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文明位於太陽係三個不同的方向,距離有長有短,最遠距離兩萬光年以上,最短的也有七八千光年,它們要一起出兵援助位於太陽係三千光年外的紅魔文明。
意味著,它們掌握跨越超遠距離的‘蟲洞’科技。
若讓它們發現人類文明,以人類文明現有的科技水平,肯定無法抵禦這種力量。
唯一比較讓人放心的是,從一開始,李逸謹慎地未在星圖空間公開人類文明在地球的位置,與此同時,人類文明現在處於邁向行星文明的初期,對太陽係的改造尚處於初級階段,沒有產生太大的動靜,對外星文明來說,人類文明處於靜默狀態,曝光幾率大大降低了。
現在唯一的問題,自己提供給貝利斯兩個交戰文明的視頻,哪三個銀行文明肯定會好奇它的來曆,它們有沒有加大對其它文明的搜索力度,不得而知,不過,這種情況很大概率發生。
“李,如果沒事的話,我先去忙了,情報我肯定會竭盡全力得幫你獲取。”貝利斯向李逸告別道。
“不!緩一緩吧!你繼續跟他們保持交情就好了,情報的事慢慢來吧!”李逸叫住貝利斯,叮囑道。
“好的!”貝利斯奇怪地看了李逸一眼,點頭道。
很快,貝利斯在星圖空間消失了去,李逸陷入了深思,他在想如何讓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發展得更迅速一些。
盡管他已經從星圖空間中獲取了大量恒星科技,但是,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仍舊處於一個平緩的水平,根本原因,人類現有的科學家數量,尤其頂級科學家,滿足不了人類星際文明時代的要求。
就好比,人類文明現代科技的發展,完全是頂尖科學貢獻的力量。
人類曆史上,最頂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一個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時至今日仍發揮了不磨滅的貢獻,1905年被視為愛因斯坦的“奇跡年”,他以四篇極具原創性和顛覆性的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物理學的麵貌,掀起了科學和物理學的兩次大革命。
20世紀之初,整個物理學界麵臨著重大的危機,很多觀察出來的現象以及實驗,無法通過經典物理學的理論來加以解釋。愛因斯坦通過他的研究,成功地解決了當時處於混沌之中的各種難以解釋的問題,也帶來了量子革命和量子物理學的發展。
現在,人類還需要培養更多先進的科學家,方法有幾種,大幅提升人類優質人口的基數。
整個太陽係如果建成戴森球,預計可以養活10萬億人類,如果100億人類人口,可以誕生一個愛因斯坦級別的頂尖科學家,10萬億人類誕生1000名頂尖科學家,足以讓人類文明的發展插上一對翅膀。
或是,采用生物科技手段,大幅提升人類整體上的智力,增強頂尖科學家的誕生幾率。
想到這裏,李逸心動了,在圖書館公共區,搜找提升人類智力的技術知識。
時隔一周,李逸身影在星耀實驗中心的生物實驗室出現,陪同人員有孫炳文,魏誌韓教授等一眾生物領域的專家教授。
生物實驗指揮室的虛擬屏幕,展示著月球基地上的生物實驗。
十幾隻被注射了適應性基因強化藥劑的醫藥猴,正在進各種檢測研究。
“適應性強化基因藥劑全部注射完畢,總計十二隻醫療猴進行了第五十七次實驗,整體副作用已經排除,李總,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動物實驗已經通過,可以開始進行人體實驗了。”魏誌韓教授神色激動看著李逸,總結道。
“辛苦了,為了這個項目,你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李逸點了點頭,感謝道。
“都是我們應該做的!若不是您的無條件支持,我們也做不成這個項目。”魏誌韓教授看著李逸謙虛一笑,感慨地說。
“強化效果怎麽樣?實驗猴強化後能達到什麽效果?”李逸轉頭看向大屏幕,關心地問。
“整體效果非常出色,所有實驗猴注射強化基因實驗藥劑之後,均為現現副作用基因,三代培養未出現負屬性遺傳性,強化效果非常明顯,身體強度提升5-7倍,力量提升3倍左右,宇宙輻射抗性提升10倍左右,低溫耐性提升至-70度,表麵肌膚厚質化,骨骼密度適應真空環境,不會再出現疏鬆病症,……。”魏誌韓教授滔滔不絕地講解使用適應性強化基因後,實驗猴現在的強化數據,越說越興奮,雙眼放光,就好似一個瘋狂科學家的模樣。
“是啊!實驗效果,醫療猴對宇宙環境的適應性,遠遠超過預期效果。”
“我們成功了,這次肯定沒問題!”
“是啊!第三代受精卵培育成功,99%排除了負基因的遺傳!我們終於做成了!”
……
魏韓誌教授話音一落,現場眾科研人員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激動地慶賀起來。
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從立項至今已經快10年了,然而,這個研究項目的進度一直非常緩慢,魏誌韓教授極其他的科研團隊已經快被這個項目折磨瘋了。
星耀實驗中心為了弄成這個項目,不知道砸下了幾個萬億的龐大研究資金。
如今,終於出現了一綠希望的陽光,魏航誌教授,及其科研團的全體科研成員全都激動了起來。
“目前製作了動物實驗,人體實驗能不能成功還不能確定吧!”孫炳文不看好地潑涼水。
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之間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在醫學研究領域,動物模型被用來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和治療等方麵,有些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前動物實驗也為揭示疾病的本質和未來的臨床治療提供先期數據。
然而,一種新藥的研發,尤其是基因藥物,必須在經過充分的臨床前研究,在動物實驗中證明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經過審查批準後進行臨床試驗研究。
藥物臨床試驗是在誌願者身上(患者或者健康人)展開,用以證實或揭示試驗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以及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過程,評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新藥研發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臨床前動物實驗則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所得到的結果和結論隻能限定於這種條件,而不能盲目擴大,這是科研的基本原則,而這些特定的條件在臨床試驗中很難實現。
其次,臨床前動物實驗隻需觀察某種因素的作用,而不必過多考慮對於動物整體生命的影響,有些幹預實驗可能在某些方麵對於模型動物有積極作用,但是也常常造成其它的嚴重損害,正是由於動物實驗的單純性,使它比較容易獲得突破。
但是,動物實驗結果應用於臨床需要十分慎重,這是嚴謹的科學研究所必需的。
臨床試驗的重要性要遠大於臨床前的實驗研究,因為藥品的最基本屬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最終都是靠它檢驗的。據統計,一類新藥從基礎研究開始直到獲得承認、生產上市,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每個新藥的平均開發費十幾億資金,而其中,所花的費用及時間70%以上是花在臨床研究上,可見人體試驗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孫主任說的不錯,不過,適應性強化基因項目進行了這麽久的研究,有這麽明顯的突破,是該慶祝的。”李逸笑了笑,看著科研工作們示意道。
“謝謝李總的鼓勵,我們一定會繼續加油,爭取早日通過人體實驗。”魏韓誌教授備受鼓舞,激動地說。
李逸點了點頭,看著魏誌韓教授忽然問:“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沒有關於人腦智商方麵的提升強化,對不對?”
“是的,您提供的那些適應性基因,並沒有關於人腦方麵的基因信息。”魏韓誌教授點了點頭,確認地說。
“李總,你有這方麵的打算?”孫炳文預感到了什麽,看著李逸問。
“是的,如果能開發出提升智力的基因藥,對人類文明後續的發展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固然厲害,但是,發展文明最終還是依靠我們自己!”李逸點了點頭,鄭重地說。
“你們當中,有對人腦方麵比較有專業的嗎?我希望能有人出來,承當這個腦域開發項目!”李逸在眾科研專家臉上一一看過去,當眾直言道。
聞言,眾科研專家個個躍躍欲試,心動不已。
”錢教授,寧教授都是這方麵的專家,你們誰願意擔起這幅擔子!”魏誌韓教授目光落在兩個年紀稍長的專家教授身上,示意道。
聞言,李逸看向魏韓誌教授提點的兩人,他也認識,是錢鴻亮教授和寧啟明教授。
“讓錢教授擔當吧!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我走不開!”寧啟明教授直言道。
“我這邊也有任務,寧教授對人腦研究比較擅長!”錢鴻亮教授眉頭一皺,跟著提議。
“兩位教授,你們無須謙虛推讓,不如這樣,你們說說對人腦領域的了解,開發腦域的技術方向,由我來決策怎麽樣?”李逸微微一笑,建議道。
錢教授,寧教授兩人彼此對視了一眼,齊齊點頭。
“行!我先來吧!”錢教授不客氣地點頭,目光看向指揮屏幕,隨即調出一副人腦立體圖。
“屏幕展示一顆人類結構圖,人腦由大腦、小腦、間腦、腦幹組成。其中:大腦是中樞神經係統的最高級部分,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二者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相連,大腦半球表麵有許多彎彎曲曲的溝裂,稱為腦溝,其間凸出的部分稱為腦回。這些腦溝、腦回就像一塊皺攏起來的綢布,一旦展平,它的麵積像半張普通報紙大小。”
“人類的身體各個器官都是有‘成本’的,有“貴”和”便宜“之分,器官形成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能量和資源,因此大自然‘造人’都是盡量用最少的能量和資源即最低的成本形成功能效率最大化,毫無疑問,生成大腦器官的成本非常高,也可以說是非常“貴”,比世界上任何一台儀器都要精密。”
“人腦中約含有140億個神經細胞約占腦細胞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稱為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以往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占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也即是說人腦開發百分之百並無可信理論。”
“隨著人類基因的破譯,增加人類腦細胞活躍度,開發人腦深層次運用的可行性非常大!”
“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思維方麵的分析和集中,右腦負責思維的想象、知覺和擴散。人類大腦開發指的是通過客觀刺激和主觀調節,來引導和發揮大腦皮質中殘存的可能性,人類大腦皮層的可能性包括製造以前沒有的大腦功能的內容。”
“了解了神經元類型後,弄清楚各腦區每一類神經元的輸出纖維跟輸入纖維,以及信息要送到哪裏去,通過結構圖譜,摸清神經元的電活動,看看電波何時會出現,又是如何傳導信息的,這就是活動圖譜。全部圖譜出來後,就能夠解析神經環路的最終功能。”
……
錢鴻亮教授按著屏幕中的大腦結構圖,滔滔不絕地介紹他對開發大腦方向的認知,向眾人描述了開發大腦方向,按他的思路,是利用基因藥劑來改變,強化大腦。
錢教授介紹萬,接下來輪到寧教授,錢教授已經將大腦結構介紹的很清楚,他直接跳過這個過程,直接解說開發大腦的技術方向。
與錢教授利用基因藥劑開發大腦相比,寧教授的科研方向很另類,他建議利用成熟的腦機智能技術、讓人腦與人工智能結合,通過智腦來強化人腦。
麵對這兩種技術方案,李逸沉吟權衡了起來。
7017k
意味著,它們掌握跨越超遠距離的‘蟲洞’科技。
若讓它們發現人類文明,以人類文明現有的科技水平,肯定無法抵禦這種力量。
唯一比較讓人放心的是,從一開始,李逸謹慎地未在星圖空間公開人類文明在地球的位置,與此同時,人類文明現在處於邁向行星文明的初期,對太陽係的改造尚處於初級階段,沒有產生太大的動靜,對外星文明來說,人類文明處於靜默狀態,曝光幾率大大降低了。
現在唯一的問題,自己提供給貝利斯兩個交戰文明的視頻,哪三個銀行文明肯定會好奇它的來曆,它們有沒有加大對其它文明的搜索力度,不得而知,不過,這種情況很大概率發生。
“李,如果沒事的話,我先去忙了,情報我肯定會竭盡全力得幫你獲取。”貝利斯向李逸告別道。
“不!緩一緩吧!你繼續跟他們保持交情就好了,情報的事慢慢來吧!”李逸叫住貝利斯,叮囑道。
“好的!”貝利斯奇怪地看了李逸一眼,點頭道。
很快,貝利斯在星圖空間消失了去,李逸陷入了深思,他在想如何讓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發展得更迅速一些。
盡管他已經從星圖空間中獲取了大量恒星科技,但是,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仍舊處於一個平緩的水平,根本原因,人類現有的科學家數量,尤其頂級科學家,滿足不了人類星際文明時代的要求。
就好比,人類文明現代科技的發展,完全是頂尖科學貢獻的力量。
人類曆史上,最頂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一個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時至今日仍發揮了不磨滅的貢獻,1905年被視為愛因斯坦的“奇跡年”,他以四篇極具原創性和顛覆性的論文,徹底改變了現代物理學的麵貌,掀起了科學和物理學的兩次大革命。
20世紀之初,整個物理學界麵臨著重大的危機,很多觀察出來的現象以及實驗,無法通過經典物理學的理論來加以解釋。愛因斯坦通過他的研究,成功地解決了當時處於混沌之中的各種難以解釋的問題,也帶來了量子革命和量子物理學的發展。
現在,人類還需要培養更多先進的科學家,方法有幾種,大幅提升人類優質人口的基數。
整個太陽係如果建成戴森球,預計可以養活10萬億人類,如果100億人類人口,可以誕生一個愛因斯坦級別的頂尖科學家,10萬億人類誕生1000名頂尖科學家,足以讓人類文明的發展插上一對翅膀。
或是,采用生物科技手段,大幅提升人類整體上的智力,增強頂尖科學家的誕生幾率。
想到這裏,李逸心動了,在圖書館公共區,搜找提升人類智力的技術知識。
時隔一周,李逸身影在星耀實驗中心的生物實驗室出現,陪同人員有孫炳文,魏誌韓教授等一眾生物領域的專家教授。
生物實驗指揮室的虛擬屏幕,展示著月球基地上的生物實驗。
十幾隻被注射了適應性基因強化藥劑的醫藥猴,正在進各種檢測研究。
“適應性強化基因藥劑全部注射完畢,總計十二隻醫療猴進行了第五十七次實驗,整體副作用已經排除,李總,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動物實驗已經通過,可以開始進行人體實驗了。”魏誌韓教授神色激動看著李逸,總結道。
“辛苦了,為了這個項目,你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李逸點了點頭,感謝道。
“都是我們應該做的!若不是您的無條件支持,我們也做不成這個項目。”魏誌韓教授看著李逸謙虛一笑,感慨地說。
“強化效果怎麽樣?實驗猴強化後能達到什麽效果?”李逸轉頭看向大屏幕,關心地問。
“整體效果非常出色,所有實驗猴注射強化基因實驗藥劑之後,均為現現副作用基因,三代培養未出現負屬性遺傳性,強化效果非常明顯,身體強度提升5-7倍,力量提升3倍左右,宇宙輻射抗性提升10倍左右,低溫耐性提升至-70度,表麵肌膚厚質化,骨骼密度適應真空環境,不會再出現疏鬆病症,……。”魏誌韓教授滔滔不絕地講解使用適應性強化基因後,實驗猴現在的強化數據,越說越興奮,雙眼放光,就好似一個瘋狂科學家的模樣。
“是啊!實驗效果,醫療猴對宇宙環境的適應性,遠遠超過預期效果。”
“我們成功了,這次肯定沒問題!”
“是啊!第三代受精卵培育成功,99%排除了負基因的遺傳!我們終於做成了!”
……
魏韓誌教授話音一落,現場眾科研人員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激動地慶賀起來。
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從立項至今已經快10年了,然而,這個研究項目的進度一直非常緩慢,魏誌韓教授極其他的科研團隊已經快被這個項目折磨瘋了。
星耀實驗中心為了弄成這個項目,不知道砸下了幾個萬億的龐大研究資金。
如今,終於出現了一綠希望的陽光,魏航誌教授,及其科研團的全體科研成員全都激動了起來。
“目前製作了動物實驗,人體實驗能不能成功還不能確定吧!”孫炳文不看好地潑涼水。
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之間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在醫學研究領域,動物模型被用來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和治療等方麵,有些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前動物實驗也為揭示疾病的本質和未來的臨床治療提供先期數據。
然而,一種新藥的研發,尤其是基因藥物,必須在經過充分的臨床前研究,在動物實驗中證明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經過審查批準後進行臨床試驗研究。
藥物臨床試驗是在誌願者身上(患者或者健康人)展開,用以證實或揭示試驗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以及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過程,評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新藥研發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臨床前動物實驗則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所得到的結果和結論隻能限定於這種條件,而不能盲目擴大,這是科研的基本原則,而這些特定的條件在臨床試驗中很難實現。
其次,臨床前動物實驗隻需觀察某種因素的作用,而不必過多考慮對於動物整體生命的影響,有些幹預實驗可能在某些方麵對於模型動物有積極作用,但是也常常造成其它的嚴重損害,正是由於動物實驗的單純性,使它比較容易獲得突破。
但是,動物實驗結果應用於臨床需要十分慎重,這是嚴謹的科學研究所必需的。
臨床試驗的重要性要遠大於臨床前的實驗研究,因為藥品的最基本屬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最終都是靠它檢驗的。據統計,一類新藥從基礎研究開始直到獲得承認、生產上市,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每個新藥的平均開發費十幾億資金,而其中,所花的費用及時間70%以上是花在臨床研究上,可見人體試驗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
“孫主任說的不錯,不過,適應性強化基因項目進行了這麽久的研究,有這麽明顯的突破,是該慶祝的。”李逸笑了笑,看著科研工作們示意道。
“謝謝李總的鼓勵,我們一定會繼續加油,爭取早日通過人體實驗。”魏韓誌教授備受鼓舞,激動地說。
李逸點了點頭,看著魏誌韓教授忽然問:“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沒有關於人腦智商方麵的提升強化,對不對?”
“是的,您提供的那些適應性基因,並沒有關於人腦方麵的基因信息。”魏韓誌教授點了點頭,確認地說。
“李總,你有這方麵的打算?”孫炳文預感到了什麽,看著李逸問。
“是的,如果能開發出提升智力的基因藥,對人類文明後續的發展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固然厲害,但是,發展文明最終還是依靠我們自己!”李逸點了點頭,鄭重地說。
“你們當中,有對人腦方麵比較有專業的嗎?我希望能有人出來,承當這個腦域開發項目!”李逸在眾科研專家臉上一一看過去,當眾直言道。
聞言,眾科研專家個個躍躍欲試,心動不已。
”錢教授,寧教授都是這方麵的專家,你們誰願意擔起這幅擔子!”魏誌韓教授目光落在兩個年紀稍長的專家教授身上,示意道。
聞言,李逸看向魏韓誌教授提點的兩人,他也認識,是錢鴻亮教授和寧啟明教授。
“讓錢教授擔當吧!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我走不開!”寧啟明教授直言道。
“我這邊也有任務,寧教授對人腦研究比較擅長!”錢鴻亮教授眉頭一皺,跟著提議。
“兩位教授,你們無須謙虛推讓,不如這樣,你們說說對人腦領域的了解,開發腦域的技術方向,由我來決策怎麽樣?”李逸微微一笑,建議道。
錢教授,寧教授兩人彼此對視了一眼,齊齊點頭。
“行!我先來吧!”錢教授不客氣地點頭,目光看向指揮屏幕,隨即調出一副人腦立體圖。
“屏幕展示一顆人類結構圖,人腦由大腦、小腦、間腦、腦幹組成。其中:大腦是中樞神經係統的最高級部分,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二者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相連,大腦半球表麵有許多彎彎曲曲的溝裂,稱為腦溝,其間凸出的部分稱為腦回。這些腦溝、腦回就像一塊皺攏起來的綢布,一旦展平,它的麵積像半張普通報紙大小。”
“人類的身體各個器官都是有‘成本’的,有“貴”和”便宜“之分,器官形成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能量和資源,因此大自然‘造人’都是盡量用最少的能量和資源即最低的成本形成功能效率最大化,毫無疑問,生成大腦器官的成本非常高,也可以說是非常“貴”,比世界上任何一台儀器都要精密。”
“人腦中約含有140億個神經細胞約占腦細胞十分之一,剩餘的九成稱為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有為神經細胞提供營養,形成髓鞘增進傳導速度,等多種功能,以往常傳的“人腦有效使用的部分僅僅占十分之一左右”的說法,即有可能是來自對膠質細胞機能沒有完全理解的誤解,認為在腦中僅有神經細胞在起作用,也即是說人腦開發百分之百並無可信理論。”
“隨著人類基因的破譯,增加人類腦細胞活躍度,開發人腦深層次運用的可行性非常大!”
“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思維方麵的分析和集中,右腦負責思維的想象、知覺和擴散。人類大腦開發指的是通過客觀刺激和主觀調節,來引導和發揮大腦皮質中殘存的可能性,人類大腦皮層的可能性包括製造以前沒有的大腦功能的內容。”
“了解了神經元類型後,弄清楚各腦區每一類神經元的輸出纖維跟輸入纖維,以及信息要送到哪裏去,通過結構圖譜,摸清神經元的電活動,看看電波何時會出現,又是如何傳導信息的,這就是活動圖譜。全部圖譜出來後,就能夠解析神經環路的最終功能。”
……
錢鴻亮教授按著屏幕中的大腦結構圖,滔滔不絕地介紹他對開發大腦方向的認知,向眾人描述了開發大腦方向,按他的思路,是利用基因藥劑來改變,強化大腦。
錢教授介紹萬,接下來輪到寧教授,錢教授已經將大腦結構介紹的很清楚,他直接跳過這個過程,直接解說開發大腦的技術方向。
與錢教授利用基因藥劑開發大腦相比,寧教授的科研方向很另類,他建議利用成熟的腦機智能技術、讓人腦與人工智能結合,通過智腦來強化人腦。
麵對這兩種技術方案,李逸沉吟權衡了起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