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密龍出海下
第二天一大早,王銳就將孫傳庭找了來,劈頭蓋臉地“質問”了一番。
孫傳庭何等聰明?自是一聽之下就明白了怎麽回事。他當然不敢埋怨貝阿特麗絲了,隻好訕笑著一五一十全部招了出來。
最後,他拍著‘胸’脯擔保,三天之後戰艦就可以下水,一切請王銳來定奪。
王銳大喜,當即命孫傳庭回去全力準備,自己則立刻趕往皇宮,將此事稟明小皇帝知道。因為王銳早已經答應了朱由檢,大明第一艘新式戰艦的下水將會由他來主持。
朱由檢聞訊自然也是大喜,比王銳更加心急,恨不得三天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他早就對王銳描繪的大明未來無敵艦隊的四海的藍圖期待不已,十分急切地想要親自體驗一下乘坐戰艦在大海上馳騁的滋味。
孫傳庭果然沒有說大話,三天之後,第一艘新式戰艦正式建造完工,朱由檢和王銳也一起趕到了大沽口船塢。
按照朱由檢的意思,他是想帶同文武百官都來,共同見證這一曆史‘性’時刻。但王銳的計劃卻是想先保密,待到第一支艦隊初步建立起來,在海上揚名立威之後,才讓大明戰艦正式讓世人知道。這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朱由檢聽他說的有理,也就被說服,沒有再堅持己見。此番他是另找了一個借口,悄悄地溜了來。
現在閣部與督察院輕易不敢“找事”,所以他行事比以前方便了許多。再說他們這一次辦的是大正事,那就更不需要顧忌什麽了。
一進到船塢之內,王銳的眼睛就猛然一亮。身旁的朱由檢也是一樣,並且發出了低低的驚歎之聲。
隻見船台之上,一艘嶄新的木製戰艦傲然矗立。正如王銳所看到的圖紙一樣,它的樣子與鄭和寶船有幾分相似。大方首,寬平艉。但卻不是樓船的模式,而是單層甲板。一根主桅、兩根副桅,采用縱帆型布局,船頭和船尾也沒有那麽高。
寬闊的甲板上,艦首、艦尾與兩舷設置了4‘門’150毫米艦炮。又粗又長的炮管從炮塔中延伸出來,斜指向蒼穹,好似引而待發的長弓,威武而又冷酷。
艦首正麵有威武的龍頭浮雕,兩舷側前部有莊嚴的飛龍浮雕,後部有飛虎彩繪,艦尾部板上方繪有展翅‘欲’飛的大鵬鳥。
整艘戰艦長約50米、寬約15米、高約7米,排水量在1500噸左右,載員300人。除了4‘門’150毫米艦炮之外,艦上還裝備了8‘門’弩炮。
這種所謂的弩炮其實就是由攻城弩所改造,個頭要略小一些。‘射’的仍是弩箭,但箭上卻綁有梅爾貝裏炸‘藥’,對付木製戰船來說極有威脅,因此被稱為弩炮。
不用多說,這弩炮是為了彌補和提高戰艦的近戰火力,也可以對付敵方的小型船隻。
另外,艦上還備有100支新式步槍,同樣是作為近戰之用。如此一來艦炮、弩炮、步槍樣樣俱全,戰艦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遠近戰火力都是極強。
除了孫傳庭、貝阿特麗絲等參與建造的人外,包括小皇帝和王銳在內的其餘人全是第一次看到這新式戰艦,因此無一不感到震撼之極,紛紛在那裏看呆了眼。
好一會的功夫,眾人才相繼回過神來,各自忍不住從心底發出一陣讚歎之聲。
朱由檢笑得嘴都快合不攏了,將手一拍哈哈大笑道:“好,好,太傅說得果然不錯,此正乃威武之器,必將揚我天朝之威矣!”
眾人聞言,連忙齊齊跪倒在地,高呼萬歲。
王銳微微一笑說道:“此艦今日第一次下水,還請皇上賜名才是!”
朱由檢連連點頭,微一沉‘吟’後,麵‘露’興奮之‘色’說道:“朕看就叫‘威龍’,以顯我海龍衛之威!太傅以為如何?”
王銳點頭笑道:“‘威龍’,揚皇上龍威、天朝聖威、海龍衛神威,當真是好名字!皇上聖明!”
眾人聽他這麽一說,自然是再次齊聲高呼萬歲。
朱由檢對自己所取的這個名字也頗為得意,眼下聽王銳解說的更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當下連聲催促趕快進行下水儀式。
王銳見小皇帝已經有些急不可待,於是立刻吩咐開始舉行下水儀式。說實話,他自己也有點等不及了,很想馬上乘上這艘“威龍”艦盡情體驗在大海上劈‘波’斬‘浪’的感覺。
今日的儀式不僅僅是戰艦下水這麽簡單,而是一個標誌,標誌著大明正式踏上了稱霸海權的道路,也邁出了實現王銳夢想的最關鍵一步。這一點他人可能還認識不了那麽深刻,但王銳自然是不同,他又怎能不感到‘激’動萬分?
閑話少說,隨著王銳的命令,下水儀式正式開始。
雖說此番朱由檢是悄悄出來,但是戰艦下水可算得是重要之極,所以下水儀式並無半點馬虎,而是十分隆重。
在進行過前麵祭拜天地等一係列繁瑣的程序後,最後是禮炮齊鳴,彩帶、‘花’屑漫天飛舞,由朱由檢來親自剪彩。
我們今天看到的新船下水儀式總會把一瓶香檳酒向船頭砸去,然後船再開始緩緩下水。這叫“擲瓶禮”,是一種習俗,代表了人們美好的祝願。
在古代,科學技術落後的條件下航海是件艱苦且又危險的職業,船隻遇難事件十分平常。每當遇難時,船上尚活著的人便隻能將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裝入酒瓶,封口後拋向大海任其漂流。希冀能被其他船隻或岸上的人發現。
所以每當海上風暴驟起或航船逾時未歸之際,船員的家屬們便集結於岸邊,祈禱、期盼親人能平安地回家。然而殘酷的事實總難以符合人們這一最基本的願望,往往在絕望中僅能偶爾見到令人心碎的漂流瓶。
於是為了祈求平安,便有了上麵所說的那種“擲瓶禮”,祝願海上不再有那樣的漂流瓶,並使酒的醇香布滿船頭,驅邪消災。所以香檳在船頭摔得越碎越好,預示這艘新輪船將永遠航行平安。
這種習俗是由西方興起,後來才傳入了我國,那個時代卻還沒有。
王銳也沒有將之引入,省得要再費口舌去給好奇心極重的小皇帝再解釋一番。他隻是安排了剪彩這個環節,用紅‘色’的綢帶橫攔住戰艦。隻需將綢帶剪斷,固定船體的繩索就會鬆開,戰艦便緩緩滑入水中。紅‘色’在我國一向都有吉祥、吉利的寓意,這種方式也很好解釋。
在漫天的彩帶、‘花’屑與禮炮聲中,朱由檢用一把鋒利的短刃割斷了紅‘色’綢帶。隻見“威龍”艦分開斷帶,從船台上順著滑軌緩緩滑入到水中。至此,下水儀式終算順利完成,眾人全部登上了戰艦。
這時,王銳給海龍衛製定的那套訓練計劃終於顯出了成效。這艘“威龍”艦雖然是剛剛下水,但在此之前,海龍衛早就在相似的模擬環境下進行過無數次訓練,也在福船上完成了多次的出海實際演練。
因此上得艦來,劉成學等人一點也不覺得生疏,熟練地‘操’縱著包括艦炮在內的各種設備,揚帆,從內河直抵出海口,向著大海深處駛去,開始了“她”的處‘女’航……
由於蒸汽機現在剛剛發明出來不久,離應用到船舶動力還有一段路要走,所以眼下“威龍”艦的火力係統雖然先進,但動力係統仍然相對落後,依然是利用的風力和人力。
充分和靈巧地利用風力,是我國古代船舶技術高度發展的標誌之一。漢魏時期,我國船工就經常把帆轉到一定的角度,隨著風力的大小調整風帆的使用麵積。
宋人說:“風有八麵,唯當頭不可行。”這說明十三世紀以前我國在使用風力方麵,除當頭風以外,其餘七麵都可以行船。而西方的帆船,到十六世紀以後才能做到這一點。
至於逆風行船,在我國已有四百年以上的曆史。逆風行船的記載首見於沙船,“沙船能調俄使鬥風!”。這是說逆風行船必須戧走斜行,否則不能前進。為了保持正確航向,又必須“調戧”輪流換向,也就是走“之”形航線。逆風行船,披水板、船尾舵和風帆要密切配合。
另外,我國船工曾經創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風帆。例如同是沙船,而風篷不同:內河沙船風篷狹長;外海沙船風篷比較寬而短,大約寬一倍,短三分之一左右。大概因為海風強勁,海船風篷必須降低風壓中心。古代南海帆船的風篷,把下風的邊緣做成折角或曲線形,上部比較小而下部比較寬大,使風壓中心降低,船就不易被風吹翻。
聰明的船工還發現帆掛桅頂最有效。所謂“頭巾頂可以提吊船身輕快”,順風時使用“頭巾頂”航行速度就加快。在大篷的兩邊加“‘插’‘花’”,可使船身不欹側。“‘插’‘花’”多在旁風時使用。大篷下麵再加“篷裙”,更能降低風壓中心。
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我國古代對風帆使用的高明,而貝阿特麗絲更是將中、西的所長結合起來,使得“威龍”艦的風帆係統既簡化,又高效。總體來講,還是偏重於‘操’作靈活。
除了風帆,還少不了人力推進係統。在這上麵,“威龍”艦采用的不是漿,而是櫓。
利用人力推進時,從槳、楫發展到櫓是一大進步。俗話說“一櫓三槳”,說明櫓的效率是槳的兩倍甚至三倍。用槳劃船一半做實功,一半做虛功;而櫓的整個運動過程都是做實功,使船舶推進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
櫓主要是在內河時使用,眼下既已進入了外海,當然是升起了風帆。隻見巨大的主帆之上是一條肋生雙翅的飛龍彩繪,那是海龍衛的標誌。
在海風的吹拂下,帆麵不斷起伏,那飛龍看上去就好象活了一樣,張牙舞爪地在戰艦上飛騰!
今天老天爺似乎也格外給麵子,萬裏晴空,天氣分外的好。在這種天氣下放眼望去盡是海天一‘色’,人的‘胸’襟都不禁為之一闊,似乎變得如同大海一樣寬廣。
朱由檢自然是第一次在大海之上航行,此時興奮的就像個孩子一樣,完全忘記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一會在船上走來走去,東‘摸’‘摸’、西看看,一會又緊盯著海麵上不時躍起的魚兒和桅杆上盤旋的海鷗,隻感到處處新奇。
王銳見狀不由得麵‘露’微笑,心說自己如果像他這般年紀的話,第一次出海恐怕也會一樣。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說是難以抵擋。因此早在數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了探索和征服海洋的活動。而大海也給了征服者最好的回報,不但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而且讓征服自己的人成為了世界的主宰。
就在他有些出神地想著這些時,朱由檢又回到了艦橋上,滿臉興奮地說道:“怪不得太傅會極力主張重開海禁,令我大明取得製海權,這大海的確是太美了!”
王銳聞言不禁莞爾,微微一笑說道:“皇上,臣主張重開海禁可不是因為大海的景‘色’美,而是令我大明強盛才是!”
朱由檢哈哈笑道:“太傅說的是,朕隻是開玩笑而已!嗬嗬,不知道此番能不能碰到倭寇,朕很想看看這‘威龍’艦是如何大展神威呢!”
王銳聞言險些樂出聲來,心說這小皇帝看來是個地理盲。這裏是渤海灣,離日本還隔著黃海和朝鮮半島。倭寇都是在東海和南方沿海出沒,又怎麽會跑到渤海灣裏麵來?
不過他當然不敢明著笑話小皇帝了,隻是哈哈一笑說道:“皇上不必心急,眼下隻是‘威龍’艦的第一次航行,主要是要檢驗她的‘性’能,並不是去打倭寇。待到海龍衛的艦隊建立起來後,又何愁其沒有大展神威的機會?”
他終究不是神仙,所以無論如何也沒能算到,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多遇不凡之事。而這“威龍”艦的處‘女’航,也必將是不平凡的一次旅程……
第二天一大早,王銳就將孫傳庭找了來,劈頭蓋臉地“質問”了一番。
孫傳庭何等聰明?自是一聽之下就明白了怎麽回事。他當然不敢埋怨貝阿特麗絲了,隻好訕笑著一五一十全部招了出來。
最後,他拍著‘胸’脯擔保,三天之後戰艦就可以下水,一切請王銳來定奪。
王銳大喜,當即命孫傳庭回去全力準備,自己則立刻趕往皇宮,將此事稟明小皇帝知道。因為王銳早已經答應了朱由檢,大明第一艘新式戰艦的下水將會由他來主持。
朱由檢聞訊自然也是大喜,比王銳更加心急,恨不得三天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他早就對王銳描繪的大明未來無敵艦隊的四海的藍圖期待不已,十分急切地想要親自體驗一下乘坐戰艦在大海上馳騁的滋味。
孫傳庭果然沒有說大話,三天之後,第一艘新式戰艦正式建造完工,朱由檢和王銳也一起趕到了大沽口船塢。
按照朱由檢的意思,他是想帶同文武百官都來,共同見證這一曆史‘性’時刻。但王銳的計劃卻是想先保密,待到第一支艦隊初步建立起來,在海上揚名立威之後,才讓大明戰艦正式讓世人知道。這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朱由檢聽他說的有理,也就被說服,沒有再堅持己見。此番他是另找了一個借口,悄悄地溜了來。
現在閣部與督察院輕易不敢“找事”,所以他行事比以前方便了許多。再說他們這一次辦的是大正事,那就更不需要顧忌什麽了。
一進到船塢之內,王銳的眼睛就猛然一亮。身旁的朱由檢也是一樣,並且發出了低低的驚歎之聲。
隻見船台之上,一艘嶄新的木製戰艦傲然矗立。正如王銳所看到的圖紙一樣,它的樣子與鄭和寶船有幾分相似。大方首,寬平艉。但卻不是樓船的模式,而是單層甲板。一根主桅、兩根副桅,采用縱帆型布局,船頭和船尾也沒有那麽高。
寬闊的甲板上,艦首、艦尾與兩舷設置了4‘門’150毫米艦炮。又粗又長的炮管從炮塔中延伸出來,斜指向蒼穹,好似引而待發的長弓,威武而又冷酷。
艦首正麵有威武的龍頭浮雕,兩舷側前部有莊嚴的飛龍浮雕,後部有飛虎彩繪,艦尾部板上方繪有展翅‘欲’飛的大鵬鳥。
整艘戰艦長約50米、寬約15米、高約7米,排水量在1500噸左右,載員300人。除了4‘門’150毫米艦炮之外,艦上還裝備了8‘門’弩炮。
這種所謂的弩炮其實就是由攻城弩所改造,個頭要略小一些。‘射’的仍是弩箭,但箭上卻綁有梅爾貝裏炸‘藥’,對付木製戰船來說極有威脅,因此被稱為弩炮。
不用多說,這弩炮是為了彌補和提高戰艦的近戰火力,也可以對付敵方的小型船隻。
另外,艦上還備有100支新式步槍,同樣是作為近戰之用。如此一來艦炮、弩炮、步槍樣樣俱全,戰艦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遠近戰火力都是極強。
除了孫傳庭、貝阿特麗絲等參與建造的人外,包括小皇帝和王銳在內的其餘人全是第一次看到這新式戰艦,因此無一不感到震撼之極,紛紛在那裏看呆了眼。
好一會的功夫,眾人才相繼回過神來,各自忍不住從心底發出一陣讚歎之聲。
朱由檢笑得嘴都快合不攏了,將手一拍哈哈大笑道:“好,好,太傅說得果然不錯,此正乃威武之器,必將揚我天朝之威矣!”
眾人聞言,連忙齊齊跪倒在地,高呼萬歲。
王銳微微一笑說道:“此艦今日第一次下水,還請皇上賜名才是!”
朱由檢連連點頭,微一沉‘吟’後,麵‘露’興奮之‘色’說道:“朕看就叫‘威龍’,以顯我海龍衛之威!太傅以為如何?”
王銳點頭笑道:“‘威龍’,揚皇上龍威、天朝聖威、海龍衛神威,當真是好名字!皇上聖明!”
眾人聽他這麽一說,自然是再次齊聲高呼萬歲。
朱由檢對自己所取的這個名字也頗為得意,眼下聽王銳解說的更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當下連聲催促趕快進行下水儀式。
王銳見小皇帝已經有些急不可待,於是立刻吩咐開始舉行下水儀式。說實話,他自己也有點等不及了,很想馬上乘上這艘“威龍”艦盡情體驗在大海上劈‘波’斬‘浪’的感覺。
今日的儀式不僅僅是戰艦下水這麽簡單,而是一個標誌,標誌著大明正式踏上了稱霸海權的道路,也邁出了實現王銳夢想的最關鍵一步。這一點他人可能還認識不了那麽深刻,但王銳自然是不同,他又怎能不感到‘激’動萬分?
閑話少說,隨著王銳的命令,下水儀式正式開始。
雖說此番朱由檢是悄悄出來,但是戰艦下水可算得是重要之極,所以下水儀式並無半點馬虎,而是十分隆重。
在進行過前麵祭拜天地等一係列繁瑣的程序後,最後是禮炮齊鳴,彩帶、‘花’屑漫天飛舞,由朱由檢來親自剪彩。
我們今天看到的新船下水儀式總會把一瓶香檳酒向船頭砸去,然後船再開始緩緩下水。這叫“擲瓶禮”,是一種習俗,代表了人們美好的祝願。
在古代,科學技術落後的條件下航海是件艱苦且又危險的職業,船隻遇難事件十分平常。每當遇難時,船上尚活著的人便隻能將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裝入酒瓶,封口後拋向大海任其漂流。希冀能被其他船隻或岸上的人發現。
所以每當海上風暴驟起或航船逾時未歸之際,船員的家屬們便集結於岸邊,祈禱、期盼親人能平安地回家。然而殘酷的事實總難以符合人們這一最基本的願望,往往在絕望中僅能偶爾見到令人心碎的漂流瓶。
於是為了祈求平安,便有了上麵所說的那種“擲瓶禮”,祝願海上不再有那樣的漂流瓶,並使酒的醇香布滿船頭,驅邪消災。所以香檳在船頭摔得越碎越好,預示這艘新輪船將永遠航行平安。
這種習俗是由西方興起,後來才傳入了我國,那個時代卻還沒有。
王銳也沒有將之引入,省得要再費口舌去給好奇心極重的小皇帝再解釋一番。他隻是安排了剪彩這個環節,用紅‘色’的綢帶橫攔住戰艦。隻需將綢帶剪斷,固定船體的繩索就會鬆開,戰艦便緩緩滑入水中。紅‘色’在我國一向都有吉祥、吉利的寓意,這種方式也很好解釋。
在漫天的彩帶、‘花’屑與禮炮聲中,朱由檢用一把鋒利的短刃割斷了紅‘色’綢帶。隻見“威龍”艦分開斷帶,從船台上順著滑軌緩緩滑入到水中。至此,下水儀式終算順利完成,眾人全部登上了戰艦。
這時,王銳給海龍衛製定的那套訓練計劃終於顯出了成效。這艘“威龍”艦雖然是剛剛下水,但在此之前,海龍衛早就在相似的模擬環境下進行過無數次訓練,也在福船上完成了多次的出海實際演練。
因此上得艦來,劉成學等人一點也不覺得生疏,熟練地‘操’縱著包括艦炮在內的各種設備,揚帆,從內河直抵出海口,向著大海深處駛去,開始了“她”的處‘女’航……
由於蒸汽機現在剛剛發明出來不久,離應用到船舶動力還有一段路要走,所以眼下“威龍”艦的火力係統雖然先進,但動力係統仍然相對落後,依然是利用的風力和人力。
充分和靈巧地利用風力,是我國古代船舶技術高度發展的標誌之一。漢魏時期,我國船工就經常把帆轉到一定的角度,隨著風力的大小調整風帆的使用麵積。
宋人說:“風有八麵,唯當頭不可行。”這說明十三世紀以前我國在使用風力方麵,除當頭風以外,其餘七麵都可以行船。而西方的帆船,到十六世紀以後才能做到這一點。
至於逆風行船,在我國已有四百年以上的曆史。逆風行船的記載首見於沙船,“沙船能調俄使鬥風!”。這是說逆風行船必須戧走斜行,否則不能前進。為了保持正確航向,又必須“調戧”輪流換向,也就是走“之”形航線。逆風行船,披水板、船尾舵和風帆要密切配合。
另外,我國船工曾經創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風帆。例如同是沙船,而風篷不同:內河沙船風篷狹長;外海沙船風篷比較寬而短,大約寬一倍,短三分之一左右。大概因為海風強勁,海船風篷必須降低風壓中心。古代南海帆船的風篷,把下風的邊緣做成折角或曲線形,上部比較小而下部比較寬大,使風壓中心降低,船就不易被風吹翻。
聰明的船工還發現帆掛桅頂最有效。所謂“頭巾頂可以提吊船身輕快”,順風時使用“頭巾頂”航行速度就加快。在大篷的兩邊加“‘插’‘花’”,可使船身不欹側。“‘插’‘花’”多在旁風時使用。大篷下麵再加“篷裙”,更能降低風壓中心。
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我國古代對風帆使用的高明,而貝阿特麗絲更是將中、西的所長結合起來,使得“威龍”艦的風帆係統既簡化,又高效。總體來講,還是偏重於‘操’作靈活。
除了風帆,還少不了人力推進係統。在這上麵,“威龍”艦采用的不是漿,而是櫓。
利用人力推進時,從槳、楫發展到櫓是一大進步。俗話說“一櫓三槳”,說明櫓的效率是槳的兩倍甚至三倍。用槳劃船一半做實功,一半做虛功;而櫓的整個運動過程都是做實功,使船舶推進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
櫓主要是在內河時使用,眼下既已進入了外海,當然是升起了風帆。隻見巨大的主帆之上是一條肋生雙翅的飛龍彩繪,那是海龍衛的標誌。
在海風的吹拂下,帆麵不斷起伏,那飛龍看上去就好象活了一樣,張牙舞爪地在戰艦上飛騰!
今天老天爺似乎也格外給麵子,萬裏晴空,天氣分外的好。在這種天氣下放眼望去盡是海天一‘色’,人的‘胸’襟都不禁為之一闊,似乎變得如同大海一樣寬廣。
朱由檢自然是第一次在大海之上航行,此時興奮的就像個孩子一樣,完全忘記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一會在船上走來走去,東‘摸’‘摸’、西看看,一會又緊盯著海麵上不時躍起的魚兒和桅杆上盤旋的海鷗,隻感到處處新奇。
王銳見狀不由得麵‘露’微笑,心說自己如果像他這般年紀的話,第一次出海恐怕也會一樣。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說是難以抵擋。因此早在數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了探索和征服海洋的活動。而大海也給了征服者最好的回報,不但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而且讓征服自己的人成為了世界的主宰。
就在他有些出神地想著這些時,朱由檢又回到了艦橋上,滿臉興奮地說道:“怪不得太傅會極力主張重開海禁,令我大明取得製海權,這大海的確是太美了!”
王銳聞言不禁莞爾,微微一笑說道:“皇上,臣主張重開海禁可不是因為大海的景‘色’美,而是令我大明強盛才是!”
朱由檢哈哈笑道:“太傅說的是,朕隻是開玩笑而已!嗬嗬,不知道此番能不能碰到倭寇,朕很想看看這‘威龍’艦是如何大展神威呢!”
王銳聞言險些樂出聲來,心說這小皇帝看來是個地理盲。這裏是渤海灣,離日本還隔著黃海和朝鮮半島。倭寇都是在東海和南方沿海出沒,又怎麽會跑到渤海灣裏麵來?
不過他當然不敢明著笑話小皇帝了,隻是哈哈一笑說道:“皇上不必心急,眼下隻是‘威龍’艦的第一次航行,主要是要檢驗她的‘性’能,並不是去打倭寇。待到海龍衛的艦隊建立起來後,又何愁其沒有大展神威的機會?”
他終究不是神仙,所以無論如何也沒能算到,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多遇不凡之事。而這“威龍”艦的處‘女’航,也必將是不平凡的一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