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毅齋論形意拳形意拳之道,合於中庸之道也。


    其道中正廣大,至易至簡,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羅萬象,體物不遺,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


    惟是起初所學,先要學一派,一派之中亦得專一形而學之,學而時習之,習之已熟,然後再學他形。


    各形純熟,再貫串統一而習之。


    習之極熟,全體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動,一意如同自虛空發出。


    所以練拳學者,自虛無而起,自虛無而還也。


    到此時,形意也,八卦也,太極也,諸形皆無,萬象皆空,混混淪淪,一渾氣然,何有太極,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


    所以練拳術不在形式,隻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


    神氣圓滿,形式雖方,而亦能活動無滯。


    神氣不足,就是形式雖圓,動作亦不能靈通也。


    拳經雲:“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


    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陽之氣,運化於周身,無微不至,以至於應用,無處不有,無時不然,所謂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也。


    中庸雲:“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亦是此拳之意義也。


    所以練拳術者,不可守定成法而應用之。


    成法者,是初入門教人之規則,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開人之智識,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後天之氣質,以複其先天之氣也。


    以至虛無之時,無所謂體,無所謂用,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是體用一源也。


    體用分言之:以體言,行止坐臥,一言一默,無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無可無不可也。


    餘幼年間,血氣盛足,力量正大,法術記的頗多,用的亦熟、亦快。


    每逢與人相比較之時,觀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種手法正合宜,技術淺者,占人一氣之先,往往勝人;遇著技術深者,觀其身式,用某種手法亦正合宜,一至彼之身邊,彼即隨式而變矣。


    自己的舊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變換手法,有來不及處,一時要進退不靈活,就敗於彼矣。


    以後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將體式法身全都脫去,始悟前者所練體式,皆是血氣;所用之法術,乃是成規。


    先前用法,中間皆有間斷,不能連手變化,皆因是後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


    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練拳之人,在餘處閑談。


    彼憑著血氣力足,不明此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餘此時正洗麵,且吾洗麵之姿勢,皆用騎馬式,並未注意於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腳望著餘之後腰用腳踢去。


    彼足方到予之身邊,似挨未挨之時,予並未預料,譬如靜坐功夫,丹田之氣始動,心中之神意知覺,即速又望北接渡也。


    此時物到神知,予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覺腰下有物碰出。


    回觀,則彼跌出一丈有餘,平身躺在下。


    予先何從知彼之來,又無從知以何法應之,此乃拳術無意中抖擻之神力也。


    至哉信乎。


    拳經雲:“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


    至此拳術無形無相,無我無他,隻有一神之靈光,奧妙不測耳。


    拳經雲:“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神藏氣內丹道成。


    如問真形須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來有真訣,真訣合道得徹靈。


    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


    武藝雖真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訣,知者傳授要擇人。”


    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蛇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入神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入神機並收藏龍蛇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