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文官們維護羈縻之策,並不算錯誤。
即便有人摻雜了一些私心雜念,除了語氣激烈一點之外,也沒有太離譜的構陷。
畢竟,以柴令武的背景,是不會輕易被打倒的,最多是有些難堪。
甚至,連調離昆州大都督府的可能性都沒有。
在雲南未徹底穩定之前,有哪個頭鐵的敢拍著胸膛說,有能力頂替他?
又或者說,誰願意遠赴昆州喂大個的蚊子,去將柴令武換回來?
柴令武也確實沒有遵照羈縻之策,人家直接將濮子部拐了回來,成了大唐直轄的領土。
就憑這功績,先前糾結的羈縻,就成了一個笑話。
文官們剛才有多群情洶湧,現在就有多慫,一個個臉紅成了猴兒腚,眼睛隻盯著腳上的麻靴。
“一個個,人模狗樣的,眼裏除了黨爭,什麽都沒有!”
“什麽時候,在我大唐,開疆拓土都成了一種罪過!”
太極殿裏隻有一個聲音,李承乾的怒罵聲。
揚眉吐氣啊!
李承乾一直在太子的位置上戰戰兢兢,即便是短暫監國,其實也是泥雕木偶,那些輔臣早就畫好了框框套套。
比如說一個博士,輔臣給出了張三、李四兩個人選,太子的權力是從其中選一個,而絕不是說孤看王二麻子更合適,將他加入候選。
還動不動就蹬鼻子上臉,聲色俱厲地斥責,仿佛稍有違背他們的話,就成了國破身亡的昏君楊廣。
早受夠了!
以前還覺得各位大臣、各位師傅是正人君子,他們的言論都是至理名言,自己應當循規蹈矩。
如今能明辨是非了,才發現他們也是凡夫俗子,也會摳腳丫、放屁,也一肚子男盜女娼,學問不過是他們的遮羞布。
自己以東宮的用度,在僻靜處修個曲室,就被罵成了隋煬帝;
悄悄光臨過各位大臣的府邸,才知道貧窮限製了自己的想象力。
某位大臣府上,一天之內殺死的雞堆成小山,隻因其要吃一道雞舌!
就這些偽君子,憑什麽訓斥孤?憑什麽教孤為人之理?
平日對李承乾頗多約束的皇帝,此時卻裝聾作啞,一直捧著濮子部的章表細細研究,仿佛要看出花來,任由他在朝堂內喝罵。
這些大臣,也該罵一罵。
就是太子罵得過火了,難以收場了,不是還有朕嗎?
麵紅耳赤的孔穎達終於舉笏:“臣年邁昏聵,不能擔太子右庶子重任,請陛下準臣去職。”
孔穎達六十有四,自稱一聲年邁也當得。
有意思的是,秘書監的位置,他老人家絕口不提。
李世民緩緩收攏章表:“孔卿既然身體欠佳,右庶子之位,便放一放吧。”
李世民一直對太子不太滿意的一點,就是李承乾這娃兒太實在。
要當帝王,沒點兒狠勁哪裏行?
當年自己不狠,死的就是自家老小了!
李承乾終於忍不住反抗了,姿態有點暴烈、有點稚嫩,卻多多少少讓李世民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事實上,李世民心目中最佳的接班人還是李承乾。
可能對李承乾嚴厲得有點過分,但在中原,沒幾家對嫡長子的管教是寬鬆的。
其他子嗣,大可以躺平,唯有嫡長子需要奮起、需要抗爭!
至於寵愛有加的李泰,不好意思,丫就一磨刀石,再拉攏勢力、再能挖坑,最後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昆州大都督府此次大功,柴令武加一百實食邑,準在濮子部設立銀生州,暫定中州,下轄開南縣(景東文井鎮開南村)、威遠縣(景穀)、柳追和縣(鎮沅)、通蹬縣(墨江),馬比宏覺為銀生州刺史,除上佐外,餘官赤牒。”
“侍禦史滿倉,右遷銀生州治中。”
“國子監,抽二十人入銀生州為流外官。”
此次,連三省在內,都錯判了形勢,隻能乖乖低頭,完全依照聖命下詔赦。
這次朝會,造就了三大輸家。
一向以嚴師形象出現的孔穎達,翻了個大車,被太子懟得顏麵無存,隻能黯然辭了太子右庶子;
崔佑乾,看似沒有任何損失,但誰都知道,要沒有王珪等人側麵相助,搞不好魏王就得回洛陽修堤壩去了,魏王一係能饒了他這個始作俑者?
最悲劇的就是挑起爭端的侍禦史滿倉。
侍禦史是從六品下,中州治中是正六品下,論品秩確實是右遷了。
可是,這是從京城到地方,還是遙遠的邊荒啊!
三個蚊子一盤菜,三隻老鼠一麻袋,還有傳說中令人聞風喪膽的瘴氣!
滿倉吃力地抬頭,滿眼乞求地看著趙國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眼皮耷拉著,對滿倉的目光視而不見。
嗬嗬,本身就不是我一係的核心成員,又擅自出頭彈劾,愛找誰找誰吧。
李承乾心滿意足地歸班。
雖然沒直接嘉獎東宮,嘉獎昆州大都督府也是一樣的。
畢竟,昆州大都督是孤啊!
朝會將散,一名寺伯走進太極殿,李世民認出是大安宮太上皇的貼身寺伯。
“是太上皇出事了?”
李世民挑眉,心頭終究有些緊張。
寺伯展顏一笑:“陛下純孝,太上皇定會歡喜。老奴是奉太上皇之命,頒太上皇手誥。”
誥、詔、製,其實都一樣,隻是到了大唐,因為有太上皇的存在,特意規定誥為太上皇、太上皇後專用。
李世民並不怕手誥裏有什麽過分的話題,一是太上皇年邁,沒有了當初的雄心壯誌;二是寺伯定然看過內容,犯忌諱的話也不會來傳誥。
寺伯得到允許後,打開手誥:“誥:朕聞昆州大都督府,不費一兵一卒,德蓋濮子部,為大唐又添新地,喜不自勝,特賜昆州大都督府大都督、長史蟠龍玉佩各一枚。”
手誥沒有絲毫過界的地方,卻讓諸多朝臣麵麵相覷。
得,捅馬蜂窩了,連太上皇都出麵背書了。
太子與柴令武有蟠龍玉佩護身,除非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否則誰能奈何得了他們?
李承乾喜滋滋地謝恩,接過蟠龍玉佩。
自從玄武門之變後,李承乾這是第一次得到阿翁的嘉許。
即便有人摻雜了一些私心雜念,除了語氣激烈一點之外,也沒有太離譜的構陷。
畢竟,以柴令武的背景,是不會輕易被打倒的,最多是有些難堪。
甚至,連調離昆州大都督府的可能性都沒有。
在雲南未徹底穩定之前,有哪個頭鐵的敢拍著胸膛說,有能力頂替他?
又或者說,誰願意遠赴昆州喂大個的蚊子,去將柴令武換回來?
柴令武也確實沒有遵照羈縻之策,人家直接將濮子部拐了回來,成了大唐直轄的領土。
就憑這功績,先前糾結的羈縻,就成了一個笑話。
文官們剛才有多群情洶湧,現在就有多慫,一個個臉紅成了猴兒腚,眼睛隻盯著腳上的麻靴。
“一個個,人模狗樣的,眼裏除了黨爭,什麽都沒有!”
“什麽時候,在我大唐,開疆拓土都成了一種罪過!”
太極殿裏隻有一個聲音,李承乾的怒罵聲。
揚眉吐氣啊!
李承乾一直在太子的位置上戰戰兢兢,即便是短暫監國,其實也是泥雕木偶,那些輔臣早就畫好了框框套套。
比如說一個博士,輔臣給出了張三、李四兩個人選,太子的權力是從其中選一個,而絕不是說孤看王二麻子更合適,將他加入候選。
還動不動就蹬鼻子上臉,聲色俱厲地斥責,仿佛稍有違背他們的話,就成了國破身亡的昏君楊廣。
早受夠了!
以前還覺得各位大臣、各位師傅是正人君子,他們的言論都是至理名言,自己應當循規蹈矩。
如今能明辨是非了,才發現他們也是凡夫俗子,也會摳腳丫、放屁,也一肚子男盜女娼,學問不過是他們的遮羞布。
自己以東宮的用度,在僻靜處修個曲室,就被罵成了隋煬帝;
悄悄光臨過各位大臣的府邸,才知道貧窮限製了自己的想象力。
某位大臣府上,一天之內殺死的雞堆成小山,隻因其要吃一道雞舌!
就這些偽君子,憑什麽訓斥孤?憑什麽教孤為人之理?
平日對李承乾頗多約束的皇帝,此時卻裝聾作啞,一直捧著濮子部的章表細細研究,仿佛要看出花來,任由他在朝堂內喝罵。
這些大臣,也該罵一罵。
就是太子罵得過火了,難以收場了,不是還有朕嗎?
麵紅耳赤的孔穎達終於舉笏:“臣年邁昏聵,不能擔太子右庶子重任,請陛下準臣去職。”
孔穎達六十有四,自稱一聲年邁也當得。
有意思的是,秘書監的位置,他老人家絕口不提。
李世民緩緩收攏章表:“孔卿既然身體欠佳,右庶子之位,便放一放吧。”
李世民一直對太子不太滿意的一點,就是李承乾這娃兒太實在。
要當帝王,沒點兒狠勁哪裏行?
當年自己不狠,死的就是自家老小了!
李承乾終於忍不住反抗了,姿態有點暴烈、有點稚嫩,卻多多少少讓李世民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事實上,李世民心目中最佳的接班人還是李承乾。
可能對李承乾嚴厲得有點過分,但在中原,沒幾家對嫡長子的管教是寬鬆的。
其他子嗣,大可以躺平,唯有嫡長子需要奮起、需要抗爭!
至於寵愛有加的李泰,不好意思,丫就一磨刀石,再拉攏勢力、再能挖坑,最後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昆州大都督府此次大功,柴令武加一百實食邑,準在濮子部設立銀生州,暫定中州,下轄開南縣(景東文井鎮開南村)、威遠縣(景穀)、柳追和縣(鎮沅)、通蹬縣(墨江),馬比宏覺為銀生州刺史,除上佐外,餘官赤牒。”
“侍禦史滿倉,右遷銀生州治中。”
“國子監,抽二十人入銀生州為流外官。”
此次,連三省在內,都錯判了形勢,隻能乖乖低頭,完全依照聖命下詔赦。
這次朝會,造就了三大輸家。
一向以嚴師形象出現的孔穎達,翻了個大車,被太子懟得顏麵無存,隻能黯然辭了太子右庶子;
崔佑乾,看似沒有任何損失,但誰都知道,要沒有王珪等人側麵相助,搞不好魏王就得回洛陽修堤壩去了,魏王一係能饒了他這個始作俑者?
最悲劇的就是挑起爭端的侍禦史滿倉。
侍禦史是從六品下,中州治中是正六品下,論品秩確實是右遷了。
可是,這是從京城到地方,還是遙遠的邊荒啊!
三個蚊子一盤菜,三隻老鼠一麻袋,還有傳說中令人聞風喪膽的瘴氣!
滿倉吃力地抬頭,滿眼乞求地看著趙國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眼皮耷拉著,對滿倉的目光視而不見。
嗬嗬,本身就不是我一係的核心成員,又擅自出頭彈劾,愛找誰找誰吧。
李承乾心滿意足地歸班。
雖然沒直接嘉獎東宮,嘉獎昆州大都督府也是一樣的。
畢竟,昆州大都督是孤啊!
朝會將散,一名寺伯走進太極殿,李世民認出是大安宮太上皇的貼身寺伯。
“是太上皇出事了?”
李世民挑眉,心頭終究有些緊張。
寺伯展顏一笑:“陛下純孝,太上皇定會歡喜。老奴是奉太上皇之命,頒太上皇手誥。”
誥、詔、製,其實都一樣,隻是到了大唐,因為有太上皇的存在,特意規定誥為太上皇、太上皇後專用。
李世民並不怕手誥裏有什麽過分的話題,一是太上皇年邁,沒有了當初的雄心壯誌;二是寺伯定然看過內容,犯忌諱的話也不會來傳誥。
寺伯得到允許後,打開手誥:“誥:朕聞昆州大都督府,不費一兵一卒,德蓋濮子部,為大唐又添新地,喜不自勝,特賜昆州大都督府大都督、長史蟠龍玉佩各一枚。”
手誥沒有絲毫過界的地方,卻讓諸多朝臣麵麵相覷。
得,捅馬蜂窩了,連太上皇都出麵背書了。
太子與柴令武有蟠龍玉佩護身,除非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否則誰能奈何得了他們?
李承乾喜滋滋地謝恩,接過蟠龍玉佩。
自從玄武門之變後,李承乾這是第一次得到阿翁的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