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冰凍技術,李逸第一時間開啟虛擬會議室,讓大黑招來魏韓誌教授。
“李總,早上好,您找我?”魏韓誌教授投影現身虛擬會議室,向李逸問候道。
“早!找你聊聊!”李逸笑著點頭。
“是關於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嗎?我正好要跟您匯報,老年組的實驗進行的不錯,三千位參加實驗的誌願者,分別注射了微量劑,適中劑,強化劑,微量劑組身體體征正常,正處於基因適應化階段,適中劑出現7名基因異常,強化劑出現83名……。”魏韓誌教授連忙向李逸匯報道。
李逸伸手比了暫停的動作,打斷道:“關於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的實驗數據我看了,我找你有另外的事。”
“關於‘淵種生物?’魏韓誌教授好奇地問。
“不是,關於‘人體冰凍休眠‘,這方麵魏教授你了解吧!”李逸否定,笑著問。
魏韓誌教授微微一愣,當即表示:“當然,這方麵我也有研究,不過,忙於基因強化項目,並未深入鑽研!”
“嗯!冰凍休眠這一領域,對人類星際遠航十分重要,因此,我希望你擔起這個項目,有把握嗎?”李逸看著魏韓誌教授,關心地問。
聞言,魏韓誌教授不由皺起了眉。
誠如李逸所言,冰凍休眠技術對星際遠航十分重要,星係之間的跨度,以人類文明最先進的飛船,動不動就要航行數十年,數百年,這些時間浪費在無際的真空,足以耗死幾代人,因此,在時空蟲洞技術沒開發出來之前,人類想要離開太陽係,前往例外一個星係,達成星際遠航,隻能依靠冰凍休眠,將宇航員冰凍起來,降低生命代謝,停止生命的流逝,在飛船抵達另一個星係之後,再衝冰凍中複蘇。
但是,冰凍休眠,最難的地方,恰恰是解封冰凍後,生命的恢複。
“這個項目的研發難度非常大,魏教授,你認為有成功的可能嗎?”李逸看著魏教授,關心地問。
人類文明現有的科技等級,與外星文明有著巨大的差距,像暗能量,暗物質科技,恒星科技,等等,許多都無法利用起來,以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若沒有這些科技的指引,或許要上千年,上萬年才有可能發展起來。
冰凍休眠技術,對於延緩圖書館在人類世界的存在有著極大的意義,如果這個項目能夠成功,李逸決定犧牲自己,在未來某段時間,將自己冰封起來,等著人類的科技樹繼續攀升,直到,人類文明能將這些先進的外星科技利用起來。
魏韓誌教授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一副一言難盡的模樣。
“這個項目我有了解過,以人類現在的醫療技術,實現的難度太大了。”魏韓誌教授歎了口氣,介紹道:“冰凍技術,其實我們已經很早就掌握了,不過,隻能用於一些特殊的領域,比如:用冷凍技術保護jing子,保護卵子,把優良的種子保護起來,後續在解封,進行人工授精,這方麵完全沒有問題。”
“jing子,卵子可以冰凍,甚至胚胎,囊胎都可以在-196度的低溫下進行封凍,再複活,但是,一旦封凍人體在解凍之後,完全無法實現複活!這方麵的實驗我之前有做過,即便使用了最先進的納米技術對人體進行保護,但是,複活之後的人體,身體機能尚存,但是,大腦卻死亡了,喪失意識的那種腦死亡,無法複原的那種。”魏韓誌教授介紹道。
聞言,李逸臉色有些難看,關心地問:“為什麽!大腦無法冰凍嗎?”
“-196度足以冰凍一切,但是,我認為我們的大腦,還有無法被冰凍的物質,應該就是我們的意識。”魏韓誌教授思考了片刻,解釋道。
“怎麽會,大腦都凍住了,意識還會流失?”李逸皺眉,不解地問。
“不確定,也許讓大腦維護人腦意識的物質,在冰凍解封之後,失去效果導致了,由於研究過少,所以沒有進行深入的實驗。”魏韓誌教授沉吟了片刻,解釋道。
“李總,關於人腦,意識領域,我建議讓錢鴻亮教授,寧啟明教授他們一起加入進來。”魏韓誌教授提議道。
“好!你聯係吧!今天會議的議題就是‘冰封休眠’,這個項目將提升為一級重大科研項目。”李逸點了點頭,鄭重地宣布道。
魏韓誌教授欣然點頭,當即知道了李逸的決心,開始發信息招呼那些‘老友’。
沒多久,虛擬會議室,一道道虛擬影像接二連三得出現,錢鴻亮教授,寧啟明教授,劉子軒教授,……,十幾個人體研究,人腦方麵的科研大佬。
“大家早上好,李總決定將‘人體冰凍休眠’項目提一級重大科研項目,這方麵大家有什麽研究方向,可以暢所欲言。”魏韓誌教授環視了一圈,向眾人道明會議主題道。
聞言,眾專家教授齊齊一愣,皺眉思考起來。
一級重點科研項目,僅此於特級,已經屬於不計代價和成本投入,必須盡快,盡早獲得技術突破的那種科研級別。
“將一個人冷凍起來可以保證他的身體器官不會繼續老化,但是,處於冷凍狀態的人體器官是根本無法繼續工作,甚至連血液也無法流通,複活過程中,腦死亡使這項技術的關鍵。”錢鴻亮教授表態道。
“是的,我有過這方麵的實驗經理,人類大腦解凍後是需要進行重大修複的,那也就意味著就算身體複活了,腦子也不一定好使。人腦和兔子的大腦複雜程度有著偏大的差距,兔子的大腦可能可以修複,但人腦卻並不一定能夠成功,可以確定是某種未知因素導致的!”劉子軒教授介紹道。
“大腦140多億個腦神經細胞,且每個細胞之間存在串聯關係,共同組成一個繁雜而龐大的神經網絡,當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以及其他感官等接收到某種信號,大腦就會受到相應的刺激,激發大腦神經元活動,產生意識,但是,意識產生過程,持續維護意識存在,……,這些機理,沒辦法研究啊!”寧啟明教授歎了口氣,難受地說。
……
眾教授紛紛出聲,幾乎表示他們有從事這方麵的研究,不過,這項技術最終卡死在大腦意識這個難點,無法突破人腦意識方麵的難題,將無法完成這項技術的突破。
然而,即便人類科技發展至能跨入星際文明,對人類自身意識的起源的研究,仍舊處於一片空白的階段。
意識是什麽、
意識是怎麽產生的?
意識受什麽控製?
人類現在認識的事物是基於事物本身,還是基於意識控製?人的意識又是被什麽影響?它是自由的嗎?
什麽是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
意識的存在可以分為靜態和能動兩種狀態,靜態意識一般以編碼形式存在,比如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軟件或其它靜態物質載體;意識能動態可以繼承靜態形式而提升意識範圍和水平。
從客觀物質上說,人類可以分辨出事物的外觀,在物體出現的的時候,可以根據ta的形態在腦子裏產生“是‘你’啊”這樣的概念,這麽看來,意識應該是存在於大腦的一種具體活動。
但又有更多的研究發現,意識並不是大腦所獨有的一種運動。
生物身體的各個部分和器官所傳遞出的信號,都會影響主體對於外界的感知和認識,然後又影響到針對這個認識所做出的決定以及這個認識與自己的之間的關係,最後才綜合起來,塑造出一個完整的“意識”。
所以,生命體的每一項組成會與彼此相互傳遞和交換信息,成為完善某一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意識的形成方麵都舉足輕重。
那麽是不是可以說:是物質的客觀存在決定了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
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等等,一些列與人類意識有關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虛擬會議室,難得的陷入一陣靜默,現場的教授們陷入了思考,集體都被這個史詩級的難題為難住了。
“解決意識這個難題,就能解決冰凍休眠這個問題嗎?”李逸出聲打破了沉寂,關心地問。
聞言,眾教授精神齊齊一振,雙眼放光地看著李逸。
“李總,您知道意識起源的根本情況?”魏韓誌教授看著李逸,震驚地問。
李逸露出思考之色,組織語言想著跟他們怎麽解釋。
開玩笑,在研製人工智腦的時候,為了上傳‘大黑’的意識,這麽方麵他不知道找了多少書,在加上與炎墨文明的交易,介紹了‘靈’對意識的作用,李逸特意又在圖書館裏鑽研了跟意識相關的科技。
意識跟隨著生命的發展而發展,如果主體的生命結束,意識也會跟著停止消失,所以,意識是不能脫離生命而獨自存在。
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那麽也可以說人的大腦是由粒子構成的,激發意識產生的大腦神經元自然也是,思考和出現“感覺”的時候,粒子運動帶動的大腦活動會消耗能量,從而產生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產生‘意識’的粒子,屬於人類科技看不見的‘靈’級粒子,比暗能量,暗物質顆粒更微小的粒子。
靈級粒子這麽方麵的知識,屬於四級文明以才能掌握的知識,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理解,所以,這方麵真不好跟他們解釋啊!
“李總,意識起源是科學史上最重大的課題之一,您有這方麵的科研方向?”寧啟明教授看著李逸,緊張地問。
眾教授紛紛看著李逸,等待他的回應。
”我不知道,怎麽解釋,目前沒有可靠的觀測技術,不過,在研究人工智腦的時候,我有過這方麵的研究,同時,也有過一段時間對意識起源的推演研究。”李逸介紹道。
“大家都知道,光有波粒二象性這個想象對吧!”停頓了一下,李逸看著眾人詢問道。
聞言,眾教授齊齊點頭,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任何搞學術研究共所周知的事。
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來說,光子在傳播的時候,既能像波一樣向前傳播,有時又表現出粒子的特征,同時具備兩種特性。
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從十七世紀初笛卡兒提出的兩點假說開始,至二十世紀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終,前後共經曆了三百多年的時間。牛頓、惠更斯、托馬斯.楊、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學家成為這一論戰雙方的主辯手,正是他們的努力揭開了遮蓋在“光的本質”外麵那層撲朔迷離的麵紗。
科學家們借助試驗捕獲了光的粒子與波同時存在的場景,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在紙後麵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係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眾人皆知的雙縫幹涉條紋。
“光子一子被認為是最小的粒子,但是,經過人工智腦的推演,還有一種粒子比光子還要小,我們將它命名為‘靈粒子,比暗物質,暗能量更細小的顆粒,它存在一種‘繞輪波’,意識的形成應該就是靈粒子形成的波場。”李逸看著眾教授,再次介紹道。
說完,李逸點擊了一下全息屏幕調出與意識相關的學術資料,全新屏幕中當即出現了‘靈粒子’運動推演模型。
與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相似,這種靈粒子也存在波粒二象性效應,隻不過,它的運動結構更加複雜,向太陽係一般,圍繞著核心一個粒子核心運動,無數靈粒子,將核心包圍,與無數波紋形成了一顆虛擬的白球。
眾教授傻傻地看著靈粒子的動態模型,集體失語了。
7017k
“李總,早上好,您找我?”魏韓誌教授投影現身虛擬會議室,向李逸問候道。
“早!找你聊聊!”李逸笑著點頭。
“是關於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嗎?我正好要跟您匯報,老年組的實驗進行的不錯,三千位參加實驗的誌願者,分別注射了微量劑,適中劑,強化劑,微量劑組身體體征正常,正處於基因適應化階段,適中劑出現7名基因異常,強化劑出現83名……。”魏韓誌教授連忙向李逸匯報道。
李逸伸手比了暫停的動作,打斷道:“關於適應性基因強化項目的實驗數據我看了,我找你有另外的事。”
“關於‘淵種生物?’魏韓誌教授好奇地問。
“不是,關於‘人體冰凍休眠‘,這方麵魏教授你了解吧!”李逸否定,笑著問。
魏韓誌教授微微一愣,當即表示:“當然,這方麵我也有研究,不過,忙於基因強化項目,並未深入鑽研!”
“嗯!冰凍休眠這一領域,對人類星際遠航十分重要,因此,我希望你擔起這個項目,有把握嗎?”李逸看著魏韓誌教授,關心地問。
聞言,魏韓誌教授不由皺起了眉。
誠如李逸所言,冰凍休眠技術對星際遠航十分重要,星係之間的跨度,以人類文明最先進的飛船,動不動就要航行數十年,數百年,這些時間浪費在無際的真空,足以耗死幾代人,因此,在時空蟲洞技術沒開發出來之前,人類想要離開太陽係,前往例外一個星係,達成星際遠航,隻能依靠冰凍休眠,將宇航員冰凍起來,降低生命代謝,停止生命的流逝,在飛船抵達另一個星係之後,再衝冰凍中複蘇。
但是,冰凍休眠,最難的地方,恰恰是解封冰凍後,生命的恢複。
“這個項目的研發難度非常大,魏教授,你認為有成功的可能嗎?”李逸看著魏教授,關心地問。
人類文明現有的科技等級,與外星文明有著巨大的差距,像暗能量,暗物質科技,恒星科技,等等,許多都無法利用起來,以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若沒有這些科技的指引,或許要上千年,上萬年才有可能發展起來。
冰凍休眠技術,對於延緩圖書館在人類世界的存在有著極大的意義,如果這個項目能夠成功,李逸決定犧牲自己,在未來某段時間,將自己冰封起來,等著人類的科技樹繼續攀升,直到,人類文明能將這些先進的外星科技利用起來。
魏韓誌教授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一副一言難盡的模樣。
“這個項目我有了解過,以人類現在的醫療技術,實現的難度太大了。”魏韓誌教授歎了口氣,介紹道:“冰凍技術,其實我們已經很早就掌握了,不過,隻能用於一些特殊的領域,比如:用冷凍技術保護jing子,保護卵子,把優良的種子保護起來,後續在解封,進行人工授精,這方麵完全沒有問題。”
“jing子,卵子可以冰凍,甚至胚胎,囊胎都可以在-196度的低溫下進行封凍,再複活,但是,一旦封凍人體在解凍之後,完全無法實現複活!這方麵的實驗我之前有做過,即便使用了最先進的納米技術對人體進行保護,但是,複活之後的人體,身體機能尚存,但是,大腦卻死亡了,喪失意識的那種腦死亡,無法複原的那種。”魏韓誌教授介紹道。
聞言,李逸臉色有些難看,關心地問:“為什麽!大腦無法冰凍嗎?”
“-196度足以冰凍一切,但是,我認為我們的大腦,還有無法被冰凍的物質,應該就是我們的意識。”魏韓誌教授思考了片刻,解釋道。
“怎麽會,大腦都凍住了,意識還會流失?”李逸皺眉,不解地問。
“不確定,也許讓大腦維護人腦意識的物質,在冰凍解封之後,失去效果導致了,由於研究過少,所以沒有進行深入的實驗。”魏韓誌教授沉吟了片刻,解釋道。
“李總,關於人腦,意識領域,我建議讓錢鴻亮教授,寧啟明教授他們一起加入進來。”魏韓誌教授提議道。
“好!你聯係吧!今天會議的議題就是‘冰封休眠’,這個項目將提升為一級重大科研項目。”李逸點了點頭,鄭重地宣布道。
魏韓誌教授欣然點頭,當即知道了李逸的決心,開始發信息招呼那些‘老友’。
沒多久,虛擬會議室,一道道虛擬影像接二連三得出現,錢鴻亮教授,寧啟明教授,劉子軒教授,……,十幾個人體研究,人腦方麵的科研大佬。
“大家早上好,李總決定將‘人體冰凍休眠’項目提一級重大科研項目,這方麵大家有什麽研究方向,可以暢所欲言。”魏韓誌教授環視了一圈,向眾人道明會議主題道。
聞言,眾專家教授齊齊一愣,皺眉思考起來。
一級重點科研項目,僅此於特級,已經屬於不計代價和成本投入,必須盡快,盡早獲得技術突破的那種科研級別。
“將一個人冷凍起來可以保證他的身體器官不會繼續老化,但是,處於冷凍狀態的人體器官是根本無法繼續工作,甚至連血液也無法流通,複活過程中,腦死亡使這項技術的關鍵。”錢鴻亮教授表態道。
“是的,我有過這方麵的實驗經理,人類大腦解凍後是需要進行重大修複的,那也就意味著就算身體複活了,腦子也不一定好使。人腦和兔子的大腦複雜程度有著偏大的差距,兔子的大腦可能可以修複,但人腦卻並不一定能夠成功,可以確定是某種未知因素導致的!”劉子軒教授介紹道。
“大腦140多億個腦神經細胞,且每個細胞之間存在串聯關係,共同組成一個繁雜而龐大的神經網絡,當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以及其他感官等接收到某種信號,大腦就會受到相應的刺激,激發大腦神經元活動,產生意識,但是,意識產生過程,持續維護意識存在,……,這些機理,沒辦法研究啊!”寧啟明教授歎了口氣,難受地說。
……
眾教授紛紛出聲,幾乎表示他們有從事這方麵的研究,不過,這項技術最終卡死在大腦意識這個難點,無法突破人腦意識方麵的難題,將無法完成這項技術的突破。
然而,即便人類科技發展至能跨入星際文明,對人類自身意識的起源的研究,仍舊處於一片空白的階段。
意識是什麽、
意識是怎麽產生的?
意識受什麽控製?
人類現在認識的事物是基於事物本身,還是基於意識控製?人的意識又是被什麽影響?它是自由的嗎?
什麽是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
意識的存在可以分為靜態和能動兩種狀態,靜態意識一般以編碼形式存在,比如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軟件或其它靜態物質載體;意識能動態可以繼承靜態形式而提升意識範圍和水平。
從客觀物質上說,人類可以分辨出事物的外觀,在物體出現的的時候,可以根據ta的形態在腦子裏產生“是‘你’啊”這樣的概念,這麽看來,意識應該是存在於大腦的一種具體活動。
但又有更多的研究發現,意識並不是大腦所獨有的一種運動。
生物身體的各個部分和器官所傳遞出的信號,都會影響主體對於外界的感知和認識,然後又影響到針對這個認識所做出的決定以及這個認識與自己的之間的關係,最後才綜合起來,塑造出一個完整的“意識”。
所以,生命體的每一項組成會與彼此相互傳遞和交換信息,成為完善某一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意識的形成方麵都舉足輕重。
那麽是不是可以說:是物質的客觀存在決定了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
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等等,一些列與人類意識有關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虛擬會議室,難得的陷入一陣靜默,現場的教授們陷入了思考,集體都被這個史詩級的難題為難住了。
“解決意識這個難題,就能解決冰凍休眠這個問題嗎?”李逸出聲打破了沉寂,關心地問。
聞言,眾教授精神齊齊一振,雙眼放光地看著李逸。
“李總,您知道意識起源的根本情況?”魏韓誌教授看著李逸,震驚地問。
李逸露出思考之色,組織語言想著跟他們怎麽解釋。
開玩笑,在研製人工智腦的時候,為了上傳‘大黑’的意識,這麽方麵他不知道找了多少書,在加上與炎墨文明的交易,介紹了‘靈’對意識的作用,李逸特意又在圖書館裏鑽研了跟意識相關的科技。
意識跟隨著生命的發展而發展,如果主體的生命結束,意識也會跟著停止消失,所以,意識是不能脫離生命而獨自存在。
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那麽也可以說人的大腦是由粒子構成的,激發意識產生的大腦神經元自然也是,思考和出現“感覺”的時候,粒子運動帶動的大腦活動會消耗能量,從而產生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產生‘意識’的粒子,屬於人類科技看不見的‘靈’級粒子,比暗能量,暗物質顆粒更微小的粒子。
靈級粒子這麽方麵的知識,屬於四級文明以才能掌握的知識,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理解,所以,這方麵真不好跟他們解釋啊!
“李總,意識起源是科學史上最重大的課題之一,您有這方麵的科研方向?”寧啟明教授看著李逸,緊張地問。
眾教授紛紛看著李逸,等待他的回應。
”我不知道,怎麽解釋,目前沒有可靠的觀測技術,不過,在研究人工智腦的時候,我有過這方麵的研究,同時,也有過一段時間對意識起源的推演研究。”李逸介紹道。
“大家都知道,光有波粒二象性這個想象對吧!”停頓了一下,李逸看著眾人詢問道。
聞言,眾教授齊齊點頭,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任何搞學術研究共所周知的事。
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來說,光子在傳播的時候,既能像波一樣向前傳播,有時又表現出粒子的特征,同時具備兩種特性。
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從十七世紀初笛卡兒提出的兩點假說開始,至二十世紀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終,前後共經曆了三百多年的時間。牛頓、惠更斯、托馬斯.楊、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學家成為這一論戰雙方的主辯手,正是他們的努力揭開了遮蓋在“光的本質”外麵那層撲朔迷離的麵紗。
科學家們借助試驗捕獲了光的粒子與波同時存在的場景,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在紙後麵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係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眾人皆知的雙縫幹涉條紋。
“光子一子被認為是最小的粒子,但是,經過人工智腦的推演,還有一種粒子比光子還要小,我們將它命名為‘靈粒子,比暗物質,暗能量更細小的顆粒,它存在一種‘繞輪波’,意識的形成應該就是靈粒子形成的波場。”李逸看著眾教授,再次介紹道。
說完,李逸點擊了一下全息屏幕調出與意識相關的學術資料,全新屏幕中當即出現了‘靈粒子’運動推演模型。
與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相似,這種靈粒子也存在波粒二象性效應,隻不過,它的運動結構更加複雜,向太陽係一般,圍繞著核心一個粒子核心運動,無數靈粒子,將核心包圍,與無數波紋形成了一顆虛擬的白球。
眾教授傻傻地看著靈粒子的動態模型,集體失語了。
7017k