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 蜀滅吳之戰(孫權的末路)
三國模擬器:這個馬謖太穩健了 作者:昭昭白影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權本已親自提兵前往荊州防禦陸遜,結果走到半路,聽聞馬謖總督八路大軍,在蜀地督造戰船,準備克日攻吳,頓時大驚失色,連忙縮回了江東。</p>
其實在之前蜀滅魏時,孫權見北邊草原五胡都占據了兩個州,也蠢蠢欲動想要率軍北上,分一杯羹。</p>
但陸遜不同意他這麽做。</p>
陸遜一直卯著勁率軍攻打武陵,打完武陵又開始打桂陽和長沙。</p>
這可把孫權給氣壞了。</p>
孫權想不明白,為何這個陸遜鐵了心要幫蜀漢打他,鐵了心要和東吳作對。</p>
</p>
如果僅僅是因為當初他懷疑陸遜,派人監視了陸遜之事,那大可不必啊。</p>
皇帝監視臣子有錯嗎?</p>
但無論怎樣,在蜀漢八路大軍齊出之前,陸遜已經率先出招了。無論孫權來不來迎戰,陸遜鬥卯著勁在攻打長沙桂陽二郡。</p>
……</p>
蜀滅魏後,三國鼎立十數年的局麵瞬間崩塌。蜀漢據有原魏、蜀之地,已控製著全國大部分州郡府縣;東吳沿江為國,僅剩揚州和荊州部分地區,雙方接壤數千裏,且南方還有陸遜這個大敵,東吳已呈四麵皆敵之勢。</p>
其實從去年開始,蜀漢丞相諸葛亮就在籌劃剿滅東吳,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一麵積極掌控魏地,改善內政,積存糧食器械;一麵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益州編練水軍。</p>
吞魏之後,蜀漢如今已擁有六十萬大軍,但缺少水軍,麵對波濤洶湧的長江天險,雖武騎千群,卻無用武之地。</p>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諸葛亮命永安太守陳到在上遊建造戰船,練水軍數萬人,使蜀軍的短板迅速得以加強,實力大漲。</p>
反觀東吳,地跨大江南北,自孫策平江東後,戰亂較少,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即使最近兩年與陸遜連番惡戰,軍隊總人數仍維持在十五萬左右,尤以水軍為強,有舟船五千餘艘,可以輕易封鎖千裏江麵。</p>
然而時移世易,倘若東吳沒有經曆陸遜反叛,沒有丟掉半個荊州,或許還可以自恃水軍強大,憑借長江天險,抵擋一二。</p>
但很顯然,這種有利形勢自從陸遜反叛後就蕩然無存,目前的局麵對東吳非常不利。東吳光是應付一個陸遜都非常吃力,何況又多出蜀漢八路大軍。</p>
更嚴重的是,諸葛亮在提出“先定曹魏,三年滅吳”戰略方針後。為實現先帝劉備統一天下的遺願,即著手籌劃滅吳。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一係列分化瓦解政策,如優待重用魏國降將,以動搖吳國軍心民心。</p>
同時,諸葛亮有針對性的調整各地軍隊部署,以平東郝昭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安東將軍魏延都督豫州軍事;征東將軍薑維都督合肥軍事;鎮東將軍秦朗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複任馬謖為大將軍,益州刺史,都督益、雲二州諸軍事。為實現“水陸並進”滅吳,指明了路線。</p>
至建興十三年十月,蜀伐吳的準備基本完成。</p>
益州永安,白帝城。</p>
大將軍馬謖站在連舫戰艦的船頭,意氣風發的揮了揮手,三萬水軍和五萬步兵乘坐數百艘大船,順江而下。</p>
與此同時,鎮東將軍秦朗自下邳向塗中方向進軍;征東將軍薑維自合肥,向豫章,出橫江渡口進軍;安東將軍魏延自許昌向武昌方向進軍;平東將軍郝昭自荊州襄陽向夏口方向進軍;</p>
另有張休、黃襲、李盛、楊百萬四路小股兵馬,沿江北伺機偷渡吳地。</p>
蜀漢伐吳的總作戰意圖是:以大將軍馬謖、和秦朗兩路直逼建業,牽製吳軍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遊及他處;以郝昭、薑維、魏延三軍奪取沿江各個戰略要點,以策應張李黃楊四大部將所率的四萬陸軍渡過長江,然後進入吳國腹地,控製建業周邊的郡縣,對建業實施絕命式打擊。</p>
這樣的部署很符合此時實際情況,因為東吳尚有兵力十五萬,就兵力對比而言,蜀軍伐吳的兵力並不占多大優勢,即使加上陸遜的兵馬,也不到吳軍的兩倍。因此,快速將建業孤立起來,便於將分散於沿江和江南各地的吳國兵力各個擊破,而後才能迅速滅吳。</p>
建興十三年十月,馬謖大軍順利占領夏口,擊敗了駐守在此的吳軍,推進至江東境內,與此同時,陸遜攻取了桂陽和長沙,大批吳軍投降於陸家軍。</p>
其他七路兵馬也都紛紛告捷,或成功渡過長江,與吳國交戰並戰而勝之;或將吳國江北地盤蠶食一空。</p>
十一月,吳主孫權見蜀漢大軍已將吳郡團團封鎖,吳國地盤僅剩建業一城,召集群臣議道:“我自結掌父兄基業至今已有三十四年,不想今日竟成亡國之君,心中實有不甘。他日九泉之下,我有何麵目去見父兄?!”</p>
說到傷心處,孫權潸然淚下。</p>
眾臣隻是冷漠的注視著他,更無一人獻計,也無一人上前安慰。</p>
大家都知道吳國滅亡是注定的,是大勢所趨,這個時候,孫權怎麽哭都沒用。</p>
反正大家都打定主意投降了,大多數人已經找好了下家,這種時候,誰忠於孫權,誰的腦袋瓜就有坑。</p>
見孫權越哭越傷心,大將軍諸葛瑾於心不忍,勸解道:“陛下,今東吳即將滅亡,此乃天意,非人力能抗,可派遣使者印信給馬謖、請求降服,如此尚可永保富貴。”</p>
孫權哭泣良久,終是點了點頭</p>
東吳使者把印璽送給馬謖的時候。馬謖正在揮軍東進,船隻扯起風帆直衝建業。</p>
當日,馬謖統率水陸八萬之眾,方舟百餘艘,來到建業城城下。孫權手捧印信、出城前往馬謖軍前投降。</p>
至此,蜀國連克江東六郡八十一縣,降服吳軍十五萬,東吳政權宣告滅亡,三國長期分裂的局麵也隨之結束。</p>
消息傳到長安,諸葛亮激動不已,上朝的時候。對文武百官道:“昔日先帝三顧茅廬時,我曾對家人有言:他日天下一統,便重歸隆中躬耕。”</p>
“今東吳已亡,天下一統,也到了本相兌現承諾的時候了。”</p>
其實在之前蜀滅魏時,孫權見北邊草原五胡都占據了兩個州,也蠢蠢欲動想要率軍北上,分一杯羹。</p>
但陸遜不同意他這麽做。</p>
陸遜一直卯著勁率軍攻打武陵,打完武陵又開始打桂陽和長沙。</p>
這可把孫權給氣壞了。</p>
孫權想不明白,為何這個陸遜鐵了心要幫蜀漢打他,鐵了心要和東吳作對。</p>
</p>
如果僅僅是因為當初他懷疑陸遜,派人監視了陸遜之事,那大可不必啊。</p>
皇帝監視臣子有錯嗎?</p>
但無論怎樣,在蜀漢八路大軍齊出之前,陸遜已經率先出招了。無論孫權來不來迎戰,陸遜鬥卯著勁在攻打長沙桂陽二郡。</p>
……</p>
蜀滅魏後,三國鼎立十數年的局麵瞬間崩塌。蜀漢據有原魏、蜀之地,已控製著全國大部分州郡府縣;東吳沿江為國,僅剩揚州和荊州部分地區,雙方接壤數千裏,且南方還有陸遜這個大敵,東吳已呈四麵皆敵之勢。</p>
其實從去年開始,蜀漢丞相諸葛亮就在籌劃剿滅東吳,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一麵積極掌控魏地,改善內政,積存糧食器械;一麵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益州編練水軍。</p>
吞魏之後,蜀漢如今已擁有六十萬大軍,但缺少水軍,麵對波濤洶湧的長江天險,雖武騎千群,卻無用武之地。</p>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諸葛亮命永安太守陳到在上遊建造戰船,練水軍數萬人,使蜀軍的短板迅速得以加強,實力大漲。</p>
反觀東吳,地跨大江南北,自孫策平江東後,戰亂較少,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即使最近兩年與陸遜連番惡戰,軍隊總人數仍維持在十五萬左右,尤以水軍為強,有舟船五千餘艘,可以輕易封鎖千裏江麵。</p>
然而時移世易,倘若東吳沒有經曆陸遜反叛,沒有丟掉半個荊州,或許還可以自恃水軍強大,憑借長江天險,抵擋一二。</p>
但很顯然,這種有利形勢自從陸遜反叛後就蕩然無存,目前的局麵對東吳非常不利。東吳光是應付一個陸遜都非常吃力,何況又多出蜀漢八路大軍。</p>
更嚴重的是,諸葛亮在提出“先定曹魏,三年滅吳”戰略方針後。為實現先帝劉備統一天下的遺願,即著手籌劃滅吳。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一係列分化瓦解政策,如優待重用魏國降將,以動搖吳國軍心民心。</p>
同時,諸葛亮有針對性的調整各地軍隊部署,以平東郝昭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安東將軍魏延都督豫州軍事;征東將軍薑維都督合肥軍事;鎮東將軍秦朗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複任馬謖為大將軍,益州刺史,都督益、雲二州諸軍事。為實現“水陸並進”滅吳,指明了路線。</p>
至建興十三年十月,蜀伐吳的準備基本完成。</p>
益州永安,白帝城。</p>
大將軍馬謖站在連舫戰艦的船頭,意氣風發的揮了揮手,三萬水軍和五萬步兵乘坐數百艘大船,順江而下。</p>
與此同時,鎮東將軍秦朗自下邳向塗中方向進軍;征東將軍薑維自合肥,向豫章,出橫江渡口進軍;安東將軍魏延自許昌向武昌方向進軍;平東將軍郝昭自荊州襄陽向夏口方向進軍;</p>
另有張休、黃襲、李盛、楊百萬四路小股兵馬,沿江北伺機偷渡吳地。</p>
蜀漢伐吳的總作戰意圖是:以大將軍馬謖、和秦朗兩路直逼建業,牽製吳軍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遊及他處;以郝昭、薑維、魏延三軍奪取沿江各個戰略要點,以策應張李黃楊四大部將所率的四萬陸軍渡過長江,然後進入吳國腹地,控製建業周邊的郡縣,對建業實施絕命式打擊。</p>
這樣的部署很符合此時實際情況,因為東吳尚有兵力十五萬,就兵力對比而言,蜀軍伐吳的兵力並不占多大優勢,即使加上陸遜的兵馬,也不到吳軍的兩倍。因此,快速將建業孤立起來,便於將分散於沿江和江南各地的吳國兵力各個擊破,而後才能迅速滅吳。</p>
建興十三年十月,馬謖大軍順利占領夏口,擊敗了駐守在此的吳軍,推進至江東境內,與此同時,陸遜攻取了桂陽和長沙,大批吳軍投降於陸家軍。</p>
其他七路兵馬也都紛紛告捷,或成功渡過長江,與吳國交戰並戰而勝之;或將吳國江北地盤蠶食一空。</p>
十一月,吳主孫權見蜀漢大軍已將吳郡團團封鎖,吳國地盤僅剩建業一城,召集群臣議道:“我自結掌父兄基業至今已有三十四年,不想今日竟成亡國之君,心中實有不甘。他日九泉之下,我有何麵目去見父兄?!”</p>
說到傷心處,孫權潸然淚下。</p>
眾臣隻是冷漠的注視著他,更無一人獻計,也無一人上前安慰。</p>
大家都知道吳國滅亡是注定的,是大勢所趨,這個時候,孫權怎麽哭都沒用。</p>
反正大家都打定主意投降了,大多數人已經找好了下家,這種時候,誰忠於孫權,誰的腦袋瓜就有坑。</p>
見孫權越哭越傷心,大將軍諸葛瑾於心不忍,勸解道:“陛下,今東吳即將滅亡,此乃天意,非人力能抗,可派遣使者印信給馬謖、請求降服,如此尚可永保富貴。”</p>
孫權哭泣良久,終是點了點頭</p>
東吳使者把印璽送給馬謖的時候。馬謖正在揮軍東進,船隻扯起風帆直衝建業。</p>
當日,馬謖統率水陸八萬之眾,方舟百餘艘,來到建業城城下。孫權手捧印信、出城前往馬謖軍前投降。</p>
至此,蜀國連克江東六郡八十一縣,降服吳軍十五萬,東吳政權宣告滅亡,三國長期分裂的局麵也隨之結束。</p>
消息傳到長安,諸葛亮激動不已,上朝的時候。對文武百官道:“昔日先帝三顧茅廬時,我曾對家人有言:他日天下一統,便重歸隆中躬耕。”</p>
“今東吳已亡,天下一統,也到了本相兌現承諾的時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