍看到如此大的莊園,又叫了這麽一個有趣的名字,都忍不住好奇心大起,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
王銳也不說話,隻是笑著命令催車向前,很快就到了大門外。
這裏有不少莊丁把守,看打扮全部全都是國公府的人。
看到車隊過來,門前的莊丁在一人的帶領下立刻迎上,隨即那些莊丁整齊地排成了兩行,在道旁恭敬地跪伏於地。
領頭那人也恭敬地跪倒,恭聲說道:“老奴恭迎國公爺與眾位夫人大駕光臨莊園!迎接來遲處,還請國公爺責罰!”
眾女定睛一看,原來這人正是原來府中的老管家謝成。他自從被王銳調來打理莊園之後,在這裏幹得有聲有色,竟是再也離不開。於是就將國公府那邊的管家之位傳給了侄子謝明芳,自己則在此專心替王銳打理莊園的事務。結果是叔侄兩人各自都幹得十分出色,令王銳和謝天博非常滿意。
適才王謙和劉大疤已經先一步派人來通知謝成,說是國公爺與眾位夫人要來莊園遊玩、參觀。謝成聞訊又驚又喜,急忙安排了一番,然後便匆匆率人迎到了莊門外。
王銳微微一笑揮手說道:“好了,都起來吧。你來的一點不晚,正是時候,難道還要迎出莊20裏不成?”
謝成仍是叩了個頭,這才爬起身來,連忙命手下莊丁將大門打開,將車隊迎進莊內。
一進到莊內裏,眾人的眼前頓時為之一闊。隻見一排排的農舍、大棚一眼望不到邊際,廣袤的田地裏放眼皆是綠色,分一片片整齊地種滿了各種莊稼和果樹。遠處還依稀可見青翠的草場,其上有成群結隊的牛羊。
眾女還是第一次到莊園來,不由得有些看花了眼。她們雖然知道自家有一莊園,但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竟會如此之大。
紅娘子因為闖蕩江湖的緣故,在眾女中的見識最廣,但此刻也不禁暗暗咋舌。她倒的確見過一些富貴豪紳家的農莊,可是與眼下所見的一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可說是天差地遠。
隻有聶靈兒要好些,因為聶家莊的規模應該還在這之上。隻不過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她也感到處處新鮮、好奇。
王銳見眾女看得眼都不夠用了,當下朝謝成笑吟吟地說道:“還煩勞謝總管領著我等在莊內遊覽一番,介紹一下情況吧!”
謝成連忙躬身應道:“老奴遵命,請國公爺和眾位夫人隨我來!”
說罷,他在頭前帶路,王銳一行人緊隨其後,就在這開心農場裏遊覽起來……
他們首先看的就是大棚,這是王銳在農業上為這個時代做的第一大貢獻,可以稱的上是顛覆性的改革。
經過兩年多的不斷實踐和摸索,眼下開心農場的大棚種植技術已大有突破。目前在冬季裏不但能滿足京師裏王公貴族的需要,而且還有餘力供應小半個京城的市場。賺得了豐厚之極利潤的同時,初步實現了京師的“菜籃子”工程,令百姓的生活質量有了一個飛躍。
當然,現在能在冬天吃得起大棚蔬菜瓜果的仍然是比較富裕的百姓階層。若想實現真正普及,那還要整個大明都富足起來才行,這也是王銳所要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
因為眼下還未到冬天,所以眾人還看不到大棚裏各種蔬菜瓜果繁榮茂盛的情形,隻是在做些育種和準備工作。
眾女沒想到自己在冬天吃的蔬菜瓜果就是在這看起來並不如何起眼的大棚裏種出來的,不禁有些難以置信。至於紅娘子就更不必說了,她還從未聽說過冬天裏竟能吃到反季蔬菜瓜果的事情。如果這不是蘇瑾等人說的,她必定會以為王銳又是在逗自己。
參觀完了大棚,謝成又帶領眾人來到了田野上。廣袤的田地裏,各種糧食和蔬菜可說是應有盡有。
我們之前已經說過,曆史上明末遭受了嚴重的糧食危機,也是導致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是天災造成了餓殍千裏,就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果朝廷能調集足夠的糧食平息災情,或是能夠解決糧食危機,起義軍就不會屢招屢反,越剿反而勢力越大了。
當然,曆史上大明的滅亡不單單是哪一個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的結果,但糧食問題無論怎樣說也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王銳未雨綢繆,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經讓謝天博開始進行糧食儲備。同時在自己的莊園中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業改良,爭取將來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眼下大明的主要糧食還是麥子和稻子。但這兩種作物在當時的產量還比較低,價格也相對較高。即使是在大豐收的年份,普通的百姓家也不可能一年到頭都吃得起大米、白麵。若是趕上遭災的年景,那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王銳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替代的糧食,要求產量大、種植容易、價格低廉,可以作為麥子和稻子的補充,甚至是成為普通百姓的主要口糧。
想來想去,最後他將目標鎖定在了玉米和番薯上。
玉米在現代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麵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可以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
據考證,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由於玉米適合旱地種植,因此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後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後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
王銳對這些雖然不可能知道的如此詳細,但卻知道這東西產量大、種植比較容易、價格低廉,更重要的是作用十分廣泛。
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而且還是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例如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澱粉,可得到化學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產品,附加值超過玉米原值幾十倍,廣泛用於造紙、食品、紡織、醫藥等行業。
眼下談工業方麵的用途還早,但僅“飼料之王”這一條已經對王銳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了,因為大力發展畜牧業正是他的下一個目標!這麽一種產量大、種植容易、價格低廉,又用途廣泛的糧食作物,自然成為了王銳的首選!
他原以為在這個時候玉米已經推廣開來,雖說還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應該不少見才是。
可是結果卻讓王銳大吃一驚,他命人找遍了北方諸省,最後好不容易才在山東登萊府萊陽縣得到了玉米的種子。他隨即醒悟過來這其實十分正常,如果這時候玉米已經在大明朝普遍推廣,可能就不會麵臨那麽嚴重的糧食問題了。
不管怎麽說,得到了玉米種子的王銳如獲至寶,立刻命謝成在農莊內大麵積試種。到今天為止,可說是大獲成功,飼料的用途也開始顯現出來。王銳已經計劃在明年就開始在京津、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全麵推廣,為即將爆發的接連大災做準備。
此刻眾女站在田壟之上,看著各式各樣的糧食、蔬菜,不由得有些眼花繚亂、興趣大起。包括紅娘子在內,連一半的菜也認不全,就更別提蘇瑾、朱月影等人了。
她們沒想到自己平時所吃的糧食、蔬菜是這樣種出來的,自是感到新奇不已,大開眼界。
就在蘇瑾、朱月影等人指指點點地議論之時,有莊丁走了過來,手裏端著一盆盆煮好的玉米、甘薯、土豆等物。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令人一聞之下就忍不住食指大動。
隻聽謝成微笑說道:“這些都是老奴命人剛剛摘下來煮好的,吃的就是個新鮮。農場這裏沒有手藝高超的廚師,比不得國公府裏,國公爺和眾位夫人請品嚐一下,就權當是嚐個鮮吧!”
王銳微笑點頭,率先從盆中拿了一穗玉米,放在嘴邊吹了吹,然後將外皮剝去大口啃了起來。
這是農場新培育出來的甜玉米,這麽煮著吃最是甜香糯口。王銳一口咬下,立時讚不絕口,幾下就將一穗玉米啃得精光,隻剩下了苞米棒子。
蘇瑾等人還是第一次看到玉米,眼見王銳吃得香甜,一穗穗玉米散發出的氣味也是噴香誘人,當下學著他的樣子,各自拿了一穗小口啃了起來。
剛剛啃了幾口,眾女亦是忍不住連聲稱好。她們平常吃慣了山珍海味,此時嚐到這種地鮮,自然別有一番風味。
王銳哈哈一笑,又拿起一個番薯朝眾女問道:“夫人們可知這又是什麽東西?”
蘇瑾等人自是同樣從未見過,當下紛紛搖頭。
王銳微露得意之色,笑吟吟地說道:“這叫甘薯,也叫紅薯或者地瓜。別看它的樣子醜,味道卻著實香甜,而且將來我大明的命運也很有可能會係於這小小的甘薯呢!”
蘇瑾等人聞言不由得麵露詫異的神色,想不出這番薯和大明的命運有能有什麽關係。王銳心知自己高興之下不小心說漏了嘴,當下露出莫測高深的微笑,不再多做解釋。
原來這甘薯乃是他找到的另外一種能夠解決糧食危機的作物,其重要性甚至不在玉米之下,所以王銳才會那樣說。不過此事牽扯到了朝政大事,他當然不會和眾位夫人詳加解釋。
甘薯,也稱為紅薯、白薯、番薯、紅苕、地瓜、山芋、土瓜、紅土瓜。
據考證,它應該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哥倫布初謁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
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誌》等均有有關記載。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誌》:“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
以上史實證明甘薯係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
王銳對這些曆史同樣是一無所知,但卻知道地瓜這東西產量大、容易種植,最關鍵的是不值錢,乃是窮苦百姓家一年四季的主要口糧。如果能推廣開來,將能夠極大地緩解糧食危機。
我們在前麵已經討論過,中國的老百姓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隻要有一口吃的、家裏有餘糧,日子便過得很塌實,不會去走造反的路。
曆朝曆代的農民起義,最初都不是從主觀思想上要推翻封建製的舊王朝,而隻是農民們沒有了活路,被逼成不得不造反罷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是一樣,隻不過後期已然成了氣候,這才動了想要當皇帝的念頭。
實際上在起義之初,明軍在軍事上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幾乎是屢戰屢勝,數次都已經將起義軍逼到了絕境。
但一味地用剿乃是治標不治本的,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再怎麽剿匪也是沒用,隻能是越剿越多、愈剿愈烈。
試想老百姓若是都能吃飽肚子的話,又有幾人願去造反?李自成等人不能一呼百應,想要東山再起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隻能淪為真正的流寇,很難有什麽大作為,根本對大明形不成太大的威脅。
因此王銳現下采用的是釜底抽薪之策,未雨綢繆,先盡量解決糧食危機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壓縮農民起義軍的生存空間。這樣一來,到時候即便仍是真的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李自成等人再想像原來的曆史上那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沒那麽容易!
那時候中原仍是以種植業為主,仍未有大規模開展畜牧業的條件,因此莊園大都稱為農莊,叫農場的還真是少見。因此眾女乍看到如此大的莊園,又叫了這麽一個有趣的名字,都忍不住好奇心大起,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
王銳也不說話,隻是笑著命令催車向前,很快就到了大門外。
這裏有不少莊丁把守,看打扮全部全都是國公府的人。
看到車隊過來,門前的莊丁在一人的帶領下立刻迎上,隨即那些莊丁整齊地排成了兩行,在道旁恭敬地跪伏於地。
領頭那人也恭敬地跪倒,恭聲說道:“老奴恭迎國公爺與眾位夫人大駕光臨莊園!迎接來遲處,還請國公爺責罰!”
眾女定睛一看,原來這人正是原來府中的老管家謝成。他自從被王銳調來打理莊園之後,在這裏幹得有聲有色,竟是再也離不開。於是就將國公府那邊的管家之位傳給了侄子謝明芳,自己則在此專心替王銳打理莊園的事務。結果是叔侄兩人各自都幹得十分出色,令王銳和謝天博非常滿意。
適才王謙和劉大疤已經先一步派人來通知謝成,說是國公爺與眾位夫人要來莊園遊玩、參觀。謝成聞訊又驚又喜,急忙安排了一番,然後便匆匆率人迎到了莊門外。
王銳微微一笑揮手說道:“好了,都起來吧。你來的一點不晚,正是時候,難道還要迎出莊20裏不成?”
謝成仍是叩了個頭,這才爬起身來,連忙命手下莊丁將大門打開,將車隊迎進莊內。
一進到莊內裏,眾人的眼前頓時為之一闊。隻見一排排的農舍、大棚一眼望不到邊際,廣袤的田地裏放眼皆是綠色,分一片片整齊地種滿了各種莊稼和果樹。遠處還依稀可見青翠的草場,其上有成群結隊的牛羊。
眾女還是第一次到莊園來,不由得有些看花了眼。她們雖然知道自家有一莊園,但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竟會如此之大。
紅娘子因為闖蕩江湖的緣故,在眾女中的見識最廣,但此刻也不禁暗暗咋舌。她倒的確見過一些富貴豪紳家的農莊,可是與眼下所見的一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可說是天差地遠。
隻有聶靈兒要好些,因為聶家莊的規模應該還在這之上。隻不過二者的風格截然不同,因此她也感到處處新鮮、好奇。
王銳見眾女看得眼都不夠用了,當下朝謝成笑吟吟地說道:“還煩勞謝總管領著我等在莊內遊覽一番,介紹一下情況吧!”
謝成連忙躬身應道:“老奴遵命,請國公爺和眾位夫人隨我來!”
說罷,他在頭前帶路,王銳一行人緊隨其後,就在這開心農場裏遊覽起來……
他們首先看的就是大棚,這是王銳在農業上為這個時代做的第一大貢獻,可以稱的上是顛覆性的改革。
經過兩年多的不斷實踐和摸索,眼下開心農場的大棚種植技術已大有突破。目前在冬季裏不但能滿足京師裏王公貴族的需要,而且還有餘力供應小半個京城的市場。賺得了豐厚之極利潤的同時,初步實現了京師的“菜籃子”工程,令百姓的生活質量有了一個飛躍。
當然,現在能在冬天吃得起大棚蔬菜瓜果的仍然是比較富裕的百姓階層。若想實現真正普及,那還要整個大明都富足起來才行,這也是王銳所要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
因為眼下還未到冬天,所以眾人還看不到大棚裏各種蔬菜瓜果繁榮茂盛的情形,隻是在做些育種和準備工作。
眾女沒想到自己在冬天吃的蔬菜瓜果就是在這看起來並不如何起眼的大棚裏種出來的,不禁有些難以置信。至於紅娘子就更不必說了,她還從未聽說過冬天裏竟能吃到反季蔬菜瓜果的事情。如果這不是蘇瑾等人說的,她必定會以為王銳又是在逗自己。
參觀完了大棚,謝成又帶領眾人來到了田野上。廣袤的田地裏,各種糧食和蔬菜可說是應有盡有。
我們之前已經說過,曆史上明末遭受了嚴重的糧食危機,也是導致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是天災造成了餓殍千裏,就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果朝廷能調集足夠的糧食平息災情,或是能夠解決糧食危機,起義軍就不會屢招屢反,越剿反而勢力越大了。
當然,曆史上大明的滅亡不單單是哪一個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的結果,但糧食問題無論怎樣說也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王銳未雨綢繆,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經讓謝天博開始進行糧食儲備。同時在自己的莊園中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業改良,爭取將來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眼下大明的主要糧食還是麥子和稻子。但這兩種作物在當時的產量還比較低,價格也相對較高。即使是在大豐收的年份,普通的百姓家也不可能一年到頭都吃得起大米、白麵。若是趕上遭災的年景,那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王銳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替代的糧食,要求產量大、種植容易、價格低廉,可以作為麥子和稻子的補充,甚至是成為普通百姓的主要口糧。
想來想去,最後他將目標鎖定在了玉米和番薯上。
玉米在現代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麵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可以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
據考證,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由於玉米適合旱地種植,因此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後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後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
王銳對這些雖然不可能知道的如此詳細,但卻知道這東西產量大、種植比較容易、價格低廉,更重要的是作用十分廣泛。
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而且還是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例如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澱粉,可得到化學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產品,附加值超過玉米原值幾十倍,廣泛用於造紙、食品、紡織、醫藥等行業。
眼下談工業方麵的用途還早,但僅“飼料之王”這一條已經對王銳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了,因為大力發展畜牧業正是他的下一個目標!這麽一種產量大、種植容易、價格低廉,又用途廣泛的糧食作物,自然成為了王銳的首選!
他原以為在這個時候玉米已經推廣開來,雖說還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應該不少見才是。
可是結果卻讓王銳大吃一驚,他命人找遍了北方諸省,最後好不容易才在山東登萊府萊陽縣得到了玉米的種子。他隨即醒悟過來這其實十分正常,如果這時候玉米已經在大明朝普遍推廣,可能就不會麵臨那麽嚴重的糧食問題了。
不管怎麽說,得到了玉米種子的王銳如獲至寶,立刻命謝成在農莊內大麵積試種。到今天為止,可說是大獲成功,飼料的用途也開始顯現出來。王銳已經計劃在明年就開始在京津、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全麵推廣,為即將爆發的接連大災做準備。
此刻眾女站在田壟之上,看著各式各樣的糧食、蔬菜,不由得有些眼花繚亂、興趣大起。包括紅娘子在內,連一半的菜也認不全,就更別提蘇瑾、朱月影等人了。
她們沒想到自己平時所吃的糧食、蔬菜是這樣種出來的,自是感到新奇不已,大開眼界。
就在蘇瑾、朱月影等人指指點點地議論之時,有莊丁走了過來,手裏端著一盆盆煮好的玉米、甘薯、土豆等物。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令人一聞之下就忍不住食指大動。
隻聽謝成微笑說道:“這些都是老奴命人剛剛摘下來煮好的,吃的就是個新鮮。農場這裏沒有手藝高超的廚師,比不得國公府裏,國公爺和眾位夫人請品嚐一下,就權當是嚐個鮮吧!”
王銳微笑點頭,率先從盆中拿了一穗玉米,放在嘴邊吹了吹,然後將外皮剝去大口啃了起來。
這是農場新培育出來的甜玉米,這麽煮著吃最是甜香糯口。王銳一口咬下,立時讚不絕口,幾下就將一穗玉米啃得精光,隻剩下了苞米棒子。
蘇瑾等人還是第一次看到玉米,眼見王銳吃得香甜,一穗穗玉米散發出的氣味也是噴香誘人,當下學著他的樣子,各自拿了一穗小口啃了起來。
剛剛啃了幾口,眾女亦是忍不住連聲稱好。她們平常吃慣了山珍海味,此時嚐到這種地鮮,自然別有一番風味。
王銳哈哈一笑,又拿起一個番薯朝眾女問道:“夫人們可知這又是什麽東西?”
蘇瑾等人自是同樣從未見過,當下紛紛搖頭。
王銳微露得意之色,笑吟吟地說道:“這叫甘薯,也叫紅薯或者地瓜。別看它的樣子醜,味道卻著實香甜,而且將來我大明的命運也很有可能會係於這小小的甘薯呢!”
蘇瑾等人聞言不由得麵露詫異的神色,想不出這番薯和大明的命運有能有什麽關係。王銳心知自己高興之下不小心說漏了嘴,當下露出莫測高深的微笑,不再多做解釋。
原來這甘薯乃是他找到的另外一種能夠解決糧食危機的作物,其重要性甚至不在玉米之下,所以王銳才會那樣說。不過此事牽扯到了朝政大事,他當然不會和眾位夫人詳加解釋。
甘薯,也稱為紅薯、白薯、番薯、紅苕、地瓜、山芋、土瓜、紅土瓜。
據考證,它應該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哥倫布初謁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
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誌》等均有有關記載。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誌》:“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
以上史實證明甘薯係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
王銳對這些曆史同樣是一無所知,但卻知道地瓜這東西產量大、容易種植,最關鍵的是不值錢,乃是窮苦百姓家一年四季的主要口糧。如果能推廣開來,將能夠極大地緩解糧食危機。
我們在前麵已經討論過,中國的老百姓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隻要有一口吃的、家裏有餘糧,日子便過得很塌實,不會去走造反的路。
曆朝曆代的農民起義,最初都不是從主觀思想上要推翻封建製的舊王朝,而隻是農民們沒有了活路,被逼成不得不造反罷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是一樣,隻不過後期已然成了氣候,這才動了想要當皇帝的念頭。
實際上在起義之初,明軍在軍事上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幾乎是屢戰屢勝,數次都已經將起義軍逼到了絕境。
但一味地用剿乃是治標不治本的,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再怎麽剿匪也是沒用,隻能是越剿越多、愈剿愈烈。
試想老百姓若是都能吃飽肚子的話,又有幾人願去造反?李自成等人不能一呼百應,想要東山再起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隻能淪為真正的流寇,很難有什麽大作為,根本對大明形不成太大的威脅。
因此王銳現下采用的是釜底抽薪之策,未雨綢繆,先盡量解決糧食危機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壓縮農民起義軍的生存空間。這樣一來,到時候即便仍是真的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李自成等人再想像原來的曆史上那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沒那麽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