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那戲能就居住在這裏了,此人常常閉門不出而讀書到廢寢忘食,像他這樣不愛護身體,遲早身體會出問題的。”


    邯鄲淳帶著公孫瓚來到戲能的居地,很詳細的說著戲能的情況。並且他現在很親切的稱呼公孫瓚為主公,看來公孫瓚是收了他這個老頭當部下。


    這戲能雖然居住在陽翟城裏,家門卻顯得很是破落,因為他家的大門門漆並沒有翻新。


    咚!咚!……


    公孫瓚此時親自敲起了門。


    “何人叩門?”


    房門內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詢問著。


    “幽州公孫瓚!”


    公孫瓚此時如實相告著。


    “什麽?”


    門內人驚訝了一聲。


    吱呀!


    門開後但見一名相貌平平的儒生露出頭來,此人頭上無冠隻係著一塊方巾包頭,一身洗得有些發黃的布衣,看來過得相當清貧。不過公孫瓚看到在這門內的居室相當的整潔,看來這儒生雖然家門破敗、但是屋內卻整潔衛生,立刻加強了公孫瓚的好感。


    “敢問公子可是戲能?”


    公孫瓚此時向那儒生拱手施禮詢問著。


    “正是在下!不知薊侯來訪!恕未遠迎,見諒!見諒!”


    戲能見公孫瓚對他如此恭敬,便大感親善的這麽回應了。


    “瓚素知公子大名,而我東北缺乏人才,所以特請公子到我東北赴任,公子可有意為我所用?”


    公孫瓚依舊這麽開門見山的向那戲能說著話。


    “哦?蒙主公不棄,能當受命於主公,效犬馬之勞。”


    戲能倒也是痛快,直接就答應了,倒是令公孫瓚大感訝異!因為那田豐跟他的時候多麽費勁,這戲能被邯鄲淳成為有張良之略,不下於田豐,而現在連和他談理想說報複都沒有,直接就答應了他的邀請,難道他現在真是王霸之氣大爆發了?


    老張的心聲:這家夥收的太容易了,應該不是徒有虛名吧?雖然不知道這戲能有多大的本事,但聽那老頭把他與郭嘉相比,並且說他有張良的本事,應該也是一個牛人吧!隻是評書裏怎麽沒有提到他呢?還真是奇了怪了!


    這戲能父母雙亡,寡居於此,所以便也沒有收拾什麽東西,隻帶了兩卷書簡,就跟著公孫瓚上路了,而公孫瓚看他那兩卷書簡竟然是《太公六韜》和《黃石公記》這六韜三略的兵法書,若是此人真的看透了這兩卷書簡,說他才比張良倒是不假,因為張良也就看了《黃石公記》這一個書簡而已。


    一路上田豐見戲能手捧六韜三略宛如至寶,便和他談了談兵事,而這戲能倒是能對答如流,不過公孫瓚聽著知道不過是一些正常的問答,到也沒有什麽。不過那田豐卻對這戲能刮目相看,因為田豐知道能懂兵事的就必須知兵,而這戲能可謂是知兵了。雖然能會運兵才是真正的兵法家,但是既然這戲能如此知兵,起碼也是能和趙括一個檔次的,而趙括這樣的人在曆史上也畢竟也是大將之才,隻是他遇到人是白起所以敗了,而那白起可是中華千百年來不論橫著排、還是豎著排都是前十甲的人物。


    現在這戲能是收了,那麽下一個就是公孫瓚最想得到的有三國鬼才之稱的郭嘉、郭奉孝了。


    聽邯鄲淳說,這郭嘉並不居住在陽翟城裏,而是居住在陽翟城外嵩山之上,聽聞他這人好像還喜歡與那西域來的番僧接觸,並且裝束有異常人,常被人說教,而他也隻是笑而不語。他這個人自幼便懷大誌,自二十歲起中交結有本事的人,不與空名之士交往,並且因為他經常和這些人接觸,所以自己眼界非常開闊,給公孫瓚的感覺和那諸葛亮“足不出戶,而知天下”的情況何其相像。


    “我家主人不在,他去了山上找八戒禪師去了!”


    當公孫瓚由陽翟騎馬來到嵩山郭嘉的居第時,郭嘉的家仆這麽向公孫瓚回複著。


    老張的心聲:八戒?怎麽西遊記裏的那頭豬也來混三國了?


    現在已經是下午了,看來公孫瓚不是待在這裏等郭嘉,就得回陽翟休息一晚,明天再來。


    “不知那八戒禪師離這裏多遠?我等馬快,我想要是知道方位,在日末左右應該就可以找到你家主人。”


    此時公孫瓚卻很著急的向郭嘉的仆人這麽說著話。


    “這位老爺竟然見我家主人如此心切,我當為老爺引路!”


    那仆人見公孫瓚這麽心急,倒也不好意思駁了公孫瓚的意,因為這公孫瓚儀表非凡,一看就是一個大貴人,他作為仆人的也希望自己的主人能飛黃騰達。


    就這樣,公孫瓚命關羽載著這仆人在前麵帶路,他和田豐、邯鄲淳、戲能四人四馬在後跟隨,而那關羽雖然有些不願意,但是這是公孫瓚開的口,他怎麽的也得給他麵子吧!


    郭嘉所居之地名為太室山,據傳大禹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故稱之為“太室”(謎之音:室就是妻子的意思)。而那八戒所在之地是在太室山旁、過了少林河的少室山,而之所以稱為少室山是因為大禹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曾經居住在此。


    行到了黃昏之時,公孫瓚一行人過了少林河,來到了少室山。


    但見這少室山上林木繁茂,少有人煙,若不是那仆人帶路,他們根本沒有可能找到那八戒和尚的去處。


    嘩!嘩!……


    瀑布的水聲流淌進公孫瓚等人的耳中,此時星朗如燈,所以這夜色雖暗,但是卻可以看清道路和景物。而公孫瓚等人看到在一處瀑布深潭之處,有一間茅屋,茅屋旁則有一匹馬拴在拴馬樁上,看來那茅屋就是八戒和尚的居住地了,而那匹馬應該就是郭嘉所騎來的,他定在那茅屋之中。


    咚!咚!……


    來到茅屋前,公孫瓚便親自去敲門了,而他在敲門時聞到一股夜來香的香味。


    謎之音:夜來香是多種花合起來的別稱,而之所以統稱叫夜來香,是古人用來防晚上蚊蟲叮咬的。


    “何人深夜來訪?”


    茅屋內但聽一聲字正腔圓的聲音響起,令公孫瓚等大感親善。


    “幽州公孫瓚。”


    公孫瓚則在門外這麽回複著,不過他說完話便聽不到屋裏的聲音了。


    吱呀!


    等了一會兒,這茅屋的門才開啟,但見一名身披黃色袈裟的光頭年輕僧人出得門來,立刻讓田豐、關羽、戲能、邯鄲淳等人皺了一下眉頭。因為身體發膚受自父母,此人竟然剃個禿瓢出來。


    “貧僧不知薊侯大人來訪!恕未遠迎,見諒!見諒!”


    字正腔圓的聲音再次響起,看來這聲音果是出自那和尚。而這和尚雖然不知誰是公孫瓚,但看到公孫瓚在前,自然向公孫瓚這麽說著話,不過他並沒有作揖說話,而是雙手合十。這種禮節又令眾人不快,但是公孫瓚卻沒有感到什麽不妥。


    “禪師不必如此多禮,我此來是來訪郭公子的,不知道郭公子是否在府上。”


    公孫瓚此時依舊態度良好的向那和尚說著話。


    “原來是來找奉孝的啊!奉孝正在我房裏,那請薊侯和各位高賢屋裏坐!”


    那和尚立刻歡迎著公孫瓚這麽說著。


    然後公孫瓚等人便進了這和尚的茅屋裏,不過那郭嘉的仆人卻待在屋外,因為他身份低微。


    公孫瓚進到屋裏便看到一個後現代短發頭型的男人正在屋裏看著絹帛佛經,此人雖然年紀輕輕,但是長得慈眉善目,並且也是一身的袈裟裝束,難道這個人就是那邯鄲淳口中裝束異常的郭嘉?和他心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樣,他一直以為郭嘉是一位英俊瀟灑的書生摸樣,想不到一眼望去比那個和尚還和尚,就差弄出禿瓢了,不過他一頭短發在這個時代和禿瓢沒有多大差別。


    在這房裏由於公孫瓚看到郭嘉這種造型,驚訝的望著郭嘉不語,也令那和尚和眾人不好開口。


    “這位就是薊侯大人吧?”


    過了一段時間,那短發男好像看完了佛經,放下佛經後望向公孫瓚這麽臉上露出微笑的說著話。


    “啊?哦!我便是公孫瓚,你可是郭公子?”


    公孫瓚聽到郭嘉這麽向他詢問,便向短發男拱手說著話。


    “正是在下。薊侯大人可是特意為征辟在下而來?”


    短發男承認自己是郭嘉後,依舊笑著向公孫瓚詢問著。


    “瓚正有此意,希望奉孝能助我匡扶漢室!”


    公孫瓚知道那人的確是郭嘉後,立刻向郭嘉深深作揖的這麽說著。


    此時屋裏眾人對公孫瓚這句話立刻起了反應,目光如炬的望著公孫瓚,因為公孫瓚口中說出的匡扶漢室四字,意味著公孫瓚是一個忠臣,大大的忠臣。


    老張的心聲:三國評書我可是沒少聽,這匡扶漢室四個字的威力我可是一清二楚。


    “嗬嗬!郭嘉何能受主公如此大禮?若蒙主公不棄,嘉願意追隨主公,效犬馬之勞!”


    郭嘉看到公孫瓚這麽敬重自己,便笑著向公孫瓚深深作揖著回複著。


    此時已是深夜,公孫瓚等人隻好住在這和尚的茅屋,而此時這茅屋裏眾人都有大才,頓時紛紛講起天下大勢,以及為公孫瓚的未來謀劃,令公孫瓚感到這些人都不簡單,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


    並且在談話中公孫瓚還知道這和尚就是那八戒,而他原名朱士行,潛心修行佛法,打算隨公孫瓚一起到幽州傳播佛法。不過田豐等人卻很反感此事,因為太平道現在還在霍亂天下,這佛教也是宣揚迷信的東西,怕會弄亂幽州的治安和人心。但是公孫瓚是知道佛教在中國曆史上沒有那麽大的煽動性,並且中國統治階級還利用佛教來安定人心,所以公孫瓚便答應了那八戒的要求。並且,公孫瓚這麽做,還有一層討好郭嘉的意思在內。


    ――――――――――我是分割線――――――――――


    作者章後語:朱士行,潁川人。少年出家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曇柯迦羅到洛陽譯經,在白馬寺建立戒壇,首創戒度僧製度。當時,朱士行正在洛陽,立誌學佛,首先登壇受戒,成為漢土第一個出家沙門。


    朱士行也是三國時期第一個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後,在洛陽鑽研、講解《小品般若》,感到經中譯理未盡。因為當初翻譯的人把領會不透的內容刪略了很多,講解起來詞意不明,又不聯貫。他聽說西域有完備的《大品經》,就決心遠行去尋找原本。


    公元260年,他從雍州出發,越過流沙到於闐國,果然得到《大品經》梵本。他就在那裏抄寫,共抄寫90章,60多萬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寫的經本送回洛陽,自己仍留在於闐,後來在那裏去世,享年80歲。


    公元291年,陳留倉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蘭等開始翻譯、校訂朱士行抄寫的《大品般若》經本。曆時12年,譯成漢文《放光般若經》,共20卷。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在我書裏朱士行已經受戒,並且早生了二十來年,為得是突出人物形象,並且朱士行的確法名八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重生之公孫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鋼鐵一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鋼鐵一錠並收藏三國重生之公孫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