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大魏吳王稱帝(求月票!)
三國模擬器:這個馬謖太穩健了 作者:昭昭白影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能夠遏製魏吳兩國的計策雖多,但目前最有效的隻有兩個。
一是激起魏吳兩國內卷或外患,令其焦頭爛額,停止發育甚至國力倒退;二是挑起魏吳兩國開戰,簡單粗暴的消耗起兩國國力。
三國之中,就屬魏國內憂最複雜, 外敵最多。
內憂方麵,魏國不但要麵臨士族日益龐大的問題,還要麵臨舊軍功集團與新生貴族間的權力鬥爭。這在相當程度上,損耗了魏國的國力,破壞了凝聚力。因此,即使魏國擁有滅掉蜀吳的實力, 但由於這種先天性缺陷, 魏國的進取步伐十分緩慢。
外患方麵,魏國北有大漠雄主柯比能, 麾下控弦之士十餘萬;東北有遼東土皇帝公孫淵,蠢蠢欲動;西南有窮凶窮凶的蜀漢,時不時來幹一架;南麵有大魏吳王孫十萬,隔三差五來挑釁。
尤其北方邊患這一點,其嚴重程度是被後世很多人所忽略的,他們總以為曹魏的威脅隻有蜀漢和吳國。
其實不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柯比能所統率的北方鮮卑部落,給魏國製造的威脅和麻煩,甚至遠高於蜀吳兩國所製造的麻煩。
鮮卑可是有十餘萬控弦騎兵的!
更何況,軻比能本人更是一個極其出色雄主,雖然出身於鮮卑支部,卻作戰勇敢, 執法公平, 不貪財物,更因此被鮮卑民眾推舉為大人(首領)。
當上大人後, 軻比能積極學習漢族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使鮮卑部落日漸強大起來。其統率下的部眾, 戰守有法,戰鬥力相當強勁。
此前,由於軻比能在進行部落統一戰爭時,受魏國多番幹涉,於是對魏懷恨在心,表麵上獻書魏國表忠,以麻痹魏庭,使之放鬆警惕。暗地裏,軻比能繼續一統部落,時常令部屬率萬騎為害魏國邊境,鈔略財物,擄掠人口。以圖建立起更強大的鮮卑族政權。
魏國一度對此毫無辦法,頭疼不已。
後來(235年),深感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柯比能刺殺,鮮卑政權隨之崩潰,鮮卑各個部落再次陷入混戰,暫時無法威脅到中原。
當然,現在才229年,大漠雄主柯比能還沒死,一切還有操作空間。
也就是說,天下看上去是三國鼎立,但魏國實際上卻麵臨著四條戰線。分別是對蜀戰線,對吳戰線,對北鮮卑戰線,還有對遼東公孫氏的戰線。這四條戰線,哪一條也不是省油的燈,假如魏國把全部兵力壓到對蜀戰線,則吳國肯定趁機北上,柯比能的鮮卑部落還有遼東公孫氏也會趁火打劫,這種局麵下,魏國隻能分兵四顧,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對付多個威脅。
但是,即便魏國存在如此多的問題,蜀吳兩國也沒能趁機滅掉魏國,反而最終被魏國及取代了魏國的西晉所滅。
吳國同樣也是隱患遍地,江東本地世家掣肘、境內百越叛亂不斷、交州也總不安寧。
據馬謖所知,自公元203年——公元242年間,江東吳郡、會稽郡、豫章郡、鄱陽郡、丹陽郡叛亂就有數十次多次。小規模的數千人,中等規模的萬人,大規模的數萬人。平叛時間短則數月,中則一年,長則數年。
203年山寇複動,還過豫章,孫權使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
204年賊洪明、洪進、苑禦、吳免、華當等五人,率各萬戶,連屯漢興,吳五六千戶別屯大潭,鄒臨六千戶別屯蓋竹,同出餘汗。
205年孫權使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
208年而歙賊帥金奇萬戶屯安勒山,毛甘萬戶屯烏聊山,黟帥陳仆、祖山等二萬戶屯林曆山。
211年吳郡餘杭民郎稚合宗起賊,複數千人。會稽郡東冶五縣賊呂合、秦狼等為亂。
213豫章東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為賊亂,聚眾萬餘人。
215年鄱陽民尤突受曹操印綬,化民為賊,陵陽、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
217年會丹楊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扇動山越,為作內應,(孫)權遣(陸)遜討棧。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遂部伍東三郡。
221年丹楊、鄱陽山賊蜂起,攻沒城郭,殺略長吏,處處屯聚(這一年劉備東征)。
225年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這一年魏國伐吳)。
228年丹楊、吳、會山民複為寇賊,攻沒屬縣。數年平定,招撫萬人。
234年廬陵賊李桓、羅厲等為亂。
235-237年平山越人。
236年鄱陽賊彭旦等為亂。
242年會建安、鄱陽、新都三郡山民作亂。
……
可以說,江東地區內山越、山民、山賊的叛亂次數比上麵所述隻多不少,一直到東吳滅亡時還有不少叛亂。
除了江東越夷叛亂,荊州交州也是有蠻夷叛亂。220年桂陽郡賊帥在交州起事,步騭率軍平定,俘獲萬人;231年東吳動用五萬人,花了三年才平定武陵蠻;239年交州數萬人叛亂,一年多才平定。
荊、益、楊、交四州本就是戎、蠻、越、夷等族人比較多的地方。江東的山越、山民、山賊牽製了東吳相當多的軍事力量。
也就是說,無論激起兩國大戰,還是挑起兩國的內憂外患,讓他們自亂陣腳,條件都是現成的。
但到底是先讓兩國打起來?還是先讓兩國亂起來?還是雙管齊下?
這是三個問題,也是一個問題。
馬謖緊鎖眉頭,逐一分析。
自蜀漢和吳國恢複聯盟以來,蜀漢就一直希望東吳能給點回應,一起用力北伐。但東吳往往嘴上答應一起使勁,卻總是躺在哪裏一動不動,任由蜀漢在上麵折騰。
而且孫權經常親率大軍北伐,幾乎每次都在魏國援軍到達前退軍,前後不過一兩個月。幾乎每次都是魏援軍未至,權退;援軍未至壽春,權退還;帝軍未至數百裏,權遁走;
也就是說,即使東吳動手了,每次北伐時間都非常短促,稍有不利即退軍。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孫權奸滑,有意保存實力,不願意與魏國決戰。
魏國在防守蜀吳的三個戰略要地都屯有重兵,尤其是合肥、襄陽兩地,屯兵不下於二十萬,孫權隻打合肥不打襄陽,就是不願意跟魏國決戰。因為襄陽距離魏國都城洛陽比較近,魏國在洛陽還屯有中軍十萬,一旦開打就是大決戰。而打合肥,則由於距離洛陽比較遠的緣故,即使戰事不順也能在魏國援軍到達前走水路退軍。
由於魏國的策略是西守東攻,防禦蜀漢要堅守,不跟蜀軍野戰,待其糧盡自己退兵。而對待吳國那是說打就打,隻要吳國敢露頭,立馬以雷霆萬鈞之勢捶之。
也就是說,挑動吳國去攻打魏國,似乎有點不太現實。
那就隻有反過來,挑動魏國去捶吳國。
眼下恰巧就有這個一個契機。
孫權稱帝了!
之前,魏吳兩國頻繁開戰,但孫權在名義上仍是大魏所冊封的吳王,兩國仍然保持著相當程度上的克製,沒有破釜沉舟般開戰。
但在蜀漢立國,並自詡為大漢正統後,孫權的地位一下子就尷尬了起來。
這個時代是講究名正言順的時代。
孫權如果不做任何舉動的話,他就是大魏吳王,伐魏就屬於犯上作亂;選擇擁護漢室的話,那就要臣服蜀漢,但誰又願意臣服於一個比自己還弱的政權呢?
<a href="http://m.lingdiankanshu.com" id="wzsy">lingdiankanshu.com</a>
所以孫權想要自立的決心一直都很強烈。
但受限於條件不成熟,一直拖到今年(229年四月十三日),趁蜀魏兩國剛在西線大戰一年,疲弊不堪的時候,孫權當機立斷,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尊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子孫登為皇太子。
九月,也就是半個月前,孫權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後,遣使來蜀,提議兩帝並尊,兩家在紙麵上瓜分魏國。
以徐、豫、幽、青屬吳國,以並、涼、冀、兗屬蜀國,魏司州之土地,以函穀關為界,兩家各取一半。並盟約: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
此盟約一立,東吳解決了西顧之憂,可以集中精力來對付曹魏及境內百越之亂。蜀漢也沒有了東顧之慮,加之南蠻已平,沒有內憂,剩下的就隻有一件事,北伐。
這樣的局麵一形成,對蜀吳兩國是好事,卻讓魏國極其不爽。
於是,三國最激烈的戰爭時代,在曹叡上台後,也就是吳蜀成立牢固聯盟後,徹底拉開帷幕。
由於魏國的國策是西防東攻,所以即使孫權不去打攻魏國,魏國也是要抽空去捶吳國的。
而孫權稱帝,恰好就給了魏國一個動手的契機。
現在,就看用什麽手段來鼓動魏國對吳國動手了。
思及此,馬謖動手寫了兩封信。
一封送往漠南柯比能部,信上說道:“閣下文韜武略齊備,一如昔日江東小霸王孫策,實為一代大漠雄主,正當叱吒風雲之時,須防小人暗算。幽州刺史王雄已派人去噶你腰子,刺客叫韓龍,此刻此人極有可能已潛伏在你的部落中……不用謝,我叫雷豐。”
另一封信送給魏國皇帝曹叡。
信上所言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不知閣下對大魏吳王稱帝一事,怎麽看?”
一是激起魏吳兩國內卷或外患,令其焦頭爛額,停止發育甚至國力倒退;二是挑起魏吳兩國開戰,簡單粗暴的消耗起兩國國力。
三國之中,就屬魏國內憂最複雜, 外敵最多。
內憂方麵,魏國不但要麵臨士族日益龐大的問題,還要麵臨舊軍功集團與新生貴族間的權力鬥爭。這在相當程度上,損耗了魏國的國力,破壞了凝聚力。因此,即使魏國擁有滅掉蜀吳的實力, 但由於這種先天性缺陷, 魏國的進取步伐十分緩慢。
外患方麵,魏國北有大漠雄主柯比能, 麾下控弦之士十餘萬;東北有遼東土皇帝公孫淵,蠢蠢欲動;西南有窮凶窮凶的蜀漢,時不時來幹一架;南麵有大魏吳王孫十萬,隔三差五來挑釁。
尤其北方邊患這一點,其嚴重程度是被後世很多人所忽略的,他們總以為曹魏的威脅隻有蜀漢和吳國。
其實不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柯比能所統率的北方鮮卑部落,給魏國製造的威脅和麻煩,甚至遠高於蜀吳兩國所製造的麻煩。
鮮卑可是有十餘萬控弦騎兵的!
更何況,軻比能本人更是一個極其出色雄主,雖然出身於鮮卑支部,卻作戰勇敢, 執法公平, 不貪財物,更因此被鮮卑民眾推舉為大人(首領)。
當上大人後, 軻比能積極學習漢族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使鮮卑部落日漸強大起來。其統率下的部眾, 戰守有法,戰鬥力相當強勁。
此前,由於軻比能在進行部落統一戰爭時,受魏國多番幹涉,於是對魏懷恨在心,表麵上獻書魏國表忠,以麻痹魏庭,使之放鬆警惕。暗地裏,軻比能繼續一統部落,時常令部屬率萬騎為害魏國邊境,鈔略財物,擄掠人口。以圖建立起更強大的鮮卑族政權。
魏國一度對此毫無辦法,頭疼不已。
後來(235年),深感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柯比能刺殺,鮮卑政權隨之崩潰,鮮卑各個部落再次陷入混戰,暫時無法威脅到中原。
當然,現在才229年,大漠雄主柯比能還沒死,一切還有操作空間。
也就是說,天下看上去是三國鼎立,但魏國實際上卻麵臨著四條戰線。分別是對蜀戰線,對吳戰線,對北鮮卑戰線,還有對遼東公孫氏的戰線。這四條戰線,哪一條也不是省油的燈,假如魏國把全部兵力壓到對蜀戰線,則吳國肯定趁機北上,柯比能的鮮卑部落還有遼東公孫氏也會趁火打劫,這種局麵下,魏國隻能分兵四顧,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對付多個威脅。
但是,即便魏國存在如此多的問題,蜀吳兩國也沒能趁機滅掉魏國,反而最終被魏國及取代了魏國的西晉所滅。
吳國同樣也是隱患遍地,江東本地世家掣肘、境內百越叛亂不斷、交州也總不安寧。
據馬謖所知,自公元203年——公元242年間,江東吳郡、會稽郡、豫章郡、鄱陽郡、丹陽郡叛亂就有數十次多次。小規模的數千人,中等規模的萬人,大規模的數萬人。平叛時間短則數月,中則一年,長則數年。
203年山寇複動,還過豫章,孫權使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
204年賊洪明、洪進、苑禦、吳免、華當等五人,率各萬戶,連屯漢興,吳五六千戶別屯大潭,鄒臨六千戶別屯蓋竹,同出餘汗。
205年孫權使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
208年而歙賊帥金奇萬戶屯安勒山,毛甘萬戶屯烏聊山,黟帥陳仆、祖山等二萬戶屯林曆山。
211年吳郡餘杭民郎稚合宗起賊,複數千人。會稽郡東冶五縣賊呂合、秦狼等為亂。
213豫章東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為賊亂,聚眾萬餘人。
215年鄱陽民尤突受曹操印綬,化民為賊,陵陽、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
217年會丹楊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扇動山越,為作內應,(孫)權遣(陸)遜討棧。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遂部伍東三郡。
221年丹楊、鄱陽山賊蜂起,攻沒城郭,殺略長吏,處處屯聚(這一年劉備東征)。
225年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這一年魏國伐吳)。
228年丹楊、吳、會山民複為寇賊,攻沒屬縣。數年平定,招撫萬人。
234年廬陵賊李桓、羅厲等為亂。
235-237年平山越人。
236年鄱陽賊彭旦等為亂。
242年會建安、鄱陽、新都三郡山民作亂。
……
可以說,江東地區內山越、山民、山賊的叛亂次數比上麵所述隻多不少,一直到東吳滅亡時還有不少叛亂。
除了江東越夷叛亂,荊州交州也是有蠻夷叛亂。220年桂陽郡賊帥在交州起事,步騭率軍平定,俘獲萬人;231年東吳動用五萬人,花了三年才平定武陵蠻;239年交州數萬人叛亂,一年多才平定。
荊、益、楊、交四州本就是戎、蠻、越、夷等族人比較多的地方。江東的山越、山民、山賊牽製了東吳相當多的軍事力量。
也就是說,無論激起兩國大戰,還是挑起兩國的內憂外患,讓他們自亂陣腳,條件都是現成的。
但到底是先讓兩國打起來?還是先讓兩國亂起來?還是雙管齊下?
這是三個問題,也是一個問題。
馬謖緊鎖眉頭,逐一分析。
自蜀漢和吳國恢複聯盟以來,蜀漢就一直希望東吳能給點回應,一起用力北伐。但東吳往往嘴上答應一起使勁,卻總是躺在哪裏一動不動,任由蜀漢在上麵折騰。
而且孫權經常親率大軍北伐,幾乎每次都在魏國援軍到達前退軍,前後不過一兩個月。幾乎每次都是魏援軍未至,權退;援軍未至壽春,權退還;帝軍未至數百裏,權遁走;
也就是說,即使東吳動手了,每次北伐時間都非常短促,稍有不利即退軍。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孫權奸滑,有意保存實力,不願意與魏國決戰。
魏國在防守蜀吳的三個戰略要地都屯有重兵,尤其是合肥、襄陽兩地,屯兵不下於二十萬,孫權隻打合肥不打襄陽,就是不願意跟魏國決戰。因為襄陽距離魏國都城洛陽比較近,魏國在洛陽還屯有中軍十萬,一旦開打就是大決戰。而打合肥,則由於距離洛陽比較遠的緣故,即使戰事不順也能在魏國援軍到達前走水路退軍。
由於魏國的策略是西守東攻,防禦蜀漢要堅守,不跟蜀軍野戰,待其糧盡自己退兵。而對待吳國那是說打就打,隻要吳國敢露頭,立馬以雷霆萬鈞之勢捶之。
也就是說,挑動吳國去攻打魏國,似乎有點不太現實。
那就隻有反過來,挑動魏國去捶吳國。
眼下恰巧就有這個一個契機。
孫權稱帝了!
之前,魏吳兩國頻繁開戰,但孫權在名義上仍是大魏所冊封的吳王,兩國仍然保持著相當程度上的克製,沒有破釜沉舟般開戰。
但在蜀漢立國,並自詡為大漢正統後,孫權的地位一下子就尷尬了起來。
這個時代是講究名正言順的時代。
孫權如果不做任何舉動的話,他就是大魏吳王,伐魏就屬於犯上作亂;選擇擁護漢室的話,那就要臣服蜀漢,但誰又願意臣服於一個比自己還弱的政權呢?
<a href="http://m.lingdiankanshu.com" id="wzsy">lingdiankanshu.com</a>
所以孫權想要自立的決心一直都很強烈。
但受限於條件不成熟,一直拖到今年(229年四月十三日),趁蜀魏兩國剛在西線大戰一年,疲弊不堪的時候,孫權當機立斷,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尊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子孫登為皇太子。
九月,也就是半個月前,孫權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後,遣使來蜀,提議兩帝並尊,兩家在紙麵上瓜分魏國。
以徐、豫、幽、青屬吳國,以並、涼、冀、兗屬蜀國,魏司州之土地,以函穀關為界,兩家各取一半。並盟約: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
此盟約一立,東吳解決了西顧之憂,可以集中精力來對付曹魏及境內百越之亂。蜀漢也沒有了東顧之慮,加之南蠻已平,沒有內憂,剩下的就隻有一件事,北伐。
這樣的局麵一形成,對蜀吳兩國是好事,卻讓魏國極其不爽。
於是,三國最激烈的戰爭時代,在曹叡上台後,也就是吳蜀成立牢固聯盟後,徹底拉開帷幕。
由於魏國的國策是西防東攻,所以即使孫權不去打攻魏國,魏國也是要抽空去捶吳國的。
而孫權稱帝,恰好就給了魏國一個動手的契機。
現在,就看用什麽手段來鼓動魏國對吳國動手了。
思及此,馬謖動手寫了兩封信。
一封送往漠南柯比能部,信上說道:“閣下文韜武略齊備,一如昔日江東小霸王孫策,實為一代大漠雄主,正當叱吒風雲之時,須防小人暗算。幽州刺史王雄已派人去噶你腰子,刺客叫韓龍,此刻此人極有可能已潛伏在你的部落中……不用謝,我叫雷豐。”
另一封信送給魏國皇帝曹叡。
信上所言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不知閣下對大魏吳王稱帝一事,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